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太福音23:1-39 伪善之祸

耶稣不仅从正面的角度教导门徒要谦卑像小孩子(18:1-35),更是从负面的角度向假冒为善、高抬自己的宗教领袖宣告祸患(23:1-39)。在23:1-39中,耶稣针对经学家和法利赛人的行为发出了严厉的警告和审判:首先是警告群众和门徒,要遵守经学家和法利赛人的教导,但不可效法他们的行为(23:1-4),也不可像他们那样高抬自己(23:5-12);然后对经学家和法利赛人七次宣告祸患(23:13-36);最后是宣告对耶路撒冷的审判(23:37-39)。七次祸患所针对的行为可以分为四类:第一是使人跌倒,表现为不准人进天国(23:13-14)、带领人进地狱(23:15);第二是主次颠倒,表现为用祭物取代神(23:16-22)、用奉献取代义(23:23-24);第三是里外不一,表现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23:25-28);最后是背信弃义,表现为效法祖先的罪、流先知和义人的血(23:29-36)。
经学家和法利赛人的两个根本问题是虚伪和骄傲。虚伪(hypocrisy)是指把自己伪装成自己不是的样子,骄傲则是把不属于自己的荣耀归给自己;虚伪和骄傲结合在一起,就体现为经学家和法利赛人的言行不一(23:2-3)、自我高抬(23:5-7),以及七祸中的各种乱象(23:13-36)。经学家和法利赛人作为以色列的领袖,坐在摩西的座位上(23:2),有极大的特权,同时也有极重的责任。因此,他们的虚伪和骄傲造成的后果也极为严重:对人的虚伪会使人受蒙骗,对神的虚伪却会带人下地狱(23:15),因为他们领受了神的圣言(23:2)、作为百姓的向导(23:16,24)、把控着天国的门(23:13);对人的骄傲会导致与人为敌、失去朋友,对神的骄傲却会导致与神为敌、失去救恩(23:29-36; 21:43),因为他们杀害了先知、拒绝了神所赐的拯救者(21:33-39)。这就是耶稣向他们宣告祸患的原因。
耶稣对经学家和法利赛人的审判,对当今教会有两方面的警醒。第一是不可虚伪。当今的教会领袖与曾经的经学家和法利赛人面临着同样的困难,就是教导真理容易、实践真理难(23:3),让别人去做容易、自己去做难(23:4),做给别人看容易、心甘乐意地做难(23:5)。只教导别人而自己却不照着行的就是虚伪,这样的人只能被称为教师、而不能被称作牧者,因为牧者除了能教导之外(提后2:15),还要有牧养群羊的品格。新约圣经中有许多牧者的榜样:耶稣自己作为好牧人,不单是启示真理,更是为羊舍命(约10:11);耶稣在升天之前,三次嘱托彼得要牧养主的羊(约21:15-19);彼得在年老的时候,劝勉那些作长老的人要作群羊的榜样(彼前5:2-3);保罗以父亲的心肠牧养哥林多教会,对他们说师傅虽有一万,为父的却是不多(林前4:15)。 因此,神所喜悦的牧者不单要是用口传讲主的道,更是用生命见证主的道(徒1:8; 提前6:12)。愿所有服事主的门徒,不要去追求作别人的老师(23:8-10),而是要以谦卑的心作服事人的仆人(23:11-12; 可10:44-45)。
第二是不可骄傲。当今的教会领袖与曾经的经学家和法利赛人面临着同样的试探,就是用神赋予的恩赐、权柄和祝福来荣耀自己。我们要警惕两种自我荣耀:一是世俗的自我荣耀,二是属灵的自我荣耀。世俗的自我荣耀比较容易分辨,就是保罗所批判的那些以敬虔为得利门路的人(提前6:5),对应到当代就是诸如成功神学之类的、以宗教为手段来追求世俗利益者。属灵的自我荣耀是世俗的自我荣耀的自然延伸,根源都是骄傲,但是表现方式更加微妙,就如同耶稣的门徒曾经所作的:一方面,他们不求世界的荣华(可10:28),而只想求神国的高位(可10:37);另一方面,他们愿喝耶稣的苦杯(可10:39),而不愿作众人的仆人(可10:43-44)。属灵的自我荣耀是年轻信徒和成熟信徒都会遇见的试探。年轻信徒可能会因为属灵的自我荣耀而产生错误的动机,例如许多年轻人仰慕教会历史上的属灵伟人,因为他们的故事被后世传扬,他们在天国的奖赏是大的。效法信心的榜样固然是好,但如果动机是为自己求荣耀,那么属灵伟人的见证就失去了原本的价值。成熟的信徒也可能会因为属灵的自我荣耀而变得假冒伪善,例如一个教会领袖越来越成功时,便会受到众人的高抬和称赞,他的能力越来越强,权利越来越大,形象越来越重要,服事越来越荣耀;若他不能常常在神面前警醒和降卑、时时省察自己内心的动机,便可能会渐渐变得爱慕虚荣、表里不一、甚至是犯罪跌倒。
但愿耶稣对经学家和法利赛人的虚伪和骄傲的审判,能够像警钟一样在我们耳边长鸣,让我们时时不忘记主耶稣的话:”凡高抬自己的,必被降卑;凡自己谦卑的,必被升高。”(23:12)
文 / 周元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