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哥林多教会存在很多问题,甚至保罗都需要为自己的职分作辩护(1-7),但是保罗却在书信的中间,放胆地讲论金钱奉献的事(8-9)。保罗这么做主要是出于两个原因:第一,保罗鼓励哥林多教会办好奉献的事,是为了他们的益处(8:10a);第二,哥林多教会一年前就已经承诺了要资助耶路撒冷的教会(8:10b; 林前16:3)。保罗在8-9章讲到了关于金钱奉献的三方面信息:一是奉献的能力是神的恩典,二是奉献的态度要心甘乐意,三是奉献的果效是荣神益人。
第一,奉献的能力是神的恩典。保罗在勉励哥林多教会奉献之前,首先给他们分享了神赐给马其顿众教会的恩典(8:1):他们在极大的患难中有满溢的喜乐,在极度的贫乏中显出丰厚的慷慨(8:2);他们的奉献是按着能力、并且超过了能力(8:3),甚至自愿地再三请求使徒准许他们在供应圣徒的事上有份(8:4)。马其顿教会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奉献意愿,是因为他们深刻地领受了主耶稣的恩典:”他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要使你们因他的贫穷成为富足。”(8:9) 这句话是在讲主耶稣本来无罪,却替我们成为有罪的,使我们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5:51)。马其顿教会的信徒虽然在物质上贫乏,却因着耶稣的恩典在属灵上富足:他们关心的不是自己的余剩有多少,而是福音的需求有多大;他们愿意照着神的旨意,先把自己献给主,然后献给主的使徒(8:5)。马其顿教会的热心,对在一切事上都富足的哥林多教会来说是一个激励、也是一个考验(8:7-8),因为哥林多教会缺乏的不是神的恩赐(8:7),而是顺服神的心志(9:13)。哥林多教会的奉献对他们自己是有益的(8:10),因为这不是使他们受亏损(8:13),而是让他们蒙厚恩(9:8, 14):当他们以顺服和乐意的心奉献时,神会把各样的恩惠加给他们,使他们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样的善事(9:8);神不仅加倍供应他们撒种所用的”种子”,也要增添他们撒种所结的”义果”(9:10),使他们奉献的能力和果效都加增(9:11)。
第二,奉献的态度要甘心乐意。保罗对哥林多教会的期望,不是像马其顿教会那样超过自己的能力(8:3),而是尽他们所能的奉献(8:11);也不是像主耶稣那样,从富足成为贫穷(8:9),而是按他们所有的奉献(8:12);更不是要让别人轻省、他们受累,而是要让大家都均等,如经上所记的(8:13-15)。保罗所说的照着自己所有的奉献,不单是指自己所拥有的经济能力,更是指自己所具有的爱心程度;按着经济能力奉献是量力而行(8:12),按着爱心程度奉献为甘心乐意(9:7)。神所喜悦的奉献,不在于能力的大小,而在于是否捐得乐意(8:12; 9:7):即使哥林多教会的奉献达不到马其顿教会那样的热心和爱心,只要他们是出于乐意的,神就会悦纳(9:7),并且会施恩给他们(9:8)。
第三,奉献的果效是荣神益人。慷慨的奉献,在神和在人看来都是一件美事(8:21),它至少有三方面的益处:一是奉献的物资可以补足有缺乏的信徒(9:12a),圣徒之间的互相帮补——富裕的补助贫穷的,使多的没有剩余,少的也不缺乏(8:13-15)——正是同一个身体的各个肢体之间彼此合一、互相照顾的体现(林前12:25-26);二是奉献的热心可以激励其他的信徒,马其顿教会的热心激励了哥林多教会(8:8),哥林多教会的热心也激励着马其顿人(9:2),而基督的众教会都是被耶稣基督的恩典所激励(8:9);三是奉献的结果使众人对神生出感恩之心、将荣耀归给神(9:11-14),众人感恩的不只是奉献者的顺服和慷慨,更是神对奉献者的厚恩和供应。
保罗对奉献的教导也帮助我们反思基督徒的十一奉献。当今教会普遍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聚会的人多、奉献的人少,并且少数的奉献者贡献了绝大部分的比例。很多信徒不奉献、少奉献或者不甘心地奉献,是因为对神的认识、对奉献的认识、对使命的认识出了偏差。对神的认识是指认识神的主权和基督的恩典。如果我们还认为我们的房子、车子、银行卡上的积蓄都是属于自己的,那么我们并没有认真地相信”地和地上所充满的,世界和住在世上的,都是属于耶和华的”(诗24:1);如果我们还抱怨为主的缘故舍弃一部分身外之物是多么的困难,那么我们并没有真正领会主耶稣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路22:19)是怎样的恩典;如果我们还觉得给神的奉献是自己的损失,那么我们对”赐种子给撒种的,又赐食物给人吃的神”(9:10)是真的无知。
对奉献的认识是指认识到奉献是出于对神的热心和爱心。有的人把奉献当作慈善来施舍,他们不知道”除了神一位以外,没有良善的”(可10:18),不是基于真理的慈善,莫过于法利赛人的伪善(太23:23);还有人把奉献当作律法去遵守,他们不知道”捐得乐意的人,是神所喜爱的”(9:7),不是基于恩典的善行,不能使人进神国(可10:20-21)。神所悦纳的奉献,既不是作慈善、也不是守律法,而是一个蒙恩的罪人,在主的真理和恩典里对神厚恩的回应和持续蒙恩的途径。因此,奉献必定是甘心乐意的。
对使命的认识是指认识到奉献就是在与神同工、实践主所托付的福音使命。在现代战场上,一个前线的士兵至少需要十几个后方人员支持;属灵的战场也一样,无论是在远方的跨文化宣教士,还是在本地的全职传道人,他们都是凭着信心倚靠神的供应,而神供应他们的方式之一,就是呼召后方的肢体通过金钱奉献一同参与他们的服事。因此,我们的奉献首先是献给神的,然后是藉着神献给神的仆人(8:5);我们奉献给宣教机构或本地教会,不只是在补助主内有缺乏的肢体,更是在与神同工、与神的仆人一同作战(腓3:25)。我们若不奉献,神自有其他途径供应他的仆人,我们就失去了蒙恩的机会;我们若奉献,便能与众人一同经历到神的恩典,并且使神得荣耀(9:11-15)。
保罗在前往耶路撒冷受捆锁之前,给以弗所长老的最后一句劝勉是”记念主耶稣的话:’施比受更为有福'”(徒20:35)。如今许多信徒在奉献上缺乏信心和忠心,因而缺失了许多祝福。著名的宣教动员家克劳德希克曼在《使命人生》一文中说到:”学习定期奉献。偶尔随意捐点钱,这不叫奉献。我认识一些基督徒很有心志和目标,他们只将收入的一小部分用于生活,其余的都奉献给宣教事工,他们是我所见过的最幸福的人。” 亲爱的弟兄姐妹,你愿意作最幸福的人吗?
文 / 周元圣
保罗在2:14-4:6讲到了使徒的职分是从神而来,并且有极大的荣光;接着保罗在4:7-5:10论述了使徒另一方面的特质,就是使徒的”悖论”:使徒在神眼中的尊贵,与在世人眼中的卑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徒的悖论根源于耶稣基督的十字架(林前1:18),然后由耶稣传承给了使徒(林前4:9-13; 约15:18-20),这也成为真使徒最重要的特质之一(6:3-10)。保罗在4:7-5:10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使徒的悖论,就是在使徒身上苦难与荣耀并存。
第一,苦难是承载耶稣的死,荣耀是显明耶稣的生(4:7-15)。神将荣耀的职分托付给了使徒,就如同将无价的宝贝放在易碎卑贱的瓦器中,这种违反常理的做法正是为了在软弱卑微的罪人身上,显明福音的能力是出于神、不是出于人(4:7)。保罗接下来通过三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一是使徒在患难中被神保守:瓦器虽然四面受压,却没有压碎;使徒虽遭遇深重的苦难,却不致绝望和死亡(4:8-9)。二是使徒的受苦见证了耶稣的受难和复活:使徒常常在自己身上经历耶稣的死,是为了在自己身上显明耶稣的生(4:10-11),让看到的人能够相信耶稣而得生命(4:12)。三是使徒有复活的盼望:他们相信神必定会使他们和那些因他们而信耶稣的人复活(4:14),这是为让神的恩惠和人的感恩增多,使荣耀归给神(4:15)。
第二,苦难是短暂而轻微的,荣耀是至重而永恒的(4:16-18)。使徒在地上常常要经历苦难(4:8-12),但保罗却没有因此而沮丧,因为他能够以属天的眼光来看待地上的苦难(4:16-18),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外面”和”里面”,外面的人虽然渐渐朽坏,但里面的人却日日更新(4:16);第二是”短暂”和”永远”,短暂轻微的患难,是为要成就极大无比、永远的荣耀(4:17);第三是”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所顾念的不是那看得见的,而是那看不见的(4:18)。
第三,苦难临于地上的身体,荣耀在于得主的喜悦(5:1-10)。使徒在地上所经历的是看得见的、短暂的苦难,但是他们所顾念的却是那看不见的、永远的事物(4:18),就是死后的身体复活(5:1-5)和与主同在(5:6-10)。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5章详细讨论过身体复活,但在这里讲身体复活不是为了阐述教义,而是为了在表达在地上为主受苦的使徒的心声:使徒在地上的帐棚里(即肉身的身体)劳苦叹息(5:2,4),他们渴望迁到天上永存的房屋,换上新的衣服(即复活的身体5:2,4);让人感到欣慰的是,神已预备要达成这个目标,因为神已经把圣灵赐给人作凭据(5:5)。因着对身体复活的认识,保罗知道地上的肉身不是他的归属、与主同在才是,住在身内就是与主分开(5:6);因此,保罗凭着信心宁愿与身体分开、与主同住(5:7-8; 腓1:23);然而,对保罗来说最重要的,不是选择继续活着还是离世见主,而是无论是生是死都要得主的喜悦(5:9),因为他知道众人都必须在基督的审判台前显露出来,使各人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到报应(5:10)。
保罗对苦难与荣耀的论述,启示了关于如何战胜苦难的三重境界。第一是献上承载苦难的生命。神让基督徒为主受苦,不是因为神没有能力,相反是为了彰显神的大能:神没有将拯救人灵魂的宝贝交给大能的天使,而是放在我们这些罪孽深重、软弱无比的”瓦器”里,是为了向那些同为”瓦器”的罪人,见证神改变生命的大能和拯救罪人的恩典。因此,当我们为主的缘故忍受难以承受的痛苦时,不要绝望,要知道此刻我们里面的宝贝正在发光,基督的馨香之气正在散播(2:14),神拯救生命的工作也在悄然进行(2:16; 4:12)。
第二是培养轻看苦难的眼光。人们常常说苦难是化了妆的祝福,这个比喻是想说苦难是神的祝福,即使表面上看起来不像。其实超越苦难的根本方法,不是把苦难当作祝福——因为祝福不是人的终极需求,而是以属天的眼光看见苦难之外的荣耀。世上有许多苦难是不可避免的,例如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天灾人祸,还有信徒在世上遭受的逼迫。我们战胜苦难的方式,不是去回避或者美化苦难,而是要定睛在神已经赐给我们的、远超世上任何事物的恩典和应许:当我们经历基督的爱一天比一天更深时(弗3:16-19),就不会在意肉体的生命一天比一天更老(4:16);当我们认识神为我们预备的基业之荣耀有多丰盛时(弗1:18),就会觉得地上的患难都是至暂至轻 (4:17);当我们顾念天上的事时(腓3:20-21; 西3:1-2),就能够胜过地上情欲的试探(腓3:18-19; 西3:5-10)。
第三是操练超越苦难的顺服。成熟的信徒或许会与保罗有类似的渴求,就是因着地上的苦难深重而向往回到天家、与主同住(5:2, 8)。值得注意的是,保罗虽然愿意离世与主同住(5:8),却更愿意得主的喜悦(5:9),这是一种超越苦难、没有条件的全然顺服。我们知道,爱一个人的最高境界,不是形影不离地跟对方在一起,而是为了对方的益处而牺牲自己。对神的爱也类似,爱神的最高境界,不是追求与神的同在——虽然这在今生是很好的操练、并且是永生时的常态——而是顺服神的旨意,这是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抉择(可14:36; 来5:8),也是保罗在主面前的决志(5:9; 腓1:23-24; 罗9:3)。不过,对一般信徒而言,要达到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无条件地顺服神,必须先经历前两个阶段,就是献上承载苦难的生命和培养轻看苦难的眼光。这需要我们靠着神的恩典,用一生的时间来操练。
文 / 周元圣
哥林多教会是最让保罗忧心的教会,保罗前后写了四封书信来解决哥林多教会的各种问题:首先是写了第一封书信劝信徒不要与淫乱的人来往(林前5:9);当得知教会出现分党结派等问题之后(林前1:11),保罗又写了哥林多前书来教导他们;然而,第二封信的教导似乎并没有解决教会的问题,保罗对信徒的访问也使信徒感到十分忧伤,于是保罗决定推迟拜访教会的行程,并写了第三封书信(2:1-4);第三封信使信徒感到忧伤,却让信徒因为忧伤而生出悔改,这让保罗得到了一些安慰(7:8-12),但更大的问题是教会出现了敌对保罗、迷惑信徒的假使徒(2:17),因此保罗又写了哥林多后书。相比于在哥林多前书中处理教会的各种信仰实践问题,保罗在哥林多后书解决的问题要严峻得多:在写哥林多后书的时候,保罗作为使徒的权柄受到了挑战(6:12-13; 10:10; 12:15),这对教会来说是一个致命的危机,因为当使徒的权柄不被认可时,使徒的任何教导都不会被接纳。因此保罗在批判假使徒之前,不得不先用大量的笔墨和各样的策略,为自己作为真使徒的身份进行辩护(12:11, 19),为要将哥林多教会的信徒唤醒。
在开篇的问安和引言之后(1:1-11),保罗首先为自己改变行程的理由进行了辩护(1:12-13):他改变行程不是因为体贴肉体、反复不定(1:17),而是因为对信徒的爱(2:1-4)和对福音的热心(2:12-13)。接下来保罗为自己作使徒的职分进行了辩护(2:14-7:4),一共包含三个部分:一是关于真使徒的职分(2:14-4:6),二是使徒职分的苦难和荣耀(4:7-5:10),三是保罗对信徒的劝勉(5:11-7:4)。保罗对真使徒职分的描述,按着逻辑思路可以分四个部分。第一是用罗马军队中常见的”凯旋的队伍”的形象作比喻,表明使徒的职分是在基督里被得胜的神率领,来传播基督的馨香(2:14-15),这馨香是献给神的,将得救和灭亡的人分别开来(2:16a)。第二是论述谁有资格为神作这些事(2:16b):保罗作为真使徒,他的传道是出于神,不像许多为图利而谬讲神的道的人(2:17);保罗不需要向别人那样,用推荐信来证明他的资格,因为他的推荐信就是哥林多教会的信徒,他们是基督的书信,是神藉着保罗用永生神的灵写成的(3:1-3);保罗有资格作什么都是出于神,是神使他有资格作新约的仆役,这新约是从圣灵而来的,因为圣灵成全了那使人死的旧约律法、赐给了人生命(3:4-6)。第三是接着前面的主题,论述出于圣灵的工作有怎样的特点:保罗先是通过对比旧约中出于律法、定人有罪的工作,尚且使摩西脸上有短暂的荣光(出34:29-35),来突出使人称义的、出于圣灵的工作有更大的荣光(3:7-11);又通过对比摩西脸上的帕子成为人与神的荣光之间的阻碍、让人不能完全认识神(3:12-15),来强调主的灵可以除去人心里的帕子,使归主的人认识神、返照主的荣光,并且转变成主的形象(3:16-18)。第四是对使徒的品格作总结:使徒是在神面前忠心地显扬真理,把自己推荐给众人的良心;使徒并不是传扬自己,而是传扬耶稣基督是主;使徒为基督的缘故成为了众人的仆人,使人可以认识基督的荣光(4:1-6)。
保罗对使徒职分的描述,对如今传福音的人有四方面的提醒。第一,福音是神的胜利。传福音不是去与魔鬼打一场胜负未知的仗,而是在基督得胜的凯旋队伍中,向世界宣告胜利的信息(2:14);因此,我们在传福音时,要坚忍到底、不可灰心丧志。第二,福音是圣灵的工作。传福音不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人心,而是靠赐人生命的圣灵除去蒙在人心中的帕子,将人转变成主荣耀的形象(3:16-18);因此,我们在传福音时,要常常倚靠圣灵的能力、不可倚靠自己的聪明。第三,福音是基督的荣耀。我们传福音不是传扬自己,而是传扬基督,使得救的人可以看见基督的荣光(4:5-6);因此,我们在传福音时,要高举基督、不可高抬自己。第四,福音是人的生命。传福音不只是传讲一个信息,更是在散播决定人生死的基督的馨香,这馨香使得救的人活,却叫灭亡的人死(2:16; 4:3-4);因此,我们在传福音时,当留心传讲纯正的真道、活出基督的样式,不可轻忽神托付给我们的职分。
文 / 周元圣
保罗结束第三次宣教之旅返回耶路撒冷之后,就迅速被捕(21:27),正如圣灵事先所指示的(20:23)。保罗相继在耶路撒冷(21:18-23:35)、该撒利亚(24:1-26:32)和罗马(27:1-28:31)为主作见证。在该撒利亚的时候,他先后在两任罗马总督腓力斯(24:1-23)和非斯都(25:1-26:32)面前受审;在被非斯都审问的时候,他提出要向凯撒上诉(25:11),并且得着机会在亚基帕王面前为主作见证(26:1-32)。在亚基帕王面前的见证,是使徒行传最后一段长篇见证,在结尾处保罗说出了他的心愿,就是希望所有的听众都能像他一样作基督徒(26:29)。
保罗在亚基帕王面前的见证,反映了使徒行传的三大主题。第一,门徒为主作见证是传讲耶稣的受难和复活、不能不说。使徒行传两次记载了保罗见证自己信主的经历,第一次是在千夫长和犹太群众面前(22:1-21),第二次是在亚基帕王面前(26:1-23)。保罗在亚基帕王面前作见证有两个目的:一是用众人皆知的事实,证明自己所传之道的起源是正统的犹太教(26:4-5),是犹太人祖先所盼望应许的实现(26:4-8),是众先知和摩西所论的将来必成的事(26:22);二是用蒙恩得救的经历,见证自己所传之道的核心是耶稣的受难和复活(26:23),是使人因信耶稣而从黑暗中归向光明、从撒但权下归向神、罪恶得赦免、成圣得基业的福音(26:18)。第一个目的是为了救自己脱离犹太人迫害的策略性辩护,第二个目的则是为了救听众脱离罪恶捆绑的福音性布道(26:27-29)。当保罗讲到基督必须受难、并且从死人中首先复活、福音要传给犹太人和外族人的信息时(26:23),非斯都认为保罗疯了(26:24),而保罗却希望亚基帕王能够相信(26:27-29)。
第二,门徒为主作见证是圣灵能力的彰显、不能阻挡。保罗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圣灵,但是他至始至终所作的一切都是出于圣灵:保罗的回转归主(26:9-15)、受差传道(26:16-17)、打开人的眼睛(26:18)、向犹太人和外族人宣讲福音(26:20)、在君王面前作见证(26:1; 9:15; 太10:18)、遭受迫害仍站立得稳(26:21-23),这些都是出于圣灵的能力。不仅如此,保罗的整个宣教之旅都是倚靠圣灵的引导、激励和保守:第一次宣教之旅的开始是受圣灵的差派(13:2-3);第二次宣教之旅到马其顿传道是受圣灵的引导(16:9-10);在哥林多宣教受阻的时候,主藉着异象鼓励他不要怕、只管讲(18:9);第三次宣教之旅中,圣灵催逼保罗去耶路撒冷,同时也指示有捆锁和患难等着他(20:22-23);在耶路撒冷遭受迫害时,主亲自激励他要壮起胆来,他怎样在耶路撒冷为主作见证,也必照样在罗马为主作见证(23:11);在去罗马的旅途中遭遇风暴,主再一次激励他不要怕,他必定可以站在凯撒面前(27:24)。
第三,门徒为主作见证是从耶路撒冷直到地极、不断推进。保罗积极地为自己辩护并且坚持向凯撒上诉(25:11),不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而是要到罗马传扬福音;他并不顾惜自己的性命(21:13),但是为了完成主的使命,他不能让自己在耶路撒冷丧命(23:11)。保罗虽然没有直接听到主耶稣吩咐给门徒的大使命(1:8),但是主却藉着圣灵不断地引导他将福音传至地极:第一次宣教之旅到达小亚细亚(13:1-15:35),第二次宣教之旅到达欧洲(15:36-18:22),第三次宣教之旅有感动去罗马(19:21),最后回到耶路撒冷、前往罗马(21:18-28:31)。
在亚基帕王面前的申诉,是保罗最后一次在耶路撒冷为主作见证。他不放弃任何一个传福音的机会,在申诉完之后对亚基帕王进行了信心的挑战:”你信先知吗?我知道你是信的。”(26:27) 亚基帕王明白保罗的意思,没有正面回复,而是严肃而略带讽刺地说到:”你想用这样短短的时间就可以说服我作基督徒吗?”(26:28) 于是保罗郑重地说出了他的心愿:他希望不单是亚基帕王、而且是今天所有的听众,都能够像他一样作基督徒,只是不要有这些锁链(26:29)。保罗曾经也是捆锁别人的人(8:3),如今作为受捆锁的人,想必与当初为杀害自己的人求赦免的司提反有着同样的想法(7:60):自己失去生命也无妨,只愿眼前的人能得救(26:29)。保罗提到不要有这些锁链,并不是在说基督徒不应该有锁链,相反是在向亚基帕王见证基督徒真实的样子,就是为主的名受捆锁,而这正是在迫害基督徒的人面前最有力的见证(腓1:12-14)。保罗余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带着锁链,但基督的福音却无法被束缚:他到了罗马之后虽受监管,却仍然放胆地传讲神的国,没有受到什么禁止(28:31)。
保罗的心愿或许未能在当下实现,但是神在后来的世代中,藉着许许多多在捆锁中的”保罗”,让千千万万的”听众”成为了基督徒,例如:二十世纪初期的来华宣教士和中国基督徒大遭迫害,但是为中国教会的信仰奠定了坚实的根基;近几年全球教会增长最快的国家是伊朗,而伊朗却是基督教受逼迫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实福音真正的阻碍,不是来自世界的逼迫和捆锁,而是基督徒在自由世界中,渐渐地失去了作为基督徒的内核,就是作主的门徒(11:26)。在宗教自由、物质条件充裕的欧洲和美国,基督徒的比例在逐年下降;许多教会和家庭富裕起来之后,慢慢变得世俗化,失去了下一代的信仰传承;无数信徒在事业稳定、经济自由之后,就失去了起初的热心,停止了生命的成长,也不再为主作见证。基督徒的本质不在于身体是否受捆锁,而在于自己的心是与主联合、作义的奴仆(罗6:18),还是被私欲捆绑、作罪的奴仆(罗6:17)。保罗向神所求的,是让所有的听众都能像他一样作基督徒,只是不要有这些锁链(26:29);在此,我也想向神祈求,愿所有的读者都能像主的门徒一样作基督徒,而不要有那些世俗的锁链(路8:14)。
文 / 周元圣
保罗不单是积极地给未闻福音之人传福音,也特别重视门徒的牧养,在保罗的第三次宣教之旅中体现得最为明显(18:23-21:17)。保罗的第三次宣教之旅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在以弗所给当地的犹太人和外族人传道(18:23-20:1),二是拜访欧洲各地的教会,最终返回耶路撒冷(20:2-21:17)。第二部分的旅程又可分为三段:拜访在马其顿、亚该亚和特罗亚的教会(20:2-12);在米利都与以弗所教会长老的告别(20:13-38);从米利都前往耶路撒冷,途中拜访了推罗、多利买和该撒利亚教会的信徒(21:1-17)。这个期间发生的故事,真实地展现了保罗作为主的仆人和群羊牧者的心肠。
保罗有着谦卑顺服的仆人心肠。在以弗所的时候,保罗心里有感动要经过马其顿、亚该亚、往耶路撒冷去,到了那里之后必须要去罗马看看(19:21)。为了尽快回到耶路撒冷,保罗从特罗亚返程的时候决定越过绕过以弗所,以免在路上耽搁时间(20:16);在米利都的时候,他特意请以弗所的长老来见面(20:17),因为这将是最后的诀别(20:25)。保罗与以弗所长老的告别和返回耶路撒冷的旅程,是使徒行传中最令人动容的故事之一。这位史上最伟大的宣教士,在主面前是如此的谦卑顺服,正如差遣他的主耶稣谦卑顺服父神一样(腓2:5-8):他在身体上遭受敌人的谋害,却凡事谦卑,常常流泪地服事主(20:19);他在灵里面受到圣灵的催逼,虽知有捆锁患难在前,却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只求跑完前面的路程,完成从主耶稣所领受的职分,为神恩惠的福音作见证(20:22-24);他在情感上因着弟兄出于爱心的劝阻而心碎,但他坚持前往耶路撒冷,为了使主的旨意成就(20:12-14)。
保罗也有着毫无保留的牧人心肠。保罗既是一位得时不得时(提后4:2)、都把握时机专心传道的宣教士(20:21),又是一位得力不得力(腓4:11-13)、都尽心竭力全心牧会的好牧人(20:31),正如寻回他的主耶稣牧养羊群一样(约10:10-15)。当保罗还在的时候,他毫无保留地将神的全部计划和一切对信徒有益的事都教导给了信徒(20:20-21, 27),并且昼夜不停地带着眼泪劝诫各人(20:31);当保罗将要离开时,他毫无保留地将信徒交托给神和神恩惠的道(20:32),并且将主的群羊托付给教会的长老们,劝勉他们要为自己谨慎,也要为全群谨慎、保护好羊群(20:28-30);在保罗的一生中,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奉献给神和神托付的使命(20:24; 21:13),凡事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生命作信徒的榜样 (20:33-35)。
保罗以仆人和牧人的心肠事奉所结出来的果子,就是有圣灵同在、有耶稣生命的教会,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教会的团契生活,外族人的教会展示出了初代耶路撒冷教会的许多重要特质(2:42-46),例如教导劝勉(20:7-12, 17-38)、擘饼聚会(20:7,11)、同心祷告(20:36; 21:5)、相互扶持(20:34-35)、忍受逼迫(20:19, 23)、神迹奇事(20:9-12)、圣灵同在(20:22; 21:4),等等。第二是信徒与保罗之间的关系:曾经扫罗(保罗)热心残害教会(8:3),如今教会却忧心保罗将受迫害(21:4, 11-12);曾经扫罗逐家进去,连男带女拉去坐监(8:3),如今保罗却走遍各地拜访信徒,住在信徒家,被弟兄姐妹接待(20:2-3; 21:4-9),并被警告在耶路撒冷将要坐监(21:4,11-12);曾经信徒因扫罗的迫害离开耶路撒冷、将福音传往周围各地(8:1-4),如今保罗却要回到耶路撒冷受迫害(20:22)、为要将福音带到更远之地(19:21)。
保罗的经历对当今教会的牧养工作有三方面的提醒。第一,牧者要专注于人而非事工。使徒行传的作者路加在记载保罗从马其顿到耶路撒冷的行程中(20:2-21:17),多次提到保罗与信徒之间的交通(20:2, 4, 9, 17; 21:4, 7, 12, 16),甚至详细记载了保罗与信徒同住的时间(20:3, 6; 21:4, 7),可见宣教工人在宣教事工中的重要性。保罗的宣教从来没有固定的路线、确定的日程和统一的策略,唯一不变的是要藉着福音来拯救人和建造人。其实教会本质上是一群被福音所更新的人(people),而不是任何的策略、项目或者组织架构。如今许多教会为了吸引人,把资源和时间投入在打造专业的团队(professional),设计优秀的节目(programs)和提升外在的表现(performances)上,而忽视了传讲全备的福音和建造个人的生命,以致于教会成为了有宗教之名的俱乐部,而不是有耶稣生命的门徒。
第二,牧者要重视对信徒的牧养。牧者对信徒的教导要全面,要将神全部的真理传给门徒(20:20,27),这也正是耶稣给门徒的吩咐(太28:20);牧者对信徒的劝戒要持久,保罗是三年之久昼夜不停地带着眼泪劝戒各人(20:31),这也是每一位牧者当有的心肠(提后4:2);牧者对信徒的监督要谨慎,牧者不单是传授知识,更是要时时地为信徒的信仰生命警醒守望,保护他们不偏离真道 (20:28-30)。牧者所监督和牧养的,是神用自己的血所赎来的教会(20:28),这个职分无比沉重却又无比荣耀。因此,牧者要作的决不只是一周一次的主日讲道和查经聚会,而是要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倾倒给主和主所托付的羊群,直到离开所服事的教会、将羊群交托给神 (20:32)。
第三,牧者要作信徒的榜样。保罗既是一位伟大的宣教士,又是一位忠心的牧者,还是一位多产的神学家。作为羊群的牧者,保罗在三方面为信徒作了榜样:谦卑顺服(20:19)、为主受苦(20:23)和以身作则(20:35)。作为书写了新约十三卷书信的神学家,保罗的许多神学教导都是源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例如林后12:9-10; 腓3:7-11)。保罗一生的见证值得所有的牧者效法:一个合神心意的牧者不单是要传讲主的道,更是要用自己的生命见证来阐述和证实主的道,并且让自己成为群羊的榜样(彼前5:3),以致于可以像保罗那样问心无愧地劝勉信徒:”你们该效法我,好像我效法基督一样。”(20:35; 林前11:1; 林前4:16; 腓3:17; 帖前1:6; 帖后3:9)
文 / 周元圣
福音从耶路撒冷(1:15-8:3)传到外族人之后(8:4-12:25),使徒行传故事的焦点也从腓利和彼得转移到了保罗(13:1-28:31)。作者在第9章讲述了保罗被主呼召作犹太人和外族人的使徒(9:15),从第13章开始详细地叙述保罗对犹太人和外族人的福音工作,包括在塞浦路斯和小亚细亚的事工(13:1-15:33, 第一次宣教之旅),在欧洲的事工(15:35-18:22,第二次宣教之旅),在以弗所的事工(18:23-20:38,第三次宣教之旅),以及在耶路撒冷、该撒利亚和罗马的见证(21:17-28:31)。小亚细亚的事工包含五个宣教故事(13:1-12; 13:13-52; 14:1-7; 14:8-20; 14:21-28 ),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到保罗的宣教理念。
保罗的宣教经历反映了使徒行传的三大主题。第一,门徒为主作见证是传讲耶稣的受难和复活、不能不说:同其他使徒一样,保罗所传讲的核心信息是耶稣的受难和复活(13:28-20, 34-37)、以及从耶稣而来的赦罪之道(13:38)。第二,门徒为主作见证是圣灵能力的彰显、不能阻挡:保罗和巴拿巴被圣灵所差遣(13:2);抵挡使徒的假先知受到了圣灵的审判(13:6-12);保罗和巴拿巴靠着圣灵的能力放胆讲道,用神迹奇事证实神恩惠的道,使许多犹太人和希腊人都相信了(14:1-3);反对保罗的犹太人挑唆群众用石头打死保罗,却不能成功(14:19-20);保罗和巴拿巴所行的一切都是有神在一起同工,并且神为外族人打开了信道的门(14:27)。第三,门徒为主作见证是从耶路撒冷直到地极、不断推进:小亚细亚的事工是保罗的第一次宣教之旅,所经之地都是第一次听闻福音,这也是福音向”地极”的第一次大范围拓展。
保罗的宣教经历反映了他给犹太人和外族人传福音的不同策略,具体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是优先次序不同,福音先传给犹太人、再传给外族人(13:46)。这与当时的宗教和历史背景相关,因为救恩是从犹太人出来的(约4:22),并且早期的使徒都是犹太人;不过这一做法到两千年后的今天已经不再适用。第二是福音的切入点不同,对犹太人是传讲旧约圣经的特殊启示,证明耶稣是大卫的后裔、以色列的救主基督(13:16-41);对外族人则是传讲造物之神的普遍启示,向人们解释永活真神创造和供应的明证(14:14-18)。保罗这一做法背后的原则具有普适性,就是用最适合对方的方式传讲福音,正如他自己总结说:”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林前9:22)
保罗的宣教经历也反映了传福音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在万民中得着属神的人(13:48; 18:10)。保罗不是要让所有听到福音的人都相信,而是要将福音传遍全地(13:6, 49; 14:21),让所有人都有机会听到福音(3:44; 14:4; 19:10,17),让神指定得永生的人相信(13:48)。保罗无论到哪里讲道,无论用怎样的智慧和口才、行了怎样的神迹,总是有些人听了就相信(13:43; 14:1,4, 9; 17:11),而另一些人不仅不信、反而要迫害他(13:45; 14:2,4,19; 17:13);原因就在于神指定了一些人得永生(13:48),而另一些人则弃绝这道、断定自己不配得永生(13:46),这也表明人的得救是出于神的主权,而人的灭亡则是源于自己的悖逆。对于那些已经相信的人,保罗不是放下不管,而是继续勉励、坚固和牧养他们 (13:43; 14:22-23; 18:23; 20:31);对于那些拒绝福音的人,保罗不会继续强求,而是转离他们 (13:46; 14:6, 20),并且跺下脚下的尘土对他们表示反对(13:51; 18:6),正如主耶稣曾经教导门徒的(路9:5)。
保罗的宣教经历对我们如今的宣教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今许多教会觉得传福音很难,以致于教会的增长十分缓慢、甚至是在倒退。难道初代教会面临的挑战不比现今大得多吗?是什么原因导致现今的许多教会萎靡不振?或许是在宣教理念上出了问题。宣教不单是指保罗那样到远方未闻福音之地作拓荒工作,也包括许多教会正在作的本地福音事工。这两种事工的模式有很大差别,但是宣教理念是一样的,我们需要在四个方面效法保罗:一是要有忠心的见证,靠着圣灵的能力放胆传讲耶稣的受难和复活(13:29-30),以及悔改与赦罪之道(13:38);二是要有灵活的策略,放下自己的偏好、照顾对方的需求,向什么人就作什么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一些人;三是要广传福音,不要将福音限制在教会的高墙之内,而是要走出去,尽可能让更多的人听到福音,特别是鲜闻福音的人群;四是要培养门徒,要持续地教导、劝勉和牧养刚信主的人,帮助他们持守所信的道(14:22)、恒久地住在神的恩典中(13:43),使他们成长为可以培养门徒的人。
虽然不是每一个基督徒都会成为走到地极的宣教士(missionary),但是每一个基督徒都是为主作见证的宣教人(missional)。主曾经吩咐使徒说”我已立你作外族人的光,使你把救恩带到地极去”(13:47);同样地,神也立我们作周围人的光(太5:14),使我们把救恩带到我们的家庭、教会、职场、社区乃至更远的地方。
文 / 周元圣
初代教会在耶路撒冷萌芽之后,就遭受越来越严重的迫害(1:15-8:3),福音也因此从耶路撒冷拓展到了犹太全地、撒玛利亚和外族人的地区(8:4-12:24)。福音的拓展以一系列的事件为代表,包括腓利在撒玛利亚传道(8:4-8),腓利帮助一位埃塞俄比亚的太监信主(8:26-40),大数人扫罗悔改归主(9:1-30),彼得帮助该撒利亚的百夫长哥尼流信主(10:1-11:18),等等。哥尼流得救的经历是使徒行传中最长的故事之一,这个故事在使徒行传的结构和主题上有着重要作用:它标志着耶稣基督的福音从犹太人延伸到外族人。
哥尼流得救的经历反映了使徒行传的三大主题。第一,门徒为主作见证是传讲耶稣的受难和复活、不能不说。彼得照着圣灵的指示见到哥尼流的时候,所传讲的核心信心,就是拿撒勒人耶稣被挂在木头上杀害,神叫他三天之后复活,所有信耶稣的都必藉着他的名罪得赦免(10:39-42)。第二,门徒为主作见证是圣灵能力的彰显、不能阻挡。哥尼流能够从彼得那里听到福音是出于圣灵的工作:神垂听了哥尼流的祷告,在异象中指示哥尼流去请彼得到家里来(10:1-8);神也在异象中吩咐彼得吃俗物和不洁净的物,当彼得犹豫不定的时候,又指示他跟着来找他的三个人去见哥尼流(10:9-23a);当彼得与哥尼流见面传福音的时候,圣灵就浇灌在所有听道的人身上,并且使他们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10:23b-48)。彼得在异象中所见的俗物和不洁之物,正是象征被犹太人看作凡俗或不洁的外族人(10:28)。虽然彼得三次拒绝吃这些食物 (10:28),但是神所洁净的、人不可当作俗物(10:15);虽然犹太人的传统认为未受割礼的外族人与神无份(11:1-3),但是神将圣灵的恩赐赐给外族人、人不能阻挡(10:47; 11:17)。第三,门徒为主作见证是从耶路撒冷直到地极、不断推进。哥尼流或许不是第一位得救的外族人,但是神藉着彼得使哥尼流得救的故事,却是福音向外族拓展的标志性事件;从此以后,临到外族人的救恩被耶路撒冷教会普遍认识和接受(11:18; 15:8-9)。
哥尼流得救的经历虽然独特,但也体现了外族人蒙恩得救的普遍范式,就是一个人的得救需要神、听福音之人和传福音之人三方的工作。神的工作体现在神藉着万有的主耶稣基督成全了救恩(10:39-43),并且将和平的福音传给近处的以色列人(10:34-38)、也传给远处的外族人(弗2:17),神也藉着圣灵主动地发起、推动和成全个人的救恩(10:19, 44; 11:18)。听福音之人的工作体现在人因敬畏神而行义(10:2, 35)。无论是哪个民族,凡敬畏神而行义的,都蒙神悦纳(10:35);这并不是说人靠善行得救,而是神眷顾敬畏他的人,赐给他们悔改的心(11:18),使他们听到并且接受福音而得救(10:43; 11:14)。传福音之人的工作体现在人谦卑顺服神的旨意。作为初代教会的领袖,彼得知道自己只不过是人(10:26);当他明白神的指示时,毫不犹豫地打破犹太传统,接受外邦人去家里作客的邀请 (10:28-29);当他看到圣灵浇灌在外族人身上时,虽然惊讶,仍然顺服神的旨意给外族人施洗(10:47-48);当他面对同族人的质疑时,耐心地给他们讲解自己的经历,使神的旨意被众人所接受(11:1-18)。
外族人蒙恩得救的范式,也提醒我们现今福音工作的紧迫性。近两千年来神的工作从未停止,并且不断地向着结局推进;神也早已预备好了听道之人的心,人数未必很多,却遍及全世界各邦国、各支派、各民族、各方言(启7:9)。然而,传道的人在哪里呢?中国内地会的创办人戴德生宣教士讲过一个在宁波发生的故事:
“有一次,我正在传讲基督所成就的救恩,有一中年人站起来,在他的同胞面前见证他在福音大能里的信心。“长久以来,我一直在寻找真理,”他诚恳地说:“在我之前,我的先祖亦一直在寻找,但却没有找到。我曾经远近寻访,却一无所得。在儒、佛、道三教之中,我找不到安息;但今天晚上,我从听闻的福音当中,终于得到安息。自此以后,我是耶稣的信徒了。”这人是宁波改革派佛教徒中一名居领导地位的执事… 在他悔改后数天晚上,他问起福音在英国传了多久。我告诉他,我们听闻这福音已有数百年了。“什么!”他惊讶万分地说道:“怎可能你们拥有这福音达数百年,至今才到来传给我们知道?为要寻找真理,我的父亲花了近二十年的光阴,死的时候仍一无所得。啊!为什么你们不早点来呢?”” (选自《挚爱中华 – 戴德生传》)
因着神的恩典和许多海外宣教士的工作,福音从上个世纪开始传遍了中国从沿海到内陆的各个省份,但是中国还有许多从未听闻福音的语言族群;并且中国远不是福音的最后一站,在世界范围内的穆斯林国家还有大片的福音荒土。如今因着战乱的缘故,许多穆斯林的心开始软化,并且有很多穆斯林离开本地逃难到国外。这是神为穆斯林打开的福音之门,但是传福音的人在哪里?根据香港差传事工联会2020全球差传数据的报告,2020年全球福音未及之民约有22亿,福音派信徒约有3.9亿,而宣教士(包括专职和带职的)只有约43万,这就意味着每900个福音派信徒中只有一位宣教士,而每一位宣教士平均要向至少5000个福音未及之民传福音!这看起来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使命,但是神必定会以他自己的方式达成。对我们来说,重要不是要弄清楚神要怎么作、或者别人有没有去作,而是要认真地问自己:我是否愿意与神同工、参与其中?而我现在又在作什么?
文 / 周元圣
主耶稣升天之后(1:9-11),门徒照着主的应许在五旬节领受了圣灵(2:1-4),随即便开始向群众见证主耶稣的道(2:14-41);当天门徒就增加了约三千人(2:41),初代教会也由此萌芽(2:42-47)。使徒行传3:1-8:3描述了耶路撒冷的初期教会生活和传道事工:一方面,使徒们靠着圣灵的能力放胆为主作见证,施行了许多神迹奇事(3:1-10; 5:12-16; 6:8);另一方面,传道事工也面临着愈来愈大的逼迫。犹太领袖起初是对使徒们进行警告和恐吓(4:18,21),然后是拘捕和鞭打(5:18, 40),最后甚至残暴地用石头打死了为主作见证的司提反(7:57)。司提反的殉道标志着耶路撒冷教会大受迫害的开始,许多门徒也因此分散到犹太和撒玛利亚各地(8:2-3)。
司提反殉道的经历反映了使徒行传的三大主题。第一,门徒为主作见证是传讲耶稣的受难和复活、不能不说。司提反在大祭司面前的见证中没有直接提到主耶稣的名字,而是通过引述历史上以色列先祖的悖逆,指责当下的人也同他们的祖先一样犯罪,杀害了先知所预告要来的那位义者(7:52)。这些信息虽使众人恼怒,但是使众人最后不顾一切、疯狂杀害司提反的,是他为复活的主所作的见证:”看啦!我看见天开了,人子站在神的右边。”(7:56-58) 司提反间接地见证了耶稣的受难和复活,也因此成为了第一位殉道者。第二,门徒为主作见证是圣灵能力的彰显、不能阻挡。司提反是一个被圣灵充满的人(6:5),他靠着圣灵和智慧说话,使众人抵挡不住(6:10),因而只能用虚假的证供诬告他(6:13);他靠着圣灵见证主的荣耀,使众人承受不了(7:57),因而只能用邪恶的手段消灭他(7:58)。然而,他们可以杀身体,却不能杀灵魂(7:59);他们可以残害教会(8:3),却不能阻挡福音(8:4)。第三,门徒为主作见证是从耶路撒冷直到地极、不断推进。司提反的殉道和犹太人的逼迫,不是对教会的扼杀,而是对福音从耶路撒冷传到地极的推动:一方面,司提反的见证为扫罗日后的转变作了铺垫(8:1; 9:5; 22:20);另一方面,犹太人对耶路撒冷教会的残害,使得福音传至犹太和撒玛利亚各地(8:1-4)。
作为第一位为主殉道的见证人,司提反不只是用圣灵的智慧传讲关于耶稣基督的真理,更是用自己的生命见证了耶稣基督的生命。司提反在很多方面效法了主耶稣:他被圣灵充满,满有恩惠、能力和智慧,施行大奇事和神迹(6:5, 8, 10),正如主耶稣曾经在地上所行的;他被人带到公议会用假证供指控(6:11-14),正如主耶稣曾经所遭受的(可14:55-59);他严厉地指责悖逆的犹太人效法先祖的罪,杀害神所差来的义者(7:51-53),正如主耶稣曾经对经学家和法利赛人的责备(路11:47-52; 路20:9-19);他因着见证人子的权柄和荣耀而以亵渎罪被打死(7:55-56),正如主耶稣曾经因着见证自己的权柄和荣耀而以亵渎罪被钉死(路22:69-71);他临死之前为杀害他的人向主求赦免(7:60),正如耶稣临死之前为杀害他的人向父求赦免(路23:34);他将自己的灵魂交托给主(7:59),正如耶稣将自己的灵魂交托给父(路23:46);他被众人恨恶、却被主耶稣所悦纳,因为坐在父神右边的主耶稣”站”着迎接他(7:56),正如主耶稣曾经被众人恨恶、却被父神所悦纳,因为耶稣从此要坐在父神权能的右边(路22:69)。
我们常常说殉道者的血是教会的种子,这话不错,因为每一位殉道者都彰显着耶稣基督的生命。他们是黑暗死荫之地的一盏明灯,照亮一片土地(太5:14-16);是落在地里死了的一粒麦子,结出许多子粒(约12:24)。在1900的义和团运动中,共有241名来华传教士和2万3千多名中国基督徒遇难殉道,一些英国传教士留下了他们在灾难前的临终遗言(选自《百年殉道血》)。28岁殉道的澳洲传教士巴尚志弟兄写道:”我像是一头公牛,或用我耕田,或放我在祭坛上,我都准备就绪了。我们的血会像水泥般做成了地基,神的国度在这地之上延绵。我们虽被铲除,主名却得高举。神引导和赐福给我们!” 32岁殉道的英国传教士胡秀英姊妹写到:”我知道经历这场灾难以后,中国会不再一样。教会的根基是用血铺成的。目前我们还不晓得有多少宣教士或本地信徒殉难。唯一的答案, 神统管万有。既然祂容许这一切发生,必有祂独具智慧的目的。有人会觉得能与众肢体一起捐躯,实在好的无比,但为了可能读到这信所有的挚爱亲朋及中国广大仍未归主的人们,我真愿意留下来继续事奉。在这场灾难中,主保守我心全然安息。”…
“殉道者”(martyr)和”见证人”(witness)在希腊文原文中是同一个词(μάρτυρός)。不是所有的门徒都会成为”殉道者”,因为主耶稣按着自己的美意,只拣选了一部分人为主殉道、提前归回天家,但是所有的门徒都是主的”见证人”。殉道者是为主而死,见证人是为主而活。我们未必会像司提反那样流血殉道(7:57-60),但是我们都应当像保罗那样,无论是生是死,总要让基督在自己的生命中照常显大!(腓1:20-21)
文 / 周元圣
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可以看作是一个完整故事的上下两部分。路加福音是讲述神拯救万民的好消息,照着旧约先知所预言,靠着圣灵的能力,由基督耶稣从加利利到耶路撒冷来成就;使徒行传则是讲述神拯救万民的好消息,由耶稣基督所成就,靠着圣灵的能力,由基督门徒从耶路撒冷直到地极去传扬。使徒行传延续了路加福音的许多重要主题,包括旧约的应验(路4:17-19; 徒2:25-28)、圣灵的工作(路1:15; 徒1:8)、救恩的拓展,等等。路加福音中的救恩是纵向拓展——福音临到贫穷和失丧的人(路4:18; 路19:10);使徒行传中的救恩则是横向延伸——福音从耶稣撒冷、犹太全地、撒玛利亚、直传到地极(1:8)。路加福音以耶稣的复活(路24:46)、门徒的使命(路24:47-48)、圣灵的应许(路24:49)和耶稣的升天(路24:50-53)为结尾,使徒行传则以耶稣的复活(1:1-3)、门徒的使命(1:8)、圣灵的应许(1:4-5)、耶稣的升天和再来的应许(1:9-11)为开头。路加福音的结尾是耶稣使命的结束,而使徒行传的开篇是门徒使命的开始。
使徒行传1:1-11是全书的引言,包含了三个重要信息:第一是耶稣受难之后已经复活(1:1-3),并且升天之后还要再来(1:9-11);第二是门徒要领受父所应许的圣灵、得着圣灵的能力(1:4-8a);第三是耶稣再来以先,门徒要从耶路撒冷直到地极、作主的见证人(1:8b)。这三个信息也对应着使徒行传的三个重要主题:第一,门徒为主作见证是传讲耶稣的受难和复活、不能不说(4:19-20),例如彼得的讲道(4:10)、司提反的见证(7:56)、保罗的辩论(17:3)、等等;第二,门徒为主作见证是圣灵能力的彰显、不能阻挡(6:10),例如门徒被圣灵充满放胆讲论神的道(4:31)、圣灵的恩赐浇灌在外族人身上(10:45)、保罗和巴拿巴被圣灵呼召去作主的工(13:2)、等等;第三,门徒为主作见证是从耶路撒冷直到地极、不断推进(1:8),首先是以十二使徒为代表的耶路撒冷事工(6:7),然后是以司提反和腓利为代表的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的事工(9:31),然后是由彼得所开启的对外族人的事工(10:45),然后是以保罗为代表的到亚西亚和欧洲的三次宣教之旅(12:25-19:20),最后是保罗回耶路撒冷和前往罗马的旅程(19:21-28:31)。
使徒行传1:1-11的三个信息对当今教会有三方面的提醒。第一,我们为主作见证的时候,必须传讲耶稣的受难和复活,这是最让人扎心的信息,能拯救属神之人的灵魂(2:36-37; 8:30-38; 10:39-46);但同时也是最令人反感的信息,会招致不信之人的迫害(4:2; 7:51-58; 17:31)。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罗1:16)。可是如果我们传福音的时候,因为害怕对方不相信、害怕被人拒绝、害怕冒犯人,而不讲罪、不讲十字架、不讲受难和复活,如果我们想让对方接受一个只有慈爱没有公义、只有拯救没有悔改、只有祝福没有委身、只有永生没有十架的信仰,那么我们所传讲的就不是带着能力的福音,而是软弱无力的谎言。
第二,我们为主作见证的时候,必须倚靠圣灵的能力:我们要相信一个人悔改得救是出于圣灵的工作(9:31; 林前12:3),而不要试图倚靠自己的能力去改变人心;我们要时时顺服圣灵的带领(8:29; 11:12; 16:6),而不要凭着自己的意思去作主的工作;我们要常常被圣灵充满(2:4; 4:8; 7:55),而不要被从世界而来的私欲占据内心(约一2:16)。
第三,我们为主作见证的时候,必须要有将福音传遍世界的国度胸怀。福音的使命不只是给初代使徒的吩咐(太28:16-20; 路24:47; 1:8),也是给所有门徒的托付,因为福音传遍万民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保罗所到的最远之处西班牙也不是真正的”地极”。耶稣基督是福音的开始(可1:1),初代使徒完成了福音拓展的奠基性工作,福音的接力棒由世世代代的教会所传承。在21世纪的今天,福音已经传遍了世界每个国家,但福音的使命却远远没有完成,因为主耶稣所说的”万民”(太28:19)不是以国家为单位,而是指每一个有特定语言文化的族群(启5:9)。根据”约书亚工程”(Joshua Project)2022年的统计数据,如今全世界还有约3050个未闻或鲜闻福音的族群(UUPG)。作为新一代的福音接棒人,我们虽然不知道主什么时候再来(1:7),但是我们知道主再来之前最重要的事,就是将天国的福音传遍天下,向万民作见证(太24:14)。因此,我们不可浪费神赐予的光阴和恩赐、追求世界的舒适和享乐,而是要把握时机(弗5:16)、忠心竭力地参与和推进主托付给门徒的大使命!
文 / 周元圣
四福音书中常常讲到赦免与悔改,路加福音体现得最为明显,包括对不悔改之人的严厉警告(13:5)、对悔改之人的赦免接纳(15:10)、对悔改与赦罪之道的传扬(24:47),等等。路加福音23:32-43讲述了耶稣在十字架上的赦免(23:34),以及同钉十字架的罪犯的悔改(23:40-43),是全书赦免与悔改的高峰。
耶稣在十字架上的赦免至少有三方面的意义。第一,十字架上的赦免,是基督之爱的极致体现,也是耶稣上十字架的使命彰显:耶稣正在因人的罪遭受审判,却仍为将要遭受审判(23:28-31)的罪人代求(23:34);耶稣没有设法拯救自己(23:35-39),是为了拯救杀害自己的人到底;耶稣的代求换来了人的羞辱(23:35-39),却赢得了一个罪人的灵魂(23:39-42)。第二,十字架上的赦免,应验了以赛亚书中为罪犯代求的预言(赛53:12),也完美地见证了主耶稣对门徒的教导:要爱自己的仇敌,为咒诅和凌辱自己的人祷告(6:27-28)。第三,十字架上的赦免,成为了后来的门徒传讲悔改赦罪之道的根基和榜样(24:47):主耶稣升天之后的第一位殉道者司提反,在临终之前效法主的榜样,为杀害他的人求赦免(徒7:60);耶稣的使徒们也照着主的吩咐,向天下所有”不知道自己所作的是什么”(23:34)的人,传讲悔改与赦罪的福音(徒2:38; 徒3:19; 徒13:38; 徒17:30),既包括对神有错误认识的犹太人(徒13:27),也包括完全对神无知的外族人(徒17:30)。
耶稣在十字架上的赦免,成就了一个罪人在十字架上的悔改。耶稣的身旁钉着两个罪犯,其中一个罪犯与其他人一样嘲讽耶稣(23:39),但另一个罪犯却在最后一刻选择相信耶稣(23:40-42),因而立刻得到了拯救(23:43)。这个罪犯只说了短短几句话,并没有什么实际的行动,但他表现出了真心悔改所具备的四个关键特质:一是敬畏神,他指责那个羞辱耶稣的罪犯同样是受刑的却还不惧怕神(23:40);二是谦卑认罪,他承认自己受刑是罪有应得的(23:41a);三是认识耶稣,当所有人都在定罪和嘲讽耶稣时,唯有他宣称耶稣是无罪的(23:41b);四是相信耶稣,当所有人,包括耶稣的门徒,都认为耶稣失败了的时候,唯有他相信眼前这位在十字架上濒临死亡的耶稣会复活和掌权,并且祈求耶稣在得国的时候纪念他(23:42)。许多人曾看见耶稣使死人复活却拒绝相信(7:14-15; 8:54-55),然而他看见耶稣将死于十架却愿意相信,这就是他得救的原因。
这个罪犯并没有机会像门徒那样,在最后的晚餐听到耶稣关于神国降临的启示(22:18),也没有机会像宗教领袖那样,在公议会审判的时候听到耶稣关于人子掌权的见证(22:69),那么,他为何会向耶稣作出这样的祈求?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他听见并且相信耶稣在十字架上为罪人的代求:”父啊,赦免他们!”(23:34) 耶稣的代罪和父神的赦免是他唯一的指望,因此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选择全然信靠耶稣;他的祈求就如同那个连举目望天也不敢的税吏一样,如果他的手没有被钉十字架,想必也会捶着胸说:”神啊,可怜我这个罪人!”(18:13)。他祈求耶稣在得国降临的时候纪念他,而耶稣却告诉他”今日你必定同我在乐园里了”(23:43);他与耶稣一样,即将因着十字架而失去地上的生命,但是也将与耶稣一样,因着十字架而同享永恒的生命。
这个罪犯悔改得救之后只有不到几小时的生命,不能为主作什么,但是他在十字架上的信主见证,却对围观之人的信心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使得百夫长颂赞神、围观群众捶胸(23:47-48)。其实每个重生得救之人的生命,无论长短,都会被主使用来见证主的救恩。例如教会史上第一位殉道者司提反,他虽然英年早逝,但是他在扫罗面前的见证间接地塑造了保罗的生命(徒8:1; 徒22:20; 提前1:13);使徒保罗被主转变之后,奉差遣传扬主的名(徒9:15-16),他一生都在彰显基督的生命(腓1:20-21),也成为众人效法的榜样(腓3:17);使徒彼得在年老的时候忠心地作基督受苦的见证,按着神的旨意牧养群羊(彼前5:1-3);等等。这些神的仆人能够至死忠心,是因为他们都有过真心的悔改,并且深刻地经历过神的赦罪之恩,特别是”罪魁”保罗(徒9:1-19)和”叛徒”彼得(22:54-62)。愿我们每一位罪得赦免的人,永远不要忘记,自己被赦免是因着耶稣在十字架上的赎罪和代求(23:34);愿我们每一位蒙恩得救的人,都能够立志,将自己的余生交付给主、为主传讲悔改与赦罪之道(24:47),就如主曾经将灵魂交付给父(23:46)、为人成就悔改与赦罪之道(23:34)。
文 / 周元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