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本先知书像耶利米书这样对新约的应许描述得如此生动。耶利米书1-28章主要是讲犹大人的悖逆和失败,29章宣告了耶和华赐平安的意念,预告犹大人将要从被掳之地归回(29:10-14),30-33章则详细启示了耶和华要带给以色列的复兴——耶和华不单单是要恢复以色列的国土,更是要恢复神与人的关系:”你们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你们的神。”(30:22; 31:1; 31:33; 32:38) 复兴盼望的高潮,就是耶利米书31:31-37中神与人所立的新约,这也是旧约圣经中唯一一处直接提到”新约”的经文。这里描述的新约,从三个方面预表了耶稣与人所立的新约: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神人关系的更新,第三是圣约的永存。 人心的改变可以说是新约与旧约的一个根本区别,也表明从旧约到新约不是量变、而是质变,不是延续、而是取代。这新约不像耶和华在领以色列祖先出埃及时与他们所立的约(出19:4-6),那时他们违背了神的约(31:32);在新约中,耶和华要将他的律法放在人的里面,写在人的心上(31:33a)。从前耶和华的律法是刻在石版上(出24:12),并且人要将耶和华的话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申6:8);可是律法始终没有能进入人的心(9:13),相反,人的心上铭刻的是深深的罪恶(17:1)。因此,犹大人犯罪的根本原因是人心的问题(17:9),而新约不是要重申律法,乃是要给人换心(24:7; 31:33; 结35:26)。 人心的改变也伴随着神人关系的更新,具体有三方面的体现:第一、人承认耶和华是 神,而耶和华接纳人作他的子民(31:33b);第二、所有的人都认识耶和华,不需要别人来教导;第三、耶和华赦免人的罪孽,不再纪念人的罪恶。这里展现出来的神人关系,是以色列人从未经历过的:以色列一直是健忘和悖逆的子民,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也需要先知反复地教导和提醒才能认识神,并且需要常常献祭才能得到赦罪;而在多数情况下,他们是不认识神的(4:22),即使先知警告也无济于事(7:25-26),哪怕献上供物也不蒙神悦纳(7:21)。因此,神在新约中的应许是对神人关系前所未有的更新和恢复。 新约的应许已是无比美好,更让人动容的是耶和华为坚定应许而立的盟约。古人有”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海誓山盟,耶和华则有”这些定律若能在我面前废掉,以色列的后裔也就在我面前断绝”的永恒誓约(31:35-36)。耶和华对以色列家的应许,就如同他曾经带领亚伯兰向东南西北观看迦南地、应许赐予亚伯兰地土和后裔一样(创13:14-17),是无条件的,也是永不废弃的。 新约的应许,最终是通过逾越节的羔羊耶稣基督所成就,正如耶稣在最后的晚餐对门徒所说的:”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是为你们流出来的。”(路22:20) 在新约之下,人的心被改变,我们服事主是用心灵的新样子,而不用仪文的旧方式(罗7:6);在新约之下,神人的关系被更新,我们因着信靠神而蒙怜恤,成为圣洁的国度和属神的子民(彼前2:9-10);在新约之下,神的应许决不会废去(太24:35)、也不会延迟(来10:32-39; 彼后3:9),我们可以满怀期待地等候主耶稣的再临和神国的完全降临(路22:16-18)! 神与以色列家所立的新约,如今竟然成就在我们这些外族人身上了。我们能认识神、罪得赦免、成为神的儿女,完全是出于神的恩典。求主保守我们的心,顺服神所赐、住在我们里面的圣灵,向世人见证神的恩典,吸引万人进入神的新约! 文 / 周元圣
没有一本先知书像耶利米书这样对平安的本质启示得如此深刻。耶利米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包含了关于犹大国家命运的长篇叙事,因此以色列民族的”平安”成为了本书的重要主题之一。根据先知所传的信息和犹大的遭遇,耶利米书所论到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犹大被入侵之前(约西亚-约雅敬),二是犹大被入侵、犹大人三次被掳期间(约雅敬-西底家),三是犹大被掳归回之后。这三个阶段中,平安的体现方式不断发生改变,而平安的本质也变得越发清晰:起初是百姓为自己求的虚假平安,最后是耶和华要赐给人的真正平安,这中间则是神的呼吁、人的抗拒和神的审判。 在犹大被入侵之前,百姓倚靠虚伪的宗教(7:1-15)和虚假的平安(6:14; 8:11),他们认为有耶和华的殿在就有平安(7:4),但耶和华偏要让他们遭遇灾祸、失去平安 (8:15; 12:12; 14:19; 16:5)。不过,在这个阶段他们还有回头的余地,耶和话赐给他们平安的信息,就是只要他们转离恶道,耶和华就必后悔,不将想要施行的灾祸降与他们(18:7-8);然而,他们拒绝悔改,继续随着自己顽梗的恶心行事(18:12),使得耶和华所要降的灾祸必定降临(19:15)。在犹大被入侵之后,耶和华给犹大人的平安信息,也从规劝回转变成了规劝投降(21:8-10; 38:2-3);然而,百姓却听信假先知的平安信息(28:10-14),拒绝听耶和华的话,他们相信有耶路撒冷在才有平安,因此认为耶利米的劝降不是在为百姓求平安,而是要使他们受灾祸(38:4);于是耶和华使耶路撒冷圣城沦陷、圣殿被毁,让犹大遭遇灭顶之灾(39:1-10)。在犹大人被掳期间,耶和华也给被掳到巴比伦的人传讲平安信息,就是让他们为被掳到的那城求平安,他们自己也随着得平安(29:7)。为敌人求平安看似不合常理,但耶和华的心意其实是让他们不要再被虚假的预言所欺骗(29:8-9; 29:28),不要再试图从圣殿、宗教和民族身份中获取虚假的平安,不要再悖逆地反抗耶和华的旨意了。耶和华要让他们安静地在异国他乡独居隔离七十年(29:10; 何3:4),思想自己的过犯,等候耶和华的作为;等七十年满了之后,耶和华就要再眷顾犹大,使他们归回原来的地方(29:10)。 从犹大人倚靠圣殿不肯回转、到留恋圣城不愿投降、到被掳巴比伦独居七十年、再到被掳归回重新蒙眷顾,在这整个过程中,耶和华向犹大人所怀的意念是赐平安的意念,而不是降灾祸的意念,为要叫他们末后有指望(29:11)。耶和华所赐的平安,不是让人心安理得地犯罪,也不是让圣城永远屹立不毁,而是要让人与神有和谐美好的关系,就是人呼求神、神就必应允人,人寻求神、神就必给人寻见(29:12-14)。为了使百姓得着真正的平安,耶和华必须先用灾祸破碎他们虚假的平安,这就是耶和华所怀的意念。那么耶和华所要赐给人的真平安,会如何临到人呢? 谁能想到,在约六百年后的伯利恒之野地里,忽然有天使和天兵一同赞美神:”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神,在地上平安归与他所喜悦的人”(路2:14)。这标志着神在耶利米书中所应许的平安,藉着他的爱子耶稣基督降临到了人间。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平安的临到,竟是以平安使者的受苦为代价:耶稣在地上要遭受迫害(路2:34-35),而跟随耶稣的门徒也要在世上遭遇苦难(约16:33)。不过神所赐的盼望更大:耶稣已经胜了这世界,他所带来的平安超越世界上的一切苦难(约14:27; 16:33)。 主耶稣带给世人的平安,不是环境的和平、而是关系的和谐(Security vs. Harmony),不是身体的健全、而是生命的完全(Healthiness vs. Wholeness),不是得人的喜欢、而是得神的喜悦(Man’s Desire vs. God’s Favor),不是有人的同伴、而是有神的同在(Men’s Companion vs. God’s Presence)。前者是人人都渴慕的,但只有后者才是真正的平安。我们常常会因为得不着前者而烦恼,但神的意念是要赐给我们后者;为此,神有时候让我们失去前者,为要帮助我们得着后者,并且得的更丰盛。 当我们在一些境遇中没有平安的时候,愿司百福(Horatio G. Spafford)的诗歌《我心灵得安宁》能够带给我们安宁: ” 有时享平安,如江河平又稳,有时忧伤来似浪滚,不论何环境,我已蒙主引领,我心灵,得安宁,得安宁。 撒但虽来侵,众试炼虽来临,但有主美证在我心,基督已看清,我乏助之困境,甘流血,救赎我,赐安宁。 回看我众罪,全钉在十架上,每念此衷心极欢畅,主担我重担,何奇妙大恩情, 赞美主,我心灵,得安宁。 求主快再来,使信心得亲见,云彩将卷起在主前,号筒声吹响,主再临掌权柄,愿主来,我心灵,必安宁。 我心灵得安宁,我心灵得安宁,得安宁,得安宁!” 文 / 周元圣
没有一本先知书像耶利米书这样对先知的内心刻画得如此丰富。旧约圣经中但凡对神忠心的君王或先知,都会经历许多的患难和痛苦。诗篇中的大卫是君王的代表,而耶利米书中的耶利米则是先知的典范。诗篇是通过诗人向耶和华的祷告,刻画了以色列君王在王国兴衰史上的心路历程;耶利米书则是通过先知与耶和华的对话,展现了以色列先知在民族存亡之际的沉重使命。耶利米被后人称为”流泪的先知”,他痛苦的缘由包含三方面:一是对同胞深切的关爱,二是被同胞深深地伤害,三是对耶和华无法抗拒的顺服。 耶利米对同胞有着深切的爱。当耶和华宣告犹大的灾祸时(14:1-6),耶利米两次为百姓向耶和华祈求怜悯和拯救(14:7-9; 14:19-22),但两次都被耶和华拒绝(14:10-16; 15:1-9)。耶和华不仅没有听他的祈求,反而让他不要再为人民祈求(14:10-16),甚至告诉他即使摩西和撒母耳来代求也无济于事(15:1-9),而耶利米只能为同胞哀伤(14:17-18)。如此为同胞殚精竭虑的耶利米,得到的回报却是被同胞无情地伤害:耶利米奉耶和华的命令劝以色列家转离恶道(18:6-10),却遭到百姓的言语攻击(18:18);耶利米警告犹大人灾祸必将临到(19:1-15),却遭到圣殿总管的殴打和捆锁(20:1);耶利米因耶和华的话整天受人辱骂和讥讽(20:7-8; 15:10),成为了所有人的敌人,甚至包括自己的亲人(12:6)和知己的朋友(20:10)。如果说这就是全部的痛苦,那么耶利米大可放弃使命,不再传讲耶和华的话。然而,他的痛苦不只是来自于百姓,更是来自于耶和华:他因顺服耶和华而受痛苦(15:18),但又不得不顺服(20:7);他因传讲耶和华的话而受羞辱(20:8),但又不得不传讲(20:9; 15:16-17) 。他说:“我若说:我不再提耶和华,也不再奉他的名讲论,我便心里觉得似乎有烧着的火闭塞在我骨中,我就含忍不住,不能自禁。”(20:9) 耶利米的处境与约伯有相似之处,他们都因所受的苦难埋怨耶和华(12:1; 15:18; 20:7-8),并且咒诅自己的出生(20:14-18; 15:10),却始终没有背弃耶和华;与约伯的不同之处在于,耶利米的诉苦得到了耶和华实时的回应——耶和华应许会拯救和坚固耶利米(15:19-21; 1:18-19),而耶利米也从耶和华那里得着了及时的安慰和力量(20:11-13; 14:22; 16:19; 17:12-13 )。耶利米的使命与摩西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是蒙召作为神与人之间的中保、向百姓传讲神的话,却都没能在有生之年得着耶和华所应许的;与摩西的不同之处在于,耶利米的使命主要是向自己所爱的同胞传讲审判的信息,他对同胞的劝诫和警告被拒绝,为他们的代求也不被耶和华垂听(15:1),甚至被耶和华禁止(7:16; 11:14; 14:11)。耶利米的受苦与基督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是被神差遣传讲神的话,都是为义受苦,都是因别人的罪而受苦;与基督的不同之处在于,耶利米对苦难的认识有时代局限性,他不能完全明白耶和华的作为和耶和华使他受苦的用意,因此他的内心有许多困惑和抱怨。虽然如此,耶利米作为蒙神呼召的仆人,所展现出来的那种甘于寂寞又忠于所托的赤诚,还有那份难以承受却不能自禁的执着,是新约时代所有跟从主的门徒都当效法的榜样。从耶利米对耶和华的话“不能自禁”(20:9), 到彼得和约翰对耶稣的福音“不能不说”(徒4:20),这些云彩般的见证人向我们完美地阐释了何为对神忠心,就是宁可得罪人、不可得罪神 (太10:28) ! 与旧约时代一样,如今但凡对主忠心的门徒都会为主的缘故经历许多的患难和痛苦。主耶稣在马太福音10:16-39中论到,作主的门徒将要遭受许多逼迫,其中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或许是”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太10:36)。我们也许能够忍受会堂的鞭打(宗教上的敌对)和君王的审判(政治上的逼迫),但是难以承受被自己的家人出卖(太10:17-21)——如同耶利米所经历的(12:6),原因就在于我们对家人有着深切的爱;然而主耶稣说,爱父母或爱儿女过于爱主的,不配作他的门徒(太10:37)。我们以为跟从主之后就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然而主却告诉我们,不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从主的,就不配作他的门徒(太10:38)。 耶利米不能知道自己为神受苦的缘由,我们却能清楚地知道为主受苦的价值,就是”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太10:21)。愿燃烧在耶利米心中的火也灼烧我们的心,愿主耶稣所走过的十架路也成为我们的人生路。如果我们将来有一天遭受到难以承受的伤害和痛苦,愿我们都能够靠着主的力量,效法耶利米的忠心:如同耶利米不能禁止自己奉耶和华的名说话(20:9),我们也决不可停止在人前承认我们的主(太10:32-33)! 文 / 周元圣
没有一本先知书像耶利米书这样对人心的问题揭示得如此透彻。犹大人犯罪不是因为没有律法,而是因为他们不遵守律法(9:13);不是因为没有圣殿,而是因为他们用圣殿遮掩过犯(7:4);不是因为没有智慧,而是因为他们用智慧行恶(4:22)。犹大人犯罪的根本原因是人的心出了问题——他们的罪”是用金刚钻刻在他们的心版上”(17:1)。耶利米书用一句格言精辟地描述了人心的问题:”人心比万物都诡诈,无法医治;谁能识透呢?”(17:9) 短短一句话包含了三个重要的信息:一是人心的欺骗性,既是欺骗别人,也是欺骗自己;二是人心坏到极致,无法医治;三是人心如此糟糕,人却无法识透自己的心。这是多么令人绝望的处境,而这正是犹大人的光景。 人的心反应了全人的真实状况,决定了人在思想、情感和意志三方面的行为表现。犹大人在这三方面都是败坏的。他们在思想上愚蠢至极:他们有智慧行恶,却没有知识行善(4:22);他们用自我欺骗的方式获取虚假的平安(7:1-15);更可悲的是,他们对耶和华慈爱的呼唤无动于衷(3:12),而耶和华严厉的管教对他们也是徒劳无功(6:29)。他们在情感上毫无情理:他们对爱他们的神不知感恩、反而背叛(2:10-11),对造天地的神不存敬畏、反而悖逆(5:22-24),对自己所犯的罪毫不惭愧、反而自觉平安(8:11-12),对先知所作的警告毫不畏惧、反而心安理得(12:4);他们的口中有神,心里却没有神(12:2)。他们在意志上刚硬无比:他们坚持随顽梗的恶心行事(5:23; 7:24; 11:8),受责打管教也不肯回头(2:30; 5:3; 17:23);他们恒久背道(8:5),弃绝耶和华到底(15:6-7)。那么犹大人真的是无药可救了吗?不是的。人虽不能识透自己的心,耶和华却察透人心、试验人的肺腑(17:10a; 11:20; 12:3);人心虽然诡诈,耶和华却要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17:10b);人心虽然无法医治,耶和华却要祝福一切倚靠他的人(17:7),医治回转寻求他的人(17:14; 3:22)。心病还需心药治,这心药就是耶和华应许与以色列家立的新约(31:33-34)。 然而,新约之下的信徒也并非对人心的问题完全免疫。虽然信主的人都是在照着神的形象、在公义和真实的圣洁里创造的新人(弗4:24),但是那照着从前生活方式而活的旧人的影响却不会自动消失,而是需要专门来去除(弗4:22)。除去旧人、穿上新人不是一次性的替换,而是持续性地更新(西3:10);因此,我们从前那充满诡诈、坏到极致、无法识透的内心,也不会立刻就变得像耶稣那样圣洁无瑕、柔和谦卑(太11:29),而是需要在生活经历中不断地操练(彼后1:3-8)。 许多信徒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面临一个困境:虽然在灵命、知识、属灵经历、恩赐等各方面都很有追求,可还是避免不了在意念、言语、行为等方面犯罪,甚至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所说的话、所做的事连自己都感到吃惊。其实这并不奇怪,我们对自己”误犯”的罪行有多么惊讶,就表明我们对自己的内心有多么无知;因为我们外在的任何行为都不是偶然,相反只是冰山一角,反应了我们内心深处隐藏的与从前旧人生活经历息息相关的罪的冰川。基督徒面临的一个试探,就是用属灵的经历或敬虔的行为来隐藏自己的罪,用穿上新人的操练来取代除去旧人的操练,用对神的认识来取代对自己的认识——这正是很多信徒的成长遇到瓶颈的原因。很多人可能从未认真面对和处理自己内心的罪,以致外在的属灵大厦看似高耸入云,内心的隐秘之处却是荆棘丛生。 虽然人心诡诈、败坏且无法识透,但是神却愿意帮助我们解决内心的问题,前提是我们愿意向他敞开。我们可以向神的话语敞开,他那能剖开魂与灵、关节与骨髓、比一切两刃的剑更锋利的活泼有效的道,能帮助我们辨明心中的思想和意念(来4:12)。我们也需要留心神的工作,那鉴查人心的神会垂听圣灵亲自用不可言喻的叹息为我们所作的祷告,让万事互相效力,让爱神的人得益处(罗8:26-28)。我们也可以在祷告中主动邀请神来鉴查我们,试验我们,看看我们里面有什么恶行没有 (诗139:23)。我们可以效法大卫,向神祷告:” 谁能知道自己的错误呢?求你赦免我隐而未现的过失。 求你拦阻你仆人,不犯任意妄为的罪,不许它们辖制我;我才可以完全,不犯大过。 耶和华我的盘石、我的救赎主啊!愿我口中的言语、心里的意念,都在你面前蒙悦纳。” (诗19:12-14) 文 / 周元圣
没有一本先知书像耶利米书这样对虚假的宗教批判得如此彻底。犹大人的犯罪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他们错误的神学和虚假的宗教:他们知道圣殿是耶和华的所在(诗132:13–14) ,也知道耶和华曾应许大卫的国位存到永远(撒下7:12-13),于是认定耶路撒冷城和圣殿绝不可能被摧毁,只要有圣殿在就有平安(6:14; 7:10),只要按着耶和华的要求献上祭物就不用为罪羞愧(6:15);因此,耶和华的殿沦为了百姓犯罪的避难所(7:5-10),”这是耶和华的殿”也成为他们自我欺骗的口头禅(7:4)。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圣殿真正的威胁不是犹大四围的敌人,而是他们所欺哄的耶和华(7:14-15, 20, 34);他们既然使圣殿变成了贼窝(7:11),耶和华就要使贼窝变成废墟(52:13)。 虚假的宗教本质上是源于人的罪,类似的现象在六百年多年后重演:主耶稣在圣殿当着宗教领袖的面,推倒了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和卖鸽子之人的凳子,并教训人说:“经上不是写着‘我的殿要称为万国祷告的殿’吗?你们竟把它弄成贼窝了。”(可11:17) 耶利米时期的圣殿被巴比伦所毁,而主耶稣时期的圣殿被新的”巴比伦” ——罗马帝国所灭。地上的圣殿无论多么荣美,终究不能净化人的罪,因此耶稣献上他的身体为殿(约2:19; 弗2:21),让人藉着他得以成为圣洁(林前6:11)。主耶稣也深知人性的罪恶和虚伪,因此他对新约时代的虚假宗教专门作了警告——“不是每一个对我说:‘主啊,主啊!’的人,都能进入天国,唯有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太7:21)。从耶利米时代说”这是耶和华的殿”的虚假平安,到新约时代称”主啊,主啊!”的虚假门徒,虚假的宗教一直存在,而神对人的要求也从未改变,就是人要听神的话、遵守神的道(7:23; 太7:21; 约8:31)。 犹大人想要倚靠虚假的宗教获取平安,所遭遇的却比外族人更悲惨:他们藐视诫命(7:9),但比这更可耻的是倚靠宗教的行为来掩饰罪恶(7:21);他们在劫难逃(7:16),但比这更可怜的是创造虚假的平安来自我麻醉(7:10);他们拒绝听命(7:24),但比这更可恨的是随从顽梗的恶心而变本加厉(7:26);他们焚烧儿女(7:31),但比这更可悲的是付出生命的代价却反遭杀戮(7:32-33)。 犹大的教训也是对新约时代的警醒:虚假的敬虔比真实的迷失更不幸,耶稣向假冒伪善的法利赛人毫不留情地宣告祸患(太23:1-39),却切切地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路19:10);虚假的盼望比真实的无望更可怜,保罗在论证基督复活的时候说,如果我们在基督里只在今生有盼望,就比所有人更可怜了(林前15:19);虚假的忠心比真实的无知更悲惨,耶稣教导门徒要警醒预备的时候说,仆人知道主人的意思却不预备,也不照他的意思行,必多受责打(路12:48)。 曾经,”这是耶和华的殿”成为了犹大人用来亵渎圣殿的谎言(7:4);如今,”你们的身子就是圣灵的殿”,却成了保罗劝诫信徒不要玷污自己身体的箴言(林前6:19)。曾经,神的荣耀因犹大人的亵渎而离开了圣殿(结10:18);如今,神的灵因基督的买赎而住在我们里面(林前6:19)。愿我们珍惜神的这份恩典,不要重蹈犹大人的覆辙,务要用自己的身体荣耀神!(林前6:20) 文 / 周元圣
西番雅先知名字的意思是”耶和华已隐藏(或译珍藏)”。西番雅书与那鸿书类似,也是藉着先知的名字来传达耶和华的信息,并且以耶和华愤怒的审判为背景。与那鸿书不同的是,西番雅书中的审判是针对全地的(1:2-3, 18; 3:8),既是对犹大(1:4-17; 3:1-5),也是对犹大周围的列国(2:4-15; 3:6)。西番雅书还应许了将来的拯救和复兴,既是对犹大(2:7; 3:11-20),也是对万民(2:11; 3:9-10)。在审判的警告与复兴的应许之间,是耶和华对犹大子民的呼吁:”你们要寻求耶和华,你们要寻求公义,寻求谦卑,在耶和华忿怒的日子,你们或许得以隐藏起来。”(2:3) 根据全书的内容,在耶和华的日子得以隐藏有两层含义:一是躲藏,表现为人逃离耶和华的愤怒(3:7);二是珍藏,表现为耶和华因着人而喜乐(3:17)。 因为人的罪恶滔天,耶和华要颠覆他的创造(1:2),他的妒火要吞灭全地(1:18; 3:8),使犹大哀号(1:4-17),使列国荒凉(2:4-15)。看到这些事的犹大人,如果敬畏耶和华而接受管教,便可免除惩罚;不料他们继续行恶,不愿回转(3:7)。因此,犹大不仅没有逃离耶和华的审判,反而饱尝了耶和华的烈怒(赛51:20)。虽然犹大没有能够”躲藏”,但耶和华却主动选择”珍藏”:在审判之后,耶和华要使万民有洁净的嘴唇,使他们全都可以呼求、事奉和敬拜耶和华(3:9-10);耶和华也要除掉犹大的高傲、不义、诡诈,让他们不再因背叛耶和华而感到羞愧,也不会再受人的惊吓(3:11-13);不仅如此,耶和华还要除去犹大的刑罚,使他们满心欢喜快乐(3:14-16);耶和华要与锡安的居民同在,默然地爱他们,因他们而欢欣快乐(3:17);耶和华要拯救和恢复犹大,让他们在万民中得称赞、有名声(3:18-20)——这是耶和华说的。值得注意的是,神对人的”珍藏”不是在说人在神里面有满足的喜乐(诗16:11),而是在说神因为人的缘故而欢喜快乐(3:17)。那么,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爱? 从耶和华喜悦将他的义仆压伤(赛53:10)、到神喜悦使人藉着基督得儿子的名分(弗1:5),从义仆受苦之后的心满意足(赛53:11)、到耶稣因摆在前面的喜乐而忍受十字架的痛苦(来12:2),从耶和华因锡安而欢欣(3:17)、到天上因一个罪人的悔改而欢喜(路15:7),我们从神完整的启示中可以看到,神真的是为人的得救而欢喜,哪怕要付出的代价是牺牲自己。这或许就是保罗所说的,基督那”超过人所能理解的”长阔高深的爱(弗3:17-19)。 在耶和华的日子得以隐藏,也预表着耶稣再来之时的躲藏和珍藏。在主显现的日子,悖逆的人将要藏在山岭和岩石下,躲避坐宝座者的面目和羔羊的忿怒(启6:16-17);而住在主里面的人,则可以坦然无惧,不至于惭愧地躲避他(约一2:28)。不仅如此,信主的人是已经”死”过一次了,他们的新生命与基督一同”珍藏”在神里面,等基督显现的时候要与他一同显现在荣耀里(西3:3-4)。从神的愤怒无处隐藏,到神的挚爱无言珍藏,这就是神对人的奇妙恩典。 文 / 周元圣
✣ 哈巴谷书3:16-19 灾难前的喜乐——义人以神为乐
耶和华两次用异象回复哈巴谷之后,哈巴谷便不再发问了,而是向耶和华献上祷告(3:1-19)。哈巴谷的祷告带着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他熟知耶和华在历史上的作为,对耶和华有着深深的敬畏,他知道耶和华会必照着所赐的异象降下灾难、施行审判(1:5-11; 2:5-20);另一方面,他也深信耶和华最终会施行拯救,因此祈求耶和华在发怒的时候以怜悯为怀(3:2),并憧憬着耶和华像过去拯救以色列那样,再次施行大能的拯救(3:3-15)。哈巴谷对审判的畏惧和对拯救的期待这两种情感交织在一起,在3:16-19节达到高潮。 虽然知道拯救和复兴必定会来到,但是首先要面对即将到来的审判,这就是哈巴谷面临的处境。他对审判的消息极其惊惧:身体战兢、嘴唇发颤、骨中朽烂,在所立之处战兢;他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安静地等候灾难之日临到,犯境之民上来(3:16)。哈巴谷恐惧到如此程度,不是因为他自己犯了罪,而是因为他对耶和华的敬畏;不是因为他需要为同胞的罪承受连带之祸,而是因为他的同胞要为他们的罪遭受灭顶之灾。审判来临的后果,就是失去田间的收成和圈里的牛羊,失去生存所需的物质供应,失去耶和华的一切祝福(3:17)。面对即将发生的可怕灾难,哈巴谷表现出来的心态却令人惊讶:”我却要因耶和华欢喜,以救我的神为乐。”(3:18) 以神为乐是每一位基督徒都想要追求,却很难达到的目标。这其实是一个人属灵成长的最高境界,需要经历一些预备阶段,并不能一蹴而就。以神为乐需要对神存着极大的信心(2:3-4; 3:3-15)和极深的敬畏(3:2; 3:16),这不是与生俱来的,也无法通过知识的积累来获取,而需要靠着神特别的恩典和对神特殊的经历。哈巴谷经过与耶和华的两轮对话之后,达到了这种状态;对于普通信徒而言,在达到以神为乐之前,一般都需要经历另外两个阶段:以福为乐和以爱为乐。 从以福为乐,到以爱为乐,再到以神为乐,这是人们从历时历代无数的信徒身上总结出来的属灵成长规律(John Coe)。第一个阶段,以福为乐,是指在患难之外领受神的祝福。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申命记12:7中所描述的状况:以色列人因耶和华的赐福而欢乐(申12:7)。以福为乐是人与神关系的起点,在这个阶段中,神对人有许多慷慨的祝福,但人对神的敬畏和信心却很微小。第二个阶段,以爱为乐,是指在患难之中相信神的慈爱。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诗篇42:11中所描述的状况:诗人虽然内心忧闷,却因深信耶和华的慈爱(诗42:8),而仰望并且称赞耶和华(诗42:11)。以爱为乐是人与神关系的进深,人不再凭着眼见,而是凭着信心相信神的慈爱,并且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因神的爱而欢喜。第三个阶段,以神为乐,是在患难之先顺服神的旨意,这是与神关系的最高阶段。哈巴谷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哈巴谷在面对即将到来的灾难时,恐惧是真实的,但欢乐也是真实的;这种矛盾情感出现的原因在于,他因着对神完全的敬畏和信靠而产生了对神完全的顺服。在新约圣经中,以神为乐的一个完美典范就是耶稣:耶稣最痛苦的时刻,其实不是在十字架上,而是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中(太26:36-46);那天晚上,他在客西马尼园所受的痛苦无比真实而又无比沉重(路22:44),可是他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了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来12:2),成就了父神的旨意(约19:30)。以神为乐和以爱为乐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生的终极目标不是享受神的爱,而是顺服神的旨意。虽然在多数情况下这两者是共存的,并且将来在新天新地这两者(包括以福为乐)会永久地并存;可是,在这个堕落世界还没有废去的时候,依然有罪恶、有苦难、更有使命,有些时候需要二选其一。哈巴谷为了顺服神的计划,静候灾难降临、与百姓一同承受神的愤怒(3:16);耶稣为了顺服父的旨意,选择走上十字架、被父神离弃(可15:34);保罗为了顺服主的使命,宁愿自己受咒诅、与基督分离(罗9:3)——这些人是真正地以神为乐。以神为乐的人并非不愿享受神的爱,反而是因爱到极致,所以顺服至极;他们并非愿意忍受与神分离的痛苦,除非是为了成就将来更美的相聚;他们并非是喜悦受苦,除非是这是出于神的美意。以神为乐者的心声,可以用保罗的话来作总结:”因为我们短暂轻微的患难,是要为我们成就极大无比、永远的荣耀。”(林后4:17) 神对我们的爱是无条件的,可我们对神的顺服常常是有条件的;耶稣为了我们的得救而无条件地顺服神,可得救的我们却不愿意为了神而无条件地顺服耶稣。求神赦免我们每天的亏欠,也求神帮助我们的属灵生命在神的恩典中不断地成长成熟,不再是以福为乐,而是以爱为乐,最终达到以神为乐! 文 / 周元圣
✣ 哈巴谷书2:2-4 灾难中的盼望——义人因信得生
《哈巴谷书》中的默示与其他先知书不太一样,不是由耶和华直接向先知宣告信息,而是通过先知与耶和华的对话来启示神的旨意。哈巴谷向耶和华发出了两轮抱怨,第一次是”犹大行恶、义人受害、公理颠倒,耶和华难道不管吗?”(1:2-4) 耶和华的回复是,他将要兴起残忍凶暴的迦勒底人惩罚犹大(1:5-11)。然而,这样的回答并没有解决哈巴谷的问题,因为迦勒底人比犹大人更加罪恶,他们以自己的势力为神(1:11)。为此,哈巴谷又发出了第二次抱怨:”恶人吞灭比自己公义的人,你为什么缄默呢?”(1:13) 这两个抱怨一个是关于公义是否彰显,一个是关于公义彰显的方式,本质上其实是同一个问题,就是公义的神为何允许恶人兴旺、义人受苦。 哈巴谷说完自己的怨诉之后,就等候耶和华的回答(2:1),耶和华回复了他三个信息:第一,把异象清楚地记下来,这个异象会在指定的时间到来,纵有迟延,也绝不耽误(2:3);第二,迦勒底人自高自大,然而义人必因信得生(2:4);第三,前面所说的异象就是迦勒底人要遭受审判(2:5-20),并且将来认识耶和华之荣耀的知识,必充满全地(2:14)。总结来说,耶和华要告诉哈巴谷的信息是:人的眼光只局限在当下,但耶和华有更长远、更高明的计划,他要用自己的方式来彰显公义——不是立刻消灭恶人,而是使义人在灾难中因信得生;他的最终目的不只是彰显公义,更是让全地人的都认识耶和华。因此,耶和华没有向哈巴谷解释义人受苦的原因,也没有因着哈巴谷的抱怨而改变义人受苦的命运,而是宣告了义人美好的结局,应许了义人因信得生的盼望。 义人必因信得生,这是神赐给人在患难之中的最美应许。这个应许包含着三重安慰。第一是神的公义:义人必因信得”生”,无论是悖逆的犹大,还是高傲的巴比伦,或早或晚都将受到神的审判,但是义人却能够得着生命(约5:29)。第二是神的恩典:义人必因”信”得生,义人能够存活,不是因为他有配得存活的好行为,单单是因为神主动施恩拯救,而他愿意凭信心领受(弗2:8)。第三是神的主权:义人”必”因信得生,纵使战争残酷,迦勒底人无情,但只要相信这一切都是出于神的手,便无需惧怕(太10:29-31);虽然义人未必能立刻看到公义彰显,甚至会持续受苦,但只要凭信心忍耐到底,就必然得救(来10:36-39; 启6:10-11)。 如今,我们信主的人也会因着世界的邪恶而遭受许多的苦。我们或许不能完全明白神儿女受苦的缘由,但是清楚地知道义人和恶人将来的结局,就是”行善的复活得生命,作恶的复活被定罪”(约5:29);我们无法预知未来要经历什么样的患难,但是清楚地知道神给我们的应许和盼望,就是”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太10:22);我们不知道世上的苦难什么时候会结束,但是清楚地知道将来新天新地的状况,就是永远不会再有苦难(启21:4)。 我们当感谢我们的神,因为有主,生活中的苦难也能成为祝福。愿不认识神的世人,在深重的苦难中,愈发看见世界的败坏、人的渺小,从而认识神的真容。也求神亲自安慰那些在苦难中呼求主名的神的儿女们,让他们因为有盼望而觉得甘甜。 文 / 周元圣
那鸿书是第三本专门针对外邦国家写的小先知书。先知那鸿的名字的意思是”安慰者”,然而那鸿书开篇的信息竟然是耶和华的烈怒(1:2),并且通篇都是关于对尼尼微的审判,即使是讲到犹大的拯救和复兴,也与尼尼微的审判相关(1:13; 1:15; 2:1-2)。那么耶和华为何要差派一位”安慰者”来传达神的愤怒?因为耶和华正是通过对仇敌的愤怒来安慰他的子民。 耶和华的愤怒和安慰集中体现在1:7:”耶和华是良善的;在患难的时候,他作人的避难所;信靠他的人,他都认识。但他必用泛滥的洪水,尽行毁灭尼尼微之地,把他的仇敌赶入黑暗之中。”(1:7) 值得注意的是,尼尼微曾经因为悔改离开恶行,从而得到了耶和华的怜悯(拿4:11),避免了遭毁灭的命运(拿3:10);但如今却因为敌对耶和华(1:11),将要遭受耶和华毁灭性的审判(2:1; 2:13; 3:5)。因此,耶和华的安慰体现在他用大能保护一切信靠他的人,怜悯所有回转归向他的人,而耶和华的愤怒则体现在他要向敌对耶和华、作恶而不肯悔改的人施行审判。 耶和华的愤怒和安慰看似相互矛盾,实则互相补充,充分展现了耶和华公义和慈爱的双重属性(出34:6; 民14:18)。那鸿书1:3对这两方面的属性作了简明的描述:”耶和华不轻易发怒,可是大有能力;他绝不以有罪的为无罪。”(1:3)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其他地方的相关经文(出34:6; 民14:18),作者在这里不仅提到了耶和华的慈爱和公义,还强调了耶和华的大能(1:3-6)。这表明耶和华既有彰显慈爱、伸张公义的意愿,又有实践其意愿的能力,这就是耶和华藉着那鸿书给人带来的安慰。 这个世上只有两类人:一类是信靠耶和华而得到神安慰的人,一类是敌对耶和华而承受神愤怒的人。那么谁是让耶和华愤怒的敌人?是敌对以色列的外邦国家——埃及、以东、亚述、巴比伦吗?其实是一切不虔不义、阻挡真理的人(罗1:18),就是世上的所有人(罗3:10-12)。神的敌人是魔鬼撒但(创3:15),以及所有被撒但引诱而犯罪的世人;可是神因着他丰盛的慈爱和完全的公义,选择将愤怒的审判降临在自己的独生爱子耶稣身上,来代替世人当受的刑罚(赛53:5; 可15:34),为要让所有信靠耶稣的人得到拯救和安慰(约3:16; 太5:4),而那些不信的人则仍在神的震怒之下(约3:36)。我们得着神的安慰,是因为耶稣代替我们承受了神的愤怒,那么,我们愿意为耶稣的缘故忍受人的愤怒(太10:22),从而给别人带来安慰吗(林后1:4)? 文 / 周元圣
旧约先知书除了记载耶和华对以色列和犹大的默示外,还有大量的篇幅是传给外邦国家的信息(赛13-27; 耶46-51; 结25-32; 俄; 拿; 鸿),一方面是因为外邦国家的兴衰与以色列的命运息息相关,另一方面是因为外邦国家同以色列一样,也在神的拯救计划之中(创12:1-3)。旧约圣经的三本小先知书——俄巴底亚书、约拿书和那鸿书,是专门针对外邦国家所写的。先知书中对邦国家的审判信息并不少见,但俄巴底亚书中对以东的审判有着特别的意义,因为以东不是一个普通的外邦国家,而是与以色列有着特殊的关系:以东的祖先以扫与以色列的祖先雅各是兄弟(10; 创36:1)。因此,耶和华对以东的审判至少有三方面的意义:一是代表耶和华对列国的审判,二是代表耶和华对罪恶的审判,三是代表耶和华对国度的收复。 一方面,以东作为以色列周围列国的一员,它的骄傲代表了列国的骄傲(2-4; 赛14:13-15),而以东遭报复的命运也代表了列国遭审判的命运(15-16)。另一方面,以东作为以色列的兄弟,它对以色列犯罪的性质和后果与列国不同:耶和华给以东定罪的原因,在于他对兄弟雅各施行强暴(10),并且在雅各遭患难的时候袖手旁观(11)、幸灾乐祸(12),甚至趁火打劫(13)、赶尽杀绝(14),因此耶和华要让以东遭受羞辱,永被剪除(10)。以东对以色列的犯罪与该隐对亚伯的犯罪有相似之处(创4:1-16):都是哥哥迫害弟弟,都是神不喜悦的人迫害神所喜悦的人。因此,以东的罪也代表了人性的罪,耶和华对以东的审判也是在宣告对罪恶的审判。 以东除了是列国的一员、是以色列的兄弟之外,还有第三重身份,就是代表没有被神拣选、被神所恨恶的属世界、属血气的一方(创25:23; 玛1:3; 罗9:13; 来12:16)。同样是犯罪受审判,雅各与以扫最终的命运却不一样:雅各的余民要复兴(17),以扫却没有生还的人(18);拯救者要登锡安山,却要审判以扫山(21)。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在于神拣选了雅各,而没有拣选以扫。旧约圣经中常常用两兄弟的不同命运来突出神的拣选,除了雅各和以扫以外,还有以撒与以实玛利(创17:19-21; 加4:23),亚伯和该隐(创4:4; 来11:4)。旧约中神的拣选看似通过血统,但新约启示我们,人的称义实则是因着信心(罗4:9-12),民族、血统、地域已不再重要。如今,以东早已从世界地图上消失,但神的国度也不再是地上的耶路撒冷,而是天上的耶路撒冷(加4:22-26);被神拣选的子民也不再是受割礼的以色列人,而是所有信基督的人(彼前2:6-10)。 认识到以东的三重身份,就能知道国度归于耶和华的真正含义(21):耶和华要审判列国,让世上的君王不再掌权;耶和华要除掉人的罪,让罪恶不再掌权;耶和华要带来新的国度,在他所拣选的子民身上永远作王掌权(罗5:17)! 文 / 周元圣
Posts nav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