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可福音10:46-13:37 君临圣城

耶稣在生命的最后一周进入了使命的最后一站,就是圣城耶路撒冷。他的到来本有着君临圣城的荣耀(11:1-10),最后却被自己的子民羞辱定罪(14:64-65),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四福音书的作者都用大量的笔墨记述了耶稣受难复活前最后一周的故事(太21:1-27:66; 可11:1-15:47; 路19:28-23:56; 约12:12-19:42),其中马可福音10:46-13:37记载了从礼拜天到礼拜二,耶稣与犹太人宗教领袖之间的冲突,以及耶稣对门徒的教导,从四个方面进一步启示了耶稣的身份和末世的奥秘。
第一是耶稣的身份。马可福音1:1-10:45通过耶稣的言行初步启示了他的身份:他既有神的权柄和能力(2:10),又以奴仆的形象服事人、为人舍命(10:45; 腓2:7)。10:46-12:37则通过四个故事,从新的角度进一步揭示了耶稣的身份。第一个故事是从瞎子巴底买的口中宣称耶稣是大卫的子孙(10:46-52),这表明耶稣是大卫之约中的君王(撒下7:16),又是带来公义、医治和拯救的弥赛亚(赛11:4; 35:5; 诗72:12)。第二个故事是耶稣骑驴进圣城受到人民的称颂(11:1-11),耶稣的形象正是撒加利亚书9:9-10所预言的君王形象:他是温柔的、得胜的、带来和平的君王(亚9:9-10)。但是人们不知道的是,耶稣的温柔是为世人舍命(可10:45),他的得胜是战胜罪和死(林前15:55-57),他带来的和平是让神与人和好(林后6:18)。第三个故事是宗教领袖因着耶稣对他们的审判(11:12-25),仗着自己在”地上”的权柄,质疑耶稣从”天上”而来的权柄(11:27-28),结果被反被耶稣质问(11:29-30)和审判(11:31-33)。第四个故事是耶稣通过提问来启示自己的神人两性(12:35-37):诗篇110:1证明了基督的神性,而犹太人的传统认为基督是大卫的子孙(12:35),表明了基督的人性。基督的神人两性是犹太人未曾想过的问题(12:37),耶稣提出这个问题是为了启发犹太人思考他的真实身份:耶稣就是基督(8:29),既是神的儿子(1:1),也是大卫的子孙(12:35)、人的儿子(6:3)。
第二是耶稣的审判。在与宗教领袖的冲突中,耶稣通过象征和比喻的方式,两次表达了对宗教领袖的审判(11:11-21; 12:1-9),但同时也给人带来了盼望(11:22-26; 12:10-11)。第一次审判,是通过首位呼应的结构,用无花果树的枯萎作审判的象征(11:11-21):开头是耶稣咒诅有叶无实的无花果树(11:13-14),结尾是被咒诅的无花果树连根枯萎(11:20-21),象征着耶稣对宗教领袖属灵贫瘠的审判(弥7:1; 何9:16);中间的故事是耶稣在被人弄成贼窝的圣殿里”搞破坏”(11:15-18),表明耶稣对污秽圣殿之人的审判(耶7:11-15),也预示着圣殿将要被毁灭(13:2)和取代(14:58)。审判之后是耶稣给门徒的盼望:信心的祈求能移山,信心的祷告必成就 (11:22-26)。在这里耶稣对信心作了三方面的说明:信心不是对圣殿,而是对神(11:22);祷告不是靠圣殿,而是凭信心(11:23-24);信心体现在饶恕人,是从天父而来的(11:25)。耶稣的第二次审判,是用葡萄园的佃户被除灭作比喻(12:1-9),表明神要将他的国从以色列人中间夺去,赐给那能结果子的百姓(太21:43)。审判之后是神给人的盼望:以色列人所弃的石头,要成为房角的头块石头(12:10-11),信靠他的必不致羞愧(彼前2:6)。两次的审判和盼望传达了关于救恩的新信息:圣殿被污秽,耶稣成新殿(弗2:20-21);选民弃绝神,神国换新人(弗2:19)。
第三是耶稣的智慧。法利赛人、希律党人(12:13-17)、撒督该人(12:18-27)和经学家(12:28-34)轮番上阵,以极难的问题挑战耶稣,但耶稣皆以惊人的智慧回应,使得再也没有人敢问他了(12:14)。第一个难题是政权与神权的关系(12:13-17)。亲宗教的法利赛人与亲政治的希律党人合谋试探耶稣,问耶稣说纳税给凯撒可以不可以(12:14),这是一个引诱耶稣将宗教与政治对立的陷阱。然而,耶稣的回答不是制造”对立”, 而是让二者”分立” :凯撒的物归给凯撒,神的物归给神(12:17)。但耶稣更深层的意思其实让二者”归一”:凯撒的物是刻着凯撒之”像”的银币(12:16),神的物却是照着神的”形象”创造的人(创1:26),因此人的全人全心都当归给神(申6:5);不仅如此,君王的权柄也是神设立的(但2:21),神所创造的一切都当归给神(诗24:1)。第二个难题是复活与婚姻的争议(12:18-27)。撒督该人与法利赛人不同,他们只读摩西五经、不相信有复活(12:18),于是就设计出复活之后婚姻关系的困境来挑战耶稣(12:19-23)。这或许是他们用来驳倒法利赛人的经典例子,但耶稣却指责他们是大错特错:一方面,他们不明白圣经,摩西五经中的神不是死人的神,而是活人的神(12:26-27; 创3:6),因为神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在圣约中的关系没有因死亡而断绝;另一方面,他们不晓得神的能力,神有能力使死去的人复活,像天使一样不娶也不嫁(12:25)。第三个难题是爱神与爱人的总律(12:28-34)。据统计,旧约圣经包含十诫在内一共有613条诫命,但经学家却问耶稣,诫命中哪一条是第一重要的。这显然是一个无人敢回答的重大神学问题,耶稣却从摩西五经中选出了两条最大的诫命——爱神和爱人(12:29-31; 申6:4-5; 利19:18),这正是十诫的精髓(出20:3-17),也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太22:40)。
第四是耶稣的再来。在预备进入受难之前,耶稣向门徒启示了关于将来的事,就是从耶稣离开到耶稣再来这段时间内要发生的事(13:1-37)。耶稣告诉门徒,眼前荣美的圣殿将要被彻底拆毁,门徒就询问这些事发生的时间和预兆(13:1-4)。然而,耶稣回答的重点不是关于圣殿的毁灭,而是关于人子的再来;耶稣没有启示自己再来的时间和预兆,却郑重地提醒门徒三件事。一是必有”灾惑”到来(13:5-23):耶稣再来之前必有灾难出现,包括战争和天灾(13:7-8)、信徒受迫害(13:9-13)、末后的大灾难(可能是指主后70年圣殿被毁)(13:14-20),并且有假基督和假先知出来迷惑人(13:5-6, 21-23)。二是人子驾云再来(13:24-27):人子来前无征兆、来时都知道(13:24-25; 珥2:10),那时选民从四方被招聚(13:27; 帖前4:15-18),坚忍到底的必得救(13:13)。三是警醒家主忽来(13:28-37):人子再来的时间只有父知道(13:32),但是主人外出托责(13:34),仆人必须警醒(13:35-37)。
马可福音10:46-13:37进一步启示了耶稣的身份、耶稣的审判、耶稣的智慧和耶稣的再来。在这之后,耶稣便开始为受难作最后的预备。
文 / 周元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