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可福音14:1-16:8 这人真是神的儿子!

在1-13章中,耶稣通过许多神迹与教导向门徒启示了关于自己的真理,但是还差最后一环,就是用自己的生命见证所传的道,藉着受难和复活证明他真是神的儿子(1:1; 15:39)。马可福音14-16章通过六个故事,讲述了耶稣从受难之前的预备到受难与复活的整个过程。
第一是打破香膏的奉献(14:1-11)。在耶稣被捕之前,共有三处为耶稣受难所作的预备,第一处预备是女人用香膏膏耶稣的故事(14:1-11),这个故事呈首位呼应的结构:开头是宗教领袖的背叛(14:1-2),结尾是门徒犹大的背叛(14:10-11),中间是女人打破香膏的奉献(14:3-9),与首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女人的奉献是全然的奉献(14:3),是全力的奉献(14:8a),也是全信的奉献(14:8b-9)。女人表现出了比门徒更大的信心,因为她知道耶稣即将受难(14:8),更知道爱耶稣比任何事都重要(14:6-7)。对于耶稣来说,如果人对神的奉献是出于信心和爱心,那么穷寡妇投入的两个小钱绝不会没有价值(12:44),而女人浇灌的整瓶纯哪哒香膏也不会是浪费(14:4-9);并且女人那带着信心的哪哒芬芳,将会伴随着福音传遍全世界(14:9)。
第二是流血舍身的立约(14:17-31)。耶稣被捕之前的第二处预备,是耶稣在逾越节的晚餐上与人立新约(14:17-31),这个故事也呈首位呼应的结构:开头是门徒的背叛(14:17-21),结尾是门徒的分散(14:27-31),中间是耶稣与门徒的立约(14:22-26),与首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耶稣所立的约是流血舍身之约(14:22-24),为要作新约的中保,成就一次而永远有效的赎罪祭(来9:14-15; 10:5, 12);耶稣所立的约也是多人赎价之约(14:24; 10:45),为要担当全人类的罪(赛53:12; 约一2:2);耶稣所立的约更是天国筵席之约(14:25),预告着神国的完全降临(赛25:6-8; 启19:9)。
第三是不随己意的顺服(14:32-42)。耶稣被捕之前的第三处预备,是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14:32-42),这个故事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耶稣难以忍受的痛苦(14:32-34),然后是耶稣不随己意的顺服(14:35-36),最后是门徒未能警醒的软弱(14:37-42)。耶稣胜过试炼的顺服,与门徒陷入试探的软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耶稣既不像神的敌人那样因作恶而受苦(彼前3:17),也不像神的儿女那样为行义而受苦(彼前3:13),前者是罪有应得、后者是神的祝福(彼前3:14);耶稣作为神的儿子,是为了人的罪而被神当作罪犯来对待(彼前3:18; 林后5:21),这才是他痛苦的根源。耶稣与父的关系越亲密,被父神离弃的痛苦就越深刻;但他必须在享受父的同在和顺服父的旨意之间二选其一(14:35-36a)。他向父神痛苦而恳切的祷告最终蒙了应允,但神的应允不是救他脱离死亡,而是让他因着所受的苦难学会顺从(14:36b; 来5:7-8)。
第四是舍生取义的见证(14:53-72)。耶稣靠着警醒祷告预备好了自己的心迎接祸患(14:42),门徒却没能警醒祷告而在耶稣被抓捕之后即刻跌倒(14:50-52)。耶稣在公议会受审的故事呈首尾呼应的结构:开头是众人作假见证控告耶稣(14:53-61a),结尾是彼得作假见证否认耶稣(14:66-72),中间是耶稣诚实勇敢地见证自己神子的身份(14:61b-65),与首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公议会受审的过程中,耶稣并不为自己辩护(14:60-61),就像即将被屠宰的羔羊一样不开口(赛53:7);但是,当大祭司询问他是否是那受称颂者的儿子基督时,耶稣不仅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还预告他将要高升作王、并要再次降临(14:62; 诗110:1; 但7:13)。耶稣的行为是真正的舍生取义:他的见证成为他被处死的罪证(14:64),但他的舍命成全了神的旨意,让许多人因认识他而得称为义(赛53:11)。
第五是黑天裂幔的受难(15:1-39)。耶稣照着他自己所预言的被定罪、凌辱、鞭打和杀害(10:33-34)。耶稣的受难有三重意义,第一是众叛亲离的受难:耶稣是被所有人背叛,包括自己的门徒(14:66-72)、犹太群众(14:56-59)、犹太领袖(14:63-64)、彼拉多(15:15)、罗马士兵(15:16-20)、过路人(15:29)、甚至包括和他同钉十字架的人(15:32)。因此,耶稣是为担负全世界的罪而死,却被全世界的人所杀;然而,他竟为全世界的人求赦免(路23:34),愿全世界的人得拯救(彼后3:9) ——这就是神对人的爱!(罗5:6-8)。第二是成就预言的受难:15:21-36中对耶稣受难的描述应验了旧约的多处经文(诗69:21; 22:18; 赛53:12; 诗22:7-8; 22:1; 69:21),证明耶稣的受难的确是神的旨意。第三是黑天裂幔的受难:受难的过程是遍地的黑暗(15:33-34),象征着耶稣承受了神的审判(出10:21; 摩8:9)和离弃(15:34);受难的意义是幔子的裂断(15:38),象征着耶稣的死开辟了通往至圣所的道路,使人可以坦然无惧地见神(来10:19-20);受难的结局是福音的开端,耶稣断气之后,竟然第一次从一个外邦人的口中说出了耶稣是神的儿子(15:39),神的儿子的真正意义竟然在十字架上得以完全彰显。至此,我们才完全理解马可福音开篇所说的”福音的开始”(1:1),就是神的儿子耶稣基督为世人的罪被钉十字架!
第六是消失不见的复活(16:1-8)。马可福音的结尾如同其开头一样,简短而略显突兀。16:1-8的结尾是一个”消失不见”的复活故事。首先是消失不见的墓门(16:1-4):在耶稣复活的第一批见证人到来之前,主的使者已将沉重的墓门滚开了(太28:2)。其次是消失不见的耶稣(16:5-8):妇女们看见了使者就惊慌,但使者告诉她们说耶稣已经复活了,还给她们看空坟墓的证据(16:6),让她们向门徒传达复活的消息,告诉门徒和彼得在约定的地方重聚(16:7)。最后是消失不见的结尾:现代学者普遍认为,16:8是马可福音正式的结尾,而16:9-20是后人增补的。但16:8的内容却是妇女们非常害怕,什么也没有告诉人,这种”未完待续”式的结尾或许有着作者独特的用意。作者以门徒的失败和妇女的害怕作结,或许是在表明,跟从耶稣的门徒和妇女们,曾经也是何等的软弱,而正是耶稣十字架的大能使软弱的人变得刚强(林后12:10)。所以,马可福音的结尾是对开头的完美呼应:神的儿子耶稣基督是福音的开始(1:1),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罗1:16),要改变软弱之人的生命,并要藉着他们来改变世界(16:9-20)。
坟墓容不下复活的耶稣,福音书也容不下复活的耶稣。马可福音结束了,耶稣基督的福音却没有结束;对耶稣的记载结束了,关于耶稣的故事却没有结束。耶稣的故事不再通过笔墨来承载,而是通过信徒的生命来书写。那么,你愿意让神在你的生命中执笔,书写耶稣与你的独特篇章吗?
文 / 周元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