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各书4:4-10 与谁为友

雅各书的作者是主耶稣的弟弟雅各(太13:55; 可6:3),他在耶稣复活显现之后信主(约7:5; 林前15:7),后来作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徒15:13; 21:18; 加1:19; 2:9, 12)。雅各书是受主耶稣的教导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兼具登山宝训(太5-7)和智慧书(箴言)的风格,其内容主要是关于信仰实践的教导,所涉及到的主题十分丰富。雅各书的写作对象是散居各地的十二支派(1:1),他们面临着试炼和逼迫(1:2),也可能遭遇着贫穷和不公(2:6-7; 5:4-6)。因此,有学者认为,雅各书的写作目的是劝勉信徒在压迫的环境下忍受试炼,保守敬虔(1:2-4, 12; 5:7-12)。然而,纵观全书的内容,雅各书更重要的写作目的,可能是解决信徒深层的灵性问题(Moo, D. J.),就是信徒被世俗污染(1:27)、与世俗为友(4:4)。与世俗为友的行为体现在许多方面:凭外貌待人(2:1-4),言语上败坏(3:9–10; 4:11–12),嫉妒和自私(3:15),放纵贪欲(4:1-3),张狂自夸(4:13-17),三心两意(1:8; 4:8),等等。总体来看,雅各劝诫信徒的核心信息,是从与世俗为友的属灵光景中悔改(4:4-10),并且挽回那些被骗偏离真道的人(5:19-20)。
雅各书在结构上没有很清晰的逻辑顺序,但是从宏观上可以将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开篇的引言(1:1-27),书信的正文(2:1-5:11)和书信的结尾(5:12-20)。开篇的引言涵盖了书信正文中的许多论题,包括试炼和试探(1:2-4,12-15; 5:7-11),智慧(1:5; 3:13-4:3),祷告与信心(1:6-8; 2:14-26; 5:13-18),富裕与贫穷(1:9-11; 2:1-8; 4:13-17; 5:1-6),言语(1:19-20,26; 3:1-11; 4:11-12; 5:12),行道(1:21-25; 2:8-26),照顾弱势(1:27; 2:1-8),远避世俗(1:27; 4:4-10)。书信的开篇与书信的结尾在两个论题上相互呼应:忍受试炼(1:2-4,12; 5:7-11)和信心的祈祷(1:6; 5:13-18)。书信的正文可以分为六个部分。第一是责备信徒凭外貌区别对待富人和穷人,并且指出这种做法违背了”爱人如己”的律法,为后面讲信心与行为作了铺垫(2:1-13);第二是阐述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毫无用处,论证人称义是因着行为、不仅是因着信心,因为信心是因着行为才得到完全(2:14-26)。需要说明的是,雅各这里所讲的”因行为称义”与保罗所讲的”因信称义”,看似有矛盾,实则是一致的,因为保罗与雅各是在从不同的角度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保罗是为了批判当时的律法主义(加5:3),强调相信基督的信心、而非遵守律法,是称义的充分条件(加2:16);而雅各是为了批判当时的”自由主义”(2:12),强调顺服基督的行为、而非违犯律法,是称义的必要确据(2:24)。信心和行为,就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保罗和雅各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使人称义的信心必须是有行为的真信心。第三是对信徒的言语 (3:1-12; 4:11-12) 和智慧(3:13-4:3)等方面的劝诫;第四是对信徒与世俗为友的警告(4:4-10);第五是对富有之人的骄傲(4:13-17)和不义(5:1-11)的警告,以及对信徒应当忍耐的劝勉(5:7-11);第六是劝诫信徒不可起誓(5:12)。
雅各书全篇都在作各样的劝勉和警告,其核心目的体现在全书的情感高潮部分,就是4:4-10。雅各在这里没有再用”弟兄们”的称呼(1:2; 2:1; 3:1; 5:7),而是直接称呼读者为”淫乱的人”(4:4),这体现了作者情感的强烈和问题的严重。旧约圣经常常用婚姻比喻神与以色列人在圣约中的关系 (赛54:5-6),而用”淫乱”来表达以色列人背弃神的约(结16:38; 太12:39)。雅各在此处所说的淫乱,也是在形容神与人的关系,即信徒与世俗为友(4:4)。如今的”朋友”关系或许不算什么,但是在当时的文化中,朋友是一种非常亲密的关系,包含着身体和灵魂的相交和合一(Moo, D. J.);因此,与世俗为友就是与神为敌(4:4)。虽然没有证据表明雅各书的读者已经落入到与世俗为友的境地,但是他们的许多行为证明他们正在受世俗的影响:例如凭外貌待人(2:1-13),口里说恶言(3:1-12),嫉妒和自私(3:13-18),放纵贪欲(4:1-3),等等。信徒与世俗为友会引起神的”嫉妒”(4:5),正如在神在旧约中会因以色列人敬拜别神而”嫉妒”(出20:5)。神的嫉妒是出于神的爱,却是因着人的罪。虽然如此,神所赐的恩更大,他没有用妒火吞灭人(番1:18),却是用恩典胜过罪;但是,这需要人用谦卑的态度来回应神的恩典(4:6)。信徒谦卑回应神的方式是顺服神和亲近神,这会使魔鬼逃避人,并且使神亲近人(4:7-8)。注意,这种神人”双向亲近”的机制并不适用于非信徒,因为这是基于神与信徒在恩典里的关系,就如同作父亲的总是会亲近回头的浪子,只因为对方是儿子(路15:32)。信徒亲近神的方式是要洁净自己的手和清洁自己的心(4:8),包括在行为上认罪悔改、不要继续犯罪,以及在心思上保持专一、不要三心两意。信徒的认罪悔改需要真心地为罪哀伤(4:9; 珥2:12; 林后7:10; 路22:62),当信徒因着认罪悔改而在神面前谦卑的时候,神就会使他们高升(4:10; 1:9-10; 路18:14)。信徒的三心两意体现许多方面:在祈求时有疑惑(1:6),听道而不行道(1:22),有信心而没有行为(2:14),同一张嘴又称颂神、又咒诅人(3:10),等等。
与世俗为友就是与神为敌(4:4),这表明世俗与神不能兼”爱”,这种排他性的关系在新约其他经文也常常提到(太6:24; 约一2:15-17)。不与世俗为友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挑战,对旧约以色列人是如此,对新约的信徒更是如此。不与世俗为友首先需要在认知上诚心专一,就是将神当作独一的主来事奉。旧约以色列人最大的问题不是不把耶和华当神,而是不把耶和华当作独一的神;他们既事奉耶和华,又事奉外族人的神(士10:10-16)。新约信徒的问题本质上是类似的,他们或许不像以色列人那样明目张胆地敬拜假神,但是在认知和行为表现上,却间接地否认了独一真神:例如在祷告方面有疑惑(1:6-8; 5:13-16),不相信各样美好的赏赐是从永不改变的父神而来(1:16-18),不畏惧神公义的审判(2:13; 3:1; 4:12; 5:5,12),没有因着敬畏神而谦卑自己(4:13-17; 5:1-6)、反而放纵贪欲(4:1-3),等等。如今深受世俗化影响的基督徒比一世纪信徒的情况更糟糕,很多基督徒顺从世界的潮流过着没有神的生活,如同《一生的圣召》的作者葛尼斯所说:”现代人可以在纯然的宗教活动中彻底世俗化,这也说明了为何有许多现代基督徒是不自知的无神论者……无论他们说自己相信什么,实际上他们表现出来的是,他们完全不需要依赖超自然的力量。” (选自葛尼斯《一生的圣召》第18章)
不与世俗为友也需要在信仰上知行合一,就是所信的与所行的要一致。耶稣曾经对假冒为善的经学家和法利赛人发出过严厉的警告(太23:13-36),并且嘱咐群众和门徒要遵守他们的吩咐,但不可效法他们的行为(太23:3)。类似地,雅各也从多个方面劝诫信徒不可让信仰和行为”分裂”,例如:听道而不行道就是自己欺骗自己 (1:22),自以为虔诚的人要保守自己不被世俗所染(1:26-27),对主耶稣基督有信心就不应该凭外貌待人(2:1),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2:20),同一张嘴又称颂神又咒诅人是不应该的(3:10),等等。
在人际关系复杂、生存压力巨大的现代社会,基督徒所面临的挑战除了在信仰上知行合一,还有在生活中始终如一,即不要让教会内的生活与教会外的生活割裂,成为”灵”格分裂的双面人。许多基督徒在教会团契与弟兄姐妹相处的时候表现得很敬虔,但是在公共场合、职场上甚至是家庭里,则表现出跟世人一样的自私(3:14)、嫉妒(3:14)、争竞(4:1)、易怒(1:19)、冷漠(1:27)、恶言(3:9)、自夸(4:16),等等。这是不应该的,因为神不单是吩咐主内肢体之间要彼此相爱,也吩咐信徒要在不信的人面前为主作见证,例如:信徒要把握时机,用智慧与外人来往(西4:5);信徒在教外人中应当品行端正,使毁谤的人看见他们的好行为,就要在鉴查的日子颂赞神(彼前2:12);信主的妻子要顺服自己的丈夫,好使不信主的丈夫因着妻子的品行受到感化(彼前3:1),等等。
基督徒在世上的生活,就像一场旷日持久的争战:从世界而来的情欲在吸引人(约一2:16),仇敌魔鬼在遍地寻找可吞吃的人(彼前5:8),而肉体的私欲也在牵引诱惑人(1:14);但是我们不可忘记,神爱那安置在我们里面的灵,爱到嫉妒的地步(4:5 新译本)。魔鬼与神在争夺我们的灵魂,我们无法保持中立,更不能三心两意。那么,我们是选择与世俗为友、与神为敌,还是选择抵挡魔鬼、与神亲近?(4:7-8)
文 / 周元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