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加福音10:25-37 谁是我的邻舍?

四福音书中常常讲到耶稣的比喻,路加福音体现得最为明显,包括关于邻舍的比喻、钱财的比喻、祷告的比喻,等等(10:25-37; 12:13-21; 15:1-32; 16:1-15, 19-31; 18:1-8; 19:11-27)。用比喻的好处是生动形象,但挑战是难以理解,特别是对于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现代读者。因此,我们要领受比喻的教导,就必须先下功夫正确地解读比喻。解读比喻一般有五个步骤:研读比喻的内容、找准参考点、了解背景信息、将听众对号入座、解开比喻的要点。
以10:25-37的比喻为例,这个比喻通常被称为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但是其重点不是关于撒玛利亚人行为的好坏,而是耶稣在回应律法师的一个问题:谁是我的邻舍?(10:29)。按照解读比喻的五个步骤,第一是认真研读比喻的内容,这个比喻的主要情节是一个落在强盗手中的犹太人被冷落和救治的经历[注:虽然10:30没有直接说他是犹太人,但是根据他从耶路撒冷下到耶利哥的信息、以及整个比喻的背景和用意,可以推断出他的犹太人身份]。第二是找准比喻的参考点,就是比喻中重要的人和物,这个比喻的参考点就是落难的犹太人、祭司和利未人,以及撒玛利亚人。第三是了解比喻的背景信息,包括显明的信息、例如比喻的受众和上下文,也包括隐藏的信息、例如受众的宗教文化背景。这个比喻的受众是那位想”证明自己有理的”的律法师,隐藏的背景信息是犹太人厌弃撒玛利亚人 [注:撒玛利亚人与外族混居,信仰不纯正,其历史原因见列王纪下17:24-41],不与他们来往(约4:9),不认为应该把他们当作邻舍去爱。第四个步骤是根据比喻的内容和背景信息,将比喻的受众按照参考点对号入座,这一步很关键,因为受众对应于哪个角色就决定了他会领受怎样的信息。根据10:29和10:36的对应关系,可以知道律法师对应的就是落在强盗手中的犹太人。第五个步骤是解开比喻的要点,就是现场听众从比喻中领受到的信息。根据前面的分析,这个比喻的主要要点是:耶稣通过讲述撒玛利亚人怜悯救治落难的犹太人的故事,让律法师打破自以为义的宗教传统,认识到撒玛利亚人,就是犹太人所厌弃的、不看为自己邻舍的人,也可以是自己的邻舍;认识到”爱邻舍如同自己”的诫命(10:27),重点不在于区分谁是自己的邻舍,而在于自己是否有无条件的爱心(10:37)。这个比喻还有一个次要要点,就是人知道了当怎样作之后就要照着去行(10:28, 37),如同撒玛利亚人用行动救治落难的犹太人一样。
耶稣关于邻舍的比喻也是对我们当今信仰生活的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偏见将人划分为”邻舍”和”非邻舍”?我们的爱心和怜悯是否只局限于与自己同民族、同信仰、同宗派、同教会、同团契的一小群人?我们是否会排斥身边的”撒玛利亚人”,就是那些在宗教信仰、道德品质、身份地位、文化水平、甚至外貌健康方面与我们不同或者有缺陷的人?如果是的话,我们就如那个律法师一样,没有理解主耶稣的第二条诫命”爱邻舍如同的自己”的真正含义:神指定人爱自己的”邻舍”,不是为爱设立界限,而是为爱创造环境;神要求人对邻舍的”爱”,是无关远近(提前2:1)、不分亲疏(太5:43-47)、不论贵贱(约一3:17; 雅2:1-13)、不求回报(太10:8)的舍己奉献(可10:43-45),是”全心、全性、全力、全意爱主你的神”(10:27)的外在体现(约一4:20)。
对于律法上的教导,律法师给出了标准答案(10:26-27),对于”谁是我的邻舍”,律法师听完耶稣的比喻也给出了正确回答(10:36-37);但是答得对不等于行得出(11:46),耶稣听完律法师的回答之后,两次吩咐他照着所回答的去行(10:28,37)。然而,虽然律法师与神国的距离近在咫尺(10:28; 可12:34),但是听道而不行道、却使得他们与神国的距离远在天涯(7:30; 11:52; 太7:21-23)。故事的结尾没有记载律法师是否有听耶稣的话照着去行,这或许是作者在邀请每一位读到这个故事的人作出回应,因为每个人进神国的标准都与那位律法师一样,就是听了主的道之后要去遵行(6:46-49; 8:21; 10:28; 11:28)。
文 / 周元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