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约翰福音8:12 “我是世界的光”

约翰福音通过七个”我是”充分启示了耶稣的身份,其中第二个”我是”是在住棚节的最后一天、众人对耶稣的身份有分歧的时候(7:37-52),耶稣向众人启示他自己:”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必定不在黑暗里走,却要得着生命的光。”(8:12) 后来耶稣又藉着医治生来瞎眼的人再次启示自己:”我在世上的时候,是世界的光。”(9:5) ”光”对犹太人来说并不陌生,旧约圣经常常用”光”来比喻神的启示和拯救,包括给犹太人的话语和救恩(诗27:1; 119:10),也包括对外族人的开启和拯救(赛9:2; 49:6)。旧约圣经所预言的启示和拯救,藉着耶稣的到来得以成全:耶稣就是普照世人的真光,他道成肉身来到世界,就如同光照进黑暗,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1:5,9,14)。耶稣作为世界之光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带来真理,照亮黑暗,指证人的罪,使不爱光的人被定罪(3:19-20; 8:24);二是带来恩典,胜过黑暗,打开人的眼,使接受光的人得生命(3:21; 8:12; 9:38)。8:12-59和9:1-41通过两个故事,分别阐述了这两方面的意义。
8:12-59记述了耶稣作为世界的光,指证世人的罪,使不爱光的人被定罪。这个故事是关于法利赛人与耶稣的争辩,争辩的起因是犹太人对耶稣的质疑(8:13),争辩的结果却是耶稣对犹太人的定罪(8:21; 44)。8:12-59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犹太人对耶稣的质疑 (8:12-30):耶稣启示自己是世界的光(8:12),但犹太人质疑耶稣的见证不是真实的(8:13),耶稣却说差他来的父也为他作见证(8:14-18)。第二部分是耶稣对犹太人的警告(8:21-30):犹太人不知道耶稣是谁(8:25),耶稣却警告犹太人,若不信耶稣就是”那一位”,就要在自己的罪中死亡(8:24)。第三部分是犹太人为自己作辩护(8:31-48):耶稣说真理必定使他们自由(8:32);犹太人却说自己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没有被谁奴役过(8:33,39);耶稣却说,他们不作亚伯拉罕所作的(8:40)、也不接受从神而来的道(8:37,43),因此他们不是出于亚伯拉罕(8:39-41),也不是出于神,而是出于魔鬼(8:44-47)。第四部分是耶稣为自己作辩护(8:48-58):犹太人说耶稣是撒玛利亚人,并且是鬼附的(8:48),耶稣却说荣耀他的正是父(8:50,54),并且亚伯拉罕也因为看见了耶稣而欢喜(8:56)。在这四轮辩论中,耶稣作为世界的光,从被审判者成为了审判者:一方面清楚地启示了自己是从父而来的,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犹太人真实的属灵光景:他们不认识亚伯拉罕(8:39-40),也不认识父(8:19,47,55),因此也不能认识耶稣(8:42)。
9:1-41记述了耶稣作为世界的光,让瞎眼的得看见,使接受光的人得生命。这个故事记载了耶稣治好生来瞎眼的人,以及众人对这件事的回应。故事的起因是生来瞎眼的人被打开了眼睛(9:1-7),故事的结尾是自以为看得见的法利赛人被称为是瞎眼的(9:39-41)。9:1-41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耶稣治好生来瞎眼的人,耶稣行这事是为了彰显神的作为,启示自己是世界的光(9:5);他不仅是给生来瞎眼的人带来光明,更是给属灵瞎眼的人带来救恩(9:35-38; 20:30-31)。第二部分是众人关于这件事的争论:瞎子的邻居不确定瞎子的身份,瞎子自己却说”是我”(9:8-12);法利赛人听了瞎子的见证,却不信他从前是瞎眼的(9:13-18);法利赛人找瞎子的父母询问,瞎子的父母确认了瞎子生来就是瞎眼的(9:19-23);法利赛人再次找来瞎子,认定耶稣是个罪人,但瞎子却认定耶稣是从神而来的,结果被法利赛人赶了出去(9:24-34)。第三个部分是耶稣与瞎子和法利赛人的对话(9:35-41):瞎子因着耶稣的话而信了耶稣(9:35-38),而法利赛人却被耶稣称作是瞎眼的(9:39-41)。在这整个故事中,耶稣作为世界的光,使那看不见的能看见,能看见的反而成了瞎眼的(9:39):一方面,被打开眼睛的瞎子对耶稣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从知道耶稣行了神迹(8:11),到称耶稣为先知(8:17),再到认定耶稣是从神那里来的(8:33),最后相信耶稣并向耶稣下拜(8:38);另一方面,自以为看得见的法利赛人却证实了自己的确是瞎眼的(9:41),他们虽然无法否认耶稣的神迹(9:16, 24),却坚持认定耶稣是个罪人(9:16, 24),并且还将为耶稣作见证的瞎子一并定罪(9:30-34)。
耶稣在世上的时候是世界的光(9:5),他到世界上来,既是用真理之光照亮黑暗,让人认识自己的罪(3:19; 太4:16; 弗5:13-14; 约一1:5,9);也是用恩典之光胜过黑暗,让人在光明中行 (3:21; 12:35-36; 弗5:8; 彼前2:9; 约一1:7)。耶稣在世上的时候是白昼(9:4; 11:9),只有短暂的时间(12:8,35);如今白昼已过,但是星光犹在,因为耶稣离开之后,他的门徒接替耶稣成为世上的光(太5:14-16; 腓2:15),在黑夜中散发着耶稣的光辉(林后3:18),吸引万人归主(徒26:17-18; 林后2:14; 彼前2:9-12),直到晨星出现、白昼到来的时候(彼后1:19; 罗13:12)。在如今这个弯曲悖谬,道德败坏、人情冷漠的世代,无数在黑暗中迷失的灵魂,都渴望看见光明。愿每一间属主的教会,都能够在本地成为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一片区域,挽救许多的灵魂。
最后分享一则暖心的故事:“前些日子,我去了叙利亚南部,因为那里有一个小村落,村落里仍然讲阿拉美语,这是耶稣在世时所用的语言,我相信这里一定可以找到一些与耶稣有关的事迹。 果真,我在一座小教堂里发现他们的弥撒用阿拉美语。我虽然不懂阿拉美语,但我知道弥撒是怎么一回事,所以我可以知道现在在念什么经文。当神父念《天主经》的时候,我几乎感动得流下泪来,因为我知道耶稣当年就是这样念的。 我望弥撒的教堂非常小,石头砌起来的,在一个偏远的山谷里,四周只有几户人家,但是他们自称这是历史上最古的基督教堂。这座教堂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作「小灯教堂」。为什么叫作小灯教堂呢?神父说不出来,但是二千年来,这座教堂晚上必定点一盏灯,现在是用电灯了,过去用的是油灯,可以想见这座教堂必须有人过几小时就要去加油,因为灯是要亮一整夜的。为什么要整夜点一盏小灯,神父又不知道,他说这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传统。 我在教堂里四处张望,发现了一幅壁画,这幅壁画中,耶稣背着十字架往前走,有一个小男孩泪流满面地拉着耶稣的衣服,他们好像在对话。画下面有两行字,我当然看不懂这些字的意义。神父替我翻译,原来这两行字是小男孩和耶稣的对话。 小男孩说:「耶稣不要走,你走了以后,谁会照顾我们穷小孩子?」耶稣说:「太阳下山的时候,回头看!」 小男孩的问句,我可以明了,但耶稣的回答却使我困惑不已。我当时的感觉是耶稣答非所问。 我问神父,这是什么意思?他也不懂,但是他相信这一定是有意义的,所以这幅壁画就永远地被保存了下来。过几年,他们总要修补一下。 我走出教堂,仍然想着这句话的意义。想来想去,想不通。天色已经昏暗,太阳快下山了。教堂建在一座小山上,山的一边面对着海,一边是一个很美,但很荒凉的山谷。我有了一个冲动,要到山顶上去看日落,因为山不高,我一下子就走到了。也看到了太阳在海平面上慢慢消失的景象,当时我忽然有点害怕,因为我发现我是在一个非常荒凉的地方,天黑了,我会不会完全迷路呢? 我想起了耶稣的话,「太阳下山的时候,回头看。」我回过头去,发现山谷中虽然没有很多人家,但是家家户户都点起了灯,那所小灯教堂的灯也亮了。 我不害怕了。虽然太阳已经下山,但有这些人点灯,我就安全了。太阳将光和热带给了世界,但是太阳下山以后,仍然有一些小灯,用它们微弱的力量,带给世界光和热。 我终于懂了,耶稣在安慰这个穷小孩子,他可以放心,世界上一定会有一些善良的人,继续做耶稣在世时所做的事:使这个世界有一些光明,有一些热。那位壁画中的小男孩一定也有同样的顿悟的,虽然他是一个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人,但他一定做了一个好人,尽量地帮助周遭的人。他也一定四处劝告朋友,大家都要像一盏灯,无论灯光如何微弱,很多人都会靠这一盏小灯生活的。也许这一座小灯教堂就是他造的。 我离开了叙利亚,我不会忘记小灯教堂的。我们都应该扮演小灯的角色,至少要使我们周遭的人不再害怕黑暗,不再感到寒冷。” ——选自《太阳下山,回头看》(李家同)
文 / 周元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