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多书1:1-3 因真理、得盼望、以行善

“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这是司徒雷登为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前身)定下的校训。保罗在提多书中针对克里特教会的问题给出了与之类似的教训。提多书的开篇就陈明了写作目的——”这是为着神选民的信心,和那合乎敬虔真理的知识;这都是根据永生的盼望”(1:1-2, 新译本)。“敬虔”在提多书中的表现方式就是行善(1:8, 16; 2:14; 3:1, 8, 14),”合乎敬虔真理的知识”也可翻译为”带来敬虔”的真理知识(标准译本, NIV),而真理的知识之所以能够带来敬虔,是基于永生的盼望(1:2)。因此,保罗在提多书中教导可以总结为:因真理、得盼望、以行善。
提多书的正文从三个方面讲述了真理与行善的关系。第一是设立教会长老的标准,就是坚守教义、喜爱善工(1:5-9)。保罗对长老的资格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无可指摘、喜爱良善(1:6-8),二是坚守教义、善于教导(1:9)。这两方面分别对应着敬虔与真理、品格与恩赐、生命的见证与使命的忠诚、个人的成圣与教会的建造,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第二是对假教师行为的谴责,就是偏离正道、无份善工(1:10-16)。克里特岛的文化习俗是常常说谎(1:12),反映在信仰上就是有许多好讲空话和欺骗人的,他们声称认识神,却在行为上否认他;他们是可憎的、悖逆的,在各样的善事上是毫无用处的(1:16)。这个部分从反面论证了真理与敬虔的关系:以谎言否认真理的人在敬虔上无份。第三是对信徒行为准则的教导,就是靠着恩典、常作善工(2:1-3:11)。保罗从两个方面来教导信徒的行为准则,一是主内家人之间的关系(2:1-15):作牧者的要用纯正的道理劝勉主内的家人,免得神的道受毁谤(2:1-8);作奴仆的要按着神的心意顺服自己的主人,好使神的道在凡事上得着尊荣(2:9-10)。二是教会与世界之间的关系(3:1-8):教会要顺服执政的和掌权的,随时准备作各样的善工;不可毁谤人,要与人无争,谦恭有礼,向众人表现出充分温柔的心(3:1-2)。这个部分从正面论证了真理与敬虔的关系:敬虔的生活能够见证真理的道。
保罗在教导信徒的行为准则时,两次阐述了信徒的善行是基于在真理里面的盼望(2:11-14; 3:3-8):信徒曾经是不敬虔、不顺服、被各种私欲和逸乐所奴役,如今却因着神的拯救而脱离不义、得着新生(2:12; 3:3-5);信徒更是因着神的恩典有永生的盼望,盼望等候救主耶稣基督荣耀的显现,成为神的子民和后嗣(2:13; 3:7)。神所带来的拯救和盼望,使得信神的人常常留心作善工,因为这既是出于神的工作(2:14),也是对人有益的美事(3:8)。
提多书中所描述的行善标准看起来相当高,例如反复提到的”自律”(1:8; 2:2,5,6,12),以及年老的男人在忍耐上要健全(2:2)、年轻的妇女要顺从自己的丈夫(2:5)、年轻的男子言词要纯正(2:8)、信徒要向众人表现出充分温柔的心(3:2)、等等,这些要求对如今的很多信徒来说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的确,当人想要靠着自己的意志行出这些善事时,真的是难如登天,以致于有些信徒干脆放弃了行善的念头,不再理会圣经中的教导。但是,保罗在提多书中的教导并非是遥不可及,人做不到是因为行善的动机和方式不对。保罗在书信的开篇就讲到了,敬虔是出于真理的知识、基于永生的盼望(1:1-2),因此人能够作什么善事必须是因真理、得盼望、以行善。
真理是指基督已经成就的救恩,这使得行善成为可能。神拯救万人的恩典已经显明,这恩典训练我们除去不敬虔的心和属世的私欲,在今世过着自律、公正、敬虔的生活(2:11-12)。因此,一个真正重生得救的人,神的恩典会使他的心思意念不断地更新(3:5; 罗12:2),从沉迷于属世的私欲逐渐转移到渴慕神的善工(2:14);虽然他在世上仍然会经历属灵的争战和肉体的软弱,但是神能使他重新站立并且靠主得胜(罗8:37);因为神的恩典不单是在我们信主的那一刻、拯救我们脱离罪恶的奴役而称义(3:3-5),更是在我们信仰的这一生、激励我们追求美善的事物而成圣(2:14; 3:8; 帖前5:23)。
盼望是指基督将要完成的救恩,这使得行善能够持续。信徒的成圣之旅固然艰辛,但是因着对终点的盼望,也就不觉得辛苦。对未来的盼望是治愈当下苦难的良药:主耶稣因着摆在前面的喜乐,就忍受了十字架,轻看了羞辱(来12:2);保罗为了得着主将来要赏赐的公义冠冕,在世上打完了那美好的仗(提后4:7-8);保罗也劝勉信徒要竭力多作主工,因为有身体复活的盼望,并且知道自己的劳苦在主里面不是徒然的(林前15:58)。如今许多信徒在爱心上冷淡、在善行上懒散、在属灵成长上停滞,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因着对当下处境的不满而对自己失望、对他人失望,甚至是对神失望。这样的人或许在信心上有软弱,但更大的问题是对未来没有盼望,就是对进入永生(1:2)、主的显现(2:13)、成为后嗣(3:7)、得着荣耀(罗8:18)、身体复活(林前15:52)、公义彰显(帖后1:6-7)、完全成圣(帖前3:13)、与主同在(帖前4:17)、新天新地(启21:4)这些事没有盼望。如果一个信徒失去了对天上之事的盼望,那么他所行的不过是地上之事(西3:2),他的爱心很快就会枯竭,无法持久行善。
主内肢体之间互相鼓励行善是一件美事,但是我们不可忘记,行善的意愿和能力是出于真理、基于盼望。所以,我们在劝人行善的时候千万不可主次颠倒,首要的是带出善行的真理和盼望、而不是善行本身,正如保罗对提多的劝勉:”我愿你确实地强调这些事,使信神的人常常留心作善工”(3:8)——这些事不是别的,正是恩典的真理和永生的盼望(3:7)。
文 / 周元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