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摩太后书2:1-2 信仰的持守与传承

提摩太后书是保罗临终前的最后一本书,是一位老牧者对年轻牧者的托付,也是一位属灵父亲对儿子最后的叮嘱。在书信开篇的感恩中,保罗讲到了两个要点:一是信仰的持守,就是以清洁的良心和无伪的信心事奉神;二是信仰的传承,保罗以清洁的良心事奉神,是继承了祖先的传统,而提摩太以无伪的信心事奉神,是效法了母辈的榜样(1:3-5)。这两个要点也是贯穿全书的两条主线。
第一个要点是信仰的持守。保罗劝勉提摩太”应当在基督耶稣的恩典里刚强起来”(2:1),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是劝勉提摩太保守所托、同受磨难(1:6-2:13):保罗首先分享了自己不以为福音受苦为耻的心志,以此来勉励提摩太不以为主作见证为羞耻,并且保守主交托给他的善道(1:6-14);然后讲到有的人离弃了保罗、有的人仍继续服事保罗,以此来提醒提摩太要对主忠心、也对保罗忠心(1:15-18);最后用当兵的比喻(2:1-7)和可信的引言(2:8-13),来劝勉提摩太要为了福音的缘故,与保罗一同受磨难,好像基督的精兵(2:3)。第二是劝勉提摩太远避世俗、追求圣洁(2:14-3:9):保罗首先通过讲述偏离真道之人的败坏,来叮嘱提摩太要作无愧的工人,正确地讲解真理的道(2:14-19);然后通过富贵人家里卑贱和贵重的器皿作比喻,来嘱咐提摩太要逃避年轻人的私欲、追求公义、信心、爱心与和平(2:20-26);最后通过揭露和警告那些背道和败坏之人的恶行,来提醒提摩太要远避这些人(3:1-9)。第三是劝勉提摩太务要传道、完成所托(3:10-4:8):保罗首先以自己的敬虔和受苦为榜样提醒提摩太,在基督耶稣里过敬虔生活的都必遭受迫害,并劝勉提摩太要持守从保罗、从家里人、从圣经上所学的真理(3:10-17);保罗然后郑重地在耶稣基督面前、凭着主的显现和国度叮嘱提摩太,务要传道,无论时机是否合适都要常作准备,要凡事谨慎、忍受磨难、完成自己的职务(4:1-5);保罗最后向提摩太作了临终的见证,就是他已经打完了那美好的仗、跑完了当跑的路、也守住了所持的信仰(4:6-8),以此来激励年轻的提摩太也当如此行。
第二个要点是信仰的传承。首先是从保罗到提摩太的传承:保罗为主的缘故受苦,提摩太也要为主的缘故与保罗同受磨难(1:8; 2:3);保罗持守了信仰 (4:7),提摩太也要保守神所交托的善道(1:14);保罗为福音被差遣传道(1:11),提摩太也被嘱咐务要传道(3:2);保罗向提摩太见证了自己的教训品行、志向、信心、宽容、爱心、忍耐和为主所受的迫害(3:10-11),提摩太也要效法保罗立志在主里过敬虔的生活,并且忍受迫害(3:12);保罗跑完了当跑的路、完成了主的托付(4:6-7),提摩太也要继续跑当跑的路、完成他的职务(4:5)。信仰的传承,也包括从提摩太到其他人的传承。保罗劝勉提摩太”应当把你在许多见证人面前从我这里听见的,交托给那些又忠心又能够教导别人的人”(2:2)。这里讲到了四代的传承:从保罗到提摩太(两代),再到那些能够忠心教导别人的人(两代)。保罗传承给提摩太的,不仅是纯正的教义(1:13),更是生命的见证(3:10),因此提摩太对下一代的传承也包括教义和生命这两方面:提摩太既要要作无愧的工人,正确讲解真理的道(2:15);又要作圣洁的器皿,和那些以清洁的心求告主的人一同追求公义、信心、爱心、和平(2:22)。
信仰的持守和传承这两方面对教会的牧者来说都至关重要,如果没有信仰的持守,教会就会消失;如果没有信仰的传承,教会就会在下一代消失。在如今的许多教会中,相比于信仰的持守,信仰的传承常常不被重视;或许是因为牧者太忙,但更可能的原因是牧者没有信仰传承的意识。信仰的传承除了要求牧者本人持守纯正的信仰,还需要有三方面的特质。第一是要有为父的心肠。保罗在劝戒哥林多教会的信徒时说到:”师傅虽有一万,为父的却是不多”( 林前4:15)。保罗对待教会的会众,从来不像教师对待学生那样只是教导知识,而是向父亲对待儿子一样为他们的灵魂倾心守望、倾倒生命;保罗对哥林多教会是如此(林前4:14),对腓立比教会(腓2:17)、以弗所教会(徒20:31) 、帖撒罗尼迦教会(帖前2:8)也是如此。保罗与信徒个人之间的关系也如同父子一样,例如与以巴弗提(腓2:22)、欧尼西慕(门1:10)、提多(多1:4)、提摩太(1:2)、等等。师生之间是传授知识,而父子之间是传承生命,如果牧者希望用自己的生命影响信徒的生命,就当有作信徒属灵父亲的心志。
第二是要有伯乐的眼光。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牧者如果想要培养”属灵的儿子”,就需要有智慧地作筛选。耶稣在世时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跟十二门徒在一起,保罗也没有把精力均等分配在所有信徒身上;而保罗给提摩太的嘱咐,并不是把所听见的交托给所有人,而是交托给那些”又忠心又能够教导别人”的人(2:2)。因此信仰的传承需要有”伯乐”的眼光,识别出哪些是值得投资时间精力去栽培的”千里马”。注意这里不是要按着人的意思偏待人,也不是要代替神来定义人的价值,而是按着神的心意,充分使用神赐的恩赐,有策略地完成神托付的使命。因此,一个有信仰传承负担的牧者,应当花时间精力去了解信徒的属灵状况,并且祈求神清楚地指示谁是那”又忠心又能够教导别人”的人;一旦确定了对象,就要在他们身上付出额外的代价作牧养、训练、关怀和祷告的工作。
第三是要有浇奠的生命。有了为父的心肠和伯乐的眼光,还需要为神所托付的传承者们浇奠自己的生命。”浇奠”是指犹太人在献祭的时候同献的奠祭(出29:40; 利23:13),喻指保罗为所献的祭物献上自己的生命。所献的祭物是指基督的宝血(西1:24)或信徒的信心(腓2:17),保罗的”浇奠”表明他无论是继续活着(腓1:24)还是即将离世(4:6),都在为福音的缘故奉献自己的生命。其实一位牧者所能传给信徒最宝贵的礼物,莫过于为信徒舍命,如同耶稣为门徒舍命(可10:45)。牧者的舍命不是像耶稣那样钉十字架,而是在信徒面前活出耶稣的生命,带领信徒走十字架的道路,包括为着福音的缘故忍受磨难(1:8)、因着敬虔的生活遭受迫害(3:12)、不断操练圣洁(2:20-26)、决不停止传道(4:1-5),等等。
一个人无法将自己所没有的东西传给别人,在信仰的传承上也是如此。如果牧者不用心去牧养下一代,那么等他们长大之后,他们也不会用心去牧养自己的下一代;反之,如果牧者愿意浇奠自己的生命来牧养下一代,那么等他们长大之后,他们也会如此为下一代献上自己的生命。这就如同主耶稣关于麦子的比喻:”一粒麦子若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结出许多果实来。”(约12:24) 愿更多的牧者甘心成为那落在地里的一粒麦子。
文 / 周元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