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命记是耶和华事先为以色列人在应许之地的生活所定的规范。申命记不仅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来显明神的心意,也通过对未来的规划来传达神的旨意。申命记12章对应着十诫中的第二条,就是不可为自己做偶像,不可跪拜和事奉它们(5:8-9)。为要让以色列人遵守这一诫命,耶和华首先要改变以色列人敬拜神的方式。在以色列人还没有进入应许之地的时候,耶和华就吩咐他们将来得着神所赐的产业之后,要拆毁列国人在高山、山岗、各青翠树下设立的偶像(12:2-3),并且要到耶和华指定作立他名的地方敬拜神(12:5,11,14,26)。耶和华虽然会帮助以色列人赶走列国人,但是以色列人更大的敌人其实是列国人事奉假神的习俗(12:30);耶和华吩咐以色列人到指定的地方敬拜神,就是为了让他们跟列国人分别开来,能够一心一意地事奉耶和华。
在当时的世代,真神只有一位,假神却有千千万万;敬拜真神的地方只有一处,敬拜假神的地方却随处可见。遗憾的是,以色列人得着耶和华所应许的产业之后,没有听耶和华的话,竟然效法他们所除灭的列国人,在自己选择的地方敬拜自己所造的偶像(士18:31; 王上16:32; 王下16:4),最终使以色列被列国所除灭。以色列在万族中本来是最弱的(7:7),可是制造偶像的能力却很强,以致于耶和华差遣耶利米先知严厉地责备以色列人:”犹大啊!你的城有多少,你的神也有多少!” (耶2:28)
在如今的世代,神所指定敬拜他的地方也只有一处,就是在圣灵和真理里(约4:24);敬拜神的地方不在于某个地点,而在于某个人,即耶稣基督(约4:25-26)。如果我们的心不在那里,那么我们敬拜事奉的是什么呢?人心是很脆弱的,但是制造偶像的能力却很强。圣经上说,贪心和顽梗悖逆都是拜偶像(撒上15:23; 弗5:5)。因此对如今的人来说,偶像不单指实体的木头石头所作的像,也指占据我们内心、阻止我们在圣灵和真理里面敬拜神的一切事物,包括财富、美色、权利、荣誉、享乐、婚姻、事业、家庭、健康,等等。以色列人敬拜神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前往指定的地,因为迦南的全地都被假神所充满(12:2);而我们如今敬拜神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清洁我们的心(雅4:8),因为我们的全心都被私欲所诱惑(雅1:14)。愿我们不要重蹈以色列人的覆辙,而要坚定地相信:我们的神只有一位,就是拯救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弗4:4-6);我们的城也只有一座,就是主为我们预备的将来的城(来13:14)!
文 / 周元圣
申命记是旧约圣经中耶和华对人心意的集中启示。申命记不仅全面回顾了以色列人旷野四十年的经历,更是深刻揭示了耶和华在旷野四十年中对以色列人的心意,就是要试炼、管教和祝福以色列人(8:5,16),并且藉此重申神的诫命。申命记6-26章全面阐述了耶和华对以色列人的诫命,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十个部分,分别对应着耶和华在西奈山所颁布的十诫(6-11; 12; 13:1-14:21; 14:22-16:17; 16:18-18:22; 19-21; 22:1-23:14; 23:15-24:7; 24:8-22; 25:1-26:14)。6-11章对应着十诫的第一条,就是”除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5:6)。6:1-9是6-11章的核心,而6:4-5是所有诫命的总纲,就是” 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的神是独一的耶和华;你要全心、全性、全力爱耶和华你的神”(6:5; 参见可12:29-30)。总结而言,6:1-9讲述了耶和华要求人以“三一”的人来事奉他,这”三一”就是指”一”切诫命、“一”心一意、“一”生一世。
第一,人需要遵守神的一切诫命(6:2; 8:1):人不可只遵守一部分诫命而违背另一部分,也不可增加或减少神的话语(4:2; 12:32);神吩咐人遵守一切诫命,是为了让人可以存活(8:1),因为人活着是靠耶和华口里所出的一切话(8:3)。第二,人需要一心一意地爱神、事奉神(6:5; 10:12; 11:13):人要把神的话放在心上,不断地教训、随时谈论、随处作记号(6:7-9; 11:18-21);人永远不可忘记耶和华(8:11),不可使自己的心受迷惑,转而事奉别神(11:16);人要专心倚靠耶和华(10:20; 11:22),不可倚靠自己的能力(8:17-18)。第三,人需要一生一世地爱神:一生一世不仅是这一代人的一生一世(11:1),更是子孙后代的一生一世(6:2),是世世代代的传承;这一代人有义务向下一代人教导神的诫命(6:7; 11:19)、传讲神的作为(6:20-25),也有责任保守儿女的信仰(7:3-6)。
主耶稣颁布给门徒的大使命里面也包含着类似的信息,就是以“三一”的人事奉三一的神(太28:17-20):主耶稣复活之后,门徒中有人还疑惑,耶稣就上前来向门徒宣告自己的权柄、托付和同在,坚定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可以没有疑虑地一心一意事奉神;在耶稣吩咐的大使命中,门徒要去使万民作主的门徒,一生一世、世世代代传扬主的福音,直到这世代的终结;门徒也需要将耶稣所吩咐的一切诫命,都教导下一代门徒遵守;大使命的终极目的,就是使世世代代的万国万民都归入父、子、圣灵三一真神的名。愿每一位跟从主的门徒都能立定心志,一心一意、一生一世地遵守和传承主的一切诫命!
文 / 周元圣
申命记是耶和华的仆人摩西奉命对以色列人所作的临终之嘱。摩西在摩押地向即将进入迦南地的第二代以色列人重申了耶和华的律法,通过回顾历史(1-3)、更新圣约(4-30)和展望未来(31-34),完成了神呼召他的使命,并且将带领以色列人进入应许之地的使命传承给了下一代领袖约书亚(3:28; 34:9)。然而,一生为神尽忠的摩西最终却不被允许进入应许之地(3:26; 34:4),这样的结局多少让人觉得有些费解。摩西这一生无数次为以色列人的过犯罪孽向耶和华祈求,耶和华都应允了,可是他唯一一次为自己的祈求却被拒绝了(3:26);因着摩西坚持不懈的代求,屡次顽梗悖逆的以色列人才免遭灭亡,从而得以进入应许之地,但是替神管理、看顾、带领、牧养以色列四十年之久,为人极其谦和的神的仆人摩西自己却进不去;以色列中没有任何人比摩西更亲近神、更认识神、更渴望进入神所应许的美地(3:24-25),可是耶和华却坚决不听他的恳求,并且还为此向他发怒(3:26):耶和华为何对摩西如此“残酷”?
耶和华拒绝摩西的请求,只是因为摩西在米利巴水事件中不尊耶和华为圣吗(民20:12)?这或许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很难想象这是全部的原因。摩西在申命记中多次提到,耶和华向他发怒是为百姓的缘故(1:37; 3:26; 4:21),这或许是指米利巴水事件(民20:12; 27:14),但更有可能是指百姓在加低斯巴尼亚不信神而拒绝进入迦南地(1:19-36; 民13-14)。摩西把责任归给百姓,不太可能是在为米利巴水事件找藉口,更可能是在表明他作为以色列人的领袖,为以色列人担负了他们在加低斯巴尼亚的悖逆之责。值得注意的是,在后者的事件中,耶和华原本打算除灭以色列人,让摩西成为大国(民14:10-12),如此摩西自然能够进入应许之地;但是摩西却要与百姓认同,为百姓代求,不愿让百姓灭亡而自己独受祝福 (民14:19; 出32:32; 33:15-16)。根据上面的分析,耶和华因百姓的缘故向摩西发怒有两种可能的解释:第一,耶和华因摩西的缘故赦免了以色列,但耶和华要向人显明他的荣耀(民14:21),因此对这位代求者有更高的要求,使得摩西在米利巴水事件中不尊神为圣的罪不得赦免;第二,摩西因着为加低斯巴尼亚事件中以色列的致死之罪代求,从而担负了以色列的罪责。无论是哪种可能,可以确定的是摩西所失去的祝福跟以色列的罪相关,这一点也预表着耶稣基督为一切信他的人代求(来7:25),并且通过牺牲自己来担负世人的罪(来9:28)。
虽然摩西是耶稣的预表,但他终究不是神的儿子,那么耶和华这样对待摩西公平吗?根据上面的分析,耶和华对摩西发怒是因以色列人犯罪的缘故,这并不表明耶和华不喜悦摩西;而耶和华不让摩西进入应许之地,也不表明摩西没有得救。地上的应许之地不是人的终极归属(来4:8-9),进入应许之地的人结局也未必就美好(士师记),而没有进入应许之地的摩西,却在一千多年后、在主耶稣登山变象的荣耀中显现,与以利亚一起同耶稣说话(可9:2-4)。摩西是耶和华面对面所认识的朋友(出33:11; 民12:8; 申34:10),甚至在他离世的时候,耶和华亲自将他埋葬(34:6)。因此,耶和华对待摩西并非不公平,因为摩西虽然没能在有生之年得着耶和华所应许的祝福,却永远地得着了耶和华!
文 / 周元圣
以色列人击败西宏与噩之后,在摩押平原安营。民数记22-24章详细记载了在这期间外邦先知巴兰祝福以色列的故事(22-24)。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摩押王巴勒三次委托巴兰咒诅以色列(22:6; 23:13; 23:27),而耶和华却三次让巴兰祝福以色列(23:7-10; 23:18-24; 24:3-9)。这个故事的主旨很明确,就是耶和华对以色列的祝福没有人可以阻挡。然而,故事中的一些细节却耐人寻味,例如巴兰到底犯了什么错,以致于他的结局是被刀杀(民31:8),并且被新约作者称作是贪爱不义的工价(彼后2:15)?表面上看巴兰很听耶和华的话,面对利益的诱惑并没有违背耶和华的吩咐,也三次发出了对以色列人的祝福而不是咒诅。那么巴兰究竟错哪儿了?耶和华既然允许巴兰与巴勒的臣仆同去(22:20),为什么又因为巴兰去而发怒并且想要杀他 (22:21-34)? 巴兰的故事对如今的我们有什么警醒?
民数记22-24章最令人费解的部分就是巴兰与驴子的故事(22:22-35),解经家对这个故事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22:22-35是另外插入的,因为把这部分的内容去掉就会很连贯;有人认为22:22-35是巴兰的梦境,因为22:20的故事是发生在晚上,并且22:20和22:35讲述了同样的信息,梦境的结尾(22:35)应该是串回到22:20。如果解读为梦境,那么这个故事的逻辑就是:耶和华先是在梦中因巴兰违背命令与摩押人同去而发怒(22:22-34),然后又在夜里告诉巴兰可以同去(22:35,20),到了早上巴兰就与摩押人同去(22:21),最后再接续到巴兰与巴勒的故事(22:36)。
不管作何种解释,我们可以从巴兰身上看到两个问题。第一,巴兰并非专心敬畏耶和华,而是贪恋巴勒的钱财(彼后2:15),一心二用,脚踩两只船。耶和华给巴兰的命令已经很清楚了,不可与摩押人同去,也不可咒诅以色列人(22:12);但是在利益的诱惑下,巴兰却还要反复求问耶和华的意思(22:19; 23:3,15),并且多次与想要咒诅以色列的巴勒同行(22:41; 23:13-14,27-28)。巴兰并不在乎以色列人受祝福还是受咒诅,他不咒诅以色列只是因为害怕耶和华而被动顺服 (22:13,18,34; 23:12,26; 24:13)。以色列受祝福也不是因为巴兰的顺服,而是出于耶和华的主权(22:32; 24:2)—— 耶和华要祝福以色列,没有人可以阻拦。第二,巴兰是绊倒人的假先知(启2:14),他虽然没有用言语咒诅以色列人,却用计谋引诱以色列人拜假神得罪耶和华(31:16),使以色列人因此而遭受更大的咒诅(25:1-3)。
巴兰的故事给我们至少两方面的教训。第一,我们要警惕自己不要像巴兰那样三心两意,领受了神的旨意却仍心存疑虑,虽不敢直接抗拒神的命令,却又不愿彻底舍弃世俗的利益;三心两意的人并不是敬畏神,而是与世俗为友、与神为敌(雅4:4)。第二,我们要提防像巴兰这样表面顺服神而内心贪恋世俗的人。巴兰虽曾被神使用来祝福以色列,最终却成为了引诱以色列人行淫乱的绊脚石(31:16; 启2:14),这表明被神使用的人未必都是敬畏神的人。教会内部的败坏往往比教会外部的逼迫危害更大,因此教会需要竭力保守信仰的纯正——既要誓死抵抗外部的攻击(启2:13),又要谨慎填补内部的破口(启2:14-16)!
文 / 周元圣
以色列人因着悖逆而在旷野漂流了许多年,到了第二代终于开始有些信心了。面对曾经让父辈丧胆的敌人(13),以色列人并不害怕,而是向耶和华许愿说,如果耶和华把这民交在他们手中,他们就必将这民的城尽行毁灭 (21:2);于是耶和华听了以色列人的请求,帮助他们取得了进军迦南的第一场胜利(21:3)。虽然如此,他们陷入了与父辈一样的试探,就是抱怨没有粮食和水,厌恶这淡薄的食物(21:5),于是受到了被火蛇咬的惩罚(21:6)。与父辈不同的是,他们知道火蛇的灾难是出于耶和华,并且主动认罪,请求摩西为他们向耶和华祷告(21:7)。耶和华的作为也很奇妙,没有像以前那样听了摩西的祷告之后就直接停止降灾,而是让摩西做一条火蛇挂在杆上,使望蛇的人才得以存活(21:8)。
以色列人望蛇的动作看似简单,却需要真实的信心:他们需要认识到自己的罪,需要相信火蛇的灾难是出自于耶和华的惩罚,需要相信耶和华垂听了摩西的祷告、愿意赦免并且能够拯救他们,需要相信耶和华会以望蛇的方式拯救他们,需要顺服耶和华的话去作出望蛇的行为。摩西照着耶和华的吩咐作了铜蛇挂在杆上,被蛇咬之人望了蛇之后果然就活了(21:9)。
以色列人没有信心已经太久了,以致于第一代人几乎全部死在了旷野。以色列人为什么会受这么多的苦?为什么迟迟进不了应许之地?不是因为耶和华残酷,也不是因为耶和华无能,只是因为以色列人缺乏简单的信心!
耶和华藉着火蛇和铜蛇的经历让以色列人学习了关于信心的真理:只要相信,就必得存活(21:8)。这一经历也预表了一千多年后,神差遣他的独生子向世人施行的伟大救恩:摩西在旷野怎样把铜蛇举起,人子也照样被举起来,使所有信他的人都得永生(约3:14-15)。如今,神为所有在灵里死亡的世人,预备了与以色列人望铜蛇一样的救恩之道:只要相信,就必得存活(约3:16)。在忙碌中迷失、在痛苦中挣扎、在无知中灭亡的世人啊,停下来,望一望那位曾经被高举在十字架上、如今被高举在天上的人子吧!
文 / 周元圣
从出埃及开始,圣经唯一一次记载摩西得罪耶和华的地方,就是他没要按照耶和华的命令去吩咐磐石出水,而是用杖击打磐石两次(20:11),后果就是不得领会众进入神赐给他们的地(20:12)。摩西的做法在人看来似乎不算什么大问题,并且有充分的理由为自己辩解:因为百姓实在是悖逆(20:1-5),因为前一次也是击打磐石出水(出17:6),因为耶和华只吩咐了一次,因为这是初犯,等等。即便是真的犯了大错,摩西一生为人极其谦和(12:3),为耶和华做了许多大事,并且多次为百姓代求,耶和华也多次听他的代求而赦免百姓的罪;为什么他犯一次错就要承受如此严重的后果,并且代求也无济于事(申3:23-26)?耶和华给出的理由只有一个:摩西在这件事上不信耶和华,没有在以色列人眼前尊耶和华为圣(20:12)。
如果我们认识到耶和华作一切事都是为了彰显他自己的圣名和荣耀,就不会对耶和华的作为感到惊讶:耶和华审判埃及人,是为了在法老身上和他的全军身上得到荣耀(出14:4);耶和华除灭献凡火的拿答和亚比户,是为了在亲近他的人中显为圣(利10:3);耶和华使藐视他的全以色列人决不得看见应许之地,是为了让全地充满他的荣耀(14:21);耶和华让没有在以色列人眼前尊神为圣的摩西和亚伦不得领会众进应许之地,是为了让他在以色列人中间显为圣(20:13)。耶和华曾应允了摩西的请求、赦免了犯致死之罪的以色列人(出32:14; 民14:10),又拒绝了摩西的请求(申3:26)、让一百二十岁还精力旺盛的摩西死在应许之地边缘的摩押平原(申34:5),这并不表明耶和华的属性和心意发生了改变,而是耶和华在用不同的方式彰显自己的荣耀。
摩西的经历对当今的信徒是一个宝贵的提醒:基督徒不管有多好的品格、多大的恩赐、多美的服事、多成熟的生命,最重要的是尊神为圣。这对属灵领袖尤其重要:属灵领袖面临的一个试探就是高抬自己,特别是在因他人悖逆而言语急躁的时候(诗106:32-33);属灵领袖在神面前要受更严厉的审判(雅3:1),因为他们的言行会影响到很多人;属灵领袖犯罪的后果很严重,自己或许仍会得救,但是很有可能会像摩西那样,不可挽回地失去一些本来可以得到的祝福。愿每一位服事主的人都能以虔诚敬畏的心服事主(来12:28),谨慎自己的言语(雅3:2),总要让基督在我们身上被尊为大(腓1:20)。
文 / 周元圣
如果说利未记中以色列人向耶和华奉献祭物是蒙恩的奉献,为了得到耶和华的赦罪和悦纳,那么民数记中以色列人向耶和华奉献财物、祭司和利未人奉献自己服事神,则是报恩的奉献,是在回应耶和华的恩惠。从蒙恩的奉献到报恩的奉献,是神对人的赏赐(18:7)。
在第一次预备进入应许之地的过程中,以色列人向耶和华心甘乐意地奉献:以色列人许愿作拿细耳人将自己奉献给耶和华(6:1-21);以色列十二支派为会幕奉献各样的供物(7:1-88);祭司和利未人被分别为圣奉献给耶和华,代替以色列人服事神(8:5-26)。这些都是报恩的奉献,是耶和华所喜悦的。耶和华为此大大祝福以色列人(6:22-27; 10:29),亲自引导以色列人前行(9:15-23)、与他们同在、为他们赶散仇敌(10:35-26);耶和华也特别恩待祭司和利未人(4:18),将以色列人奉献给耶和华的至圣之物赐给祭司作食物(18:8-14),并将以色列人奉献给耶和华的十分之一赐给利未人作产业(18:21)。
人的奉献是神对人的赏赐,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奉献是神给收奉献者的赏赐:对于全心服事神的人,神要亲自作他们的产业(18:20),并且通过敬虔之人的奉献来供应他的仆人(提前5:17-18)。第二,奉献是神给奉献者的赏赐:奉献不是使自己受亏损,而是使自己得祝福。当以色列人不奉献的时候,实际上是抢夺了耶和华的物,会受到严厉的咒诅;而当他们把当纳的十分之一献给耶和华的时候,耶和华会敞开天窗把福气倒给他们(玛3:7-10)。第三,奉献不是人向神尽的义务,而是神给人的特权: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在神面前事奉神,只有被神拣选和洁净的祭司才可以(利22:3; 民18:3-4; 彼前2:9);不是所有的奉献都能够蒙神悦纳,只有满足洁净和圣洁要求的才可以(利7:18; 利10:1-2; 徒5:3; 罗12:1)。第四,奉献不是人满足神的需求,而是神满足人的需求:耶和华并非是需要人献上的祭物(弥6:7; 赛1:11),而是将祭物分别为圣(18:8),藉此来成全奉献者,不仅在物质需求上,也在神人关系上(腓4:18-19)。
认识到奉献是神的赏赐,会极大改变我们对奉献的看法。奉献的人要知道,自己奉献给教会的财物不是献给人,而是献给神的”至圣之物”;收奉献的人也要知道,奉献不是来自人,而是神对服事他之人的赏赐。主耶稣已经为我们的罪作了蒙恩的奉献,就是将自己的身体献给神作赎罪祭(来10:12);我们理当向主作报恩的奉献,就是将自己的身体献给神作活祭(罗12:1)。这样,我们的报恩必会成为再一次的蒙恩(腓1:29)!
文 / 周元圣
当耶和华的荣耀伴随着以色列的军队前行的时候,发生了一系列让人大跌眼镜的事:以色列人不战而败——不是败给了周围的敌人,而是败给了自己的罪。民数记11章记载了耶和华第一次直接降灾给自己的子民,而前一次的降灾是针对埃及人。从出埃及到西奈山的路程中,以色列人也曾抱怨耶和华,甚至造了金牛犊,但耶和华没有直接降灾毁灭以色列人,是因为摩西的代求和耶和华的怜悯,也因为他们对耶和华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可是当以色列人与耶和华立约、领受了耶和华的律法和诫命、经历了耶和华的恩典和赦免之后,仍旧悖逆耶和华,耶和华就不再姑息他们了。民数记11-14章详细记载了以色列人三次犯罪的故事:贪心(11)、嫉妒(12)和惧怕(13-14),这三次犯罪的性质和后果一个比一个严重。
第一个故事是以色列人中的闲杂人起了贪欲(11:4),他们的贪欲也影响了其他以色列人,造成了三方面的后果:第一是忘记了耶和华的恩典(11:1-9),他们思想埃及的好处、抱怨眼前的难处,却忘记了在埃及所受的苦以及耶和华怎样用大能的手将他们拯救出来,也忘记了耶和华怎样在旷野供应他们的需要;第二是不相信耶和华(11:18-23),他们的抱怨反应了内心对耶和华的轻视和拒绝(11:20),表明他们不相信耶和华的全能和美善,不相信耶和华要带他们进入佳美之地,甚至连摩西也对耶和华产生了怀疑(11:21-22);第三是失去祝福、遭受审判(11:1-2, 20, 33-34),耶和华满足了他们想吃肉的贪欲,而后却用极重的灾祸击打他们(11:34)。
第二个故事是以色列人的领袖亚伦和米利暗心生嫉妒(12:1-2)。亚伦和米利暗是除摩西之外最重要的属灵领袖(弥6:4),他们却因嫉妒而挑战摩西的地位(12:2)。摩西为人十分谦和,耶和华竟亲自显现为摩西作辩护,宣告了他与摩西非同一般的关系:耶和华向先知显现是藉着异象,与摩西是说话却是面对面(12:8)。耶和华离开并惩罚了米利暗,让她长了大麻风;摩西虽为她哀求,她仍需要被关在营外蒙羞七天(12:9-15)。
第三个故事是全以色列人因为惧怕而拒绝进迦南地(14:1-4)。以色列十二个支派的探子窥探迦南地之后,的确发现这是流奶与蜜之地(13:27),耶和华的应许没有落空;但是其中十个探子却惧怕这地的居民,并且夸大眼前的困难(13:31-33),以致于以色列人再次发怨言,抱怨耶和华要让他们死在刀剑之下(14:3)。唯有迦勒和约书亚对耶和华有信心,相信耶和华会帮助他们占领那地(13:30; 14:6-9);然而,因着全会众的反对,以色列人没有进入迦南地,以致于这一代人除了迦勒和约书亚以外,全部死在旷野(14:26-35)。
以色列人在旷野的贪心、嫉妒和惧怕应当成为我们的前车之鉴。当我们内心起贪欲的时候,与以色列人的处境其实是类似的:因着贪欲,我们忘记了神给我们的厚恩,却为着自己的私欲无尽地妄求;因着贪欲,我们对神没有信心,只顾眼前,不相信神为我们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看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美事(林前2:9);因着贪欲,我们失去了许多属灵的祝福,让圣灵忧伤(弗4:30),也受到了神严厉的管教(来12:6)。
我们常常会对弟兄姐妹有嫉妒,特别是作领袖的容易嫉妒同侪的属灵恩赐和成就。嫉妒的危害是巨大的:犹太人因为嫉妒杀害了耶稣(可15:10),又因为嫉妒迫害使徒(徒13:45);信徒之间的嫉妒导致教会分党结派(林前3:3),争执打斗(雅4:2),出现各样的扰乱和坏事(雅3:16)。
我们面对患难时容易像以色列人那样惧怕。从旧约到新约,神一直都在教导人一个功课:不要怕,只要信!(创26:24; 出14:10; 书8:1; 可5:36; 徒18:9; 启1:17) 惧怕是关注事情的可怕,是信心的敌人;而信心是注视神的伟大,能够胜过惧怕。我们放大惧怕的威力,是因为轻看了信心的果效:旧约中的信心可以分开红海(出14:21),让耶利哥城墙倒塌(书6:20),消灭烈火的威力(但3:27);新约里的信心可以移开大山(太17:20),抵挡魔鬼(彼前5:8-9),胜过世界(约一5:4)。启示录中预言了将来许多人在审判的时候要被抛在硫磺火湖中,首先就是那些胆怯的人(启21:8);这里的胆怯不是指因无知而无助,而是指因不信而惧怕,就如旧约时代那知道神的应许却故意报恶信的十个探子(13:32),也如新约时代那些领受了真理的知识又故意犯罪的人(来10:26-27)。
以色列人因为不顺从而没能进入应许之地的安息(来4:6),愿我们不要重蹈以色列人的覆辙,而要杜绝贪心、嫉妒和惧怕,顺从神的道,竭力进入那为我们存留的安息(来4:11),就是主在天上为我们预备的应许之地(来12:22)。
文 / 周元圣
耶和华曾向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应许将迦南美地赐给他们和他们的后裔作产业(创13:14-17; 26:2-4; 35:11-12),不过在得到产业之前,他们的后裔先要在外地寄居(创15:13-16)。以色列人在埃及寄居四百年之后,耶和华将以色列人拯救出埃及,在西奈山与以色列人立约(出19:4-6),颁布律法教导他们如何敬拜神和过圣洁生活(利未记),然后带领他们向应许之地进军(民数记)。《民数记》记载了以色列人从西奈山到摩押平原四十年的旷野之旅。这段路程十几天就能走完(申1:2),最后竟然花费了近四十年的时间(申1:3),这是因为以色列人的不信(来3:18)。民数记的故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以色列人初次预备进入应许之地(1-10);然后是以色列人因为悖逆神而在旷野漂流了三十八年(11-25);最后是第二代以色列人再次预备进入应许之地(26-36)。以色列人初次预备进入预备应许之地时有一个好的开始,他们组成了一只以神为中心的军队(1-5);以色列人乐意将自己奉献给神(6-8),而神也乐意让自己与以色列人同住(9-10)。
在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时候,耶和华就称呼以色列人为军队(出6:26)。起初耶和华通过降十灾、过红海的方式在军队的前面开路;在与人立约之后,耶和华就降临在军队的中心与以色列人同行。以色列军队的排兵布阵是以神为中心:耶和华的会幕在军队正中心,摩西和亚伦在会幕的东边(3:38),利未三家族哥辖、革顺、米拉利分别在南边、西边和北边(3:21-37);往外一层则分布着以色列十二支派,每个方位有三个支派(2:1-34)。以色列军队的权柄设立是以神为中心:神是元首,摩西和亚伦作领袖;亚伦和他的儿子管理利未人(3:9),亚伦的第三子以利亚撒监管利未人的众首领(3:32)和帐幕圣所的一切事务(4:16),第四子以他玛管理革顺和米拉利子孙的事务(4:33)。以色列军队的奉献也是以神为中心:拿细耳人在离俗期间将自己归给神(6),十二支派的领袖代表十二支派将供物奉献给利未人(7),利未人则代替以色列人所有头生的将自己献给神(3:12-13; 8:16-18)。
耶和华是一切美善和祝福的源头。以神为中心的军队是有福的:有神为他们争战,仇敌都会四散(10:35)。以神为中心的国家和人民是有福的:以耶和华为神的,那国是有福的;耶和华拣选作自己产业的,那民是有福的(诗 33:12)。以神为中心的家庭是有福的:敬畏耶和华、遵行他道的人必要全家蒙福(诗128:1-6)。以神为中心的生命更是有福的:在耶和华面前有满足的喜乐,在他的右手中有永远的福乐(诗16:11)。
以神为中心对现代人来说是颠覆性的,因为每个人都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然而,当我们靠着信心和恩典,真正实现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地心说”到以基督为中心的”日心说”的变革时,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家庭、我们的教会、我们的社群,必定会因着我们生命的改变而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不是因为我们能作什么,而是基督在我们里面作他的工作! (约14:12; 太5:14; 林后2:15; 腓2:15; 弗2:10)。
文 / 周元圣
在以色列的宗教条例中,耶和华吩咐以色列人守各种节期,包括逾越节、无酵节、初熟节、住棚节、安息日和安息年,等等(23,25)。耶和华让以色列人守节的目的既是让他们通过聚会、庆祝和休息来纪念神的创造、拯救和供应,也是通过奉献来实践和操练以色列人对神和对人的爱心。以安息年为例,耶和华吩咐以色列人六年之内要耕种田地,第七年地要完全歇息,享受耶和华的安息(25:3-4)。其实耶和华真正的用意不是要让地安息,而是让人安息,让人认识耶和华是以色列的神(25:17,38,43,55),让人知道一切都是属于耶和华的——包括地土(25:23)、收成(25:4)、物品(25:14)、奴仆(25:42),让人将神的物归给神(25:4,10,14,41)。
对现代信徒而言,有太多的事物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要安息实在是太难了。工作六天、完全休息一天,或是工作六年、完全休息一年,几乎是无法想象的;哪怕是在闲暇之时,也必须做一些事情来打发时间,似乎片刻的安息比不间断的工作更让人难以忍受,除了睡觉以外,每一分钟都必须被填满。很多人从”忙”(busy),变成了”盲”(blind)和”茫”(lost),然后逐渐地”亡”(dead)。俗话说,忙碌是最棒的藉口,其实对大多数人信徒来说,忙碌不是因为缺乏,而是因为忘记了耶和华是神,把神的物归给了自己,包括时间、财富、名誉、成就、生命,等等。
我们不能安息的根本原因还是缺乏信心,担心”如果停止工作,我们吃什么?” 这正是以色列人面临的问题(25:20),然而耶和华应许以色列人,他会让地在第六年生产足够三年食用的出产,足够以色列人吃到第九年(25:20-22)!对我们来说也是如此,我们若能以敬畏顺服的心把神的物归给神,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他难道不会把所需用的一切加给我们吗(太6:33)?
文 / 周元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