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巴谷书3:16-19 灾难前的喜乐——义人以神为乐

耶和华两次用异象回复哈巴谷之后,哈巴谷便不再发问了,而是向耶和华献上祷告(3:1-19)。哈巴谷的祷告带着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他熟知耶和华在历史上的作为,对耶和华有着深深的敬畏,他知道耶和华会必照着所赐的异象降下灾难、施行审判(1:5-11; 2:5-20);另一方面,他也深信耶和华最终会施行拯救,因此祈求耶和华在发怒的时候以怜悯为怀(3:2),并憧憬着耶和华像过去拯救以色列那样,再次施行大能的拯救(3:3-15)。哈巴谷对审判的畏惧和对拯救的期待这两种情感交织在一起,在3:16-19节达到高潮。
虽然知道拯救和复兴必定会来到,但是首先要面对即将到来的审判,这就是哈巴谷面临的处境。他对审判的消息极其惊惧:身体战兢、嘴唇发颤、骨中朽烂,在所立之处战兢;他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安静地等候灾难之日临到,犯境之民上来(3:16)。哈巴谷恐惧到如此程度,不是因为他自己犯了罪,而是因为他对耶和华的敬畏;不是因为他需要为同胞的罪承受连带之祸,而是因为他的同胞要为他们的罪遭受灭顶之灾。审判来临的后果,就是失去田间的收成和圈里的牛羊,失去生存所需的物质供应,失去耶和华的一切祝福(3:17)。面对即将发生的可怕灾难,哈巴谷表现出来的心态却令人惊讶:”我却要因耶和华欢喜,以救我的神为乐。”(3:18)
以神为乐是每一位基督徒都想要追求,却很难达到的目标。这其实是一个人属灵成长的最高境界,需要经历一些预备阶段,并不能一蹴而就。以神为乐需要对神存着极大的信心(2:3-4; 3:3-15)和极深的敬畏(3:2; 3:16),这不是与生俱来的,也无法通过知识的积累来获取,而需要靠着神特别的恩典和对神特殊的经历。哈巴谷经过与耶和华的两轮对话之后,达到了这种状态;对于普通信徒而言,在达到以神为乐之前,一般都需要经历另外两个阶段:以福为乐和以爱为乐。
从以福为乐,到以爱为乐,再到以神为乐,这是人们从历时历代无数的信徒身上总结出来的属灵成长规律(John Coe)。第一个阶段,以福为乐,是指在患难之外领受神的祝福。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申命记12:7中所描述的状况:以色列人因耶和华的赐福而欢乐(申12:7)。以福为乐是人与神关系的起点,在这个阶段中,神对人有许多慷慨的祝福,但人对神的敬畏和信心却很微小。第二个阶段,以爱为乐,是指在患难之中相信神的慈爱。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诗篇42:11中所描述的状况:诗人虽然内心忧闷,却因深信耶和华的慈爱(诗42:8),而仰望并且称赞耶和华(诗42:11)。以爱为乐是人与神关系的进深,人不再凭着眼见,而是凭着信心相信神的慈爱,并且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因神的爱而欢喜。第三个阶段,以神为乐,是在患难之先顺服神的旨意,这是与神关系的最高阶段。哈巴谷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哈巴谷在面对即将到来的灾难时,恐惧是真实的,但欢乐也是真实的;这种矛盾情感出现的原因在于,他因着对神完全的敬畏和信靠而产生了对神完全的顺服。在新约圣经中,以神为乐的一个完美典范就是耶稣:耶稣最痛苦的时刻,其实不是在十字架上,而是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中(太26:36-46);那天晚上,他在客西马尼园所受的痛苦无比真实而又无比沉重(路22:44),可是他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了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来12:2),成就了父神的旨意(约19:30)。以神为乐和以爱为乐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生的终极目标不是享受神的爱,而是顺服神的旨意。虽然在多数情况下这两者是共存的,并且将来在新天新地这两者(包括以福为乐)会永久地并存;可是,在这个堕落世界还没有废去的时候,依然有罪恶、有苦难、更有使命,有些时候需要二选其一。哈巴谷为了顺服神的计划,静候灾难降临、与百姓一同承受神的愤怒(3:16);耶稣为了顺服父的旨意,选择走上十字架、被父神离弃(可15:34);保罗为了顺服主的使命,宁愿自己受咒诅、与基督分离(罗9:3)——这些人是真正地以神为乐。以神为乐的人并非不愿享受神的爱,反而是因爱到极致,所以顺服至极;他们并非愿意忍受与神分离的痛苦,除非是为了成就将来更美的相聚;他们并非是喜悦受苦,除非是这是出于神的美意。以神为乐者的心声,可以用保罗的话来作总结:”因为我们短暂轻微的患难,是要为我们成就极大无比、永远的荣耀。”(林后4:17)
神对我们的爱是无条件的,可我们对神的顺服常常是有条件的;耶稣为了我们的得救而无条件地顺服神,可得救的我们却不愿意为了神而无条件地顺服耶稣。求神赦免我们每天的亏欠,也求神帮助我们的属灵生命在神的恩典中不断地成长成熟,不再是以福为乐,而是以爱为乐,最终达到以神为乐!
文 / 周元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