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来书1:1-14论证了耶稣超越天使,然后劝诫信徒不可忽略耶稣的救恩(2:1-18);3:1-4:10论证了耶稣超越摩西和约书亚,然后劝勉信徒竭力进入耶稣的安息(4:11-13);4:14-10:18论证了耶稣超越亚伦和利未,然后警告信徒不可离弃耶稣的救恩(6:4-8; 10:26-31)。在希伯来书的结尾部分,作者呼吁信徒要坚持起初的信心,效法古人的信心,并以坚忍的心奔跑前面的赛程(10:32-12:3);最后,作者再三地劝勉、警告和呼吁信徒,在信仰生活中要忍受管教、追求圣洁、敬畏事奉、彼此相爱、顺服牧者、行善捐输,等等(12:4-13:25)。
10:32-12:3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通过回顾信徒过去的表现,来劝勉信徒坚持起初的信心(10:32-39):一方面,信徒曾经存着信心忍受了痛苦,并且带着爱心、喜乐和盼望接受一切的患难,所以信徒如今也不可丢弃坦然无惧的心,这样的心是带有大赏赐的;另一方面,信徒在未来还需要继续忍耐,好使他们行完了神的旨意,就可以领受所应许的。作者通过引用哈巴谷书2:3-4的经文清楚地表明,使人”得生”的信心,不是一次性的决定,而是持续性的坚忍,因为信神的人如果后退,神就不喜悦他 (10:38)。虽然如此,作者却相信,读者不是那些后退以致灭亡的人,而是有信心以致保全生命的人(10:39)。
第二个部分通过回顾古人的美好见证,来说明何为使人”得生”的信心(11:1-40)。11:1-2是全章的总纲,讲述了信心的本质:信就是对所盼望的事有把握,对看不见的事有确据(11:1, 标准译本)。因着这信心,古人得到了称许(11:2)。11:3-40分四个步骤讲述了古人的行为如何彰显了信心的本质:第一是从创世讲到诺亚(11:3-7),强调古人在看不见的事上有信心,就得了神的喜悦,例如诺亚造方舟的故事(11:7);第二是从亚伯拉罕讲到雅各(11:8-22),强调古人凭着信心相信神的应许,虽然以人的眼光来看似乎并不能得着所应许的,例如亚伯拉罕献以撒的故事(11:17-19);第三是从摩西讲到妓女喇合(11:23-31),强调古人在困境中,因着信心而甘愿付上代价,例如喇合接待探子的故事(11:31);第四是从士师讲到众先知(11:32-38),强调古人因着信心得着了能力(11:32-35a),也有些人因着信心忍受了患难(11:35b-38)。11:39-40呼应了开篇11:2和中间11:13-16的信息,总结了全章的主题,并将古人与今人联系起来:”所有这些人都是藉着信得了称许,却还没有得着所应许的;因为神已经为我们预备了更美的事,使他们若不跟我们在一起,就不能完全。” (11:39-40) 今人和古人在信心上是相同的:今人当效法古人的信心,因着信坚忍到底,即使还没完全得着所应许的(11:39; 10:36)。今人和古人在应许上却是不同的:神给古人的应许,主要是对末后救恩的预备或者预表,古人到死的时候还没有得着所应许的(11:13,39),但这应许如今藉着耶稣的血得以成就,使得古人和今人一同成为完全(11:40; 10:14);神给今人的应许,则是耶稣的第二次显现,那时他要向热切期待他的人成全救恩(9:28),使信徒进入天上的家乡(10:34; 11:16; 13:14)、得着永远的基业(9:15)。
第三个部分是藉着古人和耶稣的榜样,劝勉信徒效法前人的信心(12:1-3)。信徒有许多云彩般的见证人在前面作了榜样,就应该脱下各样的重担和缠累,以坚忍的心奔跑前面的赛程(12:1)。不仅如此,信徒还有耶稣作榜样——”就是那位信心的创造者和完成者。他因为那摆在面前的喜乐,就忍受了十字架,轻看了羞辱,现在就坐在神宝座的右边”(12:2)。耶稣既是信心的发起者和保守者,又是信心的见证者和传承者;因此,信徒当专一注视耶稣,仔细思想,免得疲倦灰心(12:3)。
从希伯来书10:32-12:3的内容可以看到,救恩如同一场信心的接力赛,需要传承和坚忍。神的救恩历史是一场信心的接力:古人因着信跑完了通往更美家乡的旅程(11:10, 16),却还没有得着所应许的(11:39);耶稣因着信跑完了十字架的路程(12:2),成全了神所应许的救恩(10:12);信徒因着信领受了神的恩典,就更应该效法前人的榜样,跑完摆在前面的赛程(12:1),这赛程比古人的赛程更美,因为它不是在地上的西奈山、与神相隔(12:18),而是在天上的锡安山、与神同在(12:22)。信徒的生命历程也是一场信心的接力:信徒从前因着信忍受了患难和痛苦(10:32-34),如今更加不可丢弃坦然无惧的心,而要继续因着信坚忍前行、行完神的旨意,这样就可以领受所应许的(10:35-36)。
保罗的书信常常用赛程来比喻信徒如何得奖赏(林前9:24; 腓3:14; 提后4:7),希伯来书却用赛程比喻信徒是否能得救(10:38-39)。救恩既然是一段赛程,旅途就必然会有艰辛(10:32-33; 12:4; 13:3),赛跑的人也容易因疲乏而灰心(12:3, 12-13);因此,希伯来书的作者反复地藉着各样的警告、劝勉和激励来帮助信徒将信仰坚持到底、不要偏离。如今的信徒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懒散不自律,根据希伯来书的教导,这不仅是信仰实践的问题,更可能是神学认知的偏离。如果信徒认为已经信主就不必去努力追求成熟 (6:1-2)、已经得救就不用再竭力追求圣洁(12:14-17),如果信徒认为在信仰上原地踏步也无妨(5:11-4)、疲倦灰心很正常(12:3, 12-13),如果信徒认为信仰的生活理当是更”自由”、更”轻省”、”躺着”就能进天堂,而不用受苦难(10:32-33)、被管教(12:4-11)、以坚忍的心奔跑赛程(12:2),那就是大错特错了!信徒需要改变认知:基督是给人带来安息、而不是让人休息(4:11),是为人开辟道路(10:20)、而决不喜悦人退步(10:38)。基督徒的信仰生活是一段需要竭力奔跑的赛程:在遭遇反对的时候要专一注视耶稣(12:2),免得疲倦灰心(12:2-3);在与罪恶斗争的时候要顺服神的管教(12:4-11),将下垂的手和发软的腿挺直(12:12);在追求圣洁的事上要小心,免得亏缺了神的恩典(12:14-17);在关乎真理的事上要谨慎,用虔诚敬畏的心事奉神(12:25-29)。信徒的得救,好比神在茫茫大海中为垂死挣扎的人预备了一个救生圈,并且指明了救生艇的方向,信徒需要抓住救生圈、并朝着正确的方向坚持游完一段路程才能保全性命,而不是待在原地或者游往他方——这一切都是出于神(7:25; 腓1:27-28; 弗2:8-10)。
救恩的赛程虽然艰辛,但同时也充满了盼望和喜乐,因为知道结局的美好(10:34; 11:16; 12:2, 11; 13:14)。我在2022年带领读经小组、每天写读经笔记的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一点,虽然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事工,但是与救恩的赛程有着相似之处。写读经笔记的过程并不容易,每天都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去阅读和思考,每写完一篇就像是完成了一圈的赛跑,身体常常十分疲倦,内心却充满了感恩和满足。虽然有时候也会感到力不从心,但是我从未想过要放弃,因为我深知完成这个工作对别人、对自己都有美好的价值,如果中途放弃则会是极大的遗憾;更重要的是,我相信靠着神就一定能坚持到底(腓1:6, 4:13),而结局也正是如此。
深愿弟兄姐妹们在自己的一生中、在神所托付的每一件事上,都能以坚忍的心奔跑那摆在我们前面的一圈又一圈的赛程,也深信神能为我们一一成全(腓1:6, 4:13)。我们对待地上之事尚且能够靠着毅力坚持下去,对待天上之事就更应该凭着信心坚忍到底,何况我们有父神的帮助(4:16)、基督的代求(7:25)和圣灵的恩赐(2:4),以及如云彩般的见证人在我们前面作榜样(12:1)!
文 / 周元圣
希伯来书4:14-7:28从祭司体系的角度,将耶稣与亚伦进行了对比,讲到耶稣是照着麦基洗德的体系永远作祭司(4:14-5:10; 7:1-28),并且劝诫信徒要长大成人,警告信徒不要偏离正道(5:11-6:20);希伯来书8:1-10:31从祭司职分的角度,将以耶稣为中保的新约与前约进行了对比,讲到耶稣献上了一次而永远有效的赎罪祭(8:1-10:18),并且劝诫信徒要凭信坚忍,警告信徒不要故意犯罪(10:19-31)。
8:1-10:18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新约与前约的对比(8:1-13),二是新约献祭与前约献祭的对比(9:1-10:18)。新约与前约的对比包含两个方面。第一,耶稣是在天上的真会幕里供职(8:1-2),是更美之约的中保,这约是凭着更美的应许立的(8:6);而从前的祭司所供奉的职事,不过是天上事物的副本和影像(8:5)。第二,前约是有缺陷的,因为百姓并没有能够遵守此约(8:7-10);而在新约中,神要将律法写在人心里,使所有的人都认识神,并且赦免人的罪(8:10-13)。新约献祭与前约献祭的对比包含四个方面。第一,前约的敬拜规则和属世的圣所,不能使人自由地见神(9:1-10):大祭司只能一年一次独自进至圣所,并且要带着血,这表明通往至圣所的路还没有显明;并且祭司所献的礼物并不能使敬拜的人良心得到完全。第二,基督来了之后,使人可以自由地事奉神(9:11-14):基督作为大祭司,经过了不是人手所造的会幕,用自己的血,一次进了至圣所,成就了永远的救赎;并且基督用他的血洁净人的良心脱离致死的行为,使人可以事奉永活的神。第三,基督作新约的中保,使蒙召的人得着永远基业的应许:这新约是藉着基督的死而立,正如前约也是用血来立(血代表死亡),这就好比遗嘱(“遗嘱”也可翻译成”约”)要在立遗嘱的人死了之后才生效(9:15-22)。第四,耶稣的献祭比前约的献祭更好(9:23-10:18):耶稣流血不是要洁净地上的物体,而是洁净天上的物体,并且替人显露在神面前,使人得以见神;耶稣不必多次把自己献上,而是只显现一次,把自己作为祭品献上来除掉罪;耶稣还要再一次显现,不是为担当罪,而是向热切期待他的人成全救恩(9:23-28)。10:1-18进一步阐述了前约献祭的缺陷和耶稣献祭的完全:前约的献祭不能除罪,无法使人得到完全(10:1-4);神的旨意是废除前约、建立新约,使信徒藉着基督一次献上他的身体,就已经成圣(10:5-10);基督的献祭工作已经完成,因为他献上了一次的祭,就使那些成圣的人永远得到完全(10:11-14);基督的献祭成就了神在旧约中赦罪的应许,罪既已被赦免,就不必再为罪献祭了(10:15-18)。
希伯来书4:14-10:18通过大量引用旧约,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耶稣作为大祭司的特点和职分,包括按照麦基洗德的体系永远作祭司(4:14-5:10; 7:1-28),作更美之约的中保(8:1-13),通过一次而永远有效的献祭除去罪恶、使人完全、将人带到神的面前(9:1-10:18)。既然有一位如此伟大的祭司(4:14; 10:21),作者接下来就郑重地劝勉和警告信徒,不可离弃这位作祭司的耶稣(10:19-31)。作者首先对信徒作了三方面的劝勉(10:19-25):第一是与神亲近,因为进入至圣所的道路已经被耶稣开辟(10:19-22);第二是毫不动摇,因为那应许我们的是信实的(10:23);第三是彼此劝勉,因为知道主再次显现的日子临近了(10:24-25)。作者在劝勉之后,又对信徒作了严厉的警告:如果我们领受了真理的知识,还是故意犯罪,就再没有留下赎罪的祭品了,只好恐惧地等待着审判和那快要吞灭众仇敌的烈火(10:26-27)。这里所讲的”领受了真理的知识”的人很可能是指信主的人(参照提前2:4; 提后2:25, 3:7; 多1:1);”故意犯罪”不是指一般性的犯罪,而是指背道的罪,即践踏神的儿子、把那使他成圣的立约的血当作俗物、又侮辱施恩的圣灵(10:29)。这些人的结局是遭受神愤怒的审判,原因正是基于前面的神学论述:除了基督的献祭之外别无拯救,因为祭司所献的任何祭物都不能除罪(10:4,11),也不能使人在良心上得到完全(9:9)。
10:26-31中的警告与6:4-8类似,都是在强调领受真道之后又背道的人,结局就是灭亡。结合这两处的内容,可以总结出背道之人必灭亡的两方面原因:第一是客观上的,除了基督的赎罪,再没有别的拯救途径 (10:26; 徒4:12);第二是主观上的,与圣灵有分却又亵渎圣灵的,无法再使他重新悔改了(6:6; 10:29; 可3:29)。虽然背弃神的后果很严重,并且是现实存在的危险;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神的救恩无比美好,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抗拒:神赐下了耶稣,使信徒可以与神亲近(10:19-22),并且能够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领受怜悯、得到恩惠、作为及时的帮助(4:16);神赐下了应许,使信徒可以因着神的信实在盼望上毫不动摇(10:23),并且大得安慰(6:18);神赐下了教会,使信徒可以彼此关心、激发爱心、勉励行善,在聚会中互相劝勉,一同警醒预备主来的日子(10:24-25)。救恩之路虽是一条唯一的窄路,却也是一条唯美的天路,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向前行(12:1),便会越来越多地领略沿途的美景(诗65:11),同时也越来越不可能再回头,直到平安抵达救恩的终点(9:28)。
文 / 周元圣
希伯来书1:1-2:18通过证明耶稣高过天使,来告诫信徒不可忽略神的救恩;3:1-4:13通过证明耶稣超越摩西和约书亚,来劝勉信徒竭力进入神的安息;4:14-10:39则通过证明耶稣的祭司体系优于利未人的祭司体系,来警告信徒不可离弃起初的信仰(4:14; 6:11; 10:36)。这三个环节的内容一脉相承:神透过天使给以色列人传达神的圣约和律法(2:2),神拣选摩西代表以色列人领受神的圣约和律法(3:5),而神的圣约和律法的核心部分就是利未人的祭司制度(7:11),然而神的儿子耶稣基督超越先前所设立的这一切(2:3; 3:6; 7:28)。与前面两个环节的论述类似(1:1-2:18; 3:1-4:13),作者先从神学根基上证明耶稣的崇高和救恩的宝贵(4:14-10:39),然后在信仰实践上对信徒进行警告和劝勉(5:11-6:20; 10:19-39)。
4:14-10:18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耶稣与亚伦的对比(4:14-7:28),二是新约与前约的对比(8:1-10:18)。4:14-7:28的内容又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比较耶稣作为大祭司与亚伦作大祭司的异同,从而引出耶稣是照着麦基洗德的体系永远作祭司(4:14-5:10)。耶稣与亚伦有相似之处:都是蒙神选召作大祭司(5:4-5),都能够同情人的软弱(4:15; 5:2)。耶稣与亚伦也有根本的区别:耶稣能够同情人的软弱,不是因为自己有罪而被软弱所困(4:15; 5:3),而是因为替人担罪而忍受了苦难(5:7-8);耶稣不是照着利未的体系、而是照着麦基洗德的体系永远作祭司(5:6),并且为所有顺从他的人成就了永远的救恩(5:9)。
第二个部分突然转换了话题,警告信徒要在信仰上长大成人,以免偏离正道而灭亡(5:11-6:20)。作者插入这个部分的目的,一方面是通过警告和劝勉来坚固信徒的信仰,另一方面是通过责备信徒的迟钝(5:11),来激发他们学习真道的热情(6:1-2),使他们能够理解接下来更深奥的信息(6:20)。5:11-6:20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是责备(5:11-6:3):信徒已经迟钝了,成了只能吃奶而不能吃干粮的人;凡吃奶的还是个婴孩,对公义的道理没有经历,只有长大成人的才能吃干粮,能够分辨是非;所以信徒应该离开基督初步的道理,努力进入到成熟的地步。第二是警告(6:4-8):信徒不能一直停留在不能分辨是非的属灵婴孩阶段,因为这样有偏离正道的风险;而偏离正道的人,是亲自把神的儿子再钉在十字架上、公然羞辱他,不可能再使他们重新悔改了,结局就是灭亡。对于6:4-5所描述的这类人,虽然没有明说是基督徒,但是根据作者的用词,例如蒙了”光照”(参照10:32)、与圣灵”有份”(参照3:14)等等,可以合理地推测,作者警告的对象正是基督徒(Schreiner, T. R.)。第三是激励(6:9-12):虽然警告是对基督徒的,但是作者却相信读者会有更好的表现,结局就是得救,因为他们已经表现出了服事圣徒的爱心;作者又进一步激励他们将这样的热诚坚持到底,不要懒惰,却要效法那些凭着信心和忍耐承受应许的人。第四是保证(6:13-20):作者通过论述神的信实,即神的应许和誓言这两样决不更改(6:18),来为信徒的盼望提供保证;信徒所拥有的盼望,就像灵魂的锚又稳当又坚固,直通到幔子内的至圣所;而耶稣已经作先锋进入到幔子里面,照着麦基洗德体系成为了永远的大祭司。
第三个部分延续第一部分的主题,详细阐述了麦基洗德的特点,并且启示了耶稣按麦基洗德体系作祭司的特点(7:1-28)。作者首先基于三个理由证明麦基洗德高过亚伯拉罕、因而也高过亚伯拉罕的后裔利未(7:1-10):一是麦基洗德无父母、无族谱、无生死记录,而是与神的儿子相似,永远作祭司;二是麦基洗德向亚伯拉罕收取十分之一,并给亚伯拉罕祝福;三是麦基洗德被证实是活着的,不像收取十分之一的利未子孙那样是必死的。作者接着启示耶稣按着麦基洗德体系作祭司的特点(7:11-28),包含七个方面:利未人的祭司制度不能使人达到完全,因此需要另外兴起一位祭司(7:11-12);耶稣是从犹大支派出来,他成为祭司不是按着肉身的条例,而是按着生命的大能(7:13-17);从前的条例因为软弱无用而被废弃了,而耶稣带来了更美的盼望,使人可以亲近神(7:18-19);其他成为祭司的不是用誓言立的,只有耶稣是用誓言立的,并且成了更美好之约的保证(7:20-22);从前作祭司的受死亡的限制,不能长久留任,而耶稣的祭司职位是永远长存的,并且能够拯救人到底(7:23-25);从前的大祭司需要天天先为自己的罪献祭,然后为人民的罪献祭,而耶稣是圣洁没有玷污的,他献上了自己,就把献祭的事一次而永远地成全了(7:26-28)。
希伯来书的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解释了耶稣按麦基洗德体系作大祭司的意义,并非只是为了展示深奥的神学理论,更是在为信徒提供属灵成长的”干粮”,这些干粮就是在基督初步道理之上的更深的知识(6:1-2)。这些知识虽然不是信徒重生得救的必要条件,却是信徒持守正道的重要保证。作者在5:11-6:20所作的责备、警告、激励和保证,正是基于4:14-5:10和7:1-28的神学信息,例如:信徒能够有稳固的盼望(6:11),是因为耶稣已经为人作先锋进入到幔子里面(6:20),使人可以亲近神(7:19);信徒能够忍耐到底(6:12),是因为耶稣能够同情人的软弱(4:15),并且长远活着、为信徒代求(7:25);信徒不可偏离正道、羞辱耶稣(6:6),因为耶稣是伟大的、经过众天的大祭司(4:14),并且为顺从他的人成就了永远的救恩(5:9)。
信徒读到6:4-8中的警告信息时可能会产生两种误解,第一是因着警告的严重后果而担忧害怕:既然信主的人偏离正道之后同样会灭亡,那么自己还有得救的确据吗?这种担忧其实是不必要的:一方面,信徒得救的确据是基于三一神的工作,即父神的拣选(弗1:4)、基督的保守(约6:37)和圣灵的印证(弗1:13);另一方面,希伯来书的作者也讲到了信徒的盼望是稳固的(6:19),并且基督会拯救人到底(8:25)。第二种误解是认为书中的警告不切实际,因而不屑一顾:既然信徒有得救的确据,那么灭亡的结局怎么可能会临到自己身上呢?这种想法其实是很危险的:一方面,背道之事并非不可能在现实中发生,新约其他书信有多处讲到背道的例子(多1:16; 彼后2:20-22; 约一2:19; 犹12);另一方面,有许多证据表明6:4-8中的警告是对信徒说的,而且希伯来书的作者反复强调信徒需要坚忍到底(3:6,14; 4:14; 6:11-12)。
那么,信徒究竟该如何回应6:4-8中的警告?答案就是要在信仰上长大成人,不断操练自己、以致能分辨是非(5:14),既包括在真理知识上的长进(6:1-2),也包括在信仰实践中的操练(5:13-14)。一个婴孩出生之后会渐渐地长大成人,除非他停止进食、饥饿而死;同样地,一个被圣灵光照的人也会渐渐地长大成人,除非他停止进食、背道而亡。6:4-8中偏离正道的后果虽然可怕,但它不适用于拒绝十字架的非信徒,因为他们还有机会悔改;不适用于拥抱十字架的成熟信徒,因为他们不会羞辱耶稣;也不适用于读到此警告之后认罪悔改的属灵婴孩,因为这正是神藉着警告来帮助他们长大成人!
基督徒的救恩不是终点,而是一段旅程,一段单向的旅程;人一旦进入,如果不前进以致得救(6:9; 10:39b),就会后退以致灭亡(6:6; 10:39a)。深愿每一位信徒都能有更好的表现,能够持守起初的爱心和热诚一直到底,使救恩的盼望可以完全(6:9-11);并且不要懒惰,总要效法那些凭信心和忍耐承受应许的人(6:12)。
文 / 周元圣
希伯来书1:1-2:18通过证明耶稣高过天使,来告诫信徒不可忽略神的救恩;3:1-4:13则是通过证明耶稣超越摩西和约书亚,来劝勉信徒竭力进入神的安息。3:1-4:13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将耶稣与摩西对比(3:1-6):耶稣忠于委派他的那一位,好像摩西在神的全家尽忠一样;但耶稣比摩西配得更大的荣耀,因为摩西是房屋(即神的子民)的一部分,而耶稣却是房屋的建造者;摩西不过是个仆人、在神的全家尽忠,基督却是儿子、管理自己的家(3:2-5)。因此,如果信徒把坦然无惧的心和可夸的盼望持守到底,他们就是神的家了(3:6)。然后作者将耶稣与约书亚对比(3:7-4:13),藉着约书亚时代的百姓因着悖逆而无法进入安息(3:11),来劝诫当下的信徒要持守信仰、竭力进入安息(4:11)。
希伯来书3:7-4:13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以旷野四十年的历史教训,来警戒当下的信徒不要硬着心(3:7-19)。以色列的祖先曾经硬着心在旷野惹神发怒,因此神在烈怒中起誓说他们决不可进入神的安息,即无法进入神的应许之地(3:7-11)。圣灵曾经藉着这段经历警告大卫时代的人(诗95:7-11),如今希伯来书的作者也藉此来警告当下的信徒:”弟兄们,你们要小心,免得你们中间有人存着邪恶、不信的心,以致离弃了永活的神;趁着还有叫作”今天”的时候,总要天天互相劝勉,免得你们中间有人受了罪恶的诱惑,心里就刚硬了,如果我们把起初的信念坚持到底,就是有分于基督的人了。”(3:12-15)
第二个部分接续第一部分的内容,讲到了人如何能够进入安息(3:16-4:3):摩西时代的以色列人因为不信的缘故而不能进入安息 (3:16-19),但那进入安息的应许还保留着,如今相信的人就能够进入;因此,当下的信徒应该畏惧战兢,恐怕有人因着不信就被淘汰了(4:1-3)。
第三个部分阐述了进入安息的真正含义,并劝勉信徒要竭力进入那安息(4:4-13)。4:4-13一共提到了三处安息:第一处是神完成创世工作之后,在第七日的安息(4:4,10; 创2:2);第二处是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进入应许之地的安息(4:8; 书21:44);第三处是在约书亚之后,仍然保留着的另外一个”安息日”(4:9),这是在大卫所说的”今天”,依然存留着的安息(4:7),也是希伯来书的作者劝勉当下信徒要竭力进入的安息(4:11)。将这三处”安息”进行对比,可以得出三个信息。第一,约书亚带领百姓进入应许之地的经历,并不是进入终极的安息,而是一种预表:一方面,约书亚预表了耶稣,”约书亚”和”耶稣”在希腊文中是同一个词;另一方面,约书亚带领百姓所占领的地上之城,预表了耶稣为信徒所预备的天上之城(11:10,16; 12:22; 13:14)。第二,信徒所要进入的安息,本质上不是因为工作的劳累而需要休息,而是因为工作的完成而进入安息(启14:13);因为进入神安息的人就歇了自己的工作,好像神歇了自己的工作一样(4:10),而神歇息不是因为工作的劳累,而是因为工作的完成。因此,起初的安息是纪念神创造之工的完成,而末后的安息是进入神所完成的救赎之工。第三,信徒进入安息的方式,就是完成自己在地上的工。如果人硬着心、不顺从神的道,就不能进入神的安息(4:7,11);因为神的道是活泼有效的,能够辨明人的心思意念,没有人能在神面前隐藏,所有人都要向神交账(4:12-13)。综合以上的信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信徒要进入的安息,是神藉着耶稣的救赎所预备的天上之城,在现今依然为人存留。这是一种”已经开始、尚未完全”的安息:一方面,信徒在当下就可以凭着信心进入(4:3);另一方面,信徒需要竭力完成在地上的工作,就是顺从神的道(4:7,11),并且把起初的信仰持守到底(3:6,14; 启14:13)。
希伯来书3:7-4:13的教导,可以帮助我们澄清对”安息”的一些误解。如今很多不信的人也讲安息,例如人们常常会祝福离世的人在天堂安息,虽然他们自己可能并不相信有上帝和天堂。对信徒而言,我们不应该像不信的人那样,将天堂的安息仅仅当做是一种祝愿,因为天堂的安息不是来自于人的祝福、一种美丽而虚幻的愿望,而是来自于神的奖赏、一种真实而可期的应许(11:10,16; 12:22; 13:14)。相反,我们应该照着圣经的教导,将天堂的安息当做一生竭力追求的目标,因为天堂的安息并非给所有离世的人预备,而只为那些顺从神的道、并且持守到底的人存留(3:6,14; 启14:13)。愿每一位信徒在世上的一生都不是徒然劳苦,而是为着永恒的目标而奔跑,如同保罗那样,持守所信的道,跑完当跑的路(提后3:3:7);这样,到了离世的时候,我们便能真正地”安息主怀”。
文 / 周元圣
希伯来书的主题和风格与其他新约书信有显著的不同,一方面大量引用旧约进行复杂的神学论述(1:5-14; 3:1-6; 5:1-10; 8:1-13),另一方面又反复提出严厉而实际的劝勉警告(2:1–4; 3:12–4:13; 5:11–6:12; 10:26–39; 12:25–29)。虽然书中的神学论述丰富深奥,劝勉警告也有诸多解读,但是本书的写作目的十分清楚(Schreiner, T. R.):作者通过对比旧约中的人物事件,来证明耶稣的崇高和救恩的宝贵(1:4; 3:6; 4:14; 8:1; 12:2),并以此来劝诫信徒决不可在信仰上后退(6:9; 10:39);作者既从反面角度警告信徒不可背道(2:1-4; 3:7-4:13; 5:11-6:8; 10:26-31),又从正面角度激励信徒坚忍到底(6:9-20; 10:32-12:3)。
希伯来书以神对人的启示为开篇:神在古时藉着各种方法向人说话,在末后的日子却藉着他的儿子向人说话(1:1-2a)。神的儿子具有完全的神性,体现在他的七重身份(1:2b-3),也体现在他远比天使要崇高(1:4)。希伯来书的正文部分接续开篇的引言,详细描述了神的儿子与天使的对比,从四个方面证明了神的儿子高过天使:天使是神的仆役,神的儿子却有至高的权柄(1:5-9);神的儿子创造了天地(1:10);神的儿子永远长存(1:11-12);天使是服役的灵,神的儿子却坐在神的右边(1:13-14)。因此,信徒必须更加密切留意神藉着他儿子所传的话,免得随流漂去(2:1)。所有干犯和不听从那透过天使所传信息的人,都受了应得的报应,如果忽略了神的儿子所宣讲的这么大的救恩,又怎能逃罪呢?(2:2-3) 耶稣的救恩不可忽略,既是因着耶稣崇高的神性(1:2-14),又是因着耶稣在肉身受苦(2:5-18)。
希伯来书2:5-18通过耶稣、天使与世人的关系引入了耶稣的救恩。从创造的角度来说,耶稣比天使崇高,而天使比人崇高;神却眷顾卑微的世人,赐给人荣耀尊贵作冠冕,使万物都伏在他脚下(创1:28);然而,人因着犯罪堕落,并没有得着使万物都服他的权柄(2:6-8);不过,耶稣却代替人做到了,他暂时成了比天使卑微的人的样子,承受了死的痛苦,就得了荣耀尊贵作冠冕(2:9)。因此,耶稣成就的救恩,就是耶稣因着神的恩典为万人尝了死味,以此战胜了罪和死,让人藉着耶稣就可以恢复神起初创造人的设定(2:7)。
耶稣藉着受苦得以成全,对神来说是合适的,因为这是神带领许多儿子进入荣耀里去的途径(2:10)。耶稣在肉身受苦,对人来说有三方面的意义(2:11-18)。第一,耶稣使人成圣,成为神家的儿女:信徒因着耶稣的受苦而得以成圣,而那位使人成圣的耶稣、与那些得到成圣的信徒有同一个源头——就是圣洁的父神,所以耶稣称信徒为弟兄也不以为耻(2:11)。第二,耶稣成为肉身,消灭掌死权的魔鬼:儿女既然有血肉之体,耶稣也照样成为血肉之体,为要藉着死消灭那掌握死权的魔鬼(2:14)。魔鬼”掌握死权”,并不是说魔鬼有着神所没有的特殊权柄,而是指魔鬼藉着引诱人犯罪敌对神(创3:1-6)、从而使人死亡(罗6:23);若罪在人身上的权势被废除了,魔鬼的权势也就被消灭了。耶稣废除罪的权势的方式就是成为血肉之体,在各方面与他的弟兄们相同,藉着死为人赎罪(2:17);耶稣救赎人的方式,不是从魔鬼那里把人买赎回来,而是代替人承担神对罪人的刑罚,消灭罪的权势(罗6:6),恢复神人的关系。第三,耶稣经历试探,帮助被试探的人:耶稣自己既然经过试探,受了苦,就能够帮助那些被试探的人(2:18)。耶稣所受的试探和苦难是指十字架的经历,而”被试探的人”所受的试探,很可能是指在信徒在苦难中的软弱。耶稣帮助受试探之人的方式,是藉着自己的死为人赎罪(2:17)、使人成圣(2:11)、将人从死亡的奴役和恐惧中释放(2:15),并且亲自成为人可效法的榜样(12:2-3)。因此,耶稣在肉身受苦,不单是让我们信靠耶稣而得到成圣(被动)(2:11),更是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胜过试探而不断成圣(主动)(2:18)。
希伯来书1-2章的内容,可以帮助当今的信徒以更加宏大完整的视角认识耶稣、认识自己和认识救恩。就认识耶稣而言,一方面,耶稣有完全的神性:希伯来书的作者通过将耶稣与当下信徒所熟悉和敬畏的天使作比较,强调耶稣的崇高远超过天使,因此那些以敬拜天使为乐的行为是无比荒谬的(西2:18)。另一方面,耶稣也有完全的人性:他曾经成为血肉之体替我们尝了死味(2:9),如今在神的家里作为我们的长兄(2:11),将来还要接我们回家与他常常同在(帖前4:17);他也能够体贴我们的软弱,帮助我们胜过试探(2:18)。因此,耶稣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带给我们的能力、安慰和盼望,是可以在生活中真实经历到的。
就认识自己而言,一方面,人虽卑微却蒙神眷顾,被赐予荣耀、尊贵和权柄(2:6-7);因此,人的生命并不是像世人所认为的与其他牲畜无异、只是在进化中更有优势而已。另一方面,人现今还没有得着尊荣权柄(2:8),而是在苦难中与受造之物一同劳苦叹息(罗8:22);这是人犯罪悖逆神的后果(创3:14-19),而不是神创造人原本的心意。
就认识救恩而言,人的血肉之体已经因着罪而完全败坏,被掌死权的魔鬼所奴役。因此,人并不是像佛教徒所认为的,那样靠着修行就可以救自己,甚至连神透过天使所传达的律法也不能拯救人(2:2);人唯一的拯救就是神的儿子耶稣成为血肉之体,藉着死为人赎罪,废除罪的权势,消灭掌死权的魔鬼(2:14-15; 林前15:55-57)。当我们充分认识到耶稣的神性和人性,认识到自己的尊贵和罪性,认识到救恩的必要和宝贵,或许就能够更深刻地领会2:3中警告的分量:”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么大的救恩,怎么能逃罪呢?”
文 / 周元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