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福音通过七个”我是”充分启示了耶稣的身份,其中第七个”我是”是耶稣应许赐下圣灵之后(14:16),继续对门徒所说的话:”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住在我里面的,我也住在他里面,他就结出很多果子;因为离开了我,你们就不能作什么。”(15:5) ”葡萄树”对犹太人来说并不陌生,旧约圣经中常常用葡萄树比喻以色列,通常是在讲以色列的悖逆(诗80:8–16; 赛5:1-2; 耶2:21; 结15:2–6)。耶稣说自己就是”真葡萄树”(15:1),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耶稣取代了悖逆失败的以色列——既取代了以色列作神的子民和祭司的身份(出19:6; 可12:9),也取代了以色列的许多宗教传统,例如逾越节的羔羊(1:29)、圣殿(2:19)、敬拜场所(4:21-24)、摩西(5:45-47)、旷野的吗哪(6:49-51),等等;第二,耶稣完成了以色列没能完成的使命,就是结出许多果子,使神得荣耀(15:8; 赛5:1-2)。耶稣将自己比喻成真葡萄树,不单是启示自己的身份和使命,也是在用葡萄树和枝子的比喻,阐述门徒的身份和使命:门徒的身份是属于葡萄树的枝子,而门徒的使命是葡萄树藉着枝子结果子。
约翰福音15:1-17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用葡萄树和枝子,比喻父、耶稣与门徒之间的关系(15:1-8)。15:1-3侧重于讲门徒的身份, 强调父在门徒身上作工,为要使门徒在耶稣里面多结果子:耶稣是葡萄树,父是培植的人,门徒是属于葡萄树的枝子;父培植葡萄树的方式,是剪去所有属主却不结果子的枝子,而修剪所有结果子的枝子,让它结更多的果子(15:1-2)。这个比喻的要点,不是讨论属主的人是否仍有可能被抛弃(6:37–40; 10:28),而是要强调属于真葡萄树的枝子必定会多多少少地结果子,并且父会通过修剪使它结更多的果子,除非它是那丢在外面没有生命的枯枝(15:6)。15:4-8侧重于讲门徒的使命,强调耶稣藉着住在他里面的门徒结果子,为要使父得荣耀。耶稣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说明,门徒结果子的前提是住在耶稣里面:门徒若不住在耶稣里面,就不能作什么;而门徒若住在耶稣里面,耶稣也住在他里面,他就结出很多果子,并且门徒无论祈求什么都给他们成就,使父因此得荣耀(15:4-8)。这里有两点需要澄清,第一是耶稣与门徒的关系:耶稣与门徒是彼此住在对方里面,这种关系不是机械式的连接,如同管道与管道相连、砖块与砖块相叠,而是门徒与耶稣在生命上的联合,就像葡萄树与枝子的关系——枝子不单是从葡萄树吸取养分,更是葡萄树生命的一部分,枝子不能脱离葡萄树而存在。第二是门徒与果子的关系:门徒结果子不是靠自己的能力,而是耶稣的生命在门徒身上的外显,就像葡萄枝结果子——不是枝子本身能结果子,而是葡萄树藉着枝子结出果子,枝子离开了葡萄树就不能作什么。因此,对基督徒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住在耶稣里面,这样必能结出许多果子;如果发现自己结不出果子——例如常常陷入试探、爱心渐渐冷淡、服事成为重担、心灵疲惫不堪,这时,既不要自暴自弃安于现状,也不要刻意努力来改变现状,因为这或许是枝子已经远离葡萄树的征兆,需要尽快依托神的恩典、重新回到耶稣里面。
第二个部分是通过进一步启示父、耶稣与门徒的关系,来阐述门徒当如何住在耶稣里面(15:9-11)。耶稣这里不再用比喻,而是直白地说明,耶稣与门徒的关系就如同父与耶稣的关系:一方面,父怎样爱耶稣,耶稣也怎样爱门徒;另一方面,门徒需要住在耶稣的爱里,他们如果遵守耶稣的命令,就必定住在耶稣的爱里,正像耶稣遵守父的命令,住在他的爱里一样(15:9-10)。因此,门徒住在耶稣里面的方式是通过爱与顺服:住在耶稣里面就是住在耶稣的爱里面,而住在耶稣的爱里是通过遵守耶稣的命令。”爱与顺服”,是耶稣在离世前对门徒的一个重要教导(14:15,21,23,31; 15:10),既启示了父与耶稣之间已经存在的关系,也描述了耶稣与信徒之间将要成全的关系。”爱与顺服”并不是互为因果和条件,而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是父与耶稣、耶稣与门徒关系的完美体现。爱因着顺服变得完全,而顺服因着爱成为喜乐:当门徒与耶稣在顺服与爱的关系中联合——正如耶稣与父在顺服与爱的关系中合一时,便能经历到耶稣所经历的满溢的喜乐(15:11)。门徒因着顺服耶稣而喜乐,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耶稣对门徒的爱,门徒顺服耶稣是在回应耶稣的爱(约一4:11);二是门徒对耶稣的爱,门徒顺服耶稣是在表达对耶稣的爱(14:15,21);三是耶稣对父的顺服 (4:34; 5:19; 6:38; 8:29, 55; 10:17–18; 12:27–28; 14:31),门徒顺服耶稣是在效法耶稣的顺服(腓2:5-8; 弗5:1-2)。不过归根结底,门徒能够顺服,不是因为他们比世人有更好的品格和行为,而是因为他们是因着神的爱而从神而生的(1:13; 弗2:10; 约一4:7)。
第三个部分是通过耶稣对门徒的吩咐,来启示门徒当如何在信仰生活中实践爱与顺服(15:12-17)。耶稣对门徒的命令是要彼此相爱,像耶稣爱门徒一样(15:12)。耶稣爱门徒的方式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赐予门徒生命,为他们舍命(15:13);二是赐予门徒身份,称他们为朋友,并且将自己从父领受的一切都告诉他们(15:15);三是赐予门徒权柄,拣选和分派他们去结果子,并且使他们奉自己的名无论向父求什么,父必定赐给他们(15:16)。门徒对耶稣的顺服就是要彼此相爱(15:17),这个命令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门徒彼此相爱,是神的爱在门徒身上的彰显和完全(约一4:12);第二,门徒彼此相爱,是门徒对神的爱的回应和实践(约一4:19-21)。
约翰福音15:1-17通过葡萄树与枝子的比喻,充分地启示了父、耶稣与门徒之间爱的传承:父所培植的真葡萄树(15:1),藉着属于葡萄树的枝子结出常存的果子(15:5,16),这比喻了耶稣以父对他的爱来爱门徒(15:9),使得属耶稣的门徒以同样的爱来彼此相爱(15:12)。这整个过程的关键环节,就是耶稣与门徒之间的爱的传承:耶稣已经爱了门徒,但是门徒需要藉着顺服住在耶稣的爱里面。信徒不能住在耶稣的爱里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不愿意顺服,虽然知道神的旨意却不愿去遵行,这通常会发生在灵命尚不成熟的信徒身上;第二个原因是虽然愿意顺服,却常常倚靠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全然依托于神的恩典,这一般会出现在灵命相对成熟的信徒身上。例如我们所熟悉的属灵伟人戴德生,在宣教过程中就经历过”与葡萄树分离”的软弱:
“1869年整个夏天,戴德生的情绪非常低落,脾气暴躁是他”每天每时的失败”… 他看见自己和内地会都需要更多的圣洁、生命和能力… 他祷告、禁食,痛苦地挣扎,尝试努力做得更好,而且下决心仔细研读圣经。他强迫自己拨出更多时间来休息和默想;但这一切都好象没有果效!”每一天,每一小时,罪的重担都紧紧地压迫着我。我知道我若住在基督里,一切便迎刃而解,然而我却不能 …” 他的灵性不但没有愈来愈刚强,反而愈来愈软弱,更容易犯罪。他讨厌自己,恨恶自己所犯的罪… 在那段时期里,他回忆说:”我非常肯定我只需要基督,但实际的问题是如何向他支取。” 他的脑海中展现了一幅基督是葡萄树(约十五)的图画,他这样写道:”他是富足、信实的,我却贫穷;他是刚强的,我却软弱。我完全明白那树根和树干都有充分的养料;但问题是如何把它吸取到我这瘦弱的枝子里。”… 在以后几天里,戴德生继续思考这个问题。神又给他新的亮光,使他对属灵的进深又有进一步的了解。他记述说:”当我想到葡萄树和枝子的时候,灵魂如同得着圣灵的光照!我一直想从树根吸取汁液,向他支取丰富,那真是大错特错!现在我才知道主耶稣不但永不离开我,我更是他的肢体,他的骨肉。现在我才明白到葡萄树不只是根,而是整棵树——树根、树干、枝子、嫩枝、树叶、花和果子。耶稣不仅是这些,他也是土壤、阳光、空气和雨露,是超乎我们所想、所求、所需的千倍万倍。啊!能明白这真理是何等喜乐!” ” (节选自《挚爱中华——戴德生传》第32章)
戴德生的见证深刻地印证了耶稣的教导:离开了我,你们就不能作什么(15:5)。葡萄树的枝子不只是从树根吸取汁液,更是葡萄树的一部分,葡萄树就是它生命的全部,枝子离开了葡萄树就不能作什么;同样地,我们不只是向耶稣支取力量,更是耶稣肢体的一部分,耶稣就是我们生命的全部,我们离开了耶稣就不能作什么。愿每一位信徒都能更深地认识自己与耶稣不可分离的关系,并且藉着顺服住在耶稣里面——不单是顺服,更是要在耶稣那长阔高深、超乎人所求所想的爱里面(弗3:18-19),充满喜乐地顺服(15:11)。
文 / 周元圣
约翰福音通过七个”我是”充分启示了耶稣的身份,其中第六个”我是”是在耶稣预告自己要被出卖(13:21)、即将离开世界之前(13:36),对门徒所说的话:”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如果不是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14:6) ”道路”对犹太人来说并不陌生,旧约圣经中常常用神的道路比喻神的诫命或旨意(申8:6; 赛55:8; 诗18:30),但耶稣所说的道路不只是神指引人的路径,更是人归向神的途径;不只是耶稣所传讲的信息,更是耶稣所启示的自己。耶稣在地上陪伴了门徒三年之久,在即将离开的时候,劝门徒心里不要难过(14:1),因为耶稣来世界的终极目的,不是停留在地上与人同住,而是要将地上的人带到天上与父同住(14:3)。耶稣的离开不是神人关系的终结,而是人归向神的开始;因为耶稣要成为神与人之间的道路(14:6),让人藉着他可以进入通往天家的旅程(14:7,12-14),直到时候到了,他再来接人进入天家(14:3)。
约翰福音14:1-14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天家的预备(14:1-3)。耶稣安慰门徒不要因为耶稣的离开而难过,因为耶稣去,是要在父的家里为门徒预备地方(14:1-2),并且应许门徒必定再来接他们到耶稣那里去(14:3)。这个比喻的虽然直白,门徒却不能明白,因为耶稣不是在讲地上的住所,而是在讲天上的居所。耶稣所预备的”地方”,是指信徒在天上与父同住(启21:3);耶稣”预备”地方的方式是”去”,包括耶稣的受难、复活和升天;耶稣再来接门徒到他那里去,是指耶稣将要再次降临,将信徒提到云里,使信徒与主永远同在(帖前4:17)。耶稣所预备的地方就是人们常常所说的”天堂”,耶稣的教导可以帮助我们消除关于天堂的一些误解:天堂是耶稣藉着自己的受难和复活,专门为信他的人预备的,而不是像世人想象的那样是所有人死后的归属;天堂是父的家,它之所以美好,不是因为有一群善良的人,而是因为有一位圣洁的神,如果一个人在地上活着的时候从未渴慕神的同在,那么天堂就不是他的归属。
第二个部分是天家的道路(14:4-9)。门徒不明白耶稣的比喻,既不知道耶稣要去的地方,也不知道那条路(14:4-5),于是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如果不是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14:6) 耶稣要去的地方就是父那里,耶稣自己就是通往父的道路。耶稣不仅是道路,也是真理和生命。”道路、真理、生命”这三个词从不同的角度启示了耶稣的身份:耶稣是道路,是人到父那里去的唯一途径(11:6);耶稣是真理,是人认识父神的唯一渠道(1:18; 11:9);耶稣是生命,是人得着永生的唯一源头(1:4; 5:26; 11:25)。耶稣作为”道路”,一方面具有极度的排他性,因为如果不藉着耶稣,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在不信的人看来,这是无比冒犯的说法,因为这否定了其他一切宗教存在的意义;但是对于信的人来说,这是无比贵重的恩典,因为这是由耶稣的宝血所开辟的唯一救恩之路(来10:19-20; 徒4:12)。耶稣作为”道路”,另一方面也具有极度的包容性,因为耶稣被举起来,要是所有信他的人得永生(1:12; 3:14-16; 12:32; 20:31),既包括犹太人、也包括外族人(10:16),既包括虔诚的人(3:3)、也包括有罪的人(4:14),既包括跟从他的人、也包括杀害他的人(路23:34),既包括当下的人、也包括万世的人(太18-20)。
第三个部分是天家的旅程(14:10-14)。耶稣去”预备”地方,不只是为信徒预备天家,也是为天家预备信徒,因为天家不只是一个有耶稣在终点等候的地方,也是一段有耶稣陪伴人同行的旅程。耶稣经历受难、复活、升天之后,他所作的事,信他的人也要作,并且要作比这更大的事,因为耶稣往父那里去(14:12)。信他的人要作耶稣所作的事,是因为耶稣与信徒的关系,就如同父与耶稣的关系:耶稣作什么事不是凭着自己、而是住在他里面的父作自己的事(14:10);同样地,信耶稣的人作什么事不是凭着自己、而是住在人里面的耶稣作自己的事。耶稣与信徒之所以有这样的关系,是因为耶稣到父那里去,并不是离开了信徒,反而与信徒更加亲密地同在,就是藉着父所赐下圣灵住在信徒里面(14:16-17, 20)。这也标志着信徒从知道”道路”变为进入”道路”,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被耶稣服事变为服事耶稣(13:14),从见证耶稣的能力变为耶稣能力的见证人(徒1:8)。信耶稣的人不仅要作耶稣所作的事,还要作比耶稣更大的事,这里的”更大”不是大小优劣的对比——既不是指门徒所行的神迹比耶稣更大,也不是指门徒的事工比耶稣更重要,因为信徒所作的事都是出于耶稣——而是在对救恩历史的不同阶段作比较(1:50; 5:20) :耶稣在得荣之前,曾经在尚未得着救恩的门徒面前,作了预备救恩的事;耶稣在得荣之后,将要在已经得着救恩的门徒里面,作比这些更大的事,就是藉着门徒传扬救恩(15:26–27; 17:20; 20:21, 29)。
耶稣所作的事,信他的人也要作(14:12),耶稣讲到信徒要作的第一件事就是祷告:”你们奉我的名无论求什么,我必定成全,使父在子的身上得着荣耀。”(14:13) 正确理解这句话需要参照上下文的语境,明白父、耶稣与信徒在祷告中的关系:耶稣所作的事是出于住在他里面的父(14:10-11),而信徒所作的事是出于住在他里面的耶稣(14:12, 17, 20);信徒”奉耶稣的名”是指顺服耶稣的权柄;信徒奉耶稣的名向父”祈求”时,不是在凭着自己的意思说话,而是耶稣藉着圣灵在信徒里面向父祈求,这样的祷告耶稣必定会成全,使父在子的身上得荣耀。因此,信徒的祷告绝不是个人对神单方面的索取,即按着自己的意思,借用耶稣的名号,向父祈求使自己得好处的事;而是信徒参与三一神的工作,即按着圣灵的感动,顺服耶稣的权柄,向父祈求使父得荣耀的事,这样的祈求神必定会成全。这就是为什么在实际的祷告操练中,我们先要有对神的敬拜、赞美和感恩,然后再有祈求(11:41-42; 17:6-11; 王上8:23-26; 王下19:15-16; 尼1:5-11; 诗9);在祈求中先要为神的事祈求,然后再为人的事祈求(太6:9-13),如此我们的祷告就能与神的心意相通。
耶稣就是道路、真理、生命,他为我们成为了道路(14:6),我们应当进入他的道路;他为我们成为了真理(1:14),我们应当传扬他的真理;他为我们成为了生命(6:35),我们应当活出他的生命。耶稣虽然回到了天父那里,却藉着圣灵住在我们里面(14:20);他虽然去为我们预备家乡,却陪伴我们走回家的旅程(14:13-14);他虽然完成了地上的工作,却要藉着我们作更大的工作(14:12)。我们既然已经踏上这条往父那里去的道路,就当坚定不移地走到底,忠心地作耶稣要藉着我们作的事,直到他再来接我们回天家的日子。
文 / 周元圣
约翰福音通过七个”我是”充分启示了耶稣的身份,其中第五个”我是”是在耶稣即将复活死了四天的拉撒路的时候,对马大说的话:”我就是复活和生命;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要活着。所有活着又信我的人,必定永远不死,你信这话吗?”(11:25-26) “复活”对犹太人来说并不陌生,旧约圣经中有以利亚和以利沙使死人复活的故事(王上16:21-22; 王下4:32-35);耶稣在世的时候,虽然撒督该人和法利赛人对复活的事有分歧(可12:18; 徒23:8),但是犹太人普遍相信在末日有复活(11:24)。不过,耶稣宣告”我是复活和生命”的意义,不同于犹太人所认为的复活,体现在两方面:第一,耶稣所说的复活和生命,不单是指末日的时候,也是指当下,他即将通过复活死去的拉撒路来证明这一点(11:43-44);第二,耶稣不单是要赐予复活和生命,他自己就是复活和生命,他即将通过自己的死和复活来证明这一点(12:32; 20:31)。其他福音书中也记载过耶稣让死人复活的神迹(可5:35-43; 路7:11-17),但是耶稣复活拉撒路的故事有着特别的意义。耶稣复活拉撒路,是约翰福音所记载的耶稣受难前的最后一个神迹,也是最大的神迹,有三方面的意义:一是彰显神的荣耀(11:4,40),二是启示耶稣的身份(11:25-26),三是使人能够相信(11:14,42)。
拉撒路的死里复活,是为了彰显神的荣耀。当马大和马利亚差人将拉撒路患病的消息时告诉耶稣时,耶稣却说:”这病不至于死,而是为了神的荣耀,使神的儿子因此得到荣耀。”(11:4) 耶稣的意思不是说这病不会导致死亡,而是在预告耶稣要藉着拉撒路的死而复活显明神的荣耀。为了让神的荣耀更好地彰显,耶稣刻意耽延了两天(11:6),等回去时拉撒路已经死了四天(11:17)。在犹太人的观念中,人死亡三天之后灵魂就离开了躯体(Carson, D. A.),身体也已经朽坏(11:39),不可能再复活了。因此,在犹太人看来拉撒路已经”死透了”,即使耶稣来了也于事无补(11:21, 24, 32, 37, 39);但耶稣正是要在人看为不可能的事上彰显神的荣耀(11:40),于是他大声呼叫拉撒路从坟墓里出来,拉撒路竟然就出来了(11:43-44)!拉撒路的复活成为了轰动性的事件,使许多犹太人慕名而来,并且因此信了耶稣(12:9-11)。
拉撒路的死里复活,也是为了启示耶稣的身份。当耶稣对马大说”你的兄弟必会复活时”,马大认为耶稣是在说末日复活的事,耶稣却说:”我就是复活和生命;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要活着。所有活着又信我的人,必定永远不死,你信这话吗?”(11:23-26) 耶稣的回答包含两方面的意义,第一,耶稣就是复活和生命:耶稣既是生命的源头(1:4; 5:21,26),也是生命的审判者(5:27),更是生命的拯救者(3:16);他不单通过拉撒路的死里复活来显明自己赐生命的能力(5:21),更是藉着拉撒路的死里复活预告自己的受难和复活(11:51-53; 12:7, 23-24, 32),以此来证明自己就是复活和生命。第二,信耶稣的人永远不死:耶稣虽然使拉撒路的肉身复活,但是耶稣所说的”永远不死”却不是指肉身永远存留,而是指与生命的源头耶稣相连,从而脱离死亡的权势(林前15:54-56),与耶稣同享复活的生命(罗6:5)。死亡的本质不是消失、而是分离,肉身的死亡是身体与灵魂分离,灵魂的死亡则是灵魂因罪的缘故与生命的源头——神分离;而永生就是人与神恢复关系、永远同在,表现为人认识父——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父所差来的耶稣基督(17:3)。从这个意义上讲,信耶稣的人在当下就有了永生:信耶稣的人虽然死了,也要活着,因为他不是死了,而是睡了(11:11),在末日必会有身体复活(5:29; 林前15:51-52);而活着又信耶稣的人,必定永远不死,因为肉身的死亡对他毫无作用,无法隔绝神与他在基督里的关系(罗8:38-39)。
拉撒路的死里复活,更是为了使人能够相信。耶稣使拉撒路从死里复活,不单是因为他爱拉撒路(11:3,36),更是要藉着这件事使人对耶稣有信心,包括培养门徒的信心——“我为你们欢喜,因为我不在那里,是要使你们相信。”(11:15);挑战马大的信心——“我不是对你说过’如果你信,就必定看见神的荣耀’吗?” (11:40);增添众人的信心——“父啊,我感谢你,因为你垂听了我,我知道你常常听我,但我说这话,是为了周围站着的群众,叫他们信是你差来我来。”(11:41-42) 耶稣的神迹确实产生了明显的果效,使得许多人看见这件事就信了(11:45)。
”我就是复活和生命”的启示告诉我们,耶稣不只是带给我们将来必定复活的盼望,更是赐给我们当下”永远不死”的生命(11:26),这生命是胜过罪恶(罗8:34)、胜过死亡(罗8:38)、胜过患难(罗8:35)、胜过这个世界(16:33)的生命,是没有饥渴(6:35)、没有黑暗(8:12)、没有忧愁(16:22)、没有人能夺去(10:29)的生命,这生命是在主耶稣基督里的(1:4; 4:14; 6:54; 17:3; 罗8:39)。”所有活着又信我的人,必定永远不死,你信这话吗?” 这不仅是耶稣对马大的挑战,也是耶稣对当今每一位信徒的挑战。当我们坚定地回答”我信”的时候,我们的信仰生活必会有新生的样式(罗6:4):因着有永生,我们的旧人已经死去,不再为自己活,而是为替我们死而复活的主活(林后5:15);因着有永生,我们可以为主舍弃世上的一切(可10:29-30),恨恶自己的生命(12:25),忍受火炼的试验(彼前4:12-14);因着有永生,我们可以为信仰打美好的仗(提前6:12),过圣洁的生活(加6:8),传扬主的救恩(4:36-38)。当我们活出有永生的信仰生活时,也必会给周围死荫幽谷般的世界带来新生的祝福,正如圣法兰西斯所祷告的:”主啊,使我作你和平之子,在憎恨之处播下你的爱,在伤痕之处播下你宽恕,在怀疑之处播下信心;在绝望之处播下你希望,在黑暗之处播下你光明,在忧伤之处播下欢乐。哦主啊,使我少为自己求,少求受安慰、但求安慰人,少求被了解、但求了解人,少求爱、但求全心付出爱;因为在献出时我们反有所得,在宽恕中我们便得赦免,在死亡中我们便得永生。”
文 / 周元圣
约翰福音通过七个”我是”充分启示了耶稣的身份,其中第三和第四个”我是”分别是”我是羊的门”(10:7)和”我是好牧人”(10:11)。”牧人”与”羊”对犹太人来说并不陌生,旧约圣经中常常用牧人与羊的关系来比喻神与以色列人的关系(创49:24; 诗23:1; 80:1; 耶31:10)。神曾经设立以色列的领袖作牧人来牧养以色列人,但是这些领袖却并没有尽牧人的职责(耶23:2; 结34:2),因此神应许要亲自作羊的牧人(结34:15),并且兴起仆人大卫作牧人照管羊群(结34:23-24)。神在旧约中所应许的牧人,正是神差到世上来的耶稣基督,他是羊的门(10:7),是人得生命的唯一途径(10:7-10);他也是好牧人(10:11),通过舍命来供养人的生命(10:11-18)。耶稣不同于那些不从门进羊圈的贼(10:1,8) ——正如那些将生来瞎眼的人赶出会堂的法利赛人(9:34),他认识羊、并且为羊舍命(10:14-15),他使羊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10:10-11)。
约翰福音10:1-5讲述了关于牧羊的比喻,提到了羊的门、羊的牧人、贼和强盗等信息,但门徒不明白耶稣的意思(10:6),于是耶稣进一步阐述这个比喻(10:7-18)。耶稣首先启示自己就是羊的门:所有在耶稣以先来的,都是贼和强盗,而藉着耶稣进来的就必定得救;贼来了是要偷窃、杀害、毁坏,耶稣来了是要使羊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10:7-10)。这里的贼和强盗是指一切在耶稣以外寻求或应许拯救的人,包括自以为看得见却瞎眼的法利赛人(9:41),也包括历时历代的宗教和政治领袖,例如释迦牟尼、希特勒、马克思等等。耶稣是人唯一可以倚靠的,因为他是唯一的食物(6:35)、唯一的活水(7:38)、唯一的光明(8:12)、唯一的道路(14:6)、唯一的拯救(徒4:12);耶稣也是人唯一需要的,因为耶稣不仅使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人得着耶稣就如同羊进入了草场(10:9),丰丰富富地得着了生命所需要的一切、毫无缺乏(诗23:1)。
耶稣接着启示自己是好牧人:”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10:11)。耶稣为羊舍命有三个特点,第一是耶稣必须舍命(10:16,18):耶稣必须舍命,因为他不是对羊群漠不关心的雇工,而是认识羊、也被羊所认识的好牧人(10:12-14);耶稣必须舍命,因为他必须把羊圈内外的羊(指犹太人和外族人)都合成一群,归于一个牧人(10:16),为要成就神在旧约的应许(结37:24);耶稣必须舍命,因为他在地上所行的一切都是出于父的命令(10:18; 12:49–50; 14:31; 15:10),包括舍去并取回自己的生命(10:18);耶稣必须舍命,因为人子必须被举起来才能使人得永生(3:14-15),他牧养羊不是手持杖和竿(诗23:4)、而是背负十字架(3:14-15),他喂养羊不是提供河边的水和草(诗23:2)、而是献上自己的血与肉(6:53-56)。第二是耶稣甘心舍命:耶稣甘心舍命,因为耶稣与羊相互认识,就如父与耶稣相互认识(10:14-15);耶稣甘心舍命,因为耶稣与父之间的爱是相互舍己的爱,耶稣的舍己体现在他因着对父的顺服而主动舍命,父的舍己体现在父因着(独生子)耶稣的舍命而爱耶稣(10:17);耶稣甘心舍命,因为耶稣为羊舍命既是父对耶稣的命令、也是耶稣对羊的心意(10:18)。第三是舍命是为了取回:牧人为了保护羊群,或许会冒生命危险与野兽搏斗(撒上17:34-36),但耶稣为羊舍命并非是在为羊群冒险——因为牧人冒险失去生命是在将羊群置于更大的危险之中;耶稣舍去生命,是为了再把它取回来(10:17),使羊群得到灵魂的归属和完全的平安(来13:20; 彼前2:25)。
耶稣为羊舍命是出于舍己的爱,这是父神对耶稣的爱(10:17)、是父神对世人的爱(3:16)、是耶稣对门徒的爱(15:12-13),也应当成为门徒对耶稣的爱。耶稣爱父的方式是遵守父的命令(15:10),同样地,门徒爱耶稣的方式就是遵守耶稣的命令(14:15; 15:10)。耶稣对门徒的命令,就是照着耶稣对待门徒的方式彼此相待,包括像耶稣爱门徒一样彼此相爱,(15:12),像耶稣为门徒洗脚一样彼此洗脚 (13:14-15),像耶稣为门徒舍命一样为弟兄舍命 (约一3:16)。耶稣作为大牧人为羊舍命,不单是为门徒作了榜样,更是让门徒能够作比耶稣更大的事(14:12),就是在耶稣离开之后,成为甘心为羊舍命的”小牧人”,引导和牧养更多在羊圈之外的主的群羊。
每一位被主呼召的小牧人,都要因着对耶稣的爱而有为羊舍命的心志。耶稣在复活之后,呼召彼得牧养主的羊(21:19),在呼召之前三次询问彼得是否爱耶稣(21:15-17)。耶稣之所以三次询问彼得,或许是因为牧养主的羊必须要愿意为羊舍命,而这必须是出于对耶稣的爱。在彼得三次确认爱主之后,耶稣就预告他将来要遭受苦难(21:18-19),而彼得也确实不负所托,一生忠心地牧养主的群羊(彼前5:1-4),最终为主殉道(彼后1:14)。历时历代被主呼召的圣徒,也都是在效法主耶稣甘心为羊舍命。中国内地会的创办人英国宣教士戴德生,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福音事工,离世之后葬在镇江,他有一句名言激励了无数信徒:”假如我有千磅英金,中国可以全数支取;假如我有千条生命,决不留下一条不给中国;不,不是中国,乃是基督。这样的救主,我们为祂所作,会嫌太多吗?” 即便在如今依然可以看到为羊舍命的见证:2022年5月15日在美国南加州的一个教堂内发生了枪击案,枪声响起的时候,牧师没有丢下会众逃跑,而是抓住机会和会众一同制服了凶手,将伤亡率降至最低;其中有一位弟兄因为阻止枪手而当场丧命,虽然他没有机会留下遗言,但是想必他的心早已预备好随时为主、为弟兄的缘故舍命。对我们而言,我们也应当在日常的信仰生活中为主、为弟兄舍命。为主舍命未必是要牺牲肉身的生命,而是要舍己、天天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从主(路9:23)。如果我们甘愿为主牺牲生命,就必定得着生命(太16:25),正如主把生命舍去,好再把它取回来(10:17)。
文 / 周元圣
约翰福音通过七个”我是”充分启示了耶稣的身份,其中第二个”我是”是在住棚节的最后一天、众人对耶稣的身份有分歧的时候(7:37-52),耶稣向众人启示他自己:”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必定不在黑暗里走,却要得着生命的光。”(8:12) 后来耶稣又藉着医治生来瞎眼的人再次启示自己:”我在世上的时候,是世界的光。”(9:5) ”光”对犹太人来说并不陌生,旧约圣经常常用”光”来比喻神的启示和拯救,包括给犹太人的话语和救恩(诗27:1; 119:10),也包括对外族人的开启和拯救(赛9:2; 49:6)。旧约圣经所预言的启示和拯救,藉着耶稣的到来得以成全:耶稣就是普照世人的真光,他道成肉身来到世界,就如同光照进黑暗,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1:5,9,14)。耶稣作为世界之光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带来真理,照亮黑暗,指证人的罪,使不爱光的人被定罪(3:19-20; 8:24);二是带来恩典,胜过黑暗,打开人的眼,使接受光的人得生命(3:21; 8:12; 9:38)。8:12-59和9:1-41通过两个故事,分别阐述了这两方面的意义。
8:12-59记述了耶稣作为世界的光,指证世人的罪,使不爱光的人被定罪。这个故事是关于法利赛人与耶稣的争辩,争辩的起因是犹太人对耶稣的质疑(8:13),争辩的结果却是耶稣对犹太人的定罪(8:21; 44)。8:12-59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犹太人对耶稣的质疑 (8:12-30):耶稣启示自己是世界的光(8:12),但犹太人质疑耶稣的见证不是真实的(8:13),耶稣却说差他来的父也为他作见证(8:14-18)。第二部分是耶稣对犹太人的警告(8:21-30):犹太人不知道耶稣是谁(8:25),耶稣却警告犹太人,若不信耶稣就是”那一位”,就要在自己的罪中死亡(8:24)。第三部分是犹太人为自己作辩护(8:31-48):耶稣说真理必定使他们自由(8:32);犹太人却说自己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没有被谁奴役过(8:33,39);耶稣却说,他们不作亚伯拉罕所作的(8:40)、也不接受从神而来的道(8:37,43),因此他们不是出于亚伯拉罕(8:39-41),也不是出于神,而是出于魔鬼(8:44-47)。第四部分是耶稣为自己作辩护(8:48-58):犹太人说耶稣是撒玛利亚人,并且是鬼附的(8:48),耶稣却说荣耀他的正是父(8:50,54),并且亚伯拉罕也因为看见了耶稣而欢喜(8:56)。在这四轮辩论中,耶稣作为世界的光,从被审判者成为了审判者:一方面清楚地启示了自己是从父而来的,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犹太人真实的属灵光景:他们不认识亚伯拉罕(8:39-40),也不认识父(8:19,47,55),因此也不能认识耶稣(8:42)。
9:1-41记述了耶稣作为世界的光,让瞎眼的得看见,使接受光的人得生命。这个故事记载了耶稣治好生来瞎眼的人,以及众人对这件事的回应。故事的起因是生来瞎眼的人被打开了眼睛(9:1-7),故事的结尾是自以为看得见的法利赛人被称为是瞎眼的(9:39-41)。9:1-41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耶稣治好生来瞎眼的人,耶稣行这事是为了彰显神的作为,启示自己是世界的光(9:5);他不仅是给生来瞎眼的人带来光明,更是给属灵瞎眼的人带来救恩(9:35-38; 20:30-31)。第二部分是众人关于这件事的争论:瞎子的邻居不确定瞎子的身份,瞎子自己却说”是我”(9:8-12);法利赛人听了瞎子的见证,却不信他从前是瞎眼的(9:13-18);法利赛人找瞎子的父母询问,瞎子的父母确认了瞎子生来就是瞎眼的(9:19-23);法利赛人再次找来瞎子,认定耶稣是个罪人,但瞎子却认定耶稣是从神而来的,结果被法利赛人赶了出去(9:24-34)。第三个部分是耶稣与瞎子和法利赛人的对话(9:35-41):瞎子因着耶稣的话而信了耶稣(9:35-38),而法利赛人却被耶稣称作是瞎眼的(9:39-41)。在这整个故事中,耶稣作为世界的光,使那看不见的能看见,能看见的反而成了瞎眼的(9:39):一方面,被打开眼睛的瞎子对耶稣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从知道耶稣行了神迹(8:11),到称耶稣为先知(8:17),再到认定耶稣是从神那里来的(8:33),最后相信耶稣并向耶稣下拜(8:38);另一方面,自以为看得见的法利赛人却证实了自己的确是瞎眼的(9:41),他们虽然无法否认耶稣的神迹(9:16, 24),却坚持认定耶稣是个罪人(9:16, 24),并且还将为耶稣作见证的瞎子一并定罪(9:30-34)。
耶稣在世上的时候是世界的光(9:5),他到世界上来,既是用真理之光照亮黑暗,让人认识自己的罪(3:19; 太4:16; 弗5:13-14; 约一1:5,9);也是用恩典之光胜过黑暗,让人在光明中行 (3:21; 12:35-36; 弗5:8; 彼前2:9; 约一1:7)。耶稣在世上的时候是白昼(9:4; 11:9),只有短暂的时间(12:8,35);如今白昼已过,但是星光犹在,因为耶稣离开之后,他的门徒接替耶稣成为世上的光(太5:14-16; 腓2:15),在黑夜中散发着耶稣的光辉(林后3:18),吸引万人归主(徒26:17-18; 林后2:14; 彼前2:9-12),直到晨星出现、白昼到来的时候(彼后1:19; 罗13:12)。在如今这个弯曲悖谬,道德败坏、人情冷漠的世代,无数在黑暗中迷失的灵魂,都渴望看见光明。愿每一间属主的教会,都能够在本地成为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一片区域,挽救许多的灵魂。
最后分享一则暖心的故事:“前些日子,我去了叙利亚南部,因为那里有一个小村落,村落里仍然讲阿拉美语,这是耶稣在世时所用的语言,我相信这里一定可以找到一些与耶稣有关的事迹。 果真,我在一座小教堂里发现他们的弥撒用阿拉美语。我虽然不懂阿拉美语,但我知道弥撒是怎么一回事,所以我可以知道现在在念什么经文。当神父念《天主经》的时候,我几乎感动得流下泪来,因为我知道耶稣当年就是这样念的。 我望弥撒的教堂非常小,石头砌起来的,在一个偏远的山谷里,四周只有几户人家,但是他们自称这是历史上最古的基督教堂。这座教堂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作「小灯教堂」。为什么叫作小灯教堂呢?神父说不出来,但是二千年来,这座教堂晚上必定点一盏灯,现在是用电灯了,过去用的是油灯,可以想见这座教堂必须有人过几小时就要去加油,因为灯是要亮一整夜的。为什么要整夜点一盏小灯,神父又不知道,他说这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传统。 我在教堂里四处张望,发现了一幅壁画,这幅壁画中,耶稣背着十字架往前走,有一个小男孩泪流满面地拉着耶稣的衣服,他们好像在对话。画下面有两行字,我当然看不懂这些字的意义。神父替我翻译,原来这两行字是小男孩和耶稣的对话。 小男孩说:「耶稣不要走,你走了以后,谁会照顾我们穷小孩子?」耶稣说:「太阳下山的时候,回头看!」 小男孩的问句,我可以明了,但耶稣的回答却使我困惑不已。我当时的感觉是耶稣答非所问。 我问神父,这是什么意思?他也不懂,但是他相信这一定是有意义的,所以这幅壁画就永远地被保存了下来。过几年,他们总要修补一下。 我走出教堂,仍然想着这句话的意义。想来想去,想不通。天色已经昏暗,太阳快下山了。教堂建在一座小山上,山的一边面对着海,一边是一个很美,但很荒凉的山谷。我有了一个冲动,要到山顶上去看日落,因为山不高,我一下子就走到了。也看到了太阳在海平面上慢慢消失的景象,当时我忽然有点害怕,因为我发现我是在一个非常荒凉的地方,天黑了,我会不会完全迷路呢? 我想起了耶稣的话,「太阳下山的时候,回头看。」我回过头去,发现山谷中虽然没有很多人家,但是家家户户都点起了灯,那所小灯教堂的灯也亮了。 我不害怕了。虽然太阳已经下山,但有这些人点灯,我就安全了。太阳将光和热带给了世界,但是太阳下山以后,仍然有一些小灯,用它们微弱的力量,带给世界光和热。 我终于懂了,耶稣在安慰这个穷小孩子,他可以放心,世界上一定会有一些善良的人,继续做耶稣在世时所做的事:使这个世界有一些光明,有一些热。那位壁画中的小男孩一定也有同样的顿悟的,虽然他是一个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人,但他一定做了一个好人,尽量地帮助周遭的人。他也一定四处劝告朋友,大家都要像一盏灯,无论灯光如何微弱,很多人都会靠这一盏小灯生活的。也许这一座小灯教堂就是他造的。 我离开了叙利亚,我不会忘记小灯教堂的。我们都应该扮演小灯的角色,至少要使我们周遭的人不再害怕黑暗,不再感到寒冷。” ——选自《太阳下山,回头看》(李家同)
文 / 周元圣
约翰福音的作者是耶稣所爱的门徒约翰。相比于前三本对观福音书(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在结构和内容上都有显著的不同。在对观福音书中,耶稣的传道路线是从加利利到耶路撒冷,常常用比喻的方式启示神国/天国的奥秘;在约翰福音中,耶稣则是三次前往耶路撒冷,通过长篇的对话、辩论和独白启示自己的身份。在主题上,马太福音强调耶稣是犹太人的弥赛亚,成就旧约的预言;马可福音强调耶稣是受苦的神的仆人,为世人的罪舍命;路加福音强调耶稣是失丧之人的救主,福音临到所有人;约翰福音则强调耶稣是启示父神的圣子,具有完全的神性。约翰福音的写作目的体现在20:31:”但把这些事记下来,是要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使你们信了,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 约翰福音的结构有不同的划分方法,D. A. Carson 将其划分为五个部分:开篇的引言(1:1-18),所是所为的启示(1:19-10:42),生死君仆的转折(11:1-12:50),受难得荣的启示(13:1-20:31),结尾的后记(21:1-25)。相比于对观福音,约翰福音记载的神迹并不多,包含了耶稣受难前的七个神迹(2:1-11; 4:46-54; 5:1-9; 6:1-13; 6:16-21; 9:1-12; 11:1-44)。约翰福音通过七个”我是”,充分启示了耶稣的神性:”我是生命的食物”(6:35),”我是世界的光”(8:12; 9:5),”我是羊的门”(10:7),”我是好牧人”(10:11,14),”我是复活和生命”(11:25),”我是道路、真理、生命”(14:6),”我是葡萄树”(15:1,5)。
第一个”我是”是在耶稣行完五饼二鱼的神迹之后,向众人启示他自己:”我是生命的食物,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6:35) 约翰福音6:1-40的故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6:1-15,讲到了耶稣行神迹赐予食物。当时有一大群人跟随耶稣,单是男人的数目约有五千,而门徒只有五个大麦饼和两条鱼,耶稣却将饼和鱼分给众人吃,众人吃饱之后的零碎装满了十二个篮子(6:1-13)。在其他福音书中,这个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约翰福音却记载了后续耶稣与群众的对话(6:14-40),启示了耶稣行神迹喂饱五千人的真正用意:耶稣不只是要让人看见他的神迹,更是要让人相信他的神性;不只是供给人必朽坏的食物,更是赐予人存到永生的食物(6:27);不只是使人脱离饥饿,更是使人灵魂饱足(6:35)。
第二个部分是6:25-33,讲到了耶稣是神所赐的食物。”耶稣是神所赐的食物”这句话,从四个方面启示了耶稣的身份。第一是必朽坏的”食物”与存到永生的”食物”的对比(6:25-27):群众寻找耶稣不是因为看见了神迹,而是因为吃了饼又吃饱了;他们是在为必朽坏的食物操劳,但是耶稣要赐给他们的,却是能存到永生的食物。第二是神”所赐”与人作工所得的对比(6:28-29):群众问应该作什么才算是作神的工,耶稣却说信神所差来的就是作神的工了;这表明存到永生的食物,不是靠人的行为来赚取,而是神白白地赐予、人凭着信心来领取。第三是”神”所赐与摩西所赐的对比(6:30-32):群众将耶稣在山上赐食物,与摩西在旷野赐吗哪相关联(出16:13-15),认为耶稣是同摩西一样来拯救他们脱离地上困境的先知(6:30-31)[注: 当时的犹太人在罗马的殖民统治之下];因此,耶稣说要赐”存到永生的食物”,就必须行出比摩西更大的神迹(6:30-31)。群众将耶稣与摩西作比较看似合理,却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就是认为他们的拯救者是先知摩西,而不是差遣先知的父神;于是耶稣更正他们说,”不是摩西把那从天上来的食物赐给你们,而是我父把从天上来的真食物赐给你们”(6:32)。耶稣将群众的眼光从摩西转移到父神,藉此来启示自己的身份: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父神在拯救人,父神过去藉着摩西赐下从天上来的吗哪拯救人的肉身,如今却赐下从天上来的真食物拯救人的灵魂。第四是”耶稣”与吗哪的对比(6:33):群众以为耶稣是如同摩西的先知(6:30-31),但是耶稣却说自己是超越吗哪的”食物”——”因为神的食物就是从天上降下来,把生命赐给世人的那一位”(6:33)。这食物与吗哪不同:人不知道从天而来的吗哪是什么(出16:15),但人需要认识并且相信从天而来的这食物(6:27,29,36,47);人吃了吗哪还是会死,但人吃了这食物就必活到永远(6:48-51, 58)。
第三个部分是6:34-40,讲到了耶稣是赐生命的食物,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是耶稣供养生命(6:34-35):”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6:35) 食物和水可以暂时满足肉体的饥渴,但是灵魂的饥渴只有耶稣才能满足。灵魂的饥渴就是指因不认识神,而在罪和死的捆绑中挣扎求索:尼哥德慕看到耶稣所行的神迹而在夜间寻找耶稣(3:1-2),这是灵魂的饥渴;撒玛利亚妇人说她没有丈夫,以前却有五个丈夫(4:17-18),这是灵魂的饥渴;群众寻找到耶稣,却只是为了吃饼,这也是灵魂的饥渴(6:25-26)。无论是人寻找耶稣(3:2; 6:25),还是耶稣寻找人(4:4),愿意到耶稣那里来并且相信耶稣的人,就能够得着灵魂的饱足。第二是耶稣保守生命(6:36-40):”凡是父赐给我的人,必到我这里来;到我这里来的人,我决不丢弃他。”(6:36) 信徒的生命得蒙保守基于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信徒是父神赐给耶稣的(6:37,39),二是耶稣从天上来是要行父的旨意(6:38),三是父的旨意是要使所有看见了子而信的人有永生,并且在末世要使他们复活(6:40)。因此,信徒的救恩是出于父神的美善旨意和耶稣的完全顺服。
耶稣是生命的食物,他所赐的是人最需要的,就是永生(6:27, 40, 47, 51, 54, 58),然而这未必是人最想要的。犹太群众找耶稣是因为吃了饼又吃饱了 (6:26),我们如今找耶稣是因为什么呢?犹太群众是在为必朽坏的食物操劳(6:27),我们如今是在为什么而操劳呢?约翰福音常常讲到犹太人因着耶稣的神迹或教导而信耶稣(2:23; 7:31; 8:30),但耶稣却不信任他们,因为耶稣知道人心里存的是什么(2:24-25)。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许多信耶稣的人,后来因为被耶稣的话语冒犯而离开耶稣(6:60,66)、甚至是敌对耶稣(8:48,52,59)。那么,我们如今信耶稣的人心里存的是什么呢?如果我们寻求耶稣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肚腹(腓3:19),如果我们在信仰上操劳是为了积累地上的财富(太6:19),如果我们信耶稣是别有用心而不是诚心地信靠顺服主、一遇患难诱惑便离弃主(可4:13-19),那么我们既得不着永生、也得不到饱足。圣奥古斯汀年轻的时候,在异教的思辨和罪恶的享乐中流浪漂泊了十几年,最终认识了上帝,找到了灵魂的归属,他在《忏悔录》中赞美上帝:” 你造我们是为了你,我们的心如不安息在你怀中,便不会安宁。” 愿每一位已经靠着神的恩典相信耶稣的人,都能够单单以耶稣的宝血为满足(6:53-56),不要再去追求从世界而来的满足、重饮那不能止渴的毒酒。
文 / 周元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