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利米哀歌3:21 想起这事,就有指望

诗人因着耶和华所施加的苦难而失望(3:1-18),一想起痛苦的往事心就消沉(3:19-20);但诗人一想到下面这事,心里就有了指望(3:21)。这事不是别的,而是关于耶和华的属性(3:22-24)、耶和华的心意(3:25-33)和耶和华的作为(3:34-39)。
耶和华的属性体现在他的慈爱、怜悯和信实(3:22-23)。耶和华的慈爱和怜悯具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时间上的永恒性,他的慈爱永不断绝、他的怜悯永不止息,正如耶和华自由永有的属性一样(出3:14);第二是形式上的丰富性,3:22节的原文罕见地将慈爱和怜悯都用了复数形式,是为了突出多样性、强烈性或抽象性;第三是经历上的鲜活性,耶和华的慈爱和怜悯每天早上都是新的,可以天天领受、日日更新,就如同以色列人在旷野每天早上拾取新的吗哪一样(出16:21)。神的慈爱和怜悯的三方面特点,也表明了神的信实极其广大(3:23),因此诗人心里说:”耶和华是我的业分,所以,我必仰望他。”(3:24)
耶和华的心意表现在他对人的美意,集中体现在3:25-27节中的”三好”:1) 耶和华对待等候寻求他的人是”好”的(3:25);2) 安静等候耶和华的救恩是”好”的(3:26);3)人在幼年时负轭是”好”的(3:27)。这让人想起了耶和华创造天地时,看他所造之物都是”好”的(创1:12,18,21,31)。耶和华对人的美意还体现在,他本不是要使人受苦(3:33),而是为了让人在苦难中学习等候和顺服神(3:25-30);他不会永远丢弃人,即使使人忧愁,也必照他丰盛的慈爱施怜悯(3:31-32)。
耶和华的作为体现在他按着公义断定是非,照着他的全能命定祸福(3:34-39)。因此,人因自己的罪受罚不可发怨言(3:29),而是要省察自己的行为、归向耶和华(3:40-42)。
诗人之所以能从耶和华那里得着指望,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患难是来自于耶和华(3:1-18)。解铃还须系铃人,救恩出自降灾神,人的绝望是因为得罪了耶和华,而人的指望就在于回转归向耶和华(3:40)。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遭遇让人伤心失望的事,例如学习或工作中的失败、人际关系中的伤害、不可预料的灾祸、等等。生命中有许多事情让我们一想起来心就消沉,而我们也习惯性地把指望放在人身上,期望通过改变自己或者改变环境来度过难关;然而,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过一种无神论的生活,因为我们既不思想患难的意义,也没有在患难中回转归向神。其实信徒所遭受的患难,没有一样不是出于神的旨意(太10:29),例如士每拿教会在患难和贫穷中展现出对主的忠心,得到了主的肯定和勉励(启2:9-10);信徒心中的忧伤也无一不是带着神的美意,例如哥林多教会照着神的意思忧伤,生出了没有懊悔的悔改(林后7:9)。愿我们都能够珍惜每一次患难和忧伤的经历,这或许是神赐给我们的比平安和喜乐更宝贵的礼物(林后12:10),因为它能激发我们回转向神,并且深刻地经历到什么叫作”想起这事,就有指望”(3:21)。
从耶和华那里得着指望,不只需要人经历苦难,更需要人对耶和华有深刻的认识。诗人对耶和华的属性、心意和作为三方面作了全方位的叙述(3:22-39),其中最让我触动的是神的心意之”三好”中的第三好:人在幼年负轭是好的(3:27)。对我自己而言,自从信主以来,就越来越感受到,神在我生命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特别的安排;因此,每当我领受到神在当下给我的旨意时,就决不会拖延到将来去执行,因为我知道未来并不在自己手上,并且神的恩赐和祝福,也可能会因为我的拒绝或耽延而收回。这些年来,通过自身的经历和许多其他人的见证,我越来越明白,人在年轻的时候负轭是一件无比美好的事。负轭不单单是指顺服神、为神受苦(3:28-30),也是指认识神、与神亲近(太11:29-30)。年轻信徒的三方面特质,使得他们需要尽早负轭、不可耽延:第一,人在年轻的时候可塑性高、学习能力强,是在圣经知识和属灵经验上成长的黄金时期,错过之后想要成长就会更加困难;第二,年轻人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些天然的恩赐如果不用来服事神,就会荒废在服事玛门或者其他偶像上;第三,年轻人普遍都比较骄傲,需要更多地经历试炼和苦难来操练谦卑和顺服。这三个特质决定了年轻信徒在当下人生阶段的首要呼召,就是更多地认识神、事奉神和顺服神,如果一定要推迟到将来,就可能会失去神的许多恩赐和祝福。
求神帮助我们中间不管是年轻的还是年长的,都能够追求更多地认识他,认识他慈爱的属性、美善的心意和主权的作为;让我们无论经历顺境还是逆境、平安还是患难,无论在何时何地,一想起神,心里就有指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