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林多后书4:7-5:10 苦难与荣耀

保罗在2:14-4:6讲到了使徒的职分是从神而来,并且有极大的荣光;接着保罗在4:7-5:10论述了使徒另一方面的特质,就是使徒的”悖论”:使徒在神眼中的尊贵,与在世人眼中的卑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徒的悖论根源于耶稣基督的十字架(林前1:18),然后由耶稣传承给了使徒(林前4:9-13; 约15:18-20),这也成为真使徒最重要的特质之一(6:3-10)。保罗在4:7-5:10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使徒的悖论,就是在使徒身上苦难与荣耀并存。
第一,苦难是承载耶稣的死,荣耀是显明耶稣的生(4:7-15)。神将荣耀的职分托付给了使徒,就如同将无价的宝贝放在易碎卑贱的瓦器中,这种违反常理的做法正是为了在软弱卑微的罪人身上,显明福音的能力是出于神、不是出于人(4:7)。保罗接下来通过三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一是使徒在患难中被神保守:瓦器虽然四面受压,却没有压碎;使徒虽遭遇深重的苦难,却不致绝望和死亡(4:8-9)。二是使徒的受苦见证了耶稣的受难和复活:使徒常常在自己身上经历耶稣的死,是为了在自己身上显明耶稣的生(4:10-11),让看到的人能够相信耶稣而得生命(4:12)。三是使徒有复活的盼望:他们相信神必定会使他们和那些因他们而信耶稣的人复活(4:14),这是为让神的恩惠和人的感恩增多,使荣耀归给神(4:15)。
第二,苦难是短暂而轻微的,荣耀是至重而永恒的(4:16-18)。使徒在地上常常要经历苦难(4:8-12),但保罗却没有因此而沮丧,因为他能够以属天的眼光来看待地上的苦难(4:16-18),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外面”和”里面”,外面的人虽然渐渐朽坏,但里面的人却日日更新(4:16);第二是”短暂”和”永远”,短暂轻微的患难,是为要成就极大无比、永远的荣耀(4:17);第三是”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所顾念的不是那看得见的,而是那看不见的(4:18)。
第三,苦难临于地上的身体,荣耀在于得主的喜悦(5:1-10)。使徒在地上所经历的是看得见的、短暂的苦难,但是他们所顾念的却是那看不见的、永远的事物(4:18),就是死后的身体复活(5:1-5)和与主同在(5:6-10)。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5章详细讨论过身体复活,但在这里讲身体复活不是为了阐述教义,而是为了在表达在地上为主受苦的使徒的心声:使徒在地上的帐棚里(即肉身的身体)劳苦叹息(5:2,4),他们渴望迁到天上永存的房屋,换上新的衣服(即复活的身体5:2,4);让人感到欣慰的是,神已预备要达成这个目标,因为神已经把圣灵赐给人作凭据(5:5)。因着对身体复活的认识,保罗知道地上的肉身不是他的归属、与主同在才是,住在身内就是与主分开(5:6);因此,保罗凭着信心宁愿与身体分开、与主同住(5:7-8; 腓1:23);然而,对保罗来说最重要的,不是选择继续活着还是离世见主,而是无论是生是死都要得主的喜悦(5:9),因为他知道众人都必须在基督的审判台前显露出来,使各人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到报应(5:10)。
保罗对苦难与荣耀的论述,启示了关于如何战胜苦难的三重境界。第一是献上承载苦难的生命。神让基督徒为主受苦,不是因为神没有能力,相反是为了彰显神的大能:神没有将拯救人灵魂的宝贝交给大能的天使,而是放在我们这些罪孽深重、软弱无比的”瓦器”里,是为了向那些同为”瓦器”的罪人,见证神改变生命的大能和拯救罪人的恩典。因此,当我们为主的缘故忍受难以承受的痛苦时,不要绝望,要知道此刻我们里面的宝贝正在发光,基督的馨香之气正在散播(2:14),神拯救生命的工作也在悄然进行(2:16; 4:12)。
第二是培养轻看苦难的眼光。人们常常说苦难是化了妆的祝福,这个比喻是想说苦难是神的祝福,即使表面上看起来不像。其实超越苦难的根本方法,不是把苦难当作祝福——因为祝福不是人的终极需求,而是以属天的眼光看见苦难之外的荣耀。世上有许多苦难是不可避免的,例如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天灾人祸,还有信徒在世上遭受的逼迫。我们战胜苦难的方式,不是去回避或者美化苦难,而是要定睛在神已经赐给我们的、远超世上任何事物的恩典和应许:当我们经历基督的爱一天比一天更深时(弗3:16-19),就不会在意肉体的生命一天比一天更老(4:16);当我们认识神为我们预备的基业之荣耀有多丰盛时(弗1:18),就会觉得地上的患难都是至暂至轻 (4:17);当我们顾念天上的事时(腓3:20-21; 西3:1-2),就能够胜过地上情欲的试探(腓3:18-19; 西3:5-10)。
第三是操练超越苦难的顺服。成熟的信徒或许会与保罗有类似的渴求,就是因着地上的苦难深重而向往回到天家、与主同住(5:2, 8)。值得注意的是,保罗虽然愿意离世与主同住(5:8),却更愿意得主的喜悦(5:9),这是一种超越苦难、没有条件的全然顺服。我们知道,爱一个人的最高境界,不是形影不离地跟对方在一起,而是为了对方的益处而牺牲自己。对神的爱也类似,爱神的最高境界,不是追求与神的同在——虽然这在今生是很好的操练、并且是永生时的常态——而是顺服神的旨意,这是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抉择(可14:36; 来5:8),也是保罗在主面前的决志(5:9; 腓1:23-24; 罗9:3)。不过,对一般信徒而言,要达到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无条件地顺服神,必须先经历前两个阶段,就是献上承载苦难的生命和培养轻看苦难的眼光。这需要我们靠着神的恩典,用一生的时间来操练。
文 / 周元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