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伯来书10:26 别无拯救的赎祭

希伯来书4:14-7:28从祭司体系的角度,将耶稣与亚伦进行了对比,讲到耶稣是照着麦基洗德的体系永远作祭司(4:14-5:10; 7:1-28),并且劝诫信徒要长大成人,警告信徒不要偏离正道(5:11-6:20);希伯来书8:1-10:31从祭司职分的角度,将以耶稣为中保的新约与前约进行了对比,讲到耶稣献上了一次而永远有效的赎罪祭(8:1-10:18),并且劝诫信徒要凭信坚忍,警告信徒不要故意犯罪(10:19-31)。
8:1-10:18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新约与前约的对比(8:1-13),二是新约献祭与前约献祭的对比(9:1-10:18)。新约与前约的对比包含两个方面。第一,耶稣是在天上的真会幕里供职(8:1-2),是更美之约的中保,这约是凭着更美的应许立的(8:6);而从前的祭司所供奉的职事,不过是天上事物的副本和影像(8:5)。第二,前约是有缺陷的,因为百姓并没有能够遵守此约(8:7-10);而在新约中,神要将律法写在人心里,使所有的人都认识神,并且赦免人的罪(8:10-13)。新约献祭与前约献祭的对比包含四个方面。第一,前约的敬拜规则和属世的圣所,不能使人自由地见神(9:1-10):大祭司只能一年一次独自进至圣所,并且要带着血,这表明通往至圣所的路还没有显明;并且祭司所献的礼物并不能使敬拜的人良心得到完全。第二,基督来了之后,使人可以自由地事奉神(9:11-14):基督作为大祭司,经过了不是人手所造的会幕,用自己的血,一次进了至圣所,成就了永远的救赎;并且基督用他的血洁净人的良心脱离致死的行为,使人可以事奉永活的神。第三,基督作新约的中保,使蒙召的人得着永远基业的应许:这新约是藉着基督的死而立,正如前约也是用血来立(血代表死亡),这就好比遗嘱(“遗嘱”也可翻译成”约”)要在立遗嘱的人死了之后才生效(9:15-22)。第四,耶稣的献祭比前约的献祭更好(9:23-10:18):耶稣流血不是要洁净地上的物体,而是洁净天上的物体,并且替人显露在神面前,使人得以见神;耶稣不必多次把自己献上,而是只显现一次,把自己作为祭品献上来除掉罪;耶稣还要再一次显现,不是为担当罪,而是向热切期待他的人成全救恩(9:23-28)。10:1-18进一步阐述了前约献祭的缺陷和耶稣献祭的完全:前约的献祭不能除罪,无法使人得到完全(10:1-4);神的旨意是废除前约、建立新约,使信徒藉着基督一次献上他的身体,就已经成圣(10:5-10);基督的献祭工作已经完成,因为他献上了一次的祭,就使那些成圣的人永远得到完全(10:11-14);基督的献祭成就了神在旧约中赦罪的应许,罪既已被赦免,就不必再为罪献祭了(10:15-18)。
希伯来书4:14-10:18通过大量引用旧约,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耶稣作为大祭司的特点和职分,包括按照麦基洗德的体系永远作祭司(4:14-5:10; 7:1-28),作更美之约的中保(8:1-13),通过一次而永远有效的献祭除去罪恶、使人完全、将人带到神的面前(9:1-10:18)。既然有一位如此伟大的祭司(4:14; 10:21),作者接下来就郑重地劝勉和警告信徒,不可离弃这位作祭司的耶稣(10:19-31)。作者首先对信徒作了三方面的劝勉(10:19-25):第一是与神亲近,因为进入至圣所的道路已经被耶稣开辟(10:19-22);第二是毫不动摇,因为那应许我们的是信实的(10:23);第三是彼此劝勉,因为知道主再次显现的日子临近了(10:24-25)。作者在劝勉之后,又对信徒作了严厉的警告:如果我们领受了真理的知识,还是故意犯罪,就再没有留下赎罪的祭品了,只好恐惧地等待着审判和那快要吞灭众仇敌的烈火(10:26-27)。这里所讲的”领受了真理的知识”的人很可能是指信主的人(参照提前2:4; 提后2:25, 3:7; 多1:1);”故意犯罪”不是指一般性的犯罪,而是指背道的罪,即践踏神的儿子、把那使他成圣的立约的血当作俗物、又侮辱施恩的圣灵(10:29)。这些人的结局是遭受神愤怒的审判,原因正是基于前面的神学论述:除了基督的献祭之外别无拯救,因为祭司所献的任何祭物都不能除罪(10:4,11),也不能使人在良心上得到完全(9:9)。
10:26-31中的警告与6:4-8类似,都是在强调领受真道之后又背道的人,结局就是灭亡。结合这两处的内容,可以总结出背道之人必灭亡的两方面原因:第一是客观上的,除了基督的赎罪,再没有别的拯救途径 (10:26; 徒4:12);第二是主观上的,与圣灵有分却又亵渎圣灵的,无法再使他重新悔改了(6:6; 10:29; 可3:29)。虽然背弃神的后果很严重,并且是现实存在的危险;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神的救恩无比美好,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抗拒:神赐下了耶稣,使信徒可以与神亲近(10:19-22),并且能够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领受怜悯、得到恩惠、作为及时的帮助(4:16);神赐下了应许,使信徒可以因着神的信实在盼望上毫不动摇(10:23),并且大得安慰(6:18);神赐下了教会,使信徒可以彼此关心、激发爱心、勉励行善,在聚会中互相劝勉,一同警醒预备主来的日子(10:24-25)。救恩之路虽是一条唯一的窄路,却也是一条唯美的天路,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向前行(12:1),便会越来越多地领略沿途的美景(诗65:11),同时也越来越不可能再回头,直到平安抵达救恩的终点(9:28)。
文 / 周元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