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伯来书5:14 长大成人的信仰

✣ 希伯来书5:14 长大成人的信仰

Image

希伯来书1:1-2:18通过证明耶稣高过天使,来告诫信徒不可忽略神的救恩;3:1-4:13通过证明耶稣超越摩西和约书亚,来劝勉信徒竭力进入神的安息;4:14-10:39则通过证明耶稣的祭司体系优于利未人的祭司体系,来警告信徒不可离弃起初的信仰(4:14; 6:11; 10:36)。这三个环节的内容一脉相承:神透过天使给以色列人传达神的圣约和律法(2:2),神拣选摩西代表以色列人领受神的圣约和律法(3:5),而神的圣约和律法的核心部分就是利未人的祭司制度(7:11),然而神的儿子耶稣基督超越先前所设立的这一切(2:3; 3:6; 7:28)。与前面两个环节的论述类似(1:1-2:18; 3:1-4:13),作者先从神学根基上证明耶稣的崇高和救恩的宝贵(4:14-10:39),然后在信仰实践上对信徒进行警告和劝勉(5:11-6:20; 10:19-39)。

4:14-10:18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耶稣与亚伦的对比(4:14-7:28),二是新约与前约的对比(8:1-10:18)。4:14-7:28的内容又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比较耶稣作为大祭司与亚伦作大祭司的异同,从而引出耶稣是照着麦基洗德的体系永远作祭司(4:14-5:10)。耶稣与亚伦有相似之处:都是蒙神选召作大祭司(5:4-5),都能够同情人的软弱(4:15; 5:2)。耶稣与亚伦也有根本的区别:耶稣能够同情人的软弱,不是因为自己有罪而被软弱所困(4:15; 5:3),而是因为替人担罪而忍受了苦难(5:7-8);耶稣不是照着利未的体系、而是照着麦基洗德的体系永远作祭司(5:6),并且为所有顺从他的人成就了永远的救恩(5:9)。 

第二个部分突然转换了话题,警告信徒要在信仰上长大成人,以免偏离正道而灭亡(5:11-6:20)。作者插入这个部分的目的,一方面是通过警告和劝勉来坚固信徒的信仰,另一方面是通过责备信徒的迟钝(5:11),来激发他们学习真道的热情(6:1-2),使他们能够理解接下来更深奥的信息(6:20)。5:11-6:20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是责备(5:11-6:3):信徒已经迟钝了,成了只能吃奶而不能吃干粮的人;凡吃奶的还是个婴孩,对公义的道理没有经历,只有长大成人的才能吃干粮,能够分辨是非;所以信徒应该离开基督初步的道理,努力进入到成熟的地步。第二是警告(6:4-8):信徒不能一直停留在不能分辨是非的属灵婴孩阶段,因为这样有偏离正道的风险;而偏离正道的人,是亲自把神的儿子再钉在十字架上、公然羞辱他,不可能再使他们重新悔改了,结局就是灭亡。对于6:4-5所描述的这类人,虽然没有明说是基督徒,但是根据作者的用词,例如蒙了”光照”(参照10:32)、与圣灵”有份”(参照3:14)等等,可以合理地推测,作者警告的对象正是基督徒(Schreiner, T. R.)。第三是激励(6:9-12):虽然警告是对基督徒的,但是作者却相信读者会有更好的表现,结局就是得救,因为他们已经表现出了服事圣徒的爱心;作者又进一步激励他们将这样的热诚坚持到底,不要懒惰,却要效法那些凭着信心和忍耐承受应许的人。第四是保证(6:13-20):作者通过论述神的信实,即神的应许和誓言这两样决不更改(6:18),来为信徒的盼望提供保证;信徒所拥有的盼望,就像灵魂的锚又稳当又坚固,直通到幔子内的至圣所;而耶稣已经作先锋进入到幔子里面,照着麦基洗德体系成为了永远的大祭司。 

第三个部分延续第一部分的主题,详细阐述了麦基洗德的特点,并且启示了耶稣按麦基洗德体系作祭司的特点(7:1-28)。作者首先基于三个理由证明麦基洗德高过亚伯拉罕、因而也高过亚伯拉罕的后裔利未(7:1-10):一是麦基洗德无父母、无族谱、无生死记录,而是与神的儿子相似,永远作祭司;二是麦基洗德向亚伯拉罕收取十分之一,并给亚伯拉罕祝福;三是麦基洗德被证实是活着的,不像收取十分之一的利未子孙那样是必死的。作者接着启示耶稣按着麦基洗德体系作祭司的特点(7:11-28),包含七个方面:利未人的祭司制度不能使人达到完全,因此需要另外兴起一位祭司(7:11-12);耶稣是从犹大支派出来,他成为祭司不是按着肉身的条例,而是按着生命的大能(7:13-17);从前的条例因为软弱无用而被废弃了,而耶稣带来了更美的盼望,使人可以亲近神(7:18-19);其他成为祭司的不是用誓言立的,只有耶稣是用誓言立的,并且成了更美好之约的保证(7:20-22);从前作祭司的受死亡的限制,不能长久留任,而耶稣的祭司职位是永远长存的,并且能够拯救人到底(7:23-25);从前的大祭司需要天天先为自己的罪献祭,然后为人民的罪献祭,而耶稣是圣洁没有玷污的,他献上了自己,就把献祭的事一次而永远地成全了(7:26-28)。 

希伯来书的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解释了耶稣按麦基洗德体系作大祭司的意义,并非只是为了展示深奥的神学理论,更是在为信徒提供属灵成长的”干粮”,这些干粮就是在基督初步道理之上的更深的知识(6:1-2)。这些知识虽然不是信徒重生得救的必要条件,却是信徒持守正道的重要保证。作者在5:11-6:20所作的责备、警告、激励和保证,正是基于4:14-5:10和7:1-28的神学信息,例如:信徒能够有稳固的盼望(6:11),是因为耶稣已经为人作先锋进入到幔子里面(6:20),使人可以亲近神(7:19);信徒能够忍耐到底(6:12),是因为耶稣能够同情人的软弱(4:15),并且长远活着、为信徒代求(7:25);信徒不可偏离正道、羞辱耶稣(6:6),因为耶稣是伟大的、经过众天的大祭司(4:14),并且为顺从他的人成就了永远的救恩(5:9)。 

信徒读到6:4-8中的警告信息时可能会产生两种误解,第一是因着警告的严重后果而担忧害怕:既然信主的人偏离正道之后同样会灭亡,那么自己还有得救的确据吗?这种担忧其实是不必要的:一方面,信徒得救的确据是基于三一神的工作,即父神的拣选(弗1:4)、基督的保守(约6:37)和圣灵的印证(弗1:13);另一方面,希伯来书的作者也讲到了信徒的盼望是稳固的(6:19),并且基督会拯救人到底(8:25)。第二种误解是认为书中的警告不切实际,因而不屑一顾:既然信徒有得救的确据,那么灭亡的结局怎么可能会临到自己身上呢?这种想法其实是很危险的:一方面,背道之事并非不可能在现实中发生,新约其他书信有多处讲到背道的例子(多1:16; 彼后2:20-22; 约一2:19; 犹12);另一方面,有许多证据表明6:4-8中的警告是对信徒说的,而且希伯来书的作者反复强调信徒需要坚忍到底(3:6,14; 4:14; 6:11-12)。 

那么,信徒究竟该如何回应6:4-8中的警告?答案就是要在信仰上长大成人,不断操练自己、以致能分辨是非(5:14),既包括在真理知识上的长进(6:1-2),也包括在信仰实践中的操练(5:13-14)。一个婴孩出生之后会渐渐地长大成人,除非他停止进食、饥饿而死;同样地,一个被圣灵光照的人也会渐渐地长大成人,除非他停止进食、背道而亡。6:4-8中偏离正道的后果虽然可怕,但它不适用于拒绝十字架的非信徒,因为他们还有机会悔改;不适用于拥抱十字架的成熟信徒,因为他们不会羞辱耶稣;也不适用于读到此警告之后认罪悔改的属灵婴孩,因为这正是神藉着警告来帮助他们长大成人! 
基督徒的救恩不是终点,而是一段旅程,一段单向的旅程;人一旦进入,如果不前进以致得救(6:9; 10:39b),就会后退以致灭亡(6:6; 10:39a)。深愿每一位信徒都能有更好的表现,能够持守起初的爱心和热诚一直到底,使救恩的盼望可以完全(6:9-11);并且不要懒惰,总要效法那些凭信心和忍耐承受应许的人(6:12)。 

文 / 周元圣



✣ 希伯来书4:11 竭力进入的安息

✣ 希伯来书4:11 竭力进入的安息

Image

希伯来书1:1-2:18通过证明耶稣高过天使,来告诫信徒不可忽略神的救恩;3:1-4:13则是通过证明耶稣超越摩西和约书亚,来劝勉信徒竭力进入神的安息。3:1-4:13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将耶稣与摩西对比(3:1-6):耶稣忠于委派他的那一位,好像摩西在神的全家尽忠一样;但耶稣比摩西配得更大的荣耀,因为摩西是房屋(即神的子民)的一部分,而耶稣却是房屋的建造者;摩西不过是个仆人、在神的全家尽忠,基督却是儿子、管理自己的家(3:2-5)。因此,如果信徒把坦然无惧的心和可夸的盼望持守到底,他们就是神的家了(3:6)。然后作者将耶稣与约书亚对比(3:7-4:13),藉着约书亚时代的百姓因着悖逆而无法进入安息(3:11),来劝诫当下的信徒要持守信仰、竭力进入安息(4:11)。 

希伯来书3:7-4:13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以旷野四十年的历史教训,来警戒当下的信徒不要硬着心(3:7-19)。以色列的祖先曾经硬着心在旷野惹神发怒,因此神在烈怒中起誓说他们决不可进入神的安息,即无法进入神的应许之地(3:7-11)。圣灵曾经藉着这段经历警告大卫时代的人(诗95:7-11),如今希伯来书的作者也藉此来警告当下的信徒:”弟兄们,你们要小心,免得你们中间有人存着邪恶、不信的心,以致离弃了永活的神;趁着还有叫作”今天”的时候,总要天天互相劝勉,免得你们中间有人受了罪恶的诱惑,心里就刚硬了,如果我们把起初的信念坚持到底,就是有分于基督的人了。”(3:12-15)  

第二个部分接续第一部分的内容,讲到了人如何能够进入安息(3:16-4:3):摩西时代的以色列人因为不信的缘故而不能进入安息 (3:16-19),但那进入安息的应许还保留着,如今相信的人就能够进入;因此,当下的信徒应该畏惧战兢,恐怕有人因着不信就被淘汰了(4:1-3)。 

第三个部分阐述了进入安息的真正含义,并劝勉信徒要竭力进入那安息(4:4-13)。4:4-13一共提到了三处安息:第一处是神完成创世工作之后,在第七日的安息(4:4,10; 创2:2);第二处是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进入应许之地的安息(4:8; 书21:44);第三处是在约书亚之后,仍然保留着的另外一个”安息日”(4:9),这是在大卫所说的”今天”,依然存留着的安息(4:7),也是希伯来书的作者劝勉当下信徒要竭力进入的安息(4:11)。将这三处”安息”进行对比,可以得出三个信息。第一,约书亚带领百姓进入应许之地的经历,并不是进入终极的安息,而是一种预表:一方面,约书亚预表了耶稣,”约书亚”和”耶稣”在希腊文中是同一个词;另一方面,约书亚带领百姓所占领的地上之城,预表了耶稣为信徒所预备的天上之城(11:10,16; 12:22; 13:14)。第二,信徒所要进入的安息,本质上不是因为工作的劳累而需要休息,而是因为工作的完成而进入安息(启14:13);因为进入神安息的人就歇了自己的工作,好像神歇了自己的工作一样(4:10),而神歇息不是因为工作的劳累,而是因为工作的完成。因此,起初的安息是纪念神创造之工的完成,而末后的安息是进入神所完成的救赎之工。第三,信徒进入安息的方式,就是完成自己在地上的工。如果人硬着心、不顺从神的道,就不能进入神的安息(4:7,11);因为神的道是活泼有效的,能够辨明人的心思意念,没有人能在神面前隐藏,所有人都要向神交账(4:12-13)。综合以上的信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信徒要进入的安息,是神藉着耶稣的救赎所预备的天上之城,在现今依然为人存留。这是一种”已经开始、尚未完全”的安息:一方面,信徒在当下就可以凭着信心进入(4:3);另一方面,信徒需要竭力完成在地上的工作,就是顺从神的道(4:7,11),并且把起初的信仰持守到底(3:6,14; 启14:13)。

希伯来书3:7-4:13的教导,可以帮助我们澄清对”安息”的一些误解。如今很多不信的人也讲安息,例如人们常常会祝福离世的人在天堂安息,虽然他们自己可能并不相信有上帝和天堂。对信徒而言,我们不应该像不信的人那样,将天堂的安息仅仅当做是一种祝愿,因为天堂的安息不是来自于人的祝福、一种美丽而虚幻的愿望,而是来自于神的奖赏、一种真实而可期的应许(11:10,16; 12:22; 13:14)。相反,我们应该照着圣经的教导,将天堂的安息当做一生竭力追求的目标,因为天堂的安息并非给所有离世的人预备,而只为那些顺从神的道、并且持守到底的人存留(3:6,14; 启14:13)。愿每一位信徒在世上的一生都不是徒然劳苦,而是为着永恒的目标而奔跑,如同保罗那样,持守所信的道,跑完当跑的路(提后3:3:7);这样,到了离世的时候,我们便能真正地”安息主怀”。 

文 / 周元圣



✣ 希伯来书2:3 无法忽略的救恩

✣ 希伯来书2:3 无法忽略的救恩

Image

希伯来书的主题和风格与其他新约书信有显著的不同,一方面大量引用旧约进行复杂的神学论述(1:5-14; 3:1-6; 5:1-10; 8:1-13),另一方面又反复提出严厉而实际的劝勉警告(2:1–4; 3:12–4:13; 5:11–6:12; 10:26–39; 12:25–29)。虽然书中的神学论述丰富深奥,劝勉警告也有诸多解读,但是本书的写作目的十分清楚(Schreiner, T. R.):作者通过对比旧约中的人物事件,来证明耶稣的崇高和救恩的宝贵(1:4; 3:6; 4:14; 8:1; 12:2),并以此来劝诫信徒决不可在信仰上后退(6:9; 10:39);作者既从反面角度警告信徒不可背道(2:1-4; 3:7-4:13; 5:11-6:8; 10:26-31),又从正面角度激励信徒坚忍到底(6:9-20; 10:32-12:3)。

希伯来书以神对人的启示为开篇:神在古时藉着各种方法向人说话,在末后的日子却藉着他的儿子向人说话(1:1-2a)。神的儿子具有完全的神性,体现在他的七重身份(1:2b-3),也体现在他远比天使要崇高(1:4)。希伯来书的正文部分接续开篇的引言,详细描述了神的儿子与天使的对比,从四个方面证明了神的儿子高过天使:天使是神的仆役,神的儿子却有至高的权柄(1:5-9);神的儿子创造了天地(1:10);神的儿子永远长存(1:11-12);天使是服役的灵,神的儿子却坐在神的右边(1:13-14)。因此,信徒必须更加密切留意神藉着他儿子所传的话,免得随流漂去(2:1)。所有干犯和不听从那透过天使所传信息的人,都受了应得的报应,如果忽略了神的儿子所宣讲的这么大的救恩,又怎能逃罪呢?(2:2-3) 耶稣的救恩不可忽略,既是因着耶稣崇高的神性(1:2-14),又是因着耶稣在肉身受苦(2:5-18)。 

希伯来书2:5-18通过耶稣、天使与世人的关系引入了耶稣的救恩。从创造的角度来说,耶稣比天使崇高,而天使比人崇高;神却眷顾卑微的世人,赐给人荣耀尊贵作冠冕,使万物都伏在他脚下(创1:28);然而,人因着犯罪堕落,并没有得着使万物都服他的权柄(2:6-8);不过,耶稣却代替人做到了,他暂时成了比天使卑微的人的样子,承受了死的痛苦,就得了荣耀尊贵作冠冕(2:9)。因此,耶稣成就的救恩,就是耶稣因着神的恩典为万人尝了死味,以此战胜了罪和死,让人藉着耶稣就可以恢复神起初创造人的设定(2:7)。 

耶稣藉着受苦得以成全,对神来说是合适的,因为这是神带领许多儿子进入荣耀里去的途径(2:10)。耶稣在肉身受苦,对人来说有三方面的意义(2:11-18)。第一,耶稣使人成圣,成为神家的儿女:信徒因着耶稣的受苦而得以成圣,而那位使人成圣的耶稣、与那些得到成圣的信徒有同一个源头——就是圣洁的父神,所以耶稣称信徒为弟兄也不以为耻(2:11)。第二,耶稣成为肉身,消灭掌死权的魔鬼:儿女既然有血肉之体,耶稣也照样成为血肉之体,为要藉着死消灭那掌握死权的魔鬼(2:14)。魔鬼”掌握死权”,并不是说魔鬼有着神所没有的特殊权柄,而是指魔鬼藉着引诱人犯罪敌对神(创3:1-6)、从而使人死亡(罗6:23);若罪在人身上的权势被废除了,魔鬼的权势也就被消灭了。耶稣废除罪的权势的方式就是成为血肉之体,在各方面与他的弟兄们相同,藉着死为人赎罪(2:17);耶稣救赎人的方式,不是从魔鬼那里把人买赎回来,而是代替人承担神对罪人的刑罚,消灭罪的权势(罗6:6),恢复神人的关系。第三,耶稣经历试探,帮助被试探的人:耶稣自己既然经过试探,受了苦,就能够帮助那些被试探的人(2:18)。耶稣所受的试探和苦难是指十字架的经历,而”被试探的人”所受的试探,很可能是指在信徒在苦难中的软弱。耶稣帮助受试探之人的方式,是藉着自己的死为人赎罪(2:17)、使人成圣(2:11)、将人从死亡的奴役和恐惧中释放(2:15),并且亲自成为人可效法的榜样(12:2-3)。因此,耶稣在肉身受苦,不单是让我们信靠耶稣而得到成圣(被动)(2:11),更是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胜过试探而不断成圣(主动)(2:18)。 

希伯来书1-2章的内容,可以帮助当今的信徒以更加宏大完整的视角认识耶稣、认识自己和认识救恩。就认识耶稣而言,一方面,耶稣有完全的神性:希伯来书的作者通过将耶稣与当下信徒所熟悉和敬畏的天使作比较,强调耶稣的崇高远超过天使,因此那些以敬拜天使为乐的行为是无比荒谬的(西2:18)。另一方面,耶稣也有完全的人性:他曾经成为血肉之体替我们尝了死味(2:9),如今在神的家里作为我们的长兄(2:11),将来还要接我们回家与他常常同在(帖前4:17);他也能够体贴我们的软弱,帮助我们胜过试探(2:18)。因此,耶稣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带给我们的能力、安慰和盼望,是可以在生活中真实经历到的。 

就认识自己而言,一方面,人虽卑微却蒙神眷顾,被赐予荣耀、尊贵和权柄(2:6-7);因此,人的生命并不是像世人所认为的与其他牲畜无异、只是在进化中更有优势而已。另一方面,人现今还没有得着尊荣权柄(2:8),而是在苦难中与受造之物一同劳苦叹息(罗8:22);这是人犯罪悖逆神的后果(创3:14-19),而不是神创造人原本的心意。 
就认识救恩而言,人的血肉之体已经因着罪而完全败坏,被掌死权的魔鬼所奴役。因此,人并不是像佛教徒所认为的,那样靠着修行就可以救自己,甚至连神透过天使所传达的律法也不能拯救人(2:2);人唯一的拯救就是神的儿子耶稣成为血肉之体,藉着死为人赎罪,废除罪的权势,消灭掌死权的魔鬼(2:14-15; 林前15:55-57)。当我们充分认识到耶稣的神性和人性,认识到自己的尊贵和罪性,认识到救恩的必要和宝贵,或许就能够更深刻地领会2:3中警告的分量:”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么大的救恩,怎么能逃罪呢?” 

文 / 周元圣



✣ 提摩太后书2:1-2 信仰的持守与传承

✣ 提摩太后书2:1-2 信仰的持守与传承

Image

提摩太后书是保罗临终前的最后一本书,是一位老牧者对年轻牧者的托付,也是一位属灵父亲对儿子最后的叮嘱。在书信开篇的感恩中,保罗讲到了两个要点:一是信仰的持守,就是以清洁的良心和无伪的信心事奉神;二是信仰的传承,保罗以清洁的良心事奉神,是继承了祖先的传统,而提摩太以无伪的信心事奉神,是效法了母辈的榜样(1:3-5)。这两个要点也是贯穿全书的两条主线。 

第一个要点是信仰的持守。保罗劝勉提摩太”应当在基督耶稣的恩典里刚强起来”(2:1),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是劝勉提摩太保守所托、同受磨难(1:6-2:13):保罗首先分享了自己不以为福音受苦为耻的心志,以此来勉励提摩太不以为主作见证为羞耻,并且保守主交托给他的善道(1:6-14);然后讲到有的人离弃了保罗、有的人仍继续服事保罗,以此来提醒提摩太要对主忠心、也对保罗忠心(1:15-18);最后用当兵的比喻(2:1-7)和可信的引言(2:8-13),来劝勉提摩太要为了福音的缘故,与保罗一同受磨难,好像基督的精兵(2:3)。第二是劝勉提摩太远避世俗、追求圣洁(2:14-3:9):保罗首先通过讲述偏离真道之人的败坏,来叮嘱提摩太要作无愧的工人,正确地讲解真理的道(2:14-19);然后通过富贵人家里卑贱和贵重的器皿作比喻,来嘱咐提摩太要逃避年轻人的私欲、追求公义、信心、爱心与和平(2:20-26);最后通过揭露和警告那些背道和败坏之人的恶行,来提醒提摩太要远避这些人(3:1-9)。第三是劝勉提摩太务要传道、完成所托(3:10-4:8):保罗首先以自己的敬虔和受苦为榜样提醒提摩太,在基督耶稣里过敬虔生活的都必遭受迫害,并劝勉提摩太要持守从保罗、从家里人、从圣经上所学的真理(3:10-17);保罗然后郑重地在耶稣基督面前、凭着主的显现和国度叮嘱提摩太,务要传道,无论时机是否合适都要常作准备,要凡事谨慎、忍受磨难、完成自己的职务(4:1-5);保罗最后向提摩太作了临终的见证,就是他已经打完了那美好的仗、跑完了当跑的路、也守住了所持的信仰(4:6-8),以此来激励年轻的提摩太也当如此行。 

第二个要点是信仰的传承。首先是从保罗到提摩太的传承:保罗为主的缘故受苦,提摩太也要为主的缘故与保罗同受磨难(1:8; 2:3);保罗持守了信仰 (4:7),提摩太也要保守神所交托的善道(1:14);保罗为福音被差遣传道(1:11),提摩太也被嘱咐务要传道(3:2);保罗向提摩太见证了自己的教训品行、志向、信心、宽容、爱心、忍耐和为主所受的迫害(3:10-11),提摩太也要效法保罗立志在主里过敬虔的生活,并且忍受迫害(3:12);保罗跑完了当跑的路、完成了主的托付(4:6-7),提摩太也要继续跑当跑的路、完成他的职务(4:5)。信仰的传承,也包括从提摩太到其他人的传承。保罗劝勉提摩太”应当把你在许多见证人面前从我这里听见的,交托给那些又忠心又能够教导别人的人”(2:2)。这里讲到了四代的传承:从保罗到提摩太(两代),再到那些能够忠心教导别人的人(两代)。保罗传承给提摩太的,不仅是纯正的教义(1:13),更是生命的见证(3:10),因此提摩太对下一代的传承也包括教义和生命这两方面:提摩太既要要作无愧的工人,正确讲解真理的道(2:15);又要作圣洁的器皿,和那些以清洁的心求告主的人一同追求公义、信心、爱心、和平(2:22)。 

信仰的持守和传承这两方面对教会的牧者来说都至关重要,如果没有信仰的持守,教会就会消失;如果没有信仰的传承,教会就会在下一代消失。在如今的许多教会中,相比于信仰的持守,信仰的传承常常不被重视;或许是因为牧者太忙,但更可能的原因是牧者没有信仰传承的意识。信仰的传承除了要求牧者本人持守纯正的信仰,还需要有三方面的特质。第一是要有为父的心肠。保罗在劝戒哥林多教会的信徒时说到:”师傅虽有一万,为父的却是不多”( 林前4:15)。保罗对待教会的会众,从来不像教师对待学生那样只是教导知识,而是向父亲对待儿子一样为他们的灵魂倾心守望、倾倒生命;保罗对哥林多教会是如此(林前4:14),对腓立比教会(腓2:17)、以弗所教会(徒20:31) 、帖撒罗尼迦教会(帖前2:8)也是如此。保罗与信徒个人之间的关系也如同父子一样,例如与以巴弗提(腓2:22)、欧尼西慕(门1:10)、提多(多1:4)、提摩太(1:2)、等等。师生之间是传授知识,而父子之间是传承生命,如果牧者希望用自己的生命影响信徒的生命,就当有作信徒属灵父亲的心志。 

第二是要有伯乐的眼光。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牧者如果想要培养”属灵的儿子”,就需要有智慧地作筛选。耶稣在世时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跟十二门徒在一起,保罗也没有把精力均等分配在所有信徒身上;而保罗给提摩太的嘱咐,并不是把所听见的交托给所有人,而是交托给那些”又忠心又能够教导别人”的人(2:2)。因此信仰的传承需要有”伯乐”的眼光,识别出哪些是值得投资时间精力去栽培的”千里马”。注意这里不是要按着人的意思偏待人,也不是要代替神来定义人的价值,而是按着神的心意,充分使用神赐的恩赐,有策略地完成神托付的使命。因此,一个有信仰传承负担的牧者,应当花时间精力去了解信徒的属灵状况,并且祈求神清楚地指示谁是那”又忠心又能够教导别人”的人;一旦确定了对象,就要在他们身上付出额外的代价作牧养、训练、关怀和祷告的工作。 

第三是要有浇奠的生命。有了为父的心肠和伯乐的眼光,还需要为神所托付的传承者们浇奠自己的生命。”浇奠”是指犹太人在献祭的时候同献的奠祭(出29:40; 利23:13),喻指保罗为所献的祭物献上自己的生命。所献的祭物是指基督的宝血(西1:24)或信徒的信心(腓2:17),保罗的”浇奠”表明他无论是继续活着(腓1:24)还是即将离世(4:6),都在为福音的缘故奉献自己的生命。其实一位牧者所能传给信徒最宝贵的礼物,莫过于为信徒舍命,如同耶稣为门徒舍命(可10:45)。牧者的舍命不是像耶稣那样钉十字架,而是在信徒面前活出耶稣的生命,带领信徒走十字架的道路,包括为着福音的缘故忍受磨难(1:8)、因着敬虔的生活遭受迫害(3:12)、不断操练圣洁(2:20-26)、决不停止传道(4:1-5),等等。 

一个人无法将自己所没有的东西传给别人,在信仰的传承上也是如此。如果牧者不用心去牧养下一代,那么等他们长大之后,他们也不会用心去牧养自己的下一代;反之,如果牧者愿意浇奠自己的生命来牧养下一代,那么等他们长大之后,他们也会如此为下一代献上自己的生命。这就如同主耶稣关于麦子的比喻:”一粒麦子若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结出许多果实来。”(约12:24) 愿更多的牧者甘心成为那落在地里的一粒麦子。 

文 / 周元圣



✣ 提多书1:1-3  因真理、得盼望、以行善

✣ 提多书1:1-3  因真理、得盼望、以行善

Image

“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这是司徒雷登为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前身)定下的校训。保罗在提多书中针对克里特教会的问题给出了与之类似的教训。提多书的开篇就陈明了写作目的——”这是为着神选民的信心,和那合乎敬虔真理的知识;这都是根据永生的盼望”(1:1-2, 新译本)。“敬虔”在提多书中的表现方式就是行善(1:8, 16; 2:14; 3:1, 8, 14),”合乎敬虔真理的知识”也可翻译为”带来敬虔”的真理知识(标准译本, NIV),而真理的知识之所以能够带来敬虔,是基于永生的盼望(1:2)。因此,保罗在提多书中教导可以总结为:因真理、得盼望、以行善。 

提多书的正文从三个方面讲述了真理与行善的关系。第一是设立教会长老的标准,就是坚守教义、喜爱善工(1:5-9)。保罗对长老的资格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无可指摘、喜爱良善(1:6-8),二是坚守教义、善于教导(1:9)。这两方面分别对应着敬虔与真理、品格与恩赐、生命的见证与使命的忠诚、个人的成圣与教会的建造,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第二是对假教师行为的谴责,就是偏离正道、无份善工(1:10-16)。克里特岛的文化习俗是常常说谎(1:12),反映在信仰上就是有许多好讲空话和欺骗人的,他们声称认识神,却在行为上否认他;他们是可憎的、悖逆的,在各样的善事上是毫无用处的(1:16)。这个部分从反面论证了真理与敬虔的关系:以谎言否认真理的人在敬虔上无份。第三是对信徒行为准则的教导,就是靠着恩典、常作善工(2:1-3:11)。保罗从两个方面来教导信徒的行为准则,一是主内家人之间的关系(2:1-15):作牧者的要用纯正的道理劝勉主内的家人,免得神的道受毁谤(2:1-8);作奴仆的要按着神的心意顺服自己的主人,好使神的道在凡事上得着尊荣(2:9-10)。二是教会与世界之间的关系(3:1-8):教会要顺服执政的和掌权的,随时准备作各样的善工;不可毁谤人,要与人无争,谦恭有礼,向众人表现出充分温柔的心(3:1-2)。这个部分从正面论证了真理与敬虔的关系:敬虔的生活能够见证真理的道。 

保罗在教导信徒的行为准则时,两次阐述了信徒的善行是基于在真理里面的盼望(2:11-14; 3:3-8):信徒曾经是不敬虔、不顺服、被各种私欲和逸乐所奴役,如今却因着神的拯救而脱离不义、得着新生(2:12; 3:3-5);信徒更是因着神的恩典有永生的盼望,盼望等候救主耶稣基督荣耀的显现,成为神的子民和后嗣(2:13; 3:7)。神所带来的拯救和盼望,使得信神的人常常留心作善工,因为这既是出于神的工作(2:14),也是对人有益的美事(3:8)。 

提多书中所描述的行善标准看起来相当高,例如反复提到的”自律”(1:8; 2:2,5,6,12),以及年老的男人在忍耐上要健全(2:2)、年轻的妇女要顺从自己的丈夫(2:5)、年轻的男子言词要纯正(2:8)、信徒要向众人表现出充分温柔的心(3:2)、等等,这些要求对如今的很多信徒来说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的确,当人想要靠着自己的意志行出这些善事时,真的是难如登天,以致于有些信徒干脆放弃了行善的念头,不再理会圣经中的教导。但是,保罗在提多书中的教导并非是遥不可及,人做不到是因为行善的动机和方式不对。保罗在书信的开篇就讲到了,敬虔是出于真理的知识、基于永生的盼望(1:1-2),因此人能够作什么善事必须是因真理、得盼望、以行善。 

真理是指基督已经成就的救恩,这使得行善成为可能。神拯救万人的恩典已经显明,这恩典训练我们除去不敬虔的心和属世的私欲,在今世过着自律、公正、敬虔的生活(2:11-12)。因此,一个真正重生得救的人,神的恩典会使他的心思意念不断地更新(3:5; 罗12:2),从沉迷于属世的私欲逐渐转移到渴慕神的善工(2:14);虽然他在世上仍然会经历属灵的争战和肉体的软弱,但是神能使他重新站立并且靠主得胜(罗8:37);因为神的恩典不单是在我们信主的那一刻、拯救我们脱离罪恶的奴役而称义(3:3-5),更是在我们信仰的这一生、激励我们追求美善的事物而成圣(2:14; 3:8; 帖前5:23)。 

盼望是指基督将要完成的救恩,这使得行善能够持续。信徒的成圣之旅固然艰辛,但是因着对终点的盼望,也就不觉得辛苦。对未来的盼望是治愈当下苦难的良药:主耶稣因着摆在前面的喜乐,就忍受了十字架,轻看了羞辱(来12:2);保罗为了得着主将来要赏赐的公义冠冕,在世上打完了那美好的仗(提后4:7-8);保罗也劝勉信徒要竭力多作主工,因为有身体复活的盼望,并且知道自己的劳苦在主里面不是徒然的(林前15:58)。如今许多信徒在爱心上冷淡、在善行上懒散、在属灵成长上停滞,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因着对当下处境的不满而对自己失望、对他人失望,甚至是对神失望。这样的人或许在信心上有软弱,但更大的问题是对未来没有盼望,就是对进入永生(1:2)、主的显现(2:13)、成为后嗣(3:7)、得着荣耀(罗8:18)、身体复活(林前15:52)、公义彰显(帖后1:6-7)、完全成圣(帖前3:13)、与主同在(帖前4:17)、新天新地(启21:4)这些事没有盼望。如果一个信徒失去了对天上之事的盼望,那么他所行的不过是地上之事(西3:2),他的爱心很快就会枯竭,无法持久行善。 

主内肢体之间互相鼓励行善是一件美事,但是我们不可忘记,行善的意愿和能力是出于真理、基于盼望。所以,我们在劝人行善的时候千万不可主次颠倒,首要的是带出善行的真理和盼望、而不是善行本身,正如保罗对提多的劝勉:”我愿你确实地强调这些事,使信神的人常常留心作善工”(3:8)——这些事不是别的,正是恩典的真理和永生的盼望(3:7)。 

文 / 周元圣



✣ 提摩太前书3:14-16 教会的身份与责任

✣ 提摩太前书3:14-16 教会的身份与责任

Image

提摩太前后书和提多书常常被称为”教牧书信”,是保罗写给以弗所教会的牧者提摩太和克里特教会的牧者提多的书信,教导他们如何治理教会、牧养信徒。教牧书信的写作目的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一是帮助信徒识别和抵挡假教师(1:3-7),二是帮助教会设立领袖和规范秩序(3:1-13),三是教导关于教会群体的生活准则(2:8-15),四是教导关于牧者个人的生活准则(4:6-16)。保罗在提摩太前书中,对提摩太一共有三次嘱托(1:18-20; 4:6-16; 6:11-21),在嘱托之前是对假教师和背道之人的警告和批判(1:3-11; 4:1-5; 6:3-10),在嘱托之后是对教会秩序和群体生活准则的指引和劝勉(2:1-3:12; 5:1-6:2)。3:14-16 陈明了保罗写这封书信的目的:假如保罗不能按时到提摩太那里去,提摩太也可以知道在神的家里应该怎样行,这家就是永活神的教会、真理的柱石和根基(3:15-16)。3:14-16 也是全书的主旨和高潮,3:15节描述了关于神的教会两方面的特质:一是教会的身份,教会是神的家,是属神的子民,应当追求敬虔;二是教会的责任,教会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需要维护和传扬真理。教会的身份和责任是基于基督的所是和所为,即基督道成肉身和成全救恩 (3:16)。 

神的教会的两个特质是贯穿全书的两条主线。第一是教会的身份:教会是神的家,是属神的子民,应当追求敬虔(Godliness)。保罗从三个层面对教会的敬虔进行了教导。第一是提摩太个人的敬虔:提摩太作为被差遣牧养以弗所教会的牧者,一方面要能分辨和抵挡那些不敬虔的假教师(1:9; 6:3),谨慎地持守真理(4:16; 6:14);另一方面也要操练敬虔(4:7-8; 6:11),在各方面作众人的榜样(4:12),并且要教导和劝勉其他人(4:11; 6:17)。第二是教会领袖的敬虔(3:1-13):保罗对设立教会的监督和执事提了许多要求,首要的标准是要有敬虔的品格,包括爱慕善工(3:1)、庄重自律(3:2,8)、在家里和教外都要有好见证(3:4,7),其次是要有教导的恩赐(3:2)。保罗特别强调监督和执事要有敬虔的家庭生活,并且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原因在于神的教会就是神的家(3:15),人若不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家,就不能照料神的教会(3:5)。第三是教会群体生活的敬虔:在教会的聚会中,男人要没有忿怒、没有争论,举起圣洁的手随处祷告(2:8),女人要以端正、娴淑、自律和善行为装饰,应当安静而完全顺服地学习(2:8-15);在教会的治理上,教会应当照着神所赐的权柄和智慧来处理神家里各样的事,例如劝勉人的时候要像劝自己的家人一样(5:1-2),在供养寡妇的事上要根据情况区别对待(5:3-16),要敬重在讲道和教导上劳苦的长老(5:17-19),作奴仆的不可轻看信主的主人(6:1-2),等等。 

神的教会第二个特质是教会的责任:教会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需要维护和传扬真理。基督藉着在肉身显现和在圣灵里称义(指基督的道成肉身与死里复活),成就了救赎(3:16),这样的真理需要被传于列国、被世人信服,这正是耶稣被接到荣耀之前托付给教会的使命(徒1:8)。教会有维护真理的责任:教会一方面要抵挡假教师和背道之人的错谬言行,例如偏离教义的无意义辩论(1:3-7),禁止嫁娶、禁戒食物等出于鬼魔的教训(4:1-3),视敬虔为得利的门路(6:3-5),等等;另一方面要持守所领受的命令(1:18; 6:14; 6:20),实践所领受的教训(4:7-8; 6:11-12),教导所领受的真道(4:11; 6:17),这样不但能救自己,也能救那些听的人(4:16)。教会也有传扬真理的责任,就是传扬基督的救恩:保罗在批判假教师偏离教义的无意义辩论时(1:3-7),通过自己得救的经历重申了纯正的教义,就是”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基督在罪魁保罗身上显明他完全的忍耐,给后来信他得永生的人作了榜样(1:15-16);保罗在教导教会的生活准则时,劝信徒最重要的是要为万人、君王和一切有权位的恳求、祷告、代求和感恩(2:1),因为神只有一位,在神和人中间也只有一位中保,就是降世为人的耶稣基督,神愿意万人得救,并且充分认识真理(2:4-5)。因此,教会维护和传扬真理的责任无比重要,因为基督的真理不只是一套教义,更是关乎人的生命:偏离真理就是自取灭亡(6:9-10),而持守真理就是持定永生(6:12,19)。 

保罗在他的书信中,常常用一些特定的比喻来描述教会的某些特性,例如用基督的身体比喻教会需要合一 (林前12:12; 弗4:4),用神的建筑比喻教会需要建造(林前3:16-17; 弗2:20-22),用神的家比喻教会需要治理(3:15),用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比喻教会需要维护和传扬真理(3:15)。保罗所比喻的每个方面都是当今教会或多或少有所欠缺、需要改进的,但是教会维护和传扬真理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反思和警醒,因为这是关乎信仰传承和生命存亡的大事。基督的真理能纯正无误地传承到两千年后的今天,正是因为历时历代的教会忠心肩负起了作为真理柱石的责任,靠着圣灵的能力,在患难的腥风血雨中屹立不倒,在异端的狂风暴雨下坚定不移。然而,并不是所有教会都很好地维护了神所托付的真理:在公元一世纪就有因为持守异端的教训而被圣灵责备的别迦摩教会 (启2:14-16);在二十一世纪也有许多教会在真理上妥协,例如一些美国教会为了迎合社会的潮流,在教会门口挂上支持同性恋的彩虹旗。 

愿我们都能够清醒地知道,当我们从上一代教会白白领受了使我们得救的福音时,同时也承接了维护和传扬真理的责任。在这个弯曲悖谬的世代,维护和传扬真理不仅能救我们自己,更是能救那些听我们的人(4:16)。愿每一位信徒都能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能够像保罗劝勉提摩太那样,为信仰打那美好的仗、持定永生(6:12),要毫无玷污、无可指摘地持守这命令,直到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显现(6:14)。 

文 / 周元圣



✣ 帖撒罗尼迦后书 2:15 在末世持守起初的信仰

✣ 帖撒罗尼迦后书 2:15 在末世持守起初的信仰

Image

帖撒罗尼迦后书延续了帖撒罗尼迦前书中信徒遭遇大患难和等候主再来的背景,针对帖撒罗尼迦教会面临的两个挑战——末世假信息的搅扰(2:1-4)和教会闲懒者的拖累(3:6),对信徒进行劝慰和告诫。帖撒罗尼迦后书的主体部分可以分为三块:一是保罗为帖撒罗尼迦信徒的信心和爱心感恩(1:3-12),二是保罗针对末世假信息的搅扰对信徒进行劝慰(2:1-17),三是保罗针对教会闲懒者的拖累对信徒进行告诫(3:1-15)。 

保罗为帖撒罗尼迦信徒的感恩包含三个目的:一是藉着对神的感恩来称赞信徒,就是信徒在患难中的坚忍,以及在信心和爱心上的长进(1:3-4);二是藉着神的公义来安慰信徒,就是神以灾难报应恶人,并使圣徒得享安息 (1:5-10);三是藉着向神的祷告来劝勉信徒,就是祈求神用大能成就信徒所羡慕的一切良善和信心工作,使他们配得上所蒙的呼召(1:11-12)。保罗对信徒安慰和劝勉也引出了书信正文的内容(2:1-3:15)。在书信正文的前半部分,保罗针对末世假信息的搅扰对信徒进行劝慰(2:1-17),包含五个部分:第一是对问题的说明,就是有人冒用保罗的名说主的日子现在到了,这让帖撒罗尼迦信徒感到惊慌(2:1-2),因为主的日子既是拯救的日子、也是降灾的日子(1:5-10);第二是对假信息的批判,主的日子现在到了是错谬的,因为在主的日子来到之前,必有现在正被拦阻的不法者显露出来(“不法者”一般认为指撒但的仆役或敌基督,而”拦阻者”的身份则无从可知),并且要被主耶稣除掉(2:3-8);神不但要除灭那些照着撒但的行动行异能奇迹和荒诞之事的不法者,也要定那些不信真理倒喜爱不义的沉沦之人的罪(2:8-12; 1:5-10);第三是对信徒的安慰,保罗提醒信徒他们从起初就蒙了父神的拣选,藉着圣灵成圣的工作和对真道的信心可以得救,并且因着神藉着福音的呼召可以得着主耶稣基督的荣耀(2:13-14),因此信徒不用担心会像那些不信的人一样遭受神的惩罚(1:5-10);第四是对信徒的劝诫,保罗劝诫信徒要站立得稳,持守他们所领受的传统,无论是保罗口传的或信上写的(2:15);第五是为信徒的祷告,保罗求主耶稣和父神亲自安慰信徒的心,并在一切善行善言上坚固他们(2:16-17)。 

从帖撒罗尼迦前后书的内容可以看到,对于帖撒罗尼迦信徒这样敬畏神而又初信主的人而言,最大的挑战不是在今世遭受从人而来的患难(帖前1:6; 帖后1:4),而是在末世怀有因神而生的畏惧(帖前5:1-3; 帖后2:1-2);因此,保罗为信徒在患难中的信心和爱心感恩的同时(帖前3:7; 帖后1:4),也提醒他们专注于主耶稣带给他们的盼望和救恩(帖前5:8-10; 帖后2:12-14)。帖撒罗尼迦信徒虽然没有因着反对者的逼迫而动摇(帖前3:3),却容易因着冒充保罗之名所传的虚假信息而动心(帖后2:2);因此,保罗以神的公义和恩典安慰信徒的同时(1:5-10; 2:8-14),也劝勉他们要站立得稳,持守从保罗那里所领受的传统,无论是口传的还是信上写的(2:15)。保罗在他的书信中,不只一次提到末世背道的事(2:3; 提前4:1; 提后3:1),主耶稣和其他使徒也多次讲到末世的敌基督和假教师(太24:11; 约一2:18-19; 彼后2:1; 犹18);在末世抵挡异端最有效方法,就是持守起初所领受的信仰,即基督的福音(2:14; 加1:8-9)、圣经的教导(提后3:14)和使徒的教训(2:15; 彼后3:2; 犹3)。 

如今距离主耶稣复活升天已经快两千年了,圣经的真理亘古不变,但教会历史上各种异端却层出不穷。从第一世纪的律法主义(加1:7)和否认耶稣是基督的异端(约一2:22),到十九世纪之后的自由主义神学、美国的摩门教、中国的东方闪电,韩国的新天地教会、等等,历世历代的异端表现形式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就是用”似是而非”的学问(提前6:20),在圣经和基督之外另立根基(林前3:11)。历代教会为了抵挡异端的侵蚀,在圣灵的引导下,基于圣经66卷正典的根基,总结出了系统而详尽的信经和宣言,例如《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海德堡要理问答》等等,为信徒分辨和抵挡异端提供了有力的武器。武器虽然强大,但如果没有武装在人身上,就用处不大。

如今的网络通讯越来越发达,异端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2022年二月份我被一个刚认识的弟兄邀请参加一个叫”国际牧师培灵会”的网络培训,刚听的时候就感觉有很多问题,听到最后讲员竟然讲到主耶稣的再来有”两种降临”的方式,并且依据圣经的经文:主耶稣说人子来的时候像夜间的贼一样到来(太24:42-44),又说要人子要驾着天上的云降临(太24:30),这表明主会有两次降临,第一次是”隐秘地”降临——在他们的体系中就是指第二次”道成肉身”降临在中国的”新基督”。当讲员讲到这里的时候,下面的听众都听不出有什么问题,于是讲员就顺势劝导听众不要听自己教会牧师的讲道,只有这里讲的才是真理。我查询之后就知道这是邪教东方闪电,专门”诱拐”基督徒,如果信徒对圣经的神学主题、释经方法和教会传统没有正确的认识,根本无法分辨其中的谬误。以耶稣再来的方式为例,可以从三个角度对其观点进行反驳:第一是神学的角度,新约圣经中与主再来相关的经文没有任何一处明示或暗示耶稣的再来会分两次降临(林前15:52; 帖前4:16);第二是释经的角度,耶稣像贼一样到来只是一个比喻,表明人子会在人想不到的时候到来,而不是说这是另外一种降临方式,并且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前书对这个比喻作了解释,只有对于在黑暗中的非信徒,主的日子才会像贼一样到来(帖前5:4);第三是教会传统的角度,两千年的教会传统一直都坚信主耶稣的再来只有一次,到了二十世纪突然有个女人冒出来说自己就是隐秘降临的”女基督”,如此荒谬的事怎能相信呢?但是,如果没有对圣经真理和教会传统的正确认识,信徒又能靠什么来分辨和抵挡这些层出不穷、似是而非又诱惑人心的异端? 

信徒的得救之路窄小又艰险,与异端的抗争任重而道远,但基督真理的磐石亘古永不变、且能保守信徒到永远(帖前3:13; 5:23; 帖后1:11; 2:13)。愿每一位归信基督的信徒,都能够持守起初所领受的信仰,并且不断地在圣经真理上扎根建造,既是为了保守自己的信仰(2:15),也是为了保护主所托付的群羊(彼前5:2)。 

文 / 周元圣



✣ 帖撒罗尼迦前书 5:8 末世的盼望和警醒

✣ 帖撒罗尼迦前书 5:8 末世的盼望和警醒

Image

保罗从提摩太那里得知帖撒罗尼迦信徒的好消息之后,就昼夜迫切地为信徒祈求,想要见他们的面,并且要补满他们信心的不足(3:10)。保罗为信徒”信心的不足”所作的祈求(3:11-13),包含三个要点:一是信徒要彼此相爱(3:12),二是信徒要成为圣洁(3:13),三是基督会再次降临(3:13)。这三个要点也是保罗对帖撒罗尼迦信徒的劝勉(4:1-5:22)的核心信息,4:1-5:22的内容包含四个部分(Weima, J. A. D.):第一,信徒的行事为人要讨神喜悦(4:1-12),包括信徒保守自己身体的圣洁(4:1-8),以及弟兄之间彼此相爱(4:9-12);第二,在基督再来之前,信徒无需为已经在主里睡了的人忧伤,因为主再来的时候,那些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信徒应该用这些话彼此劝慰(4:13-18);第三,在基督再来之前,信徒无需畏惧主再来审判的日子,因为主再来的时候,信徒要藉着主耶稣得着救恩,信徒也应该用这些话彼此劝慰(5:1-11);第四,信徒要过合神心意的教会生活(5:12-22),包括如何对待为教会劳苦的人(5:12-13),如何治理会众(5:14-15),如何过敬拜生活(5:16-22),等等。 

主耶稣的再来是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前书中反复提到的主题(1:10; 2:19; 3:13; 4:16; 5:23),这对信徒而言,既是末世得救的盼望(1:10; 2:19; 4:16),又是今世成圣的完全(3:13; 5:23)。保罗在5:1-11讲到了主再来之前信徒该如何过末世的生活,分为两个部分:首先讲到主来的日子的可怕(5:1-3),主的日子来到就像夜间的贼来到一样,毁灭性的灾难会突然临到那些自以为平安稳妥的人(或许是指倚靠罗马政权的非信徒),他们绝不能逃脱;然后讲到信徒不必惧怕主来的日子(5:4-11),保罗对此给出了两个原因和两个劝勉。信徒不必惧怕主来的第一个原因在于,信徒是光明之子、白昼之子,不是属于黑夜的,也不是属于黑暗的(5:4-5)。根据上下文的语境(5:4, 6-9),光明与白昼分别指信徒在主面前的称义状态和对主再来的清醒认知,而黑暗与黑夜分别指非信徒在主面前的不义状态和对主再来的沉睡无知;因此,主的日子临到,只有对不信的人才是遭受毁灭和痛苦的坏消息。信徒不必惧怕主来的第二个原因在于,神不是定意要信徒受刑罚,而是让信徒藉着耶稣基督得着救恩;主耶稣替信徒死,使信徒无论是醒着或睡着,都和他一同活着(5:9-10)。根据上下文的语境(4:16-17; 5:9),”和他一同活着”很可能是指主再来的时候,已死的人复活以及活着的人被提(4:17);因此,主的日子临到,对于信徒来说是得着救恩和永生的好消息。在这两个原因之间,保罗对信徒如何过末世的生活进行了两方面的劝勉:一是要披上信和爱的胸甲,戴上救恩的盼望作头盔(5:8);二是不要沉睡醉酒,总要警醒谨慎 (5:6-7)。 

第一个劝勉是在信心和爱心里的盼望。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前书中多次提到信心(1:3; 1:8; 3:2; 3:10)、爱心(1:3; 3:12; 4:9)和盼望(1:3; 1:10; 2:19; 4:13; 5:8),其中有两次将信心、爱心和盼望三者放在一起(1:3; 5:8),但这两次都是将”盼望”排在最后的位置,这是为了强调盼望的重要性,正如哥林多前书13:13以”信、望、爱”的次序强调”爱”的重要性(Weima, J. A. D.)。保罗对盼望的强调与帖撒罗尼迦信徒面临的处境相关:帖撒罗尼迦的信徒在今世遭遇着大患难(1:6),在末世等候着主再来(1:10);他们因着对主耶稣基督的盼望,在患难中凭着信心坚忍(1:3-10),在生活上因着爱心成圣(4:1-12),在面对弟兄死亡时不致忧伤(4:13-18),在等候主的日子时无需畏惧(5:1-11)。 

第二个劝勉是在光明和白昼中的警醒。保罗将主的日子临到,比喻为像夜间的贼一样来到(5:2),这与主耶稣所用的比喻相同(太24:43);但保罗在此基础上,对信徒如何警醒预备主的再来作了更进一步的启示:信徒在末世的警醒,不是在黑夜里忧心主的审判突现(5:4),而是在白昼中盼望主的救恩显现(5:8),因为主来的日子对不信的人像黑夜里的贼到来,对信徒却是白昼中的救主降临;信徒在末世的预备,不是在知道主何时来的情况下,临时改变行为、及时行善,而是在不知道主何时来的情况下,每日讨神喜悦、追求圣洁(4:1-12; 5:12-22),因为信徒本是光明之子 (5:5),理应在光明中行走(弗5:7-14)。 

保罗对帖撒罗尼迦信徒的劝勉,也是对当今信徒的提醒。既然信徒的警醒和预备是指按着神的心意过光明的生活,那么沉睡和醉酒(5:6-7)就不是指夜晚的沉睡或酒精的麻醉,而是指对神的心意不敏锐(弗5:14-18),包括沾染污秽(4:7)、爱心冷淡(5:9)、倚靠世界 (5:3)、没有耐心(5:14)、不求良善(5:15)、缺乏喜乐(5:16)、抗拒圣灵(5:19)、不求长进(5:21),等等。如果信徒有上述”属灵沉睡”的现象,我们除了用劝慰或责备的话语将其唤醒,更重要的是帮助他认清自己的身份——是属光明还是属黑暗、是属白昼还是属黑夜;因为信徒的警醒,本质上不是在黑夜的黑暗中一时被惊醒,而是在白昼的光明中持久地前行(5:5-8)。 

我们常常听到有人用下面的问题挑战信徒:如果主耶稣明天晚上12点就到来,你会作什么改变?这个问题的动机是好的,为要激发信徒警醒预备主来,但是方式却不合适;因为信徒行善的动机,不是因着畏惧主来而作临时的改变,而是因着知道主已经替我们死了(5:9-10)、并且盼望主再来接我们与他同在(4:17)、而在地上竭力过讨神喜悦的圣洁生活(4:1)。那么,对于上面那个问题,你的回答是什么?是”我会立刻抛下一切世俗的挂虑,来到神面前敬拜赞美、认罪悔改、尽可能作讨神喜悦的事”?还是”我会照着原来的日程作该作的事,到了晚上就安安静静地上床睡觉,去迎见我的主”?后者是约翰卫斯理的回答,愿其也能成为我们的回答。

文 / 周元圣



✣ 帖撒罗尼迦前书 1:6 患难见真信

✣ 帖撒罗尼迦前书 1:6 患难见真信

Image

帖撒罗尼迦前书可能是新约圣经最早的一本书,是保罗写给处于大患难中的帖撒罗尼迦新信徒(1:6; 徒17:1-9),为要坚定他们在基督里的信心、爱心和盼望(1:3; 3:12-13; 4:18; 5:11)。因着同族人的驱赶和撒但的阻挡(2:14,18),保罗与帖撒罗尼迦信徒相处的时间很短(徒17:1-9),并且难以与他们相见(2:17-18)。帖撒罗尼迦信徒对于保罗来说,就像长期与父母分离的儿女一样,关系上多少有些隔阂;因此,保罗在信中首先要拉进自己与信徒的关系,向他们陈明自己对神的忠贞和对信徒的爱心(2:1-3:13),然后再对他们进行劝勉(4:1-5:22)。帖撒罗尼迦前书的主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Weima, J. A. D.):一是保罗为帖撒罗尼迦信徒的感恩(1:2-10),二是保罗与帖撒罗尼迦信徒的关系(2:1-3:13),三是保罗对帖撒罗尼迦信徒的劝勉(4:1-5:22)。 

保罗为帖撒罗尼迦信徒的感恩信息,引出了全书的写作目的,其中包含两个要点:一是重申保罗的为人,以及他与信徒之间的关系(1:5-6; 2:1-3:13);二是讲述信徒在患难中的美好见证(1:7-10; 4:1-5:22),包括在患难中的坚忍和喜乐(1:3,6; 3:6-10),行事为人成为其他信徒的榜样(1:7-9; 4:1-12; 5:12-22),以及盼望等候主的再来(1:10; 4:13-18; 5:1-11)。在书信的正文部分,保罗首先讲到了他从前在帖撒罗尼迦的福音工作(2:1-16),陈明了自己对神的忠贞(2:1-5)和对帖撒罗尼迦信徒的爱心(2:6-12);然后解释了他如今不在帖撒罗尼迦的缘由(2:17-3:5),表明自己虽然身体与信徒分离、心却没有离开(2:17-20),并且急切地差提摩太去坚固在患难中的信徒(3:1-5);保罗也因着提摩太带来的好消息,为着信徒在患难中的信心和爱心而充满喜乐(3:6-9),并且为信徒在信心和爱心上的成长而昼夜祈求(3:10-13)。 

从保罗对帖撒罗尼迦信徒的”陈情表”中,可以真实地看到”患难见真信”的主题。首先是传道者保罗在患难中的信心,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是不怕反对、放胆传道:保罗和他的同工们从前在腓立比受了苦、又被凌辱(徒16:11-40),可是他们靠着神,在强烈的反对之下,仍然可以向帖撒罗尼迦信徒述说神的福音(2:2; 徒17:1-9);他们传讲福音不是讨人欢心,而是讨神的喜悦,不为自己求任何好处(2:4-7)。第二是不顾性命、竭力牧养:保罗对待帖撒罗尼迦信徒就像母亲乳养自己的孩子,不单是给他们传讲福音,更是为他们倾倒生命(2:6-8);保罗对待帖撒罗尼迦信徒又像是父亲对待自己的儿女,不单是带领他们信主,更是竭力劝勉、鼓励、叮嘱他们,要他们行事为人配得上召他们进入神的国和荣耀的神(2:11-12)。第三是不能再忍、倾心祈求:保罗在逼迫中被迫暂时离开帖撒罗尼迦信徒,他非常渴想再见他们(2:17),担忧他们在患难中的信心(3:3),以致于不能再忍(3:1,5)、差遣他重要的同工提摩太去坚固信徒的信心(3:2,5);保罗为帖撒罗尼迦信徒昼夜迫切祈求(3:10-13),以致于当他从提摩太那里听到信徒的好消息时(3:6),就充满了安慰、喜乐和感恩(3:7-9),如同在死亡中重获新生一般(3:8)。 

患难见真信,也体现在听道者帖撒罗尼迦信徒在患难中的信心,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是在患难中接受真道:帖撒罗尼迦的信徒效法了使徒、也效法了主,在大患难中,带着圣灵的喜乐接受了真道(1:6);他们的信心也成为了马其顿和亚该亚所有信徒的榜样(1:7)。第二是在患难中持守真道:帖撒罗尼迦的新信徒不仅遭受同族人的迫害(2:14),而且因着使徒被驱赶和拦阻而得不到持续的关怀和牧养(2:15-16, 18),信心受到极大的试探(3:3,5),这也正是保罗所担忧的(3:1-5);但他们却并没有因着患难而失去信心和爱心(3:6),而是因着对主耶稣基督的盼望而坚忍(1:3)。 

保罗与帖撒罗尼迦信徒在逼迫中同度患难、同蒙祝福,这是神坚固和建造帖撒罗尼迦教会的恩典之手(1:2-3; 3:11-13),是神点燃马其顿和亚该亚众教会信心的圣灵之火(1:7-9),更是神使圣徒彼此相爱经历主恩的喜乐之源(3:9)。对当今的信徒而言,一方面,我们不需要害怕或者逃避患难,因为患难是神的试炼(1:6; 2:4),信徒受患难原是命定的(3:3b-4);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可美化或者轻视患难,因为患难也是撒但的试探(2:18, 3:5),可能会使人的信心动摇(3:3a,5)。愿每一位信徒,都能靠着耶稣基督里的信心、爱心和盼望,在患难中坚忍到底(1:3)、彼此及时劝慰(3:2)、恒久代求(3:10),让我们的信心在患难中不仅不会动摇,反而更加坚定,正如彼得对信徒的劝勉:”你们现今在各种试炼中或许暂时会难过,是要叫你们的信心经过试验,就比那被火炼过,仍会朽坏的金子更宝贵,可以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得着称赞、荣耀和尊贵。”(彼前1:6-7)  

文 / 周元圣



✣ 腓利门书16 兄弟相爱撼山河

✣ 腓利门书16 兄弟相爱撼山河

Image

《兄弟相爱撼山河》是一部记载威伯福斯和克拉朋联盟废除奴隶制的传记:八个国会议员、八位基督徒历经五十年的时间,以忍耐、和平的立法程序,成功地断开层层绑捆黑奴的法律枷锁,帮助成千上万的黑奴获得了自由,终止了欧洲大陆几千年的奴隶制度。(节选自传记的序言) 圣经《腓利门书》是另一个版本的”兄弟相爱撼山河”。同样是讲述主内弟兄之间的关系,同样是处理奴隶的问题,但不同之处在于,腓利门书所处时代的奴隶,并非是像欧洲近代奴隶制那样作为受剥削的阶层,而是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组分;而腓利门书对奴隶的处理,也并非是废除奴隶的身份,而是以弟兄之爱超越主仆之序(16)。 

腓利门书讲述了三位弟兄之间的关系:保罗,腓利门和欧尼西慕。腓利门与欧尼西慕之间的故事背景无法完全确定,一个合理的推测是(Moo, D. J.):欧尼西慕是腓利门的奴隶,他从主人腓利门那里逃跑出去(18),然后找到保罗、归信了基督(10),并且跟从和服事保罗(13);后来,保罗决定将欧尼西慕送回给腓利门(12),因此写了腓利门书来请求腓利门接纳欧尼西慕(17,21)。保罗能作这样的请求,是因着他在基督里的信心:腓利门已经展现出了对主耶稣和众信徒的信心和爱心(4-7),因此保罗深信腓利门会听从他的请求,并且所作的会超过保罗所说的(21)。 

保罗在书信的正文穿插描述了三位弟兄两两之间的关系。第一是保罗与欧尼西慕的关系:欧尼西慕因着保罗而成为了基督徒(10,16),他是保罗所心爱的(12),在保罗被囚禁时服事保罗(13);保罗对待欧尼西慕的方式不是把他当作奴仆,而是当作弟兄(16),不仅如此,保罗也把自己当作奴仆,多次称自己是为主被囚禁的(1, 9, 10, 13, 23)。保罗为福音的缘故,成了奴仆的样式,为欧尼西慕担负债务(18-19),成为了腓利门与欧尼西慕之间的中保(17);正如主耶稣为福音的缘故,成了奴仆的样式(腓2:7),为罪人担负罪债(林后5:21),成为了神与人之间的中保(提前2:5)。这表明保罗做任何事,都是效法主耶稣,都是为基督而作(6, 9, 20)。 

第二是保罗与腓利门的关系:同欧尼西慕一样,腓利门也是因着保罗而信主的(19),是保罗的同工(2);保罗虽然可以用使徒的权柄吩咐腓利门作当作的事(8),却更愿意凭着爱心请求腓利门(9);保罗虽然需要欧尼西慕留在自己身边(13),却更想要尊重腓利门的选择(14);保罗向腓利门表达了自己的需求和软弱,称呼自己为”上了年纪的”(9)、”被囚禁的”(9)、”同伴”(17),并且渴望得到腓利门的帮助(20)。保罗在信中没有使用自己的权柄来命令,而是用谦卑的态度来请求,是为了让基督的能力在这件事上彰显(21, 林后12:9-10),也是让主人和奴隶因着基督的缘故合一(16, 加3:28)。 

第三是腓利门与欧尼西慕的关系。腓利门与欧尼西慕之间的关系,因着欧尼西慕的信主而发生了蜕变,保罗从三个方面描述了这种变化。第一,欧尼西慕从前对腓利门没有什么好处(11a) ,这或许是指欧尼西慕使腓利门受了损失(18);但如今欧尼西慕对腓利门和保罗都有好处(11b) [注:保罗在这里用了一个双关技巧,”欧尼西慕”在希腊文原文中的意思就是”有好处”],因为欧尼西慕如今可以代替腓利门服事保罗,成为保罗的同工(13)。第二,欧尼西慕暂时离开腓利门,或许是为了是让腓利门永远得着他(15),这表明欧尼西慕的离开或许是出于神的旨意,是为了成全更美的结局,就是让欧尼西慕回转归主(16)。第三,如今欧尼西慕不再是奴隶,而是高过奴隶,是亲爱的弟兄(16)。这里保罗用词很谨慎,没有明确说要废除欧尼西慕的奴隶身份,而是强调主内互为弟兄的新身份(西3:11),这是一种超越世上主仆关系的自由(林前7:22)、一种超越任何利益关系的合一(西3:11)。 

无论是两百多年前的八位弟兄,通过团结一心的忍耐和抗争,断开了奴隶制度的锁链;还是两千年前三位弟兄,藉着同感一灵的信心和爱心,消除了主人与奴隶的前嫌,兄弟相爱能撼动山河,震动寰宇,翻转人心,改变世界(约13:35; 弗3:17-19; 西3:14; 彼4:8)——不是通过武力与强权、而是通过顺服与舍己(林前4:9-13; 腓2:3-5; 启12:11),不是因着人的力量、而是靠着神的能力(林前1:18; 弗1:19; 约一5:4)。愿所有主内的弟兄姐妹,无论是什么样的家庭背景、身份地位、教育水平、经济条件、身体状况,都能够切实地在主里彼此相爱,正如主耶稣对门徒的命令:”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彼此相爱;如果你们彼此相爱,众人就会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13:35) 

文 / 周元圣



desi village sex movie ganstagirls.net parn video نيك حب hdxxxvideo.info سكس سوري جديد xxxx vieod pornoqui.com xnxx breast feeding 蒼都利音] ギャルの生ハメ開発日記 freejavonline.mobi anasis yayaya very hot sex aunty whiteporn.mobi sex videos village
weather in tagaytay today pinoyteleseryeonline.com another ms oh incestsexstories tryporn.info desipapa..com vel movie pornswill.mobi www sexwapcom open blue film picture hindisextube.net shruti hassan sexy bluefilm nurable.mobi asamsex
indian sex video wap chupaporn.net keerthi suresh nude افلام وسخة arabian-porn.com افلام اغراء للكبار فقط south aunty hot video noporn.mobi www.telugusexvideos.com sexy indian xvideo brownporntube.info www.xvideos. htghl hfhpdi hardpornx.net نيك مصرى شعب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