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玛拉基书的六次辩论可以看到,不敬畏耶和华的人,在与神与人的关系上都会出现许多问题(1:1-3:15)。玛拉基书的结尾专门讲到了敬畏耶和华的人,这些人与耶和华有着特别的关系:他们在彼此谈论的时候,耶和华也留意细听(3:16a);他们被记录在耶和华的纪念册上(3:16b);在耶和华施行作为的日子,他们要蒙耶和华的怜恤、属神作特别的产业(3:17)。虽然敬畏耶和华与不敬畏耶和华的人,在当下似乎没有什么不同(2:17; 3:14-15),但是在末后的日子,人们就能够看出义人与恶人、事奉神的人和不事奉他的人之间有什么分别(3:18)。不仅如此,对于敬畏耶和华的人,将有公义的太阳兴起来,给他们带来医治和活力(4:2),而恶人则要如碎秸被焚烧殆尽(4:1)、如尘土被义人践踏(4:3)。
事奉神的人未必都存着敬畏神的心(1:6-2:9; 太7:21-23),但敬畏神的人必定都有着事奉神的心(1:18; 罗12:1; 来12:28; 启7:15)。玛拉基书3:14-15描述了事奉神的人面临的一个困境,就是服事神、遵守神的吩咐似乎是徒劳的,因为骄傲和作恶的人反而兴旺。义人不被珍惜、恶人反被高举,这也是如今忠心服事主的人常常面临的挣扎;对此我们要凭着信心相信,耶和华必定留意、纪念和怜恤那些敬畏他的人(3:16-17),正如主耶稣曾经激励门徒”如果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约12:26)。事奉神的人按着神的心意服事的时候,未必会有很好的果效,有时候还会受到人的质疑和嘲讽,甚至会萌生想要放弃的念头;对此我们要凭着信心相信,事奉神与不事奉神之人的区别终会显明(3:18),正如保罗劝勉信徒”我们行善,不要觉得厌烦;如果不松懈,到了适当的时候,就有收成”(加6-9),又如保罗劝诫教会”如果有人用金、银、宝石、草、木、禾秸,在这根基上建造,各人的工程将来必要显露”(林前3:12-13)。 在如今邪恶的世代,事奉神的人会遭受许多的患难和逼迫,甚至会为主牺牲生命(约21:18-19);对此我们要带着盼望相信,神将来必会复兴和荣耀那些敬畏他名的人,并且要藉着他们审判那些作恶的人(4:1-3),正如神在启示录中预言的:所有敬畏神之名的人都要得赏赐,神也要毁灭那些败坏全地的人(启11:18; 20:4);那些替耶稣作见证、为主殉道的人要得着审判的权柄,与基督一同作王(启20:4)。
那么,谁是敬畏耶和华的人?在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来临的时候,谁能站立得住?恐怕没有一人。因此,在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来临以先,耶和华赐给了人一个旧的命令和一个新的预告:旧的命令就是耶和华从申命记就开始反复强调的,要谨记神的仆人摩西的律法、律例和典章(4:4);新的预告就是耶和华要差派以利亚先知到他们那里去,使人心回转,免得他来击打这地,以至完全毁灭 (4:5-6)。摩西和以利亚的工作分别代表着耶和华所赐的不变的成文律法和实时的先知信息,这些都是领人归向神的重要途径。然而,作为旧约圣经的结语,玛拉基书不只是呼吁人回归律法、回转向神,而是在此基础上铺设了更美的道路(3:1):它预告了末后的审判(3:5; 4:1-3),但更重要的是宣告了在审判之先的拯救(3:1-4; 4:4-6);它不是在书写历史的终章,也不是代表着启示的完结,而是在预告一个新的时代、开启一个新的篇章——耶和华不是要来击打和毁灭这地(4:6),而是要通过击打和毁灭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来拯救全地!(约3:16)
在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来到以先,必有使者在前面预备主的道路(3:1; 4:5),这一预言的应验就是施洗约翰为耶稣预备道路(可1:2; 路1:17)。神藉着摩西颁布的律法和以利亚所代表的先知(4:4-5),一直到施洗约翰为止(路16:16),都是在为耶稣作预备(约1:45; 路24:44);但耶稣来不是要废掉律法和先知,而是要成全(太5:17)。在旧约时代,神藉着律法和先知向以色列人传讲了无数信息,但是在新约时代,神直接的命令只有一句话,就是在耶稣登山变象、以利亚和摩西与耶稣一同显现的时候,有声音从云彩里出来,说:”这是我的爱子,你们要听他。”(可9:8) 因此,在新约时代,敬畏耶和华不再是遵守摩西律法,而是听耶稣的话!(太28:20; 路11:28; 约14:23; 林前7:19; 启22:7) 接下来,让我们藉着新约圣经一起来领受耶稣的话!
文 / 周元圣
玛拉基书作为旧约圣经的最后一本书,讲述了以色列被掳归回之后的信仰状况(1:1-3:15),也展望了以色列的未来(3:16-4:6)。玛拉基书的主体结构是以色列与耶和华的六次辩论,每一轮辩论都是以耶和华的控诉开始,然后是以色列的质疑,最后是耶和华的回应。这六次辩论的主题分别是:以色列人质疑神的爱(1:2-5)、藐视献祭(1:6-2:9)、不忠不贞(2:10-16)、不公不义(2:17-3:5)、轻乎奉献(3:6-12)、不事奉神(3:13-15)。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以色列人对耶和华缺乏敬畏(1:6; 3:16),而对耶和华没有敬畏,就会导致在神的事工和奉献上的懈怠和轻忽(1:13; 3:8),也会导致在人际关系上的不忠诚和不公义(2:14; 3:5)。从这六次辩论中可以看到,以色列人不敬畏耶和华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不认识耶和华,二是不畏惧耶和华,三是不相信耶和华。
第一,以色列人不认识耶和华,体现在他们不认识耶和华的慈爱和公义。一方面,他们不认识耶和华拣选的爱——神爱雅各、恶以扫,拯救受惩罚的雅各、却让以扫永远荒凉(1:3-4);他们也不认识耶和华普世的爱——耶和华的名要在以色列之外被尊为大(1:5)。另一方面,他们不认识耶和华的公义,认为耶和华喜悦人作恶(2:17),却不知道耶和华必速速到来,审判那些作恶之人(3:1-5)。第二,以色列人不畏惧耶和华,体现在他们不尊重耶和华,并且以诡诈待人:耶和华的名在列国中尚且被尊为大,却在以色列中被轻视和嫌弃(1:11-13);祭司藐视耶和华的祭物,将瞎眼的、瘸腿的、有病的祭物献给耶和华(1:8),因此耶和华要咒诅这些犯罪的祭司,使他们在众人面前被藐视(1:14-2:9);以色列人不只藐视耶和华,也对弟兄不忠 (2:10),以诡诈对待年轻时所娶的立约的妻子(2:14),并且娶事奉外族神的女子为妻(2:11)。第三,以色列人不相信耶和华,体现在他们不相信耶和华的信实和良善:他们不相信耶和华会以信实来祝福那些遵守他律例的人(3:10-12),而没有把当纳的十分之一献给神,抢夺了属神之物 (3:8);他们不相信耶和华在施行作为的日子,会怜恤那些敬畏事奉他的人(3:16-18),而认为事奉耶和华是徒然的 (3:14-15)。
玛拉基书1:6-13描述了一种反常的现象:儿子尊敬父亲,仆人敬畏主人,耶和华的祭司却藐视耶和华(1:6-8);远离神的外邦人都知道敬畏神的名,亲近神的祭司却亵渎和轻视耶和华(1:11-14)。祭司的行为其实是一种属灵的骄傲,比无知之人的骄傲更可恶,是当受咒诅的(1:14)。主耶稣在世的时候,就对属灵骄傲的典型代表——那些自称是事奉神、却假冒伪善的经学家和法利赛人,发出了严厉的谴责和咒诅(太23:13-36);在使徒时代,变卖田产事奉神的亚拿尼亚和撒非拉,因着自己的私心而欺哄神,最后双双毙命 (徒5:1-11);如今我们作为主的门徒,如果要事奉神,就当以虔诚敬畏的心事奉神(来12:28),因为神是烈火(来12:29),是轻慢不得的(加6:7)。
人事奉神,不是人在给神恩惠和帮助,而是神在给人尊荣和赏赐,因此人以敬畏之心事奉神的表现,就是将自己最好的献给神。在旧约时代,只有受膏的祭司才能进入圣所服事神(民18:7),并且神已将最好的产业——就是他自己,赐给了以色列人 (民18:20);然而,以色列人却把自己都嫌弃的物——就是污秽的祭物,献给耶和华(1:8,14),这种行为不仅不蒙神悦纳,反而受神咒诅(1:8, 14)。在新约时代,只有被耶稣的血洁净的人才能事奉神(来9:14),并且神已将最好的产业——就是主耶稣,赐给了我们(罗8:32);因而,我们也当把自己最珍爱的物——就是我们的身体,献给主耶稣,这是蒙神悦纳的活祭,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奉(罗12:1-2)。
我们在日常的信仰生活中,应当常常反思有没有把自己最好的献给神:我们是否像奉献了许多银钱的财主那样,把自己富余的拿出来奉献 (可12:44) ?是否像求永生之道的青年那样,从小就遵守了神的一切诫命,却唯独缺少一样,就是舍弃自己所爱的跟从主 (可10:17-22)?是否像奉主的名讲道、赶鬼、行神迹、却不能进天国的人那样,作了很多事奉,却没有遵行天父的旨意(太7:21-23)?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太6:24),而选择舍弃一切来事奉主的代价是极大的,因此我们当事先计算好花费(路14:25-33)。但我们如果决意事奉神,就应该当全人全身(罗12:1)、全心全意(申10:12)地事奉神,没有顾虑、永不回头(路9:59-62)。这样,到了主显现的日子,就必有公义的太阳升起来医治我们(4:2),也有公义的冠冕为我们存留(提后4:8)。
文 / 周元圣
撒加利亚书9-14章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9-10章侧重于从正面角度讲耶和华对犹大和以法莲的祝福(9:9-13; 10:4-12),以及对列国的审判(9:1-8);11章通过对好坏两个牧人的描述,表明人对神的拒绝(11:8)和神对人的审判(11:9-16);12-14章侧重于从负面角度讲耶和华日子的到来(14:6-21),以及犹大与列国所要遭受的祸患(12:1-6; 14:1-5)。9-10章与12-14章在内容背景和行文风格上都有很大区别,以中间的11:4-16作为过渡和转折。9-14章内容风格的转变,体现在五处对耶和华与牧人关系的描述上:从起初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耶和华对坏牧人的愤怒(10:1-3; 11:1-3),到11:4-16中的好牧人被厌弃(11:8)、坏牧人被兴起(11:15-16),再到耶和华要用刀剑击杀坏牧人(11:17; 13:7-9),这种转变一方面表明了耶和华对牧人的审判逐渐加重,另一方面也越发清晰地寓示了神成全救恩所要付的代价无比沉重。
11:4-16中耶和华对待羊群的方式,是以西结书34和37章中耶和华对羊群应许的反转。耶和华原本是以”恩宠”和”联合”两根杖来牧养羊群,但当好牧人被厌弃之后(11:8),耶和华便不再牧养羊群(11:9)。耶和华要折断那称为”恩宠”的杖,废除与万民所立的约(11:10),这正是以西结书37:26耶和华与人立平安之约的反转;耶和华也要折断那称为”联合”的杖,废除犹大和以色列的手足之情(11:14),这正是以西结书37:19以色列与犹大两国合一的反转;耶和华还要兴起愚昧的牧人,这些牧人不仅不牧养羊群,反而残害它们(11:15-16),这正是以西结书34:23神立仆人大卫作牧人的反转。
耶和华为何要如此对待他的羊群?难道以西结书中的应许作废了吗?其实不然,11:4-16对好牧人的描述,正是对以西结书34和37章中好牧人的进一步启示。以西结书中应许的好牧人一定会到来,只不过不是以人们期待的方式:他来的时候会被其他牧人厌弃(11:8),被自己的羊群出卖(11:12-13),被坏牧人所取代(11:15-16),正如11:4-16中好牧人所经历的。因此,以西结书中对兴起大卫牧养羊群的应许(结34:23),以及撒加利亚书中对好牧人被拒绝的描述(11:8),都是在预表同一位牧人耶稣基督(约10:11):主耶稣被父神所差派,按着神的心意牧养羊群、甚至为羊舍命(约10:11),并且要使所有的羊合成一群、归于一个牧人(约10:16);然而,他却被其他的牧人、就是犹太人的宗教领袖所厌弃(可12:7),被自己的羊群、就是自己的门徒所出卖(太26:14-16);在他受难、复活、升天之后,他的门徒也被那些坏牧人、就是宗教领袖所迫害(徒5:33)。
在撒加利亚书9-14章中,除了11:4-16外,还有许多其他经文预表了耶稣基督在地上的经历,例如:他是公义而温柔的王(9:9; 太21:5),他用血与人立约(9:11; 可14:24),他被仰望他的人所赐(12:10; 约19:37),他要遭受击打、羊群就分散(13:7; 太26:31),等等。好牧人的遭遇虽然悲惨,却是神拯救犹大、统治列国的必经之路:这位好牧人第一次来到世上的时候,被拒绝、被羞辱、被杀害(可10:34),并且直到如今依然有许多人不相信他;但是,当他第二次到来的时候,他要带着所有的圣者降临(14:5, 太25:31),要在全地作王掌权、审判万民、受到万族的敬拜(14:6-21; 腓2:9-11)。
撒加利亚书11:4-16关于好坏牧人的信息,对当今教会的牧养至少有两方面的提醒:第一,教会的牧者要因着对主耶稣的爱,谦卑舍己、甘心乐意地牧养、看顾和带领主的羊群(约21:15-19; 彼前5:2-3),而不要像无用的牧人那样使神厌烦(11:8),以致被神击打(11:17);第二,教会的会众也要敬重和顺服牧者的权柄(帖前5:12-13; 来13:17),体贴牧者的需求(提前5:17-18),而不要像愚蠢悖逆的以色列人那样厌烦他们的牧人(11:8),以致失去牧养(11:9)。一个健康的教会,应该是牧师甘愿为会众舍己,而会众也甘心顺服和爱戴牧师。2022年5月15日在美国南加州的一个教堂内发生了枪击案,枪声响起的时候,牧师没有丢下会众逃跑,而是抓住机会和会众一同制服了凶手,将伤亡率降至最低。最后有一位弟兄因为阻止枪手而当场丧命,并且许多人受到了惊吓。这次枪击案或许从人的眼光来看是一个悲剧,但是牧师和会众表现出来的为羊舍命、为弟兄舍己的爱心和勇气,为基督舍己的爱作了美好的见证,相信也激励着许多人更加坚定和忠心地跟从主、服事主、为主舍命。
文 / 周元圣
撒加利亚书7-8章通过对禁食问题的回应,对1-6章的主要信息作了回顾和总结:7:1-14与1:1-6对应,讲到犹大人的列祖假意禁食、违背律法,并且不听耶和华的呼唤;8:1-15与1:7-4:14对应,讲到耶和华应许归回耶路撒冷,使圣殿重新被建造;8:16-19与5:1-11对应,讲到耶和华处理犹大子民的罪;8:20-23与6:1-8对应,讲到耶和华对全地和列国的心意。7-8章根据内容和体裁又可以为三个部分:7:1-14是对犹大列祖犯罪的控诉和惩罚,8:1-13插入了一连串的耶和华对子民的应许,8:14-23接续7:14讲述了耶和华对当下犹大余民和万国万族的美好计划。其中8:1-13连续六次讲到”耶和华这样说”,宣告了耶和华要使犹大从列国归回、重新住在耶路撒冷(8:1-8),并且要再次赐福犹大、使他们成为列国的祝福(8:9-13)。
耶和华要使犹大在万国中不再成为咒诅,而是再次得到神的祝福(8:12),并且成为列国的祝福(8:13),这既应验了创世记中神对亚伯拉罕要承受祝福、并要使万族得福的应许(创12:2-3),又应验了申命记中神要再次怜悯和善待被赶逐的以色列人的预告(申30:1-5)。耶和华藉着以色列祝福万族的计划,贯穿在撒加利亚书全书之中(2:11; 8:23; 9:7; 14:16),也是许多其他大小先知书的重要主题(弥7:12; 番3:9; 赛2:3; 耶12:16)。这一计划是藉着犹大支派大卫的后裔、神的儿子耶稣基督所成就:神藉着耶稣的降生、受难和复活(罗1:1-4),将救恩带给所有相信的人,先是犹太人,后是希腊人(罗1:16)。
如今,神通过他所拣选的子民来祝福万民的救恩计划并没有改变,但是神所拣选使用来作为他荣耀器皿和祝福管道的人却更新了——不再是那些受割礼的血统上的以色列人,而是所有因信耶稣而称义的人,既包括犹太人,也包括外族人(罗4:9-12; 罗9:24)。曾经,神使在万国中成为可咒诅的犹大人得着拯救,成为万国的祝福(8:13);如今,神却使在他眼中本为可怒之子的我们得着救恩,成为神荣耀的见证(弗2:1-7; 彼前2:9-10)。因此,我们当认识自己所承受的恩典,也当明白自己所领受的使命,就是将神救恩的福音传给万民(太28:18-20),既包括身边的人(林前7:16)、也包括远处的人(提前2:1),既包括亲近的人、也包括敌对的人(太5:44),既包括同族的人(徒17:17)、也包括异教的人(徒17:22-31),无论如何,总要救一些人(林前9:22)。
神的心意是使我们成为别人的祝福,因此我们更当恒久警醒,不要让自己成为了可咒诅的。新约圣经虽然是关于神的福音,但并非只讲祝福而不讲咒诅。在新约圣经的教导中,至少有两件事是明确会受到咒诅的:第一是自己离弃真道(林前16:22; 来6:8),第二是用错误的教导或败坏的行为来绊倒人(可9:42; 太18:7; 太23:15; 加1:8-9; 彼后2:14)。这两件事是每一位信徒一生都要面临的试探,只要我们的肉身还活在这世上,撒但就会不断地寻找机会攻击和吞吃我们(彼前5:8)。在如今这个邪恶的世代(弗5:16),放弃信仰、偏离真道的人比比皆是(提后4:3-4),绊倒人的事也常有发生(太18:7),例如某些基督徒名人公开放弃信仰、某某牧师被爆出在性或金钱方面犯罪,等等。我们无需去评判这些人将来的结局如何,但是我们应当警醒自己不要成为那样的人,并且用切实的行动来竭力保守自己的生命,就是要穿戴属灵的军装抵挡魔鬼的诡计(弗6:11),在真理、公义、福音、信心、救恩、圣灵、祷告等各方面不断地操练和成长(弗6:12-18),努力进到成熟的地步(来6:1)。
文 / 周元圣
撒加利亚书的整体结构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1-6是全书的引言,引出了全书的主题——你们要转向我,我就必转向你们(1:3)。耶和华曾经向犹大人的列祖大发烈怒,因为他们不听先知的呼唤、不肯回转向神 (1:2-6),但当下的民众听到了先知的信息之后就转向了神(1:6b),因而神也转向他们。第二部分1:7-6:15通过八个异象表明耶和华转向了耶路撒冷的子民:耶和华的愤怒已经平息(6:1-8),要怀着怜悯的心重回耶路撒冷(1:7-17);耶和华要消灭犹大的敌人(1:18-21),恢复耶路撒冷的产业和荣耀(2:1-13);耶和华要洁净祭司来治理百姓(3:1-10),膏立领袖来建造圣殿(4:1-14);耶和华也要彻底清除犹大的罪恶(5:1-4),将罪孽带到士拿地(即巴比伦)(5:5-11)。第三部分7-8章藉着对人民假意禁食现象的回应,再次回顾了1-6章中的重点信息:人需要回转向神(7:1-14; 8:14-19),以及神应许赐福人(8:1-13; 20-23)。第四部分9-14章通过传讲审判和拯救的信息,进一步延续了1-8章的主题:人不回转所招致的审判(11:1-17),以及神要施行的拯救和复兴(9-10; 12-14)。与1-8章的不同之处在于,9-14章的内容更加丰富、视角更加宽广,从近期的审判和拯救(9:1-8; 10:1-12),延伸到末后的救恩和国度(9:9-13; 14:6-21)。
“你们要转向我,我就必转向你们”,体现了回转的两方面特性:一是回转的关系性(relational),二是回转的相互性(reciprocal)。回转的关系性,是指回转本质上不在于外在行为的改变,而在于神人关系的恢复;人不单是要转离罪恶(1:4; 耶25:5),更是要转向真神(1:3; 何14:1)。当被掳归回的百姓向神询问他们是否还需要像往常那样在节期禁食时(7:3),耶和华指出,他们曾经的禁食哀哭并非是为了神、而是为了自己(7:4-6);他们的列祖并没有听从耶和华的律法和先知的话(7:8-12);而他们若愿意真心回转向神、喜爱诚实与和平,那么节期的禁食哀哭就会变为欢喜快乐(8:19-20)。回转的相互性,是指人的回转伴随着神的转意:人转离罪恶归向神,神就转意不降所定的灾祸(耶18:7-8; 拿3:9-10);哈该书和撒加利亚书中的百姓都听从了耶和华的话回转向神(该1:12; 亚1:6b),耶和华就重新归回耶路撒冷,与锡安的子民同在(该1:13; 亚2:10)。
回转的关系性和相互性也体现在我们日常的信仰生活中。就回转的关系性而言,当我们处理罪的问题时,常常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看重事情的解决过于关系的维护,看重外在的行为过于内在的动机,看重理性和公平过于恩典和怜悯,看重人转离恶行过于人回转向神。在这种思维模式下,我们处理别人的问题时常常会迫使对方假意悔改,而处理自己的问题是往往是治标不治本、屡悔屡犯。
回转的相互性是回转的关系性的自然体现:当我们在关系中转向神、亲近神时,神也会转向我们、亲近我们(雅4:8)。对基督徒来说,悔改向神不只是信主那一刻的意念转变(徒2:38),而是一生的信仰常态(约一1:9; 雅5:16),也是神保守信徒属灵生命的重要途径(林后7:10; 启3:19)。因此我们需要常常警醒自己:什么时候我们变得不冷不热、自以为健康富足,长时间没有认罪悔改;那么,这或许正表明我们是可怜的、贫穷的、瞎眼的、赤身的,需要立刻在神面前认罪悔改了(启3:15-17)。
文 / 周元圣
犹大子民归回之后重建了自己的家园,但是耶和华的殿一直荒废(1:2-4);因此,耶和华通过降下咒诅,来提醒百姓要反思自己的行为,重建耶和华的殿(1:5-11)。犹大的两位领袖——犹大省长所罗巴伯和大祭司约书亚、以及所有余剩子民的心都被激动,听从耶和华的话,兴工建造耶和华的殿宇(1:12-15)。虽然人民有建殿的热情,可是他们却面临着一个难处:曾经繁华荣美的所罗门圣殿已经被毁灭了,如今即使重建圣殿也不可能达到昔日的光景,一想到这件事就会让人丧失斗志。因此,耶和华藉着哈该先知事先向百姓挑明了这个潜在的危机,通过三个问句让百姓意识到,现在所建殿宇的样式远远无法与从前殿宇的荣耀相比(2:3)。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比较的”荣耀”不是指圣殿的结构和功能,而是指圣殿的材质和样式(2:7)。耶和华这样发问不是为了打击百姓的士气,相反是为了激发他们的信心,因为耶和华接下来通过三个命令来鼓励百姓继续建造圣殿:一是对所罗巴伯、约书亚和所有子民说”要刚强”(2:4),二是吩咐他们”要作工”(2:4),三是让他们”不要惧怕”(2:5)。这三个命令也伴随着三个应许:一是耶和华的灵住在他们中间、与他们同在(2:4-5),这是他们得以刚强的重要保证(出33:16; 书1:9);二是耶和华要震动天地、震动万国,使万国的珍宝都运来,使殿宇充满荣耀(2:7),这是在激励子民作工,并且让他们认识到耶和华的威严和能力(参见出19:16-19中西奈山的震动),使他们无须惧怕周围的列国(参见赛60:1-7中列国的顺服);三是耶和华应许这殿后来的荣耀大过先前的,并且要在这地方赐下平安(2:9),而神的荣耀和人的平安,正是神给人最大的盼望和祝福(路2:14)。
哈该书2:9中对圣殿末后更大荣耀的应许有着三重应验。第一重应验是在耶稣所处的罗马统治时期,希律王所建的第二圣殿的荣耀超越了所罗门圣殿(可13:1),这是2:9应许的初步实现;但第二圣殿的荣美并没有能彰显神的荣耀(可11:17),并且在主后70年被毁灭。第二重应验是在耶稣第一次降世之后,有形的圣殿虽然被毁灭,但神的荣耀和同在却以新的方式彰显:耶稣的身体就是新的圣殿(约2:19),教会靠着耶稣基督被建造成为主的圣殿(弗2:19-21),每一位信徒的身体也成为圣灵的殿(林前6:19)。第三重应验是在主耶稣第二次降临之时,在新耶路撒冷圣城不再有圣殿,因为全能者神和羔羊亲自作城的殿,神的荣耀要光照列国(启21:22-26)。
耶和华对犹大子民建造圣殿的吩咐,也是对当今主耶稣对门徒建造”新殿”的命令,就是要传扬福音、建造教会(林前3:10-17)。耶和华对犹大子民的吩咐是刚强壮胆、竭力作工、不要惧怕(2:4-5),因为神的灵与人同在(2:5);主耶稣对门徒的心意也是如此,就是让门徒不要害怕来自人的逼迫,而是倚靠圣灵的能力勇敢地为主作见证(太10:28; 28:18-20; 徒1:8; 18:9)。
耶和华激励子民的方式是通过”震动”来启示他自己的威严、能力、权柄和荣耀(2:6-9, 21-22; 出19:16-19; 来12:18-21)。神的震动给敌人带来的是恐惧和灾难(2:21-22; 来12:25),给子民带来的却是敬畏和盼望(2:6-9; 来12:22-24),因为神的震动使得受造之物都要挪去,却使那不能震动的可以常存(来12:27),这不能震动的就是神的国。因此,所有因着神的恩典而成为神国子民的人(弗2:19),都应当感恩,照着神所喜悦的,用虔诚、敬畏的心事奉神(来12:28)。
文 / 周元圣
但以理书不单单是一本关于但以理和三友在异国宫廷生活的信仰见证集(1-6),更是通过大量的异梦和异象显明了神在整个末世进程中的主权和旨意(7-12)。但以理和三友故事中所展现的敌人的逼迫(3:15)、信徒的忠心(3:16-18)、神的主权(4:2-3)和神的拯救(3:28),也正是神藉着异象所启示的末世信息:神的敌人要兴起(7:4-8; 12:1)、神的圣民要受逼迫(7:25; 12:7)、神终将掌权(7:9-14 )、圣民要得永生(12:2)。同样是关于末世的预言,其他先知书着眼于从以色列被拣选到被掳和归回的这段历史,但以理书则侧重于以巴比伦为起点、直到末期到来的世界历史进程。但以理书至少用了五处异象来启示末后要发生的事:尼布甲尼撒王的金像之梦(2:31-45),四兽的异象(7:1-14),两羊的异象(8:1-25),七十个七(9:24-27),以及末后的争战(10-12)。这五处异象以不同的方式描述着同一段历史,就是在巴比伦之后,将要兴起玛代波斯、希腊和罗马(也包括以罗马为代表的一切强权国家),最后是神的国降临,来粉碎列国、并永远掌权。
但以理书中所描述的末世,一方面会有可怕的灾祸和极大的患难发生(12:1),另一方面也给人忍受患难的安慰和盼望:那些名字记录在(生命)册上的,将来必要得永生(12:2);那些有智慧的和使人归义的必如天上的光体发光,直到永永远远(12:3)。但以理书对关于末世的一些问题给了模糊而又确切的启示。末后的灾难什么时候结束(12:6)? 要等到圣民被完全粉碎(12:8),殉道者满了数目的时候(启6:11)。末后的结局是怎样的(12:8)?那些洁净自己、被熬炼、在患难中等候结局的人是有福的,他必要承受自己的分(12:10-13)。这些异象虽然启示给了但以理和所有读这书卷的人,但同时也是隐藏和密封的(12:4, 9),直到末期(启5:1-5)。异象密封的意思不是指不让人知道,而是指那些不寻求神的人不会相信、也不能明白这些信息(12:10; 赛29:9-12 ;太13:14-15),他们在神的话语之外寻找智慧、增添知识(12:4),最终都是枉然(摩8:12)。
但以理书中的异象随着历史的推进一一应验了:玛代波斯、希腊、罗马帝国相继的兴起和覆灭,正是照着所预言的顺序发生(2:31-45; 7:1-14);主耶稣的降生和受难,标志着过犯的结束和永义的到来(9:24);而主后70年圣殿被毁,也证实末后大灾难的出现(12:11; 可13:14)。书中还有很多异象正在应验,或是要等到将来才会应验:在末世有敌基督兴起、抵挡真理、迫害圣民(7:21; 8:11-12; 可13:6; 约一2:18; 帖后2:3-4),但是忍耐到底的人必然得救(12:10, 13; 太10:22);主再来的时候将要展开生命册(12:1; 启20:12),施行终极的审判(7:10; 启20:12),使义人得生、恶人受罚(12:2; 启21:1-8)。
但以理书对当今的信徒至少有两方面的提醒。第一,我们当效法但以理和三友的榜样,在这淫乱罪恶的异教世界(可8:38),忠心为主作见证(彼前2:11-12),甘心为主受患难(彼前4:12-13),恒心为主跑天路(提后4:6-8),在一切事上都倚靠圣灵而抵挡试探、胜过试炼(加5:16-18)。第二,我们当领受但以理书中的末世信息,在这充满逼迫和谎言的末后世代(可13:5-23),认识神在历史进程中的主权和救赎计划(罗11:28-36; 启12),明白神对当今世代的旨意(弗5:17),在任何时候都信从真理而心怀盼望、心意坚定(林前15:57-58)。
同但以理一样,我们无需知道结局什么时候来,只管”去”(12:13; 太28:19),警醒忍耐地等候结局(太24:13; 来10:36-38; 启6:11),竭力地完成神的托付(林前15:58; 提后4:7),进入神为我们存留的”安息”(来4:11);到了末日,我们必”起来”(帖前4:16-17),承受我们当得的分(提后4:8; 启21:7)!
文 / 周元圣
因着但以理的解梦(2:47)和沙得拉、米煞、亚伯尼哥三人在烈火窑中的见证(3:28-29),尼布甲尼撒王对犹大人所信奉的神有了初步的了解,他愿意称这位神为至高之神,并且称颂他的神迹奇事、国度统治(4:1-3)。然而,口里称颂神不代表心里尊神为大。作为统治地上万国万族的君王,尼布甲尼撒虽然对这位天上的神表示尊敬,但内心仍然充满了骄傲。因此,当尼布甲尼撒王在宫中安逸享乐的时候,神向他启示了一个可怕的异象(4:4-18)。这个异象的用意是通过使尼布甲尼撒王降卑,让世人知道至高者在世人的国中掌权(4:17)。但以理向王解梦之后(4:19-26),就劝王施行公义、断绝罪过,这样平安或者可以延长(4:27)。然而王并没有谦卑回转,十二个月之后,他在王宫平顶上骄傲地说了一句自我荣耀的话(4:28-30),梦境就立刻应验了。他的王权被剥夺,自己也被赶逐出人群,如同野兽一般(4:31-33)。等受苦的日子满了,他恢复了理智,再次称颂至高者(4:34-37),但这一次他不只是称颂至高者永恒的统治和国度(4:34),更是认识到这位神在天上和地上都拥有至高的权柄和能力(4:35),能使卑微的人升高、也能使骄傲的人降低(4:36-37)。尼布甲尼撒王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思考三个问题:第一,谁是至高的王?第二,谁是骄傲的人?第三,人如何知道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谁是至高的王?神是万神之神、万王之王(2:47),但是人在两种情况下容易忘记这个事实:一是在管辖别人的时候,二是在受人逼迫的时候。尼布甲尼撒王是属于前者:他在地上拥有至高的权柄,可以随意裁定别人的生死,这使得他虽然亲眼见到了神的作为,却仍然想要高抬自己(4:30)。沙得拉、米煞、亚伯尼哥则属于后者,却是正面的范例:他们在逼迫中不仅没有胆怯,反而向众人见证了对神的忠心(3:17)。对当今的信徒而言,一方面我们不可滥用属世的权柄威吓人(弗6:9),或者用属灵的权柄辖制人(彼前5:3),要知道我们与在我们权柄之下的人同有一位主(弗6:9;彼前5:4);另一方面,当我们在经历患难逼迫的时候,不要畏惧这世上的权柄,要知道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已经胜了这世界(约16:33)。
谁是骄傲的人?从旧约到新约,神从来都是对抗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箴3:34; 雅4:6):神让骄傲的尼布甲尼撒王降卑如同野兽一般(4:33),又立最卑微的人执掌国权(4:17);神拣选了世上卑贱的和被人轻视的,为了要废弃那些自以为是的(林前1:28)。当我们看到圣经中那些骄傲的人受罚的时候,例如旧约的尼布甲尼撒王、新约的希律王(徒12:23),也当反思自己是否就是那骄傲之人。尼布甲尼撒王骄傲的表现是指着自己夸口(4:30),而新约教导我们在神面前不可自夸(林前1:29),夸口的应当靠着主夸口(林前1:31)。因此,我们应当时时省察自己的心思意念,是否把神当得的荣耀归给了自己,特别是当我们在事业上成功(诗127:1)、在服事上有果效的时候(徒3:12)。
人如何知道这两个问题的答案?神让尼布甲尼撒王降卑的方式是让他从至高跌到至低,但是神在事情发生之前就赐给他异象作为警告,然而他并没有听从但以理的劝告而降卑自己(4:27),使得异象最终变为了现实(4:28-32)。相比于降卑之后又被升高的尼布甲尼撒王,巴比伦末代君王伯沙撒王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伯沙撒王不仅没有吸取先祖尼布甲尼撒王的教训(5:22),反而高抬自己、敌对真神、亵渎圣器、敬拜偶像(5:23),为此神除掉了伯沙撒,彻底终结了迦勒底王国(5:25-31)。但以理书中一系列正面和负面的故事启发我们思考:我们如何能够认识至高的神、认识自己的骄傲?但以理书呈现了三种途径:一是寻求神并降卑自己,以但以理和三友为代表;二是受管教而被迫降卑,以尼布甲尼撒王为代表;三是亵渎神而遭致灭亡,以伯沙撒王为代表。第一种人是有福的,第二种人是蒙恩的,第三种人是可悲的。不管是经历哪种途径,到末后的日子,所有人都要在真神面前屈膝跪拜,无论是否心甘乐意(赛45:23-24; 腓2:10-11)。对信主的人来说,我们既已蒙受神的恩典,神不会像对待伯沙撒王那样弃绝我们,除非我们真的离弃神(来6:4-6)或者亵渎神(可3:29)。但我们也有自己的责任:一方面,如果想要成为有福的人,就应当竭力追求认识神(诗1:1-3),并且在神面前谦卑自己(太5:3-10);另一方面,如果患难和管教对生命的成长必不可少,那么就让我们预备自己的心,欢欢喜喜地承受患难(罗5:3-5),认认真真地接受管教(来12:5-11)。
我们口里常常称颂神的伟大,心里却未必尊神为大,我们有时候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多么骄傲。求神洁净我们、管教我们,但不要任凭我们、离弃我们。求神藉着他的圣灵、他的话语、藉着生活中各样的事提醒我们、更新我们,让我们越来越有耶稣基督谦卑顺服的样式。
文 / 周元圣
但以理书3:16-18, 6:10 异域危机之至死忠心
但以理和三友在刚进王宫的时候就与众不同:他们拒绝美酒佳肴只吃素食(1:8),为要让自己不被巴比伦奢华的生活腐蚀和同化;他们虽然身处异乡,却一直与神保持着亲密的关系(2:17-18),得蒙神的保守和祝福(1:9, 17; 2:19),并且照着神的心意而活(6:4)。正是因着这样的生命状态,当试炼来临的时候,他们能够对神至死忠心(3:16-18; 6:7-10),并且使神得荣耀(3:29; 6:26-27)。但以理和他的三个好友沙得拉、米煞、亚伯尼哥各经历了一次试炼(3,6),这两次试炼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是王的命令与他们的信仰相冲突(3:4-6; 6:7-9),都是受了人的迫害(3:8; 6:6),都是”明知故犯”违背了王的命令(3:12; 6:10),都是蒙神拯救保全了性命(3:27; 6:22),最后都使神的名得着了颂赞(3:29; 6:26-27)。这两次试炼也有明显的不同之处:沙得拉、米煞、亚伯尼哥面临的是一场拒绝敬拜假神、哪怕敬拜一次也不可的殊死争战,展现出来的是在万民眼前、在异教君王面前宁死不屈、献身卫道的殉道精神(3:16-18);而但以理坚持的是一种必须敬拜真神、哪怕停止一天也不能的信仰常态,表现出来的是在内室里面、在自己的神面前坦然无惧、平静信靠的生命状态(6:10-11)。
沙得拉、米煞、亚伯尼哥在面对烈火焚烧的威胁时,他们所展现出来的信心和忠心让人敬佩:一方面,他们相信自己的神必能从火窑中拯救他们(3:17a),并且必会拯救他们(3:17b);另一方面,他们在乎的不是自己的生死,而是对神的忠诚——即使神不拯救他们,他们也绝不会事奉王的神、向王的金像下拜(3:18)。他们的见证表明,人对神的信心和忠心是不可分割的:真实的信心必定伴随着”即或不然”(3:18)的无条件的忠心,即无论神以什么样的方式回应,都不会改变人对神的忠诚。沙得拉、米煞、亚伯尼哥最后得到了神的拯救,但历史上还有许多神的忠仆没有能够保全性命,然而他们都是带着满足和喜乐而死的,例如因摆在前面的喜乐而轻看羞辱、忍受十字架的耶稣(来12:2),临终前被圣灵充满、看见神荣耀的司提反(徒7:55),以及许多尚未得着神的应许、却欢喜盼望更美家乡的信心伟人(来11:13-40)。其实对神来说,最美的见证不是神自己独行奇事、施行拯救(以色列就是一个反面教材),而是神藉着仆人的忠心顺服来施行他的作为,例如神战胜撒但不是通过自己的权柄和大能,而是通过他所差遣的耶稣基督的顺服(腓2:8)和基督门徒的忠心(可8:35),正如启示录12:11所说:”弟兄胜过它(指撒但),是因羔羊的血和自己所见证的道。他们虽至于死,也不爱惜性命。”(启12:11) 因此,我们作为主的见证人(徒1:8),也应当有为主舍命、为道舍身的忠心。
与沙得拉、米煞、亚伯尼哥不同的是,但以理收到的是禁令而不是命令,是禁止在三十天内敬拜真神(6:7),而不是必须要在某个场合敬拜假神(3:5)。相比于三友在万众瞩目之下的见证,但以理所面临的挑战更加微妙:一方面,他的选择似乎比三友更容易,因为暂时停止敬拜不算是否认神,也不会让神的名蒙羞,他完全有理由等禁令结束之后再恢复敬拜;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种并非黑白分明、有妥协空间的选择,才真正考验人的忠心和人与神的关系。但以理知道王的禁令不能更改(6:8),但他对神的敬拜更不能改变。陷害他的人在暗处寻找他向神祈祷的把柄(6:11),他却在明处上到顶楼打开朝向耶路撒冷的窗户,一日三次在神面前祷告恳求(6:10)。对但以理而言,敬拜神不是一种宗教仪式,而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他不能停止敬拜神,如同不能停止呼吸一样。但以理的见证也提醒我们反思当今疫情之下的敬拜生活,疫情的冲击使许多教会暂停实体聚会、转为线上聚会,这也使很多信徒的灵命出现问题,甚至许多人习惯了线上聚会之后,就不愿再参加实体聚会。其实疫情就好比大历乌王的禁令:政府规定一段时间内不可聚会,如果说出于对会众身体健康的考虑而暂停大规模的聚集还可以理解,但如果因着对疫情的恐惧而停止小规模的自发聚会、停止信徒之间的团契、停止小组的祷告、停止牧养和关怀、甚至停止个人的读经和灵修生活,那么就不得不问一个问题:当我们不再敬拜神的时候,我们到底在敬拜什么?
疫情下的教会状况促使我们思考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我们的信仰根基究竟是什么?如果将疫情类比为大历乌王的禁令,那么居家隔离就好比身处巴比伦王宫:大历乌王的禁令只是外在的压力,人如何回应其实取决于人在巴比伦王宫的内在生命;同样地,疫情只是外在的压力,人如何回应其实取决于人在隔离状况下的内在灵命。但以理和三友在巴比伦王宫中没有圣殿、没有祭司,但是他们有团契(2:17-18)、有祷告(6:10)、有操练(1:8)、有见证(6:3-4)、有神的同在(1:9,17; 2:19),他们信仰的根基是神。对我们而言,隔离使我们没有了主日敬拜的属灵气氛、没有了共享爱宴的欢声笑语、没有了牧者辅导的嘘寒问暖、没有了弟兄姐妹的相互陪伴,但如果因为暂时失去了这些就使我们远离神,那么我们的信仰就不是建立在房角石上(弗2:20),而是建立在沙土上(太7:26-27)。
求神保守我们对神的信心和忠心,不单是拒绝敬拜假神,更是不可停止敬拜真神。求神帮助我们无论是在现场还是线下,无论是在众人眼前还是在内室之中,无论是在充满诱惑的顺境还是在充满挑战的逆境,都能够单单地敬拜事奉神,并以神为我们的满足和喜乐!
文 / 周元圣
但以理和三个好友被掳到巴比伦之后,不是成为奴仆,而是进入贵族大学——巴比伦王宫中,进行为期三年的学习。他们不仅每日被赐予王御用的美酒佳肴,学成之后还可以侍立在王面前(1:1-5),这真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福分和尊荣,比一个乡村少年被破格录取到哈佛大学深造还要幸运。但以理在巴比伦王宫中,不需要像他的犹大同胞那样为战争的缘故担惊受怕,也不会经历到耶利米哀歌所描述的悲惨境况。虽然如此,他却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巴比伦王宫的生活看似繁华荣美、一无所缺,但是对敬畏神的人来说却是极大的试探和试炼:荣华的背后既有腐蚀灵魂的糖衣炮弹,又有吞噬身体的熊熊烈火。然而,但以理和三友既没有选择逃避或抗争,也没有因为信心软弱而变节,而是靠着从神而来的智慧和能力,在充满诱惑和危机的异域环境中为神作了美好的见证(2:47; 3:28-29; 4:37; 6:26-27)。
但以理和三友在巴比伦王宫所遭受的试探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是认知的同化:他们要学习迦勒底(即巴比伦)的文学和语言(1:4),而巴比伦同其他所有外邦国家一样,是信奉多神论的;曾经的以色列就是因为被外邦神吸引而离弃了耶和华(申31:16),因此但以理和三友也面临着同样的试探。第二是身份的同化:但以理和三友的名字都与神相关,但都被改成了巴比伦的名字(1:7),新的名字有可能会使他们忘记自己原来的身份。第三是忠诚的同化:他们被赐予御用的佳肴美酒(1:5),这些东西本身未必能玷污人,但是对佳肴美酒的接纳和享用就意味着对王的依托和忠诚;所以巴比伦王看似是施与恩惠,实则是收买人心。虽然有诸般的试探,但以理和三友却靠着神的帮助和对神的忠诚,使这些试探都变成了祝福:他们没有因为学到新的知识而骄傲或者改变信仰,而是蒙神赐予知识和聪明,并且神使但以理能够明白一切异象和异梦(1:17-20);他们没有因为改变名字而忘记他们的神,而是洁身自好、对神保持忠心(1:8);他们拒绝了王的恩惠不吃佳肴美酒,结果蒙神的恩惠只吃素菜而依然容貌俊美(1:8-16)。他们在顺境中靠着神胜过了试探,也是为他们将来在逆境中倚靠神度过试炼作了充分的预备(3; 6)。
但以理和三友虽然身在巴比伦、却不属于巴比伦,这也反应了基督徒与世界的关系:基督徒虽然身在世界,却不属于世界,正如耶稣在为门徒的祷告中所启示的(约17:11,14)。基督徒身在世界是在讲基督徒的使命:基督徒被主耶稣差遣到世上(约17:18),是为了让世人知道父差遣了耶稣(约17:23),让世人因着认识父——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父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而得永生(约17:3)。基督徒不属于世界是在说基督徒的身份:基督徒是天上的国民(3:20),在地上是客旅和寄居的(彼前2:11)。当我们认识到基督徒的身份和使命之后,就能够按着神的心意过地上的生活:我们既不可与世界同流合污(弗2:2),又不能与世界分道扬镳(太28:19),而是要勇敢地进入世界,如同羊进入狼群;只是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太10:16),正如但以理和三友在王宫中展现出来的机敏(1:12; 2:14)和忠诚(1:8; 3:16-18)。
但以理的忠诚和勇气值得我们效法。从犹大被掳到巴比伦所面临的挑战,不只是要适应新的文化,更是要面对异教的信仰。对应于我们现今的状况,就如同小孩上学要从基督化的家庭进入世俗化的学校,学生毕业要从教会的港湾走向社会的熔炉,职青海归要从信仰资源丰富的留学国家回到信仰资源相对匮乏的母国。这些都是很现实的挑战,我们或许无法改变环境,但能做的就是效法但以理和三友,在艰难的环境下倚靠神保守信仰的纯真。
但以理的机敏和智慧也值得我们学习。在巴比伦王宫中有很多成长和见证神的机会,但是也有无处不在的试探和诱惑。但以理靠着神的赐给他的智慧能够分辨哪些事可以做(1:17),哪些事不能做(1:8)。对如今的信徒而言,我们也需要对世上的事进行分辨,要知道哪些事是可以了解、学习或者精通,使我们可以更好地服事神、造就人(林前9:23);也要清楚哪些事会腐蚀人的心灵、毒害人的信仰,是决不可沾染的(弗5:3)。
求神赐给我们智慧的心和刚强的灵,让我们在充满诱惑和敌意的世俗环境中保持信仰的纯洁和忠贞,帮助我们在顺境中胜过试探,在逆境中度过试炼,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为主作美好的见证!
文 / 周元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