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利米哀歌2:18-19 流泪如河,倾心如水

耶利米哀歌虽然与先知书列在一起,但实际上是诗歌体裁,是诗人代表国破家亡、受尽羞辱的锡安子民,向耶和华发出的痛苦呻吟和绝望哀求,以及因着耶和华而生的宝贵盼望。耶利米哀歌的强烈情感体现在诗歌的内容中:1-2章描述了锡安因被耶和华攻击而陷入极度悲惨的景况,第3章从对耶和华的失望(3:1-18)转变为从耶和华而来的指望(3:19-66),4-5章又进一步刻画了锡安子民生不如死、绝望至极的惨状。诗人的情绪也蕴藏在诗歌的结构里:希伯来原文字母表共有22个字母,第1章正好有22节经文,其中第一节到最后一节的首字母是按照22个希伯来文字母的顺序排列,对比拼音字母就是从A到Z;第2章的结构与第1章相同;第3章共有66节经文,首字母也是按照22个希伯来文字母的顺序排列,但是每个字母重复了三次,对比拼音字母就是从AAA到ZZZ;第4章与1-2章结构类似,只是每节经文的长度缩短了;第5章也有22节经文,却是完全无序的。这种特殊的结构除了方便听众记忆,也表达着诗人的特殊情感:字母表的从首到尾,象征着锡安子民喝尽了神的烈怒之杯,蕴含着无以言表的痛彻心扉;从1-2章的长句、到第3章的三层重复的短句、再到第5章的完全无序,体现了诗人的情绪从娓娓道来的沉痛哀伤,上升到重见光明的激情盼望,最后又退回到面对现实的混乱绝望。
以色列因着耶和华的审判几乎失去了一切:国家(1:1)、圣殿(2:7)、领袖(1:19)、盟友(1:17)、财富(1:10)、尊严(2:15)、平安(3:17)、生命(2:21)、儿女(4:10)、贞洁(5:11)…… 但耶利米哀歌绝不只是一首向神诉苦的怨曲,而是一段在伤痛中痛定思痛、谦卑回转(5:21),在绝望中举哀呼求、举手祷告(2:18-19),在埋怨中思念美善、心生指望(3:21)的心灵回归之旅。诗人除了向神倾诉苦情之外,还呼吁锡安的居民作两件事:第一是在主面前流泪如河,向主不住哀求(2:18);第二是在主面前倾心如水,向主举手祷告(2:19)。耶和华并非喜悦他的子民受痛苦(3:33; 结18:32),也不是没有给他们避免灾祸的机会(耶18:8),但如果只有眼泪才能医治他们背道的病(何14:4),耶和华便定意使他们在苦难中流泪如河(2:18);耶和华并非不听他子民的呼求(耶29:12),也不是没有向他们陈明自己的心意(弥6:8),但如果只有灭亡才能降卑他们高傲的心(何13:6),耶和华便乐意让他们在绝望中倾心如水(2:19)。
流泪如河是为着人的痛苦而哀伤,倾心如水为着痛苦的人而代求,这两件事是当今教会所缺乏的。在和平的年代,除了亲人的离世、情感的破裂等与个人紧密相关的事件外,很少有能让我们流泪的事情了。国家的战争、城市的瘟疫、自然的灾害、家庭的破碎、灵魂的灭亡,无论事情是大是小、是远是近,只要跟我们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便很难让我们为之流下一滴眼泪。没有眼泪,是因为缺少爱。圣经中唯一一次直接记载耶稣的哭泣,不是在客西马尼园,也不是在十字架上,而是在拉撒路的坟前(约11:35)。当时耶稣准备要复活拉撒路,但是众人还沉浸在伤痛之中,于是耶稣哭了(约11:35)。人们以为耶稣是因为爱拉撒路而哭(约11:36),其实耶稣是因为爱他们而哭。主耶稣因体察人的忧伤和软弱而与人同哭,使徒保罗为他所爱的信徒而昼夜流泪(徒20:31; 林后2:4),我们也当效法他们的榜样,与哀哭的人一同哀哭(罗12:15)、与受苦的肢体一同受苦(林前12:26)。
我们不仅要为人哀哭,也当为之代求。圣经教导我们要为主内的肢体代求(雅5:16),当我们听到弟兄姐妹身体患病、或是软弱跌倒、或是处在逼迫之中,我们应当效法以利亚的性情,为他们的需求祷告祈求,因为义人祈祷所发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雅5:16)。圣经也教导我们要为万人代求(提前2:1)。当我们看到世上不认识神的君王抵挡圣民、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在罪恶中挣扎和沉沦、看到全世界每天有十万多灵魂走向灭亡,我们应当承担以西结的使命,为他们的灵魂守望代求,因为神愿万人得救、明白真道(提前2:4)。
若没有流泪如河,便不会有倾心如水;若没有出于真爱的哀伤,也很难有发自真心的代求。求神加增我们的爱心,让我们的哀伤不单是为自己的难处,也是为别人的苦难;让我们的代求不单是为自己的益处,也是为别人的需求(腓2:4)。让我们以赞美诗歌《祷告的大军》一起向神祷告:
”站在破口中,为这世代呼求。流泪如河,倾心如水,祈求不疲倦。
我们的呼求,要震动这世代,靠着圣灵、祷告的火,来焚烧我们。
愿你兴起祷告的大军,按着你心意举手代求,站在你的应许中,宣告你国度降临。
大声呼求、永不放弃、清晨夜晚、彻夜守望,向你求耶利米的心;
大声呼求、永不放弃、清晨夜晚、彻夜守望,让你心意释放这世代!”
文 / 周元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