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和华给以色列人颁布的律例中,除了十诫和道德律外,其余的部分大体分为两类:社会条例(出21-23)和宗教条例(利未记)。社会条例体现了耶和华的公义和怜悯,而宗教条例则展现了耶和华的圣洁和爱。利未记第19章集中讲述了耶和华对圣洁和爱的要求。
耶和华要求以色列人圣洁,因为神是圣洁的(19:2)。圣洁的定义就是分别为圣,不跟俗的或恶的混杂。圣洁的要求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不可效法外族人敬拜偶像、不可占卜、不可交鬼(19:4,26,31),小到禁止牲畜杂交、禁止两样的种子或布料混合(19:19)。神也要求以色列人有爱心,爱邻舍好像爱自己一样(19:18)。爱的行为也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孝敬父母(19:3)、怜悯穷人(19:9-10, 33-34)、诚实待人(19:11-12)、公正审判(19:13-16,35-36)、爱邻舍(19:17-18)、尊敬老年人(19:32),等等。18和20章中大篇幅关于性行为的条例,也是耶和华对圣洁的要求和对十诫不可贪爱邻舍妻子的实践。
圣洁和爱是耶和华自有的属性,正如他曾向以色列人所启示的(出34:6-7);因此耶和华在颁布这些条例时,多次强调”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这一宣告在利未记19章出现了16次。因着自身的圣洁和爱,耶和华也希望他的子民能以圣洁和爱彼此相待;但是他知道,若不献上自己的独生子为祭,即使颁布了这些命令,人也注定会失败。当以色列失败之后,神差遣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来到世上为人赎罪,然后再次向所有信徒发出了圣洁和爱的命令(太22:39; 彼前1:16; 来12:14)。如今我们作为神的新子民,岂可再失败呢?
文 / 周元圣
自从亚伦的两个儿子因献凡火而死后,耶和华规定大祭司不可随时进入圣所的幔子内,免得他死亡(16:1-2)。大祭司只能在一年一次的赎罪日进到幔子内的至圣所(16:12,15; 来9:7)。赎罪日的献祭跟平日的献祭不同,大祭司先为自己和家人赎罪(16:11),再为圣所和会幕赎罪(16:16),再为祭坛赎罪(16:18),最后为众民赎罪(16:24)。在这一日,大祭司要将以色列人的一切罪孽和过犯都归在一只活山羊头上,然后将这只代罪的山羊送到旷野里去(16:10,21)。
大祭司为什么需要为圣所和会幕赎罪?因为圣所和会幕在平日里担当了人所有的罪(16:16)。在赎罪祭的条例中,祭司和全体会众犯罪需要在圣所内向着幔子弹血(4:17),而领袖和居民犯罪只需要在会幕门口用血抹燔祭坛的四角(4:25)。我们知道只有祭司能进入圣所内,而普通领袖和居民只能进到圣所外会幕门口的燔祭坛处,这就意味着人与神的距离有多远,他所犯的罪就要在离神多远的地方来赎;这也表明圣所和会幕在平日里分别担当了祭司和普通民众的罪。
至此我们可以对以色列的赎罪体系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圣所、会幕、祭坛和祭司(10:17)在平日担当了以色列人的罪;在赎罪日的那一天,大祭司进入至圣所,为自己和同作祭司的家人、为圣所、会幕和祭坛赎罪;而这一切罪最终被转移到那只山羊身上,随着山羊被送到旷野,罪也离开了以色列人。
我们也明白了大祭司为什么必须带着血、一年一次进入至圣所为自己和人民赎罪,哪怕是冒着生命危险,因为以色列全年的罪孽都要在这一天赎掉。我们也更深刻地认识了耶稣救恩的意义:耶稣作为新约的大祭司,用自己的血,只一次进入至圣所,就实现了永远的救赎(来9:12)。我们虽然不是以色列人,但是有必要从以色列的献祭体系中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必须要让罪离我们而去!曾经那只为以色列人代罪的山羊去到了旷野,远离了以色列人(16:21);如今那位为世人代罪的羔羊去到了天上,我们要到他那里去(约6:35)!
文 / 周元圣
利未记1-10章讲述了以色列人如何以君尊祭司的身份敬拜耶和华,包括献祭的条例(1-7)和祭司的设立(8-10)。当亚伦的两个儿子拿答和亚比户因献凡火而死时,耶和华就藉着这件事教训亚伦,要将圣的和俗的、洁净和不洁净分辨清楚(10:10)。11-25章则详细地叙述了洁净的条例(11-15)和圣洁的条例(16-25),教导以色列人如何以圣洁国民的身份过圣洁的生活。从这些条例可以看到,人或物的状态可以分为三类:不洁,洁净和圣洁。从不洁到洁净需要经过献祭或清洗等仪式(11:25),而从洁净到圣洁需要经过人的奉献和神的分别为圣(21:8);反过来,圣洁之物如果被亵渎就会变得不圣洁(19:6-8),而洁净之物被污秽也会成为不洁净(11:24)。
利未记中关于洁净的条例很多都是宗教仪式上的(ceremonial),与人是否犯罪常常没有直接的关联,并且这些条例在新约时代就不再适用了,例如不可吃不洁净的食物(11; 徒10)。耶和华区分洁净与不洁净是出于什么原则?有多种可能性,例如为了卫生的缘故,与生命与死亡相关,为了对抗迦南人的习俗,等等。虽然归类的原则有争议,但是耶和华颁布这些条例的目的是清楚的,就是让以色列人通过区分礼仪上的洁净与不洁净(12:47),将自己分别为圣归给圣洁的神(11:44-45)。
关于生命与死亡的原则,如果说罪的工价就是死,那么洁净的蕴意就是生命。摩西律法中的洁净条例几乎都跟生命和死亡相关:人的罪要用动物的血来赎(16:15-17),因为血里面有生命(17:11);人或物的污秽要用活水来除(14:5,51; 民19:17),因为活水象征生命;生命的残缺是不洁净的,例如祭司或者献祭的祭物不能有残疾(利21:17-22; 22:20-24);危害生命或使生命流失的事物是不洁净的,例如对健康有危害的动物不洁净(11:13,29,42),触摸尸体的不洁净(11:24),妇人生产不洁净(12:2),患皮肤病、大麻风的人或发霉的衣服房屋不洁净(利13-14),遗精和月经不洁净(利15, 代表着生命的流失),等等。
耶和华颁布洁净的条例,表明耶和华对以色列人的心意是喜爱生命、不喜爱死亡。耶和华设立献祭来作洁净和除罪的工作,是为了让以色列人认识到,人保持生命的完整(Wholeness)必须以祭物的生命为代价。然而,耶和华真正想赐给人的生命不是肉身的健康长寿,而是人认识神、爱神、与神恢复关系(申30:20; 何6:6),从而得着永远的生命(约17:3)。旧约的祭物所代赎的生命只是一个预表,罪所带来的死亡必须藉着耶稣的生命来重生(约1:4),因为只有耶稣的献祭真正除去了罪、战胜了死亡(林前15:54-56; 来10:12)。
世间最大的悲剧就是人人都畏惧死亡,却无人能逃避死亡。其实死亡不是生命当有的归属,也不是神创造人原本的心意。从古至今,神都是喜悦人存活,不喜悦人死亡:神起初造人的时候就赐给人生命树,并且吩咐人不可吃知善恶树的果子、免得人死亡(创2:16-17);神通过旧约律法中洁净的条例让以色列人珍爱生命、远离死亡;神藉着摩西呼吁人民选择生命,不要选择死亡(申30:15-20);神藉着先知呼吁悖逆的以色列人回转,从而存活而不致死亡(结18:27-28);到了末后,神又将自己的独生子赐给世人,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在主耶稣第二次降临之前,神不愿有一人灭亡,却愿人人都悔改(彼后3:9)。那么,如今我们这些已经相信主耶稣而得着生命的人,又当如何爱惜自己的生命?主耶稣的吩咐振聋发聩:”凡是想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但为我和福音牺牲生命的,必救了生命。”(可8:35)
文 / 周元圣
利未记1-7章介绍了五类献祭的条例,8-10章则讲述了祭司的设立。亚伦和他的儿子被膏立为祭司,被分别为圣在耶和华面前供职(8)。亚伦照着摩西的吩咐为人民献祭,得到了耶和华的悦纳(9:23-24);然而亚伦的两个儿子拿答和亚比户却违背了摩西的吩咐,被耶和华所击杀(10:1-2)。他们两人拿着自己的香炉在耶和华面前献上平常的火,是耶和华没有命令他们献的,于是有火从耶和华面前出来,将他们烧灭。从耶和华面前出来的火,既是焚烧祭物的悦纳之火(9:24),又是毁灭生命的审判之火(10:2)。他们被击杀的原因是身为祭司却没有能够分辨圣的和俗的(10:10),没有尊耶和华为圣,因为耶和华曾经说:”在亲近我的人中,我要显为圣,在众人面前,我要得荣耀。”(10:3)
从创造天地万物,到与亚伯拉罕立约,到拯救以色列出埃及,到与以色列人立约,再到差耶稣来到世界,耶和华不断地施行他的作为——创造与毁灭、祝福与咒诅、拯救与审判、赦免与惩罚。耶和华作这一切事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自己得荣耀!拿答和亚比户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以为耶和华抬举自己成为祭司,就可以随己意而行献上凡物,结果被火烧灭;可拉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以为耶和华也在他们中间,就可以反抗摩西和亚伦的领导(民16:3),结果被地所吞(民16:1-34);亚干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以为耶和华帮助他们打赢了胜仗,就可以违背神的命令私藏当灭之物,结果被石头打死(书7:19-26);亚拿尼亚与撒非拉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以为自己捐了钱财,就可以私留价银欺哄圣灵,结果暴毙而亡(徒5:1-11)…
我们还会为神的旨意困惑吗?还在纠结神的慈爱和公义哪一个更多吗?还会担心祷告是否会蒙神应允吗?让我们牢牢地抓住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神做一切事都是为了使他自己得荣耀(诗19:1; 79:9; 赛43:4; 66:18; 但4:30; 约11:4, 40; 罗6:4; 9:23; 弗1:14; 3:16)。神差耶稣拯救我们这些亏缺神荣耀的人,不是因为我们配得怜悯和拯救,而为了在我们身上彰显他自己的荣耀(罗9:23)。这位荣耀的神是轻慢不得的,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加6:7)。因此,我们这些藉着耶稣与神亲近的人,千万不可将恩典当作犯罪的藉口(罗6:1; 犹1:4),而是应当以虔诚敬畏的心事奉神,因为我们的神乃是烈火(来12:28-29)。
文 / 周元圣
耶和华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是为了让他们敬拜事奉耶和华(出3:12)。为此,耶和华在西奈山与以色列人立约,从万民中拣选以色列作君尊的祭司和圣洁的国民(出19:6),并且通过会幕与他们同住(出40:34)。《利未记》主要讲述了以色列人在西奈山与神同住的敬拜生活,包括以君尊祭司的身份敬拜耶和华(1-10),和以圣洁国民的身份过圣洁生活(11-25)。圣洁的神与有罪的人同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除掉拦阻在神与人之间的罪,使人免受神的愤怒;二是维系神与人之间的和平,使人得到神的悦纳。为了实现这两个目的,耶和华专门为人制定了一套献祭体系,就是利未记1-7章所讲到的五种祭:燔祭、素祭、平安祭、赎罪祭和赎愆祭。
素祭和平安祭都是人为维系神人的关系而献给耶和华的礼物:素祭常常用来纪念神、纪念献祭者、纪念神与人的约,等等(利2:1-16; 9:4,17; 民5:15);平安祭常常用来庆祝神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用于还愿、感恩、祭司受膏,等等(出20:24; 利3:5; 7:11-36; 22:21; 27:9)。耶和华将人献上的礼物分别为圣,表明耶和华对献祭者的悦纳,也维系着神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和平。赎罪祭和赎愆祭都是人为过犯的缘故献给耶和华的祭品:赎罪祭是用血洁净圣所和会幕,用来为以色列人洁净或者赎罪,也用在祭司受膏、祭司供职、赎罪日、节期等特殊场合(利4:1-35; 12:7-8; 8:2; 9:2-7; 16; 23:19);赎愆祭主要不是用血来洁净污秽,而是使不圣洁的成为圣洁[注:赎愆祭与赎罪祭的区别存在争议,这里提到的是一种可能性],适用于对神不忠、对人不忠、沾染污秽等情形(利5:1-6:7; 14:12-18; 22:10-16; 民6:9-12)。耶和华接纳人所献的祭物,表明耶和华赦免人的罪,使不洁净的变为洁净、不圣洁的成为圣洁。燔祭则综合了维系神人关系和清除罪恶两方面的功用,既是神所悦纳的馨香的礼物,又有着赎罪的功效(1:4,9),因此常常与其他祭同献(创8:20-22; 出29:25, 38-42; 利1:1-17; 3:5; 8:18-21)。耶和华吩咐燔祭在祭坛上昼夜不停地燃烧(6:8-13),意味着耶和华与人的同在持续不断绝。
耶和华对五类献祭的设定,除了实现清除罪恶和维系神人关系两个目的之外,也周全地考虑了人的经济条件和罪的严重程度。不同经济能力的人都可献祭:赎罪祭一般是用牛羊,但经济能力不足的,可以用斑鸠雏鸽甚至是细面代替牛羊作燔祭和赎罪祭(5:7-13)。不同程度的罪有着不同程度的赎罪方式:祭司或全会众犯罪需要把血带入圣所里面,在耶和华面前向着圣所的幔子弹血七次(4:1-21);而普通领袖或民众犯罪只需要在会幕门口的燔祭坛抹血(4:22-31)。
献祭的设立不是耶和华给以色列人增加的重担或束缚,而是像耶和华颁布的其他社会条例一样,显明了耶和华的全然圣洁和丰盛恩典,因为献祭是圣洁的神与有罪的人同在的必要条件。然而旧约的献祭只是一个预表,在末后的日子,神藉着他的儿子启示我们,真正能除罪的不是祭司多次献上的祭物,而是耶稣献上的一次永远有效的赎罪祭!(来10:11-12) 耶稣献上自己为祭,使所有信他的人得到完全的赦免和成圣(来10:14),这是何等大的恩典!如今我们不必像旧约的祭司那样天天为自己和人民的罪献祭(来7:27),那么就让我们天天将自己当作活祭(罗12:1),把自己全然献给这位为我们赎罪的新约大祭司!
文 / 周元圣
出埃及记有约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关于会幕的建造:25-31章是关于建造会幕的指示, 35-40章是关于建造会幕的过程,中间的32-34章是关于百姓造金牛犊的事件。建造会幕的内容枯燥、繁冗、大量地重复,并且很难找到现实的应用,以致于常常被读者快速略过或者直接跳过。虽然现代读者不喜欢读这些细节,但是会幕的建造有着不容忽视的神学意义,包含三个方面。
第一,地上的会幕是神的再创造。出埃及记32-34章是关于金牛犊事件,在这之前(31:12-18)和之后(35:1-3)都是关于守安息日的条例。解经家Peter Enns认为,这种结构不是巧合,而是在将神创造天地之后的安息(创2:2-3),与人建造会幕的安息相关联,暗示会幕的建造是神藉着人手的”再创造”。另外一个相关的证据是,25-31章中共有七次提到”耶和华对摩西说”(25:1; 30:11, 17, 22, 34; 31:1),而第七次正是耶和华关于守安息日的吩咐(31:12),这正对应着耶和华六日的创造以及第七日的安息。地上的会幕是神的再创造,也有神学上的依据:神学家G. K. Beale 认为,会幕的至圣所、圣所(26:33)和外院(27:9),正对应于伊甸、伊甸园和外面的世界(创2:8-14);伊甸和至圣所是神所在的地方,而伊甸园和圣所则是神与世界建立关系的桥梁。
第二,地上的会幕是神的居所。耶和华吩咐以色列人建造会幕的目的,是让神可以在他们中间居住(25:8);而会幕相关的各样事物,都要分别为圣归给耶和华(28:38; 29:44; 30:29),决不允许作为凡用(30:33, 38);当会幕完工之后,耶和华的荣耀便充满了帐幕(40:34)。会幕的建立标志着耶和华与以色列人同住,这并不表明耶和华需要一个住所,而是表明耶和华愿意与人同在,这也成为自亚当夏娃被神赶出伊甸园以来(创3:23),神人关系恢复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第三,地上的会幕是天上事物的影像。关于会幕的建造,耶和华多次吩咐摩西要照着在山上指示他的去做(25:40; 26:30; 27:8);而以色列建造会幕时,也是严格照着耶和华吩咐摩西的去做(39:1,5,7,21,26,31,32,42; 40:16-32)。之所以有如此细致和严格的要求,是因为地上的会幕不只是一个敬拜神的场所,更是天上事物的形状和影像(来8:5),是神在天上居所的象征;而在地上会幕的敬拜,正是在天上敬拜的预尝。
地上的会幕不久就被取代了,先是被所罗门的圣殿取代,后又被耶稣的身体取代(约2:19),最后是圣徒的身体成为神藉着圣灵居住的所在(弗2:22);然而,会幕的意义却始终没有更改。如今,每一位圣徒都是神在基督里的再创造(林后5:17),是圣灵居住的所在(弗2:22),而圣徒在地上的敬拜,正是天堂敬拜的预尝(启5:8)。因此,出埃及记中建造会幕的细节,并不是繁冗过时的”建筑说明书”,而是细致入微地展现了人所支搭的帐幕之圣洁可畏,这也预表着新约时代主所支搭的帐幕之神圣可贵!(来8:2)
文 / 周元圣
在出埃及记中,神多次启示自己的名字:他是自有永有者(3:14);是耶和华,就是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3:15);是耶和华拉法(15:26)、医治的神;是耶和华尼西(17:15)、争战的神;是有怜悯有恩典、定意要清除罪恶的神(34:6-7);是嫉妒的神(34:14)。前面两次启示发生在神拯救以色列出埃及之前(3:14-15),为了让埃及人和以色列人认识到神的超越和临在;中间两次启示发生在从出埃及到西奈山之间的旷野,为了让以色列人认识神的供应和得胜;最后两次启示则发生在以色列人背约之后(34:6-7, 14),为了让以色列人认识到神的圣洁和慈爱。
耶和华与以色列人立约之后不久(24)、摩西在山上领受神的律法还未下山的时候(25-31),以色列百姓竟然在山下为自己造了金牛犊来代替神(32:1-6),公然违背了耶和华刚刚给他们颁布的十诫(20:4)!耶和华因此大发烈怒,定意要将以色列人消灭(32:9-10),然而摩西却大胆地为百姓代求。摩西在与耶和华的对话中一共有四次代求:一是为耶和华的名声而求(32:11-13),二是为百姓的性命而求(32:31-32),三是为耶和华的荣耀而求(33:12-18),四是为耶和华的同在而求(34:8-9)。经过摩西的前两次代求(32:11-13, 31-32),耶和华转意不把以色列人灭尽,但决定只差派使者带领以色列人前往应许之地,自己却不与他们同行,免得在路上把他们消灭(33:1-3)。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悲伤,于是摩西第三次向耶和华祈求,求见神的荣耀(33:18),因为如果没有神荣耀的同在,以色列人与地上其余的人就没有分别(33:16)。耶和华答应了摩西的祈求,向摩西显现了自己的荣耀(33:22-23),并重新制作立约的石版(34:1),然后宣告自己的名字:”耶和华,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且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为千千万万人留下慈爱,赦免罪孽、过犯和罪恶。一定要清除罪,追讨罪孽自父及子至孙,直到三四代。” (34:6-7) 这一宣告既表明耶和华全然的圣洁和公义,又显明耶和华丰盛的慈爱和怜悯;人唯一能作的回应就是谦卑认罪。摩西明白耶和华的意思,于是急忙俯首敬拜,第四次向耶和华祈求,求耶和华与百姓同行;他知道耶和华的同行可能会使硬着颈项的以色列人被消灭,但是更愿意信靠耶和华的赦罪之恩(34:8-9)。耶和华再次成全了他的祈求,重新与以色列人立约(34:10-28),并通过会幕与以色列人同住(40:34-38)。
从金牛犊事件可以看到,神的惩罚固然可怕,但比这更可怕的是失去神的同在。失去神的同在就意味着失去神的供应(16:4)、引导(13:21)、试验(15:25)和管教,失去与神的关系(19:4-6; 32:19),失去对神的认识(33:13),失去神的恩典(34:6-7),这样就与地上的其他人没有任何分别(33:16)。神的使者不能代替神(33:2),神的律法不能代替神,神的仆人摩西也不能代替神;耶和华是以色列存在的唯一价值的指望,失去了耶和华,以色列人什么也不是。可悲的是,神的律法虽然刻在新的石版上(34:1),却没有刻在人的心版上,以色列人并没有因着神的恩典而更加顺服神;神的同在虽然暂时存留,但日后还是因着以色列的持久悖逆而彻底离开(结10:18)。不过,可喜的是,神的同在没有永远离开,而是通过耶稣基督降世为人重新回到了世界(约1:14)。耶稣的到来是出于神丰盛的慈爱和恩典(罗5:8),是为了彻底地清除罪(来9:26);从此以后,神要住在所有信耶稣的人身上(弗2:22; 彼前4:14),不是藉着会幕、而是藉着圣灵(约14:17),并且永远不再离开(太28:20)!
文 / 周元圣
耶和华将以色列人拯救出埃及之后(1-14),经过三个月的旅程(15-18),将他们带到西奈的旷野,然后在西奈山上藉着摩西与以色列人立约(19:4-6)。西奈山之约标志着耶和华对以色列的创造和差派,赋予了以色列新的身份和使命:以色列的身份是在万民中作属神的产业(19:5),以色列的使命是在万民中归神作君尊的祭司和圣洁的国民(19:6),吸引万民归向耶和华。耶和华与以色列人立约之后,又藉着摩西给他们颁布律法(20-24),并指导他们修建会幕(25-31),让神能够与人同住(25:8)。耶和华颁布律法的用意不只是为以色列人提供一套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让人藉着律法认识神的属性和心意,并且通过遵守律法来回应神的恩典、维系神人的关系。律法的总纲是十诫(20:1-17),十诫的精义是爱神和爱人;律法的其余条例是十诫的实践(20:18-23:33),这些条例充分显明了神的公义和怜恤。
耶和华曾经通过降十灾、分红海来彰显大能、审判诸神、消灭埃及,实行了轰轰烈烈的拯救,让万民听见了就害怕(15:14); 后来又在西奈山上通过雷声、闪电、密云、烈火、幽暗,显明了他的圣洁和威严(19:16-19),让以色列人看见了就颤抖(20:18)。然而,在给以色列人颁布的律例典章中(20:18-23:33),这位大能而威严的神,却细致入微地关照着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对公义和怜悯之重视(23:1-9),对人的需求之敏感(22:26-27),对各种处境的考虑之周全(21:28-32),着实让人惊讶!其中一个让人感动的细节是,他是孤儿寡妇的神:神吩咐人不可苦待任何孤儿寡妇,如果真的苦待了,神必定听他们的呼求,并且击杀那些苦待他们的人(22:22-24)。耶和华的律法是神赐给以色列人的独一无二的宝贵礼物,不仅是因为神的律法比同时代外邦人的律法更加完善、更能彰显公义和怜悯、更合神的心意,更是因为神亲自来设定、维护和执行律法:耶和华不仅吩咐人不可苦待孤儿寡妇,更是亲自作孤儿寡妇的主,听他们的呼求,为他们伸冤!
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也是孤儿寡妇的主,耶稣没有说苦待孤儿寡妇的人会被刀剑击杀,却说:作在最小的弟兄身上的善事,就是作在主身上(太25:40),结局是进入永生(太25:46b);没有作在最小的弟兄身上,就是没有作在主身上(太25:45),结局是进入永远的刑罚(太25:46a)。主耶稣的弟弟雅各特别强调了神对孤儿寡妇的心意:在父神看来,纯洁无玷污的虔诚,就是照顾患难中的孤儿寡妇,并且保守自己不被世俗所污染(雅1:27) 。使徒约翰也作了类似的劝勉:有财物的人看见弟兄穷乏,却塞住怜悯的心,怎能说他心里有神的爱呢?(约一3:17)。从旧约到新约,神的心意未曾改变,只是神赐给人的启示和恩典更加丰盛:我们信主的人曾经都是失丧的孤儿寡妇,如今却因着基督的恩典成为神的嗣子(罗8:15)和新妇(弗5:25-27)。作为属神的人,我们无法拥有神所独有的审判悖逆之人的权柄,却应当竭力追求神所展现的关爱孤儿寡妇的怜悯。愿我们爱神的人都能更多体贴神的心意,在每天的生活中活出神的性情,让世人看见我们的好行为,就颂赞我们的神(太5:16; 彼前2:12)。
文 / 周元圣
耶和华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后,没有立刻和他们立约,而是先在旷野对他们进行了试验 (15:25)。在试验的过程中,以色列人就像无知又悖逆的愚顽人一样,几乎每一步都是错的:肚子饿了的时候就思念埃及地的肉锅,抱怨说耶和华要让他们饿死在旷野(16:3);耶和华赐给他们吗哪作食物,并且吩咐他们不可把吗哪留到早晨,他们偏要留到早晨,结果就生虫发臭了(16:20);摩西吩咐他们第七日要守安息日,他们偏要出去收取吗哪,结果什么也找不着(16:27)… 耶和华将以色列人带出埃及目的是让他们事奉耶和华(3:12),但他们显然没有预备好:以色列人虽然亲眼见证了神的大能,但是对神的话语没有敬畏之心;虽然被神分别出来,但是行为表现与埃及人没有分别,只想着满足肉体的情欲;虽然肉身脱离了埃及人的奴役,但是内心并没有归属新的主人。
虽然以色列人屡屡悖逆,神却没有惩罚他们:以色列人抱怨无路,神就让他们观看自己的作为,亲自为他们开路(14:11-14);以色列人抱怨水苦,神就帮他们将苦水变甜(15:24-25);以色列人抱怨无食,神就赐给他们吗哪和鹌鹑作食物(16:1-36);以色列人抱怨无水,神就让磐石中流出水来给他们喝(17:1-6)。以色列人不断地犯错、顶撞神,以致摩西都向他们发怒(16:20),但是神却宽容他们,并且成全他们的祈求。这并非是因为他们所犯的罪无关紧要,而是因为神还没有与他们立约,因而对他们显出格外的容忍。然而,当神与以色列人立约并颁布律法、使他们充分认识神之后,以色列人在同样的事上明知故犯,神就降下严重的灾难惩罚他们(民11:1,33; 21:6)。
人在认识神之前,每一步的选择都是错的,因为人在罪中只能顺从自己的私欲行事,不能体贴神的意思。然而,神处理罪的方式常常不是照着人应得的报应施行审判,而是先向人施恩典,让人有机会认识他,从而没有藉口悖逆神,也没有理由为悖逆的后果抱怨神。神对待以色列人就是如此:神先向以色列人施行拯救,再与他们立约(19:4-6);与他们立约之后,再给他们颁布诫命(20:1-17);颁布诫命之后,再惩罚他们悖逆的罪(32:9-10)。到了新约时代,神对待世人也是如此:”神差他的儿子到世上来,不是要定世人的罪,而是要使世人藉着他得救。信他的,不被定罪;不信的,罪已经定了,因为他不信神独生子的名。”(约3:17)
我们信主之前也同世人一样不认识神,放纵肉体的私欲(弗2:3),每一步都是错的。我们初信主时,虽然脱离了罪的权势,但是在很多方面看起来与世人无异,仍然会体贴肉体的情欲,常常会犯错得罪神: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完全把自己归给新的主人,心里还留恋过去的罪中之乐。基督徒的救恩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得救,不再作罪的奴仆;二是成圣,成为义的奴仆(罗6:17-18)。基督徒的生活就是不断地除去旧人、穿上新人(弗4:22-24),恨恶和远离旧的主人,认识、亲近、爱慕和顺服新的主人。每一位重生得救的基督徒,都应当从初生的婴儿慢慢长大成人(弗4:13),从几乎步步错,到有时候对,到有时候错,到几乎不再错。
文 / 周元圣
从与亚伯拉罕立约到以色列全家进入埃及期间,耶和华对自己的启示相对比较有限,主要是对亚伯拉罕一族的祝福和保守,那时神的名还并为被全地所知;直到耶和华藉着神迹奇事拯救以色列人脱离当时最强大的埃及时,他的权柄和能力才充分地向世人显明。耶和华所降的十灾一方面是对埃及一切神祗的审判,为要让不认识耶和华的埃及人认识耶和华的名(5:2; 12:12);另一方面也是对立约之民的拯救,为要实现神对亚伯拉罕的应许(6:1-8)。在出埃及的一系列神迹中,最后两个神迹——灭头生和过红海是神拯救的高峰。当耶和华准备把以色列人带出埃及时,就开始称呼他们为军队(12:17,51);然而耶和华并没有吩咐他的军队拿起兵器作战,而是自己亲自为以色列人争战。以色列人唯一要做的是听神的话、警醒预备、并且观看神的作为,就是神在“那一夜”和“那一天”所要施行的拯救。
在那一夜,耶和华使以色列人被释放,却使埃及人受痛苦(12:30-31):那一夜,以色列人不需要作其他事,只需要按照耶和华的吩咐宰杀羊羔、吃羊羔的肉、将羊羔的血涂在门柱和门楣上(12:6-11);那一夜,耶和华击杀了埃及地所有头生的,却越过了用血在房屋上作记号的以色列人(12:12-13);那一夜,是全埃及人痛苦哀号的一夜(12:30),却是以色列人结束四百三十年奴役而得自由的一夜,也成为以色列世世代代向耶和华守的一夜(12:42)。
在那一天,耶和华带以色列人过红海,却使埃及人被淹没(14:30):那一天,以色列人不需要作其他事,只需要安静地观看神的作为(14:14);那一天,耶和华用云柱分光暗、用东风分红海,使以色列人走旱地、却使埃及人被水淹(14:19-28);那一天,以色列人看见了耶和华大能的手,就敬畏和信服耶和华(14:31),而耶和华也在埃及人身上了得荣耀(14:18)。经历了那一夜与那一天的拯救之后,以色列人对耶和华发出了由衷的赞美:”耶和华啊,万神之中有谁能像你呢?有谁像你荣耀圣洁,可颂可畏,施行奇事呢?”(15:11)
那一夜与那一天的经历极其宝贵,因此耶和华吩咐以色列人要世世纪念、代代相传(12:26-27; 13:8-10; 13:14-16)。然而,那一夜与那一天的得胜只是一个开始,以色列人从脱离埃及奴役到进入应许之地的旅程,还要经历许多的争战。在这个过程中,神逐渐减少正面的参战,而让以色列人开始学习倚靠神来争战,包括让他们亲自拿起兵器与敌人对抗(17:9),在旷野经历神的试验(15:25),在旷野敬拜事奉神(利未记),攻占应许之地(民数记),等等。 以色列人作为神的军队能否在之后的各样争战中得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铭记那一夜与那一天的经历。遗憾的是以色列人还是忘记了,最终离弃了他们的拯救者;而那一夜与那一天的拯救,也成为日后忘恩负义的以色列人被神审判时的罪状(耶2:6; 结20:10; 但9:15; 弥6:4; 摩3:1)!
虽然以色列人最终失败了,但是在末后的逾越节,耶和华再一次亲自为人争战,将他的独生爱子耶稣基督献为赎罪祭,并在三天之后使他从死人中复活,使人从罪恶的奴役中得释放(罗6:18),成就了一次而永远的胜利!如今,我们得救的人就是基督的军队(腓1:27; 弗6:10-20; 提后2:3),我们应当世世代代纪念和传承主耶稣受难前的那一夜(可14:24)和复活的那一天(可16:6),一生为主打那美好的仗(提前1:18),直到进入在天上的应许之地(来4:11; 来13:14)。
文 / 周元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