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约翰福音6:35 “我是生命的食物”

约翰福音的作者是耶稣所爱的门徒约翰。相比于前三本对观福音书(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在结构和内容上都有显著的不同。在对观福音书中,耶稣的传道路线是从加利利到耶路撒冷,常常用比喻的方式启示神国/天国的奥秘;在约翰福音中,耶稣则是三次前往耶路撒冷,通过长篇的对话、辩论和独白启示自己的身份。在主题上,马太福音强调耶稣是犹太人的弥赛亚,成就旧约的预言;马可福音强调耶稣是受苦的神的仆人,为世人的罪舍命;路加福音强调耶稣是失丧之人的救主,福音临到所有人;约翰福音则强调耶稣是启示父神的圣子,具有完全的神性。约翰福音的写作目的体现在20:31:”但把这些事记下来,是要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使你们信了,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 约翰福音的结构有不同的划分方法,D. A. Carson 将其划分为五个部分:开篇的引言(1:1-18),所是所为的启示(1:19-10:42),生死君仆的转折(11:1-12:50),受难得荣的启示(13:1-20:31),结尾的后记(21:1-25)。相比于对观福音,约翰福音记载的神迹并不多,包含了耶稣受难前的七个神迹(2:1-11; 4:46-54; 5:1-9; 6:1-13; 6:16-21; 9:1-12; 11:1-44)。约翰福音通过七个”我是”,充分启示了耶稣的神性:”我是生命的食物”(6:35),”我是世界的光”(8:12; 9:5),”我是羊的门”(10:7),”我是好牧人”(10:11,14),”我是复活和生命”(11:25),”我是道路、真理、生命”(14:6),”我是葡萄树”(15:1,5)。
第一个”我是”是在耶稣行完五饼二鱼的神迹之后,向众人启示他自己:”我是生命的食物,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6:35) 约翰福音6:1-40的故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6:1-15,讲到了耶稣行神迹赐予食物。当时有一大群人跟随耶稣,单是男人的数目约有五千,而门徒只有五个大麦饼和两条鱼,耶稣却将饼和鱼分给众人吃,众人吃饱之后的零碎装满了十二个篮子(6:1-13)。在其他福音书中,这个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约翰福音却记载了后续耶稣与群众的对话(6:14-40),启示了耶稣行神迹喂饱五千人的真正用意:耶稣不只是要让人看见他的神迹,更是要让人相信他的神性;不只是供给人必朽坏的食物,更是赐予人存到永生的食物(6:27);不只是使人脱离饥饿,更是使人灵魂饱足(6:35)。
第二个部分是6:25-33,讲到了耶稣是神所赐的食物。”耶稣是神所赐的食物”这句话,从四个方面启示了耶稣的身份。第一是必朽坏的”食物”与存到永生的”食物”的对比(6:25-27):群众寻找耶稣不是因为看见了神迹,而是因为吃了饼又吃饱了;他们是在为必朽坏的食物操劳,但是耶稣要赐给他们的,却是能存到永生的食物。第二是神”所赐”与人作工所得的对比(6:28-29):群众问应该作什么才算是作神的工,耶稣却说信神所差来的就是作神的工了;这表明存到永生的食物,不是靠人的行为来赚取,而是神白白地赐予、人凭着信心来领取。第三是”神”所赐与摩西所赐的对比(6:30-32):群众将耶稣在山上赐食物,与摩西在旷野赐吗哪相关联(出16:13-15),认为耶稣是同摩西一样来拯救他们脱离地上困境的先知(6:30-31)[注: 当时的犹太人在罗马的殖民统治之下];因此,耶稣说要赐”存到永生的食物”,就必须行出比摩西更大的神迹(6:30-31)。群众将耶稣与摩西作比较看似合理,却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就是认为他们的拯救者是先知摩西,而不是差遣先知的父神;于是耶稣更正他们说,”不是摩西把那从天上来的食物赐给你们,而是我父把从天上来的真食物赐给你们”(6:32)。耶稣将群众的眼光从摩西转移到父神,藉此来启示自己的身份: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父神在拯救人,父神过去藉着摩西赐下从天上来的吗哪拯救人的肉身,如今却赐下从天上来的真食物拯救人的灵魂。第四是”耶稣”与吗哪的对比(6:33):群众以为耶稣是如同摩西的先知(6:30-31),但是耶稣却说自己是超越吗哪的”食物”——”因为神的食物就是从天上降下来,把生命赐给世人的那一位”(6:33)。这食物与吗哪不同:人不知道从天而来的吗哪是什么(出16:15),但人需要认识并且相信从天而来的这食物(6:27,29,36,47);人吃了吗哪还是会死,但人吃了这食物就必活到永远(6:48-51, 58)。
第三个部分是6:34-40,讲到了耶稣是赐生命的食物,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是耶稣供养生命(6:34-35):”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6:35) 食物和水可以暂时满足肉体的饥渴,但是灵魂的饥渴只有耶稣才能满足。灵魂的饥渴就是指因不认识神,而在罪和死的捆绑中挣扎求索:尼哥德慕看到耶稣所行的神迹而在夜间寻找耶稣(3:1-2),这是灵魂的饥渴;撒玛利亚妇人说她没有丈夫,以前却有五个丈夫(4:17-18),这是灵魂的饥渴;群众寻找到耶稣,却只是为了吃饼,这也是灵魂的饥渴(6:25-26)。无论是人寻找耶稣(3:2; 6:25),还是耶稣寻找人(4:4),愿意到耶稣那里来并且相信耶稣的人,就能够得着灵魂的饱足。第二是耶稣保守生命(6:36-40):”凡是父赐给我的人,必到我这里来;到我这里来的人,我决不丢弃他。”(6:36) 信徒的生命得蒙保守基于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信徒是父神赐给耶稣的(6:37,39),二是耶稣从天上来是要行父的旨意(6:38),三是父的旨意是要使所有看见了子而信的人有永生,并且在末世要使他们复活(6:40)。因此,信徒的救恩是出于父神的美善旨意和耶稣的完全顺服。
耶稣是生命的食物,他所赐的是人最需要的,就是永生(6:27, 40, 47, 51, 54, 58),然而这未必是人最想要的。犹太群众找耶稣是因为吃了饼又吃饱了 (6:26),我们如今找耶稣是因为什么呢?犹太群众是在为必朽坏的食物操劳(6:27),我们如今是在为什么而操劳呢?约翰福音常常讲到犹太人因着耶稣的神迹或教导而信耶稣(2:23; 7:31; 8:30),但耶稣却不信任他们,因为耶稣知道人心里存的是什么(2:24-25)。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许多信耶稣的人,后来因为被耶稣的话语冒犯而离开耶稣(6:60,66)、甚至是敌对耶稣(8:48,52,59)。那么,我们如今信耶稣的人心里存的是什么呢?如果我们寻求耶稣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肚腹(腓3:19),如果我们在信仰上操劳是为了积累地上的财富(太6:19),如果我们信耶稣是别有用心而不是诚心地信靠顺服主、一遇患难诱惑便离弃主(可4:13-19),那么我们既得不着永生、也得不到饱足。圣奥古斯汀年轻的时候,在异教的思辨和罪恶的享乐中流浪漂泊了十几年,最终认识了上帝,找到了灵魂的归属,他在《忏悔录》中赞美上帝:” 你造我们是为了你,我们的心如不安息在你怀中,便不会安宁。” 愿每一位已经靠着神的恩典相信耶稣的人,都能够单单以耶稣的宝血为满足(6:53-56),不要再去追求从世界而来的满足、重饮那不能止渴的毒酒。
文 / 周元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