✣ 历代志下15:1-15 寻求他,就必寻见

历代志的主体部分是讲述从撒母耳记到列王纪的历史,其侧重点却与这两卷书有很大差别。撒母耳记相对均衡地记载了两位联合王国君王的成功和失败,列王纪用大量的篇幅叙述了从所罗门到南北国三十九位君王失败的故事,而历代志则突出展现了历代君王忠心的一面、回避了失败的一面,目的是用正面的榜样激励当下的人心怀盼望和对神忠心。历代志不只省略了扫罗的故事、大卫和所罗门的失败经历,也完全略过了北国以色列的故事,并对南国犹大王的生平作了相当丰富的补充,讲述了大卫王朝的君王在列王纪中没有被呈现的许多正面事迹,目的是帮助当下的人对大卫之约重拾信心,也帮助后来的人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神在这段历史中的作为。
南国犹大共有二十位君王,历代志对其中多位君王的生平进行了大量的补充和重塑。这些故事传达了一个核心信息,就是耶和华藉着亚撒利雅先知对亚撒王所说的:你们寻求耶和华,就必给你们寻见;你们离弃他,他必离弃你们(15:2)。 先知的话在犹大二十位君王的故事中得到了很好的应验:战争的成败和王国的兴衰,不取决于人的能力,而完全取决于人是否寻求耶和华。按照是否寻求耶和华这一标准,可以将犹大君王分为四类:始终不寻求的,一直寻求的,起初寻求、后来不寻求的,起初不寻求、后来又寻求的。
始终不寻求耶和华的君王有三位代表:第一位是罗波安,他起初因为拒绝老年人的忠言致使国家分裂(10),而后因民众寻求耶和华而变得强盛(11:16-17),可他自己却偏离了耶和华的道路(12:1),没有定意寻求耶和华(12:14); 第二位是亚玛谢,耶和华帮助他战胜了西珥人(25:7-12),可他却转而叩拜并寻求西珥人的神(25:15, 20);第三位是亚哈斯,他因悖逆耶和华而被亚兰和以色列击败(28:1-8),可他不仅不悔改,反而去寻求亚述王的帮助、向亚兰王的神献祭(28:16, 23)。
一直寻求耶和华的也有三位代表:第一位是约沙法,当敌人的大军逼近时,他定意寻求耶和华,并且带领犹大百姓一同寻求耶和华,向耶和华呼求拯救(20:3-13),耶和华帮助他们战胜了仇敌(20:22-23);第二位是希西家,他带领百姓洁净圣殿(29)、守逾越节(30)、十一奉献(31),在一切事上都寻求耶和华(31:21),并且在被亚述威胁的时候和以赛亚先知一起向耶和华呼求(32:20),耶和华帮助他们消灭了亚述(32:20-21);第三位是约西亚,他从年幼的时候就开始寻求耶和华(34:3),发现律法书之后更是向耶和华求问关于律法书上的话(34:21),他带领百姓在耶和华面前立约(34:31-32),并且守逾越节(35:18)。
起初寻求、后来不寻求耶和华的有两位代表:第一位是亚撒,他起初寻求耶和华(14:7),倚靠耶和华战胜了古实人(14:11-15),并且带领百姓寻求耶和华(15:15),然而到了晚年却不再倚靠耶和华、而是倚靠亚兰王(16:7),即使患了病也不寻求耶和华、而是寻求医生(16:12);第二位是乌西雅,他起初因寻求耶和华而凡事亨通(26:5),然而强盛之后却心高气傲,冒犯耶和华(26:16),以致长了大麻风,直到死也不能进耶和华的殿(26:21)。
起初不寻求、后来又寻求耶和华的只有一位,就是玛拿西。他起初所犯的罪比耶和华在以色列人面前除灭的列国更厉害(33:9),耶和华严厉地惩罚他,使他被钩子钩着、被铜链锁着带到巴比伦;然而他在急难之中谦卑下来,恳求耶和华,耶和华就垂听他的祈求,恢复他的王位,也让他知道只有耶和华是神(33:11-13)。
寻求耶和华的,就必给他们寻见,这不是说人靠自己能寻找到神,而是神主动将自己显明给寻求他的人。这样的信息不只是历代志给当下子民的激励(代上28:9; 代下15:2),也是耶和华藉着律法书和先知书对历代以色列人的劝诫(申4:29; 耶29:13-14; 赛55:6),更是新约时代的主耶稣对世人的呼吁(太7:7),是使徒对信徒的勉励(雅4:8)。
虽然神向人发出了寻求他的邀请(徒15:17; 17:27),但是因着罪的缘故,世上没有一人会来寻求神(罗3:11);神也没有被动地等待着人来寻求他,而是主动地差派自己独生子耶稣基督来到世上,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路15; 19:10)。对于信主的人来说,不是我们寻找到神,而是神寻找到我们:我们能亲近主耶稣,是因为父的吸引(约6:44);我们能称耶稣为主,是因为圣灵的感动(林前12:3);我们能作主的门徒,不是我们拣选了主,而是主拣选了我们(约15:16)。我们和使徒保罗一样,曾经是寻求万事,后来被基督寻回,得着了基督耶稣为至宝(腓3:7-8);因此我们也应当效法保罗:既已被基督得着,就应当一生竭力追求,向着标竿直跑,好使我们可以得着基督耶稣所以得着我们的,就是神在基督耶稣里召我们往上去得的奖赏(腓3:12-14)。
文 / 周元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