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利米书29:11-13 耶和华所赐的平安

没有一本先知书像耶利米书这样对平安的本质启示得如此深刻。耶利米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包含了关于犹大国家命运的长篇叙事,因此以色列民族的”平安”成为了本书的重要主题之一。根据先知所传的信息和犹大的遭遇,耶利米书所论到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犹大被入侵之前(约西亚-约雅敬),二是犹大被入侵、犹大人三次被掳期间(约雅敬-西底家),三是犹大被掳归回之后。这三个阶段中,平安的体现方式不断发生改变,而平安的本质也变得越发清晰:起初是百姓为自己求的虚假平安,最后是耶和华要赐给人的真正平安,这中间则是神的呼吁、人的抗拒和神的审判。
在犹大被入侵之前,百姓倚靠虚伪的宗教(7:1-15)和虚假的平安(6:14; 8:11),他们认为有耶和华的殿在就有平安(7:4),但耶和华偏要让他们遭遇灾祸、失去平安 (8:15; 12:12; 14:19; 16:5)。不过,在这个阶段他们还有回头的余地,耶和话赐给他们平安的信息,就是只要他们转离恶道,耶和华就必后悔,不将想要施行的灾祸降与他们(18:7-8);然而,他们拒绝悔改,继续随着自己顽梗的恶心行事(18:12),使得耶和华所要降的灾祸必定降临(19:15)。在犹大被入侵之后,耶和华给犹大人的平安信息,也从规劝回转变成了规劝投降(21:8-10; 38:2-3);然而,百姓却听信假先知的平安信息(28:10-14),拒绝听耶和华的话,他们相信有耶路撒冷在才有平安,因此认为耶利米的劝降不是在为百姓求平安,而是要使他们受灾祸(38:4);于是耶和华使耶路撒冷圣城沦陷、圣殿被毁,让犹大遭遇灭顶之灾(39:1-10)。在犹大人被掳期间,耶和华也给被掳到巴比伦的人传讲平安信息,就是让他们为被掳到的那城求平安,他们自己也随着得平安(29:7)。为敌人求平安看似不合常理,但耶和华的心意其实是让他们不要再被虚假的预言所欺骗(29:8-9; 29:28),不要再试图从圣殿、宗教和民族身份中获取虚假的平安,不要再悖逆地反抗耶和华的旨意了。耶和华要让他们安静地在异国他乡独居隔离七十年(29:10; 何3:4),思想自己的过犯,等候耶和华的作为;等七十年满了之后,耶和华就要再眷顾犹大,使他们归回原来的地方(29:10)。
从犹大人倚靠圣殿不肯回转、到留恋圣城不愿投降、到被掳巴比伦独居七十年、再到被掳归回重新蒙眷顾,在这整个过程中,耶和华向犹大人所怀的意念是赐平安的意念,而不是降灾祸的意念,为要叫他们末后有指望(29:11)。耶和华所赐的平安,不是让人心安理得地犯罪,也不是让圣城永远屹立不毁,而是要让人与神有和谐美好的关系,就是人呼求神、神就必应允人,人寻求神、神就必给人寻见(29:12-14)。为了使百姓得着真正的平安,耶和华必须先用灾祸破碎他们虚假的平安,这就是耶和华所怀的意念。那么耶和华所要赐给人的真平安,会如何临到人呢?
谁能想到,在约六百年后的伯利恒之野地里,忽然有天使和天兵一同赞美神:”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神,在地上平安归与他所喜悦的人”(路2:14)。这标志着神在耶利米书中所应许的平安,藉着他的爱子耶稣基督降临到了人间。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平安的临到,竟是以平安使者的受苦为代价:耶稣在地上要遭受迫害(路2:34-35),而跟随耶稣的门徒也要在世上遭遇苦难(约16:33)。不过神所赐的盼望更大:耶稣已经胜了这世界,他所带来的平安超越世界上的一切苦难(约14:27; 16:33)。
主耶稣带给世人的平安,不是环境的和平、而是关系的和谐(Security vs. Harmony),不是身体的健全、而是生命的完全(Healthiness vs. Wholeness),不是得人的喜欢、而是得神的喜悦(Man’s Desire vs. God’s Favor),不是有人的同伴、而是有神的同在(Men’s Companion vs. God’s Presence)。前者是人人都渴慕的,但只有后者才是真正的平安。我们常常会因为得不着前者而烦恼,但神的意念是要赐给我们后者;为此,神有时候让我们失去前者,为要帮助我们得着后者,并且得的更丰盛。
当我们在一些境遇中没有平安的时候,愿司百福(Horatio G. Spafford)的诗歌《我心灵得安宁》能够带给我们安宁:
” 有时享平安,如江河平又稳,有时忧伤来似浪滚,不论何环境,我已蒙主引领,我心灵,得安宁,得安宁。
撒但虽来侵,众试炼虽来临,但有主美证在我心,基督已看清,我乏助之困境,甘流血,救赎我,赐安宁。
回看我众罪,全钉在十架上,每念此衷心极欢畅,主担我重担,何奇妙大恩情, 赞美主,我心灵,得安宁。
求主快再来,使信心得亲见,云彩将卷起在主前,号筒声吹响,主再临掌权柄,愿主来,我心灵,必安宁。
我心灵得安宁,我心灵得安宁,得安宁,得安宁!”
文 / 周元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