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师记的主体部分描述了十二士师的循环恶化(3:7-16:31),其中详细地记载了六个士师的故事:俄陀聂、以笏、巴拉、基甸、耶弗他和参孙。俄陀聂、以笏和巴拉的表现无可厚非,基甸和耶弗他开始暴露出明显的瑕疵,而到了参孙则展现出严重的品格缺陷。虽然人的堕落越来越深重,但是信实的耶和华却使用这些有缺陷的领袖一次又一次地拯救以色列。
基甸的一生是一个领袖成长与失败的典型例子。基甸顺服神是在他最卑微的时候,而悖逆神则是在他最风光的时候。基甸起初极其软弱和不自信:当耶和华要差遣他救以色列脱离米甸人的时候,他对耶和华的拯救没有信心(6:13),对自己的家庭背景也不自信(6:15);他虽三次向耶和华求印证(6:17; 6:36-38, 39-40),但是到了要打仗时还是害怕(7:10),直到耶和华再次给了他得胜的印证(7:14-15)。基甸虽然很软弱,却愿意顺服耶和华:他把祭物献给耶和华的使者(6:19),给耶和华筑祭坛(6:24),拆毁巴力的祭坛(6:27),按着耶和华的吩咐只留下三百人与米甸争战(7:1-8),等等。
基甸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是与米甸人的战争,这场战争使他从软弱和顺服转变为刚强而骄傲。耶和华之所以只留下三百人来拯救以色列,是为了防止以色列人得救之后自夸(7:2);但是基甸却不明白耶和华的心意,想要与耶和华争夺荣耀(7:18,20),最后导致以色列人把战胜米甸人的功劳都归给了基甸(8:22)。耶和华的刀使米甸全营的人用刀互相击杀(7:22),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而基甸的刀却成为他施行报复和为自己立威的手段(8:7,9,18-20),让自己成为以色列人心中敬畏的王(8:22; 8:31) )[注:8:31中”亚比米勒”的原文意思是“我的父亲是王”]。基甸虽然拒绝作王统治以色列,却索取金子在自己的城里设立以弗得,用不合神心意的方式为自己立名[注:以弗得常用来给祭司穿戴,用来寻求神的旨意(出28:15-30;撒上30:7)];这直接导致后来的以色列人把以弗得当做偶像来敬拜,这也成为基甸和他全家的网罗(8:27)。
基甸的一生与摩西和亚伦有一些可类比之处。摩西的一生有三个阶段,我能—我不能—神能;基甸的一生也有三个阶段,我不能—神能—我能。耶和华拯救以色列人脱离埃及人之后,亚伦制造了金牛犊(出32),金牛犊即刻被消灭,成为后代人的警戒;耶和华拯救以色列人脱离米甸人之后,基甸制造了金以弗得,金以弗得一直存留,成为后代人的网罗(8:27-35)。
基甸本人虽然有严重的缺陷,但仍然被希伯来书的作者称许为有信心的(来11:32)。这不是因为神不在乎人的过犯,而是因为神对他所呼召的人显出了丰盛的恩慈和忍耐,乐意将信心赐给不配蒙恩的罪人,并因此称他们为义(罗8:29-30)。愿我们这些同蒙主恩的罪人,能够效法基甸起初的谦卑和顺服,但不要陷入他后来的骄傲和愚昧;让我们在任何时候——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卑微还是高升——都将荣耀单单归给神,永远都不要违背那位召我们的主!
文 / 周元圣
士师记接续约书亚记,记载了从约书亚到撒母耳时代之间的以色列人的属灵光景。这个时期称为士师时代,是以色列建立联合王国之前的属灵黑暗期。士师记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约书亚之后的沉沦概况(1:1-3:6),表现为人不听从耶和华的话(2:2,20);二是十二士师的循环恶化(3:7-16:31),表现为人行耶和华看为恶的事(2:11; 3:7,12; 4:1; 6:1; 10:6; 13:1);三是两个支派的悲惨结局(17:1-21:25),表现为人行自己看为对的事(17:6; 21:25)。士师记的主题并非是全然消极,黑暗的故事中也蕴含着希望:人虽渐行渐远,神却不离不弃;神要藉着外面的黑暗来清除人内心的黑暗,预备人心来迎接更美的光明。
战士只有在争战中才能显明其忠心,以色列民族也只有在争战中才能试验其忠诚。第一代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时候,耶和华用神迹奇事为他们解决了全部的战斗,他们几乎没有经历过争战,结果却是百姓悖逆耶和华制造金牛犊(出32),并且拒绝进入应许之地(民14)。第二代以色列人一生都在经历争战,包括旷野四十年的试验(申8:2),与河东二王的战争(民21:21-35),还有与河西迦南人的战争(书5-12)。经历过这些争战之后,他们展示出了对耶和华的绝对忠诚(书22-24)。然而,第三代以色列人却不认识耶和华(2:10),也没有经历过战争(3:1),他们就像婴孩一样凭着感觉行事,痛了就哀求,好了就悖逆,一直跳不出循环,永远也长不大(2:16-20)。因此,耶和华不再为以色列人赶出周围的列国,为要让他们知道学习争战(3:2),也藉此试验他们是否肯遵行耶和华的诫命(2:22; 3:4)。
争战对神的子民是必须的。当第三代以色列人出生在应许之地的时候,就有了神子民的身份,就注定不能像迦南人那样享受安逸、放纵情欲,注定一生要与迦南人争战;同样地,当我们重生得救的时候,就有了神子民的身份,就注定不能像世人那样享受安逸、放纵情欲(约一2:15-16),注定一生要与魔鬼争战(弗6:12)。
争战对神的子民是有益的。人的罪和恶能够遗传,可是信心和忠心却无法继承。我们每个人生来就跟第三代以色列人一样:不管父辈与神的关系如何,我们起初都不认识神,都是顽梗悖逆、凭着私欲行事(弗2:1-3)。父辈倚靠神争战而得着的属灵财富,可以成为我们的指引和榜样,但并不能直接继承给我们,我们必须要自己学习争战,方能长大成人。我们与以色列人的争战方式不同,但争战的敌人和得胜的秘诀是一样的。以色列真正的敌人不是周围强盛的民,而是自己悖逆的心;他们呼求神,神就怜悯他们(2:18),他们悖逆神,神就亲自与他们为敌(2:15)。我们也是如此,我们真正的敌人不是周围敌对的人,而是自己淫乱的心(雅4:4);我们亲近神,神就亲近我们(雅4:8),我们与世俗为友,就成了神的仇敌(雅4:4)。
争战对神的子民是真实的。著名的神学家约翰派博在《愿万国都欢乐》一书中说:我们只有认识到生活是争战,才能知道什么是祷告。确实如此,基督徒信仰生活的本质就是与仇敌魔鬼的属灵争战(弗6:12; 彼前5:8; 启12:17),只是很多人浑然不觉。
争战对神的子民是必须的,是有益的,也是真实的。愿我们在每天的生活中,都能够穿戴好神所赐的全副军装(弗6:11),将每一件大大小小的事——无论是家庭生活、学习工作,还是门徒培训、宣教事工——都当做是一场属灵争战,并且靠着主不断得胜!
文 / 周元圣
第二代以色列人在摩西和约书亚两任领袖的带领下,亲身经历了出埃及、过红海、旷野漂流、过约旦河、占领应许之地等重大事件(24:5-13)。约书亚在临终之际,同摩西一样,挑战以色列人在信仰上作出自己的选择(24:14-15),而以色列人都一致地宣称要事奉耶和华(24:16,18,21,24)。那么,人应当如何事奉耶和华?
事奉耶和华需要同心合一。以色列十二支派第一次出现分裂的危机,是源于河东支派在自己的地方另外筑了一座祭坛,这违背了只可在指定的地方敬拜神的诫命(申12)。经过沟通之后就发现这是一场误会:河东支派筑坛不是用来献祭,而是作为证据向子孙后代证明河东支派也与耶和华有份(22:24-29,34)。这场危机很快化解了,也使得被约旦河分割的河东两个半支派和河西九个半支派,因着敬畏耶和华而能够同心合一地事奉神。
事奉耶和华需要诚心专一。约书亚年纪老迈的时候,耶和华藉着他再次对以色列人陈述历史,劝诫他们要诚心专一地事奉耶和华,并让他们自由地作选择:是选择列祖在大河那边事奉的神,还是选择现在所住亚摩利人之地的神,还是选择耶和华?(24:14-15) 以色列人都坚定地选择事奉耶和华。
事奉耶和华需要始终如一。耶和华照着他的应许为以色列作战,使得没有一人能在以色列人面前站立得住(23:9);但是在约书亚有生之年还有许多敌人尚待消灭(23:4-5)。应许之地的占领工作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需要子孙后代始终如一地倚靠神争战并且得胜(23:6-11)。因此,约书亚在离世前严严地警告以色列人:神应许赐福的话没有一句落空,但如果他们日后违背神的吩咐去事奉别神,神必如同他降福一样把灾祸降临在他们身上,使他们从所赐的美地上迅速灭亡(23:14-16)。约书亚自己也在他们面前作了美好的见证:至于我和我家,我们必事奉耶和华(24:15)。约书亚在神面前的宣誓和以色列会众有所不同:约书亚宣誓的是”我和我家”必事奉耶和华(24:15),而以色列人说的是”我们”定要事奉耶和华(24:21)。那个时候约书亚年纪已经老迈了,他说的“我家”必定是指他的儿孙一辈,而以色列人的宣誓里面却没有提到下一辈。从士师记的故事可以看到,当时那一代人的确是在事奉耶和华(士2:7);但是那一代过去,后面的一代人却不认识耶和华了(士2:10)。
事奉耶和华需要同心合一、诚心专一、始终如一。可悲的是,后来的以色列人在这三方面都彻底失败了:他们没有同心合一,以色列十二支派手足相残,并且将便雅悯支派剪除(士20);他们没有诚心专一,但支派全族敬拜为自己所设立的雕像 (士18);他们没有始终如一,下一代人并不认识耶和华(士2:10)。愿我们不要重蹈以色列的覆辙,让我们每个人诚心专一地事奉神,我们的家庭始终如一地事奉神,我们的教会同心合一地事奉神!
文 / 周元圣
耶和华为以色列人争战,帮助他们占领了迦南的许多地土,也为以色列所有人分好了产业,包括迦勒和约书亚、以色列十二支派、利未支派,还有亚伦的子孙(13-21);因此,耶和华向以色列家应许赐福的话,没有一句落空,都应验了(21:45)。虽然如此,以色列人所占领的地却只是应许之地的一小部分,仍有很多地方没有被占领、有许多民族没有被消灭(13:1-5; 15:63; 16:10; 17:12; 19:47);因此,耶和华的应许似乎还没有完全成就。那么,应当如何看待应许”已经成就”与”尚未完全”之间的张力?
耶和华的应许”已经成就、尚未完全”,其实是贯穿整个救赎历史的神学主题。耶和华已经把西顿人的地赐给以色列作产业,虽然以色列人还尚未赶出西顿人(13:6-7);耶和华已经把起誓给列祖的全地给了以色列,虽然以色列人还尚未完全占领全地(21:43);耶和华已经把所有仇敌都交在以色列人手中,虽然还有很多敌人没有被消灭(21:44)。耶和华所应许的“已经成就”是基于神的全能和信实,而人所得着的“尚未完全”是因为人需要持久信靠神。
神在新约中的应许也是一样的。神已经应许赐给信徒在天上的产业(彼前1:3-4),虽然信徒尚未完全得着;因此我们当以信心盼望神的应许,不可继续贪恋地上的事、与世俗为友(雅4:4),像以色列人继续与迦南人同住那样(15:63; 16:10; 17:12)。神已经应许信徒在世上靠着主得胜有余(罗8:37),虽然信徒尚未完全得胜;因此我们当以信心倚靠神的信实,不可被世上的恶所胜(罗12:21),像以色列被迦南人所胜那样(17:12; 19:47)。
以色列人最终没有完全顺服神,因此没能完全领受神所应许的祝福,以色列人擅自姑息的敌人反成了他们的网罗(士2:3)。如今主耶稣也赐给了我们丰盛的应许和祝福,若我们没有得着,不是因为神的应许落空了,或是因为我们没有以信靠和顺服的心去领受。
文 / 周元圣
基遍人是希未人的一支,是耶和华吩咐以色列人要完全毁灭的七个民族之一(申7:1-2)。当以色列相继灭掉河东的希实本王西宏、巴珊王噩、河西的耶利哥城和艾城之后,那些当灭之族的王都聚集起来同心协力地要与以色列交战(9:2);唯独基遍是个例外,基遍全国上下的长老和居民都同心协力地想要与以色列立约,作以色列的仆人(9:11)。基遍人用诡计假装自己是从远方而来,而以色列人也没有求问耶和华,凭着自己的意思与他们起誓立约,直到三天之后才发现自己被骗了(9:14-16)。在这整个过程中,双方都凭着己意而行,耶和华没有说话;但是从基遍人归顺以色列这件事的结果来看,耶和华有美好的意思在其中。
第一是人的降卑与神的怜悯。同样是听到以色列神大能的作为,基遍人与其他当灭之族的表现截然不同:他们知道耶和华的心意是让以色列灭尽应许之地的人,但对于远处的城可以接受求和(9:24; 申20:10-18),于是就伪装成远处的人;他们虽然实力强大,却没有像其他民族那样靠自己的力量奋起反抗,而是自甘卑微,把自己的命运交托在以色列人手中(9:25); 他们选择归附以色列是出于极大的信心,因为这样作是冒着被灭国的风险,与迦南所有国家为敌(10:1-5)。 同耶利哥城的妓女喇合一样,希未人基遍因着对以色列神的敬畏、信靠和顺服,就蒙了神的怜悯——他们不仅脱离了以色列的刀剑,更是得到了以色列神的帮助(10:6-8),从当毁灭的命运中保全了性命。
第二是人的刚硬与神的荣耀。与基遍的降卑相对的是亚摩利五王的刚硬,他们没有效法基遍的榜样,反而要消灭基遍,最终的结局就是自取灭亡(10:16-27)。其他所有王的情况也是一样,耶和华使他们心里刚硬、不蒙怜悯、以致被完全毁灭(11:20),这是为了在以色列人面前显出耶和华的荣耀(23:3)。
第三是人的失信与神的信实。基遍人欺骗了以色列人,受到了以色列人的咒诅(9:23a);但是相比于其他民族的命运,这个咒诅可以算是一种祝福——基遍人能够世世代代为耶和华的圣所服务(9:23b)!因着这个“咒诅”,基遍人一直被耶和华纪念:在大约500年之后,扫罗大发热心杀死了基遍人,耶和华特意为此降下了三年饥荒,直到扫罗家流人血的罪得到报应(撒下21:1-6)。基遍人的故事也应验了耶和华对亚伯拉罕的应许:”我必使你成为大国,赐福给你,使你的名为大,你也必使别人得福。”(创12:2)
基遍人与以色列人的故事,看似是人在谋划,却彰显了神的怜悯、荣耀和信实。对如今的我们来说,生活中没有一件事的发生不是出于神的允许:无论是不信神之人的处心积虑,还是信神之人的自作主张,神总会让万事互相效力(罗8:28),或显在当下、或显在将来,或暂时悲伤、或皆大欢喜,最终是让爱神的人得着益处、让神的爱得以彰显。
文 / 周元圣
约书亚记5:13-12:24讲述了以色列人攻占迦南地的故事。这个部分详细记载了四个战争故事,这四个故事可以分为相互对应的两组:耶利哥城的胜利与艾城的失败(5:13-8:35),基遍人的顺服与亚摩利五王的敌对(9:1-10:27)。这两组故事作为众多战争故事的范例(10:28-12:24),表明耶和华是为以色列人争战(10:14),但前提是以色列人要以耶和华为军队的元首(5:14),听从耶和华的话(8:8)。
耶和华在以色列人面前所行的神迹,让迦南全地的人心都“消化” (5:1);不只是人心消化,连耶利哥的坚固城墙也在以色列的角声和呼声中“消化”而倒塌(6:20);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以色列人随即惨败于弱小的艾城(7:4),人民的心也因此“消化”如水(7:5)。以色列战败的原因是亚干违背耶和华的命令取了当灭之物 [注: 当灭之物的原意是指当献给神的物,常常通过完全毁灭的方式献给神],从而导致耶和华向全体以色列发怒(7:1)。当罪魁祸首亚干被打死和焚烧之后(7:25),艾城也随即被打败和焚烧了(8:28)。耶利哥和艾城的双城故事表明,以色列与迦南人圣战的结局不取决于双方实力的强弱,而取决于耶和华的旨意是否被遵从,正可谓是成也耶和华、败也耶和华。
耶和华允许他的军队失败,是为了自己的圣洁。耶和华军队的元帅的出现,既不是为以色列人,也不是为以色列的敌人(5:13-14),而是要显明他圣洁的同在(5:15)。耶和华的同在可以确保战争的胜利(6:2,27),但是耶和华的圣洁优先于战争的成败(7:9,12)。在耶利哥和艾城的两场战争中,耶和华不仅要除灭耶利哥城的当灭之物(6:17-18; 申7:25),更是要除灭以色列中的当灭之物(7:12; 申7:26);不仅要除灭以色列的敌人,更是要除灭以色列的罪恶。经过这两场战争,以色列人对律法书上的祝福和咒诅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8:30-35)。
耶和华允许他的子民失败,是为了子民的救恩。耶和华可以分开红海和约旦河、让耶利哥城墙倒塌,也可以决定任何一场战争的胜负,可他定意要让以色列人拿起兵器去作战,允许他的子民失败、甚至允许他的圣名因以色列的缘故在列邦中被亵渎(结36:20,23; 罗2:24)。耶和华如此行是有着更深远的目的,就是让人深刻地认识罪、认识神的圣洁,以致于能够迎接神所预备的终极救恩(赛53:1)。
如今神允许他的儿女失败,是为了儿女的益处。主所爱的,他必管教,使人在他的圣洁上有份(来12:6,10)。我们常常求神祝福我们凡事顺利,其实全能的神可以轻而易举地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难题,让挡在我们前面的每一座耶利哥城墙自动倒塌;但是,这对我们并无益处,因为我们的心本是贪爱世俗的 (7:21, 弗4:22),我们必须经过艾城的失败才能深刻认识到,自己内心其实并没有那么敬畏神。因此,让我们不要以一时的成败得失来衡量神的同在,而要在每一件事上省察自己的罪、体察神的心意,并且以感恩的心,领受神那无止无休、不离不弃、至真至诚的爱。
文 / 周元圣
耶和华的仆人摩西去世之后,约书亚接替摩西作以色列人的领袖(1:1-2),带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成就了耶和华对列祖的应许(1:6; 21:45)。约书亚记记叙了以色列人得着应许之地的全过程,包括争战前的预备(1:1-5:12)、占地的过程(5:13-12:24)、产业的分配(13-21)以及百姓对耶和华的誓忠(22-24)。作为一本记载战争的旧约历史书,约书亚记的主角不是人、而是耶和华,它的写作目的不是凸显个人的勇能、而是启示上帝的大能,不是关注战争的成败、而是展现应许的成就。
第二代以色列人在旷野漂流了四十年之后,他们要开始走一条向来没有走过的路(3:4):走这条路不是为了逃离埃及地,而是为了征服迦南地;不再有云彩导航,而是由约柜引路(3:3);不再由摩西一人带领,而是由以色列全民参与——约书亚作领袖,抬约柜的祭司作先锋(3:3),十二支派的代表取石作纪念(4:5);不再是通过摩西向海伸杖使水被分开(出14:21-22),而是通过祭司用脚踏河使水被截断(3:13)。
以色列人要走的新路不单体现在过河的路径,更体现在争战的方式。从过红海到过约旦河、从出埃及到进迦南,耶和华的同在没有改变,他的作事方式却不再一样:耶和华单方面的作为逐渐减少,而以色列人的参与逐渐增多。出埃及的时候,耶和华亲自为以色列人争战(出14:14),他用可怕的神迹奇事审判埃及神祗(出12:12),消灭埃及的军队,把以色列人从埃及人的手里拯救出来(出14:28-30);进迦南的时候,耶和华不再包办一切,而是带领以色列人争战,作以色列军队的元帅(5:14,10:14),装备百姓与迦南人作战(4:13)。出埃及的时候,耶和华是如鹰将以色列背在翅膀之上(出19:4);进迦南的时候,耶和华则是如鹰引导以色列勇敢飞行 (1:7-9)。
耶和华让以色列人走一条新路,是因为当神完成了只有自己能作的工作之后,就定意与人一起同工来完成余下的部分。这其实是神的恩典,让人不单是得着神的恩赐,更是藉着与神同工而得着神丰盛的恩典(腓1:29)。主耶稣对门徒的托付也是如此:耶稣在地上完成了只有自己能完成的特殊使命之后,就将剩余的工作托付给门徒(约14:12);但不是让他们独自去做,而是应许常常与他们同在,直到这世代的终结(太28:20)。虽然神给人预备的新路常常充满了挑战,但是神同时也应许了美好的结局(1:2; 21:45),人只需要凭着信心来领取。我们信主之后都要踏上一条向来没有走过的新路,这条路是充满了试炼和争战的窄路(太7:14; 彼前2:11),同时也是一条有神同在的恩典之路(诗65:11)、荣耀之路(彼前4:14)、盼望之路(帖前5:8)和永生之路(提前6:12),是一条美得无比的天路(来11:16 )!
文 / 周元圣
申命记是耶和华藉着神人摩西对以色列的真情告白。从耶和华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到耶和华通过摩西向第二代以色列人重申律法,耶和华与以色列人之间四十年的“爱恨情仇”,可以用四个字来表达:“谁能像你?”(33:29)
耶和华降十灾、分红海、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后,摩西为以色列作了第一首歌来颂赞耶和华的荣耀和救恩:“耶和华啊,万神之中有谁能像你呢?有谁像你荣耀圣洁,可颂可畏,施行奇事呢?” (出15:11) 在摩西临终之际,耶和华却让摩西为以色列作了第二首歌,作为耶和华反对以色列人的见证:“你轻乎了生你的磐石,你忘记了产你的神。”(32:18) 耶和华虽然知道以色列人将来一定会背叛神,却还是让摩西给以色列人祝福:“以色列啊,你是有福的;有谁像你呢?你这蒙耶和华拯救的子民…”(33:29)
有谁能像以色列呢?他们被神所拣选、得着神的拯救、成为了神的子民、领受了神的律法、得享神的同在(出埃及记)、被神分别为圣(利未记)、经历了神的带领、管教、赦免和供应(民数记),他们也清楚地知道遵守诫命的祝福和违背诫命的咒诅(28)、明确地被告知生与死的抉择(30),可是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弃耶和华,承受咒诅和死亡后果(31:16-18)。
有谁能像耶和华呢?他明明知道以色列人愚昧无知又顽梗悖逆,却还要拯救他们、与他们立约、接纳他们为子民、住在他们中间(出埃及记)、与他们建立关系(利未记);明明一次又一次地被冒犯顶撞,却一次又一次地施恩赦免(民数记);明明知道以色列人会使神的名蒙羞,却在万族中只拣选他们(7:6-8);明明知道以色列人守不住律法,却还是苦口婆心地谆谆劝诫(4-29);明明知道以色列人将来悖逆至死也不会悔改(31-32),却还是应许拯救(30:1-10),并且赐下祝福(33);明明是以色列人彻头彻尾地背信弃义,耶和华却至始至终地信实守约,并且预备了更大的救恩来复兴以色列,就是赐下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为世人赎罪(约3:16)…
耶和华还是当时的耶和华,我们却不再是曾经的以色列。摩西律法上的话就是生命(32:47),可是以色列人没有得着,因为律法没有刻在他们心里,生命也没有进入他们里面。如今神的道——耶稣基督亲自到世上来施行拯救,主耶稣的话就是生命(约6:63),让一切相信他的人得着生命,并且使信他的人靠着圣灵就可以遵守神的道(加5:18, 22-23)。虽然以色列作为神的子民失败了,但是我们作为神在基督里所创造的新子民,永远不会再失败!(彼前2:9-10) 神的救恩计划真是奇妙可畏,让我们再一次用摩西之歌来颂赞耶和华:“耶和华啊,万神之中有谁能像你呢?有谁像你荣耀圣洁,可颂可畏,施行奇事呢?”(出15:11)
文 / 周元圣
申命记是耶和华与以色列人所立的类似古代宗主国与附属国之间的契约。这份契约以救恩为背景(1-3),以律法为条款(5:7-26:19),以天地为见证(30:19),以祸福为回报(27:9-30:20)。在契约的最后,摩西代表耶和华向以色列人发出了最后的呼吁:”我今日呼天唤地向你们作证,我把生与死,福与祸,都摆在你面前了;所以你要选择生命,好使你和你的后裔都可以活着。”(30:19)
以色列人所面临的是生死抉择。他们的生死抉择是显明的:奥秘的事是属于耶和华,只有显露的事是永远属于他们和他们子孙的(29:29)。显露的事就是律法上的一切话,包括耶和华在何烈山(即西奈山)与第一代以色列人所立的约(出19-24),包括耶和华在摩押地与第二代以色列人所立的约(29:1),也包括以色列人遵守诫命的祝福和违背诫命的咒诅(28-29)。这些显明的事让以色列人对自己的选择所造成后果无可推诿。
以色列人的生死抉择也是容易的:耶和华的诫命不是要到天上或海外去寻找,而是耶和华白白赐给人的,人只需要在口里传讲、心里遵行(30:11-14),就可以存活。此处的生死抉择也预表着耶稣的救恩,正如保罗在论到因信称义时所说的:神的救恩不是要上到天上、下到阴间去获取,而是基督从天上下来、从死里上来、白白地赐给人;人只需要口里承认耶稣是主,心里相信神使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罗10:6-10)。
以色列人的生死抉择更是必须的:他们必须在生死之间做出选择,没有中间选项——要么敬拜事奉耶和华、得着生命,要么被勾引去敬拜事奉别的神、以致灭亡(30:16-18)。
在如今的新约时代,对于非信徒而言,生死抉择是显明的(约3:3),也是容易的(罗10:6-10),更是必须的(约3:18);对于信徒而言,生死抉择是显明的(可8:34-38),也是容易的(约一5:3),更是必须的(加6:8)。摩西在临死前给以色列人清楚地陈明了生与死、福与祸的抉择——爱耶和华你的神,或是敬拜和事奉别神。以色列人最终选择了死亡(31:29)。耶稣在临死前也给门徒清楚地陈明了生与死的抉择——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从主、从而救了自己的生命,或是赚得全世界、却赔上了自己的生命(可8:34-38)。愿我们都能够选择生命!
文 / 周元圣
申命记是耶和华祝福以色列人的申“福”记。申命记不仅系统性地阐述了耶和华的诫命,也集中地显明了耶和华要祝福人的心意:人若谨慎听从耶和华所吩咐的一切话,就能使他和他的子孙永远得福(12:28)。这里的“永远得福”是指一种持续性的蒙福,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方面。
耶和华的祝福是在人遵守诫命之先。耶和华吩咐人每年三次向神守节和奉献,是按着人手中的力量、照着耶和华所赐给人的福来奉献(16:17);耶和华吩咐人恩待穷人,是因为人的产业都是耶和华所赐的(15:4,7);耶和华吩咐人在第七年释放奴仆的时候不可让他空手而归,是照着耶和华所赐的福来把东西分给奴仆(15:14)。
耶和华的祝福也在人遵守诫命之时。当人按着耶和华的吩咐去指定的地方敬拜神时,他们同时也因耶和华的赐福而欢乐(12:7,18);当人按着耶和华的吩咐献上十分之一时,他们同时也可以在耶和华面前吃喝欢乐(14:26)。
耶和华的祝福更是在人遵守诫命之后。耶和华吩咐以色列要除灭迦南人,是为了让他们不要随从列国的恶俗而陷入网罗(12:29-31);耶和华吩咐人除掉引诱人偏离神的先知、亲人甚至整个城市,是为了清除以色列人中间的恶(13:5,11,17);耶和华吩咐人实践奉献、守节和豁免,是为了大大地赐福给人(14:29; 15:4,6,10,18; 16:15);耶和华吩咐人追求公正公义,是为了使人能存活、并承受耶和华所赐的产业(16:20);耶和华吩咐将来的君王遵守律法书上的一切律例,是为了使他和他子孙的国位可以长久(17:20)…
神的心意是要祝福人,而神的诫命就是祝福的管道。神的祝福在人遵守诫命之先,也在遵守诫命之时,更是在遵守诫命之后。神为我们预备了丰盛的福乐,但是我们必须来到神面前,按着神的指示遵行神的道方能领受。正如大卫对神所作的祷告:”你必把生命的路指示我,在你面前有满足的喜乐,在你的右手中有永远的福乐。” (诗16:11) 到了新约时代,遵守主耶稣命令的人就是有福的(太24:46; 路11:28; 约13:17; 彼前4:14; 启1:3)。愿我们都能成为那因蒙福而顺服、因顺服而蒙福的人!
文 / 周元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