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福音书中常常讲到赦免与悔改,路加福音体现得最为明显,包括对不悔改之人的严厉警告(13:5)、对悔改之人的赦免接纳(15:10)、对悔改与赦罪之道的传扬(24:47),等等。路加福音23:32-43讲述了耶稣在十字架上的赦免(23:34),以及同钉十字架的罪犯的悔改(23:40-43),是全书赦免与悔改的高峰。
耶稣在十字架上的赦免至少有三方面的意义。第一,十字架上的赦免,是基督之爱的极致体现,也是耶稣上十字架的使命彰显:耶稣正在因人的罪遭受审判,却仍为将要遭受审判(23:28-31)的罪人代求(23:34);耶稣没有设法拯救自己(23:35-39),是为了拯救杀害自己的人到底;耶稣的代求换来了人的羞辱(23:35-39),却赢得了一个罪人的灵魂(23:39-42)。第二,十字架上的赦免,应验了以赛亚书中为罪犯代求的预言(赛53:12),也完美地见证了主耶稣对门徒的教导:要爱自己的仇敌,为咒诅和凌辱自己的人祷告(6:27-28)。第三,十字架上的赦免,成为了后来的门徒传讲悔改赦罪之道的根基和榜样(24:47):主耶稣升天之后的第一位殉道者司提反,在临终之前效法主的榜样,为杀害他的人求赦免(徒7:60);耶稣的使徒们也照着主的吩咐,向天下所有”不知道自己所作的是什么”(23:34)的人,传讲悔改与赦罪的福音(徒2:38; 徒3:19; 徒13:38; 徒17:30),既包括对神有错误认识的犹太人(徒13:27),也包括完全对神无知的外族人(徒17:30)。
耶稣在十字架上的赦免,成就了一个罪人在十字架上的悔改。耶稣的身旁钉着两个罪犯,其中一个罪犯与其他人一样嘲讽耶稣(23:39),但另一个罪犯却在最后一刻选择相信耶稣(23:40-42),因而立刻得到了拯救(23:43)。这个罪犯只说了短短几句话,并没有什么实际的行动,但他表现出了真心悔改所具备的四个关键特质:一是敬畏神,他指责那个羞辱耶稣的罪犯同样是受刑的却还不惧怕神(23:40);二是谦卑认罪,他承认自己受刑是罪有应得的(23:41a);三是认识耶稣,当所有人都在定罪和嘲讽耶稣时,唯有他宣称耶稣是无罪的(23:41b);四是相信耶稣,当所有人,包括耶稣的门徒,都认为耶稣失败了的时候,唯有他相信眼前这位在十字架上濒临死亡的耶稣会复活和掌权,并且祈求耶稣在得国的时候纪念他(23:42)。许多人曾看见耶稣使死人复活却拒绝相信(7:14-15; 8:54-55),然而他看见耶稣将死于十架却愿意相信,这就是他得救的原因。
这个罪犯并没有机会像门徒那样,在最后的晚餐听到耶稣关于神国降临的启示(22:18),也没有机会像宗教领袖那样,在公议会审判的时候听到耶稣关于人子掌权的见证(22:69),那么,他为何会向耶稣作出这样的祈求?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他听见并且相信耶稣在十字架上为罪人的代求:”父啊,赦免他们!”(23:34) 耶稣的代罪和父神的赦免是他唯一的指望,因此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选择全然信靠耶稣;他的祈求就如同那个连举目望天也不敢的税吏一样,如果他的手没有被钉十字架,想必也会捶着胸说:”神啊,可怜我这个罪人!”(18:13)。他祈求耶稣在得国降临的时候纪念他,而耶稣却告诉他”今日你必定同我在乐园里了”(23:43);他与耶稣一样,即将因着十字架而失去地上的生命,但是也将与耶稣一样,因着十字架而同享永恒的生命。
这个罪犯悔改得救之后只有不到几小时的生命,不能为主作什么,但是他在十字架上的信主见证,却对围观之人的信心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使得百夫长颂赞神、围观群众捶胸(23:47-48)。其实每个重生得救之人的生命,无论长短,都会被主使用来见证主的救恩。例如教会史上第一位殉道者司提反,他虽然英年早逝,但是他在扫罗面前的见证间接地塑造了保罗的生命(徒8:1; 徒22:20; 提前1:13);使徒保罗被主转变之后,奉差遣传扬主的名(徒9:15-16),他一生都在彰显基督的生命(腓1:20-21),也成为众人效法的榜样(腓3:17);使徒彼得在年老的时候忠心地作基督受苦的见证,按着神的旨意牧养群羊(彼前5:1-3);等等。这些神的仆人能够至死忠心,是因为他们都有过真心的悔改,并且深刻地经历过神的赦罪之恩,特别是”罪魁”保罗(徒9:1-19)和”叛徒”彼得(22:54-62)。愿我们每一位罪得赦免的人,永远不要忘记,自己被赦免是因着耶稣在十字架上的赎罪和代求(23:34);愿我们每一位蒙恩得救的人,都能够立志,将自己的余生交付给主、为主传讲悔改与赦罪之道(24:47),就如主曾经将灵魂交付给父(23:46)、为人成就悔改与赦罪之道(23:34)。
文 / 周元圣
四福音书中常常讲到祈求与祷告,路加福音体现得最为明显,包括敬拜、赞美和感恩的祷告(1:46-55; 2:37–38; 10:21–22),认罪的祷告(18:9–14; 23:39–43),代求的祷告(10:1–2; 22:31–34; 23:34),寻求和顺服的祷告(9:28–31; 22:39–46),等等。祷告要带着信心(18:8; 太17:21),祈求要恳切(11:5-8; 18:1-8),更重要的是祷告的人在神面前要谦卑(18:9-14)。路加福音18:9-14讲述了在圣殿祈祷的法利赛人和税吏的比喻,表明神悦纳谦卑之人的祷告。这个比喻的对象是自恃为义、轻视别人的人,比喻中的法利赛人就是代表这些人,而税吏则代表那些被轻视的人。法利赛人与税吏的祷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祷告的动机,祷告的理念和祷告的心态。
一是祷告的目的。法利赛人祷告的目的是荣耀自己:他是向着自己祷告(18:11),在两节祷告经文中共提到了五次”我” (18:11-12),皆是用主动的语气;他的祷告虽然以感谢神为开始,但目的不是为了荣耀神、也不是表明他需要神,而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好行为,证明自己比别人强,在神面前配称为义(18:11-12)。税吏祷告的目的是因对自己绝望而渴求神的怜悯:他的祷告是向着神,对自己是用被动语气;他认识到自己罪孽深重,虽然不敢见神,却仍想要呼求神(18:13)。
二是祷告的理念。祷告目的的不同是源于祷告理念的差异:法利赛人到圣殿祷告,是为了在神和人面前显明自己的义,因为他认为对宗教传统的遵守和对圣殿的奉献,是人在神面前称义的条件;税吏到圣殿祷告,则是为了祈求神的怜悯,因为他相信宗教和圣殿无法拯救像他这样的罪人,他唯一的出路就是祈求从神而来的赎罪[注18:13中”怜悯”一词的原文有”赎罪”的意思,同样的词出现在希伯来书2:17]。法利赛人不知道的是,他在圣殿向着自己所夸耀的义行,在神眼中并不看为义(18:14);而税吏不知道的是,他在圣殿向着神所呼求的赎罪,将由神的儿子亲自来成全——不是通过圣殿的献祭,而是通过神儿子的舍己(来2:17)。
三是祷告的心态。祷告理念的差异源于祷告心态的区别。法利赛人的祷告反映了他内在的骄傲和悖逆:在对神的态度上,他高抬自己,对神毫无敬畏,也不认为自己有罪,不觉得自己需要神;在神面前的骄傲决定了他对人的态度,他轻视他人,对人毫无怜悯,并且给人定罪;他感谢神,是为着自己比别人强而感谢(18:11-12)。税吏的祷告则表明他对神的谦卑和信靠:他因自己的罪而畏惧神、不敢靠近圣殿,也为自己的罪感到伤痛和无助;他承认自己是个罪人,全然仰赖神的怜悯;他此刻离圣殿很远,却离神很近。
耶稣最后评论说这个税吏相比于法利赛人倒(被神)算为义,因为自我高举的必被(神)降卑、自我降卑的必被(神)升高(18:14)。神使骄傲的人降卑、使谦卑的人升高,是贯穿全本圣经的主题(箴3:34; 诗138:6; 赛2:12; 57:15; 但4:37; 雅4:6; 彼前5:5)。骄傲之人被降卑是因为骄傲使神与人分离(创3:22-24),而谦卑之人被升高是因为谦卑使神与人亲近(赛57:15)。主耶稣为拯救世人,降卑舍己死在十字架上,三天之后复活升天,被高举在父神的右边(腓2:5-11),就是为了让谦卑的人得救(路4:18),并且与主同享神的荣耀(罗8:17)。
法利赛人与税吏祷告的比喻,对我们如今的祷告生活是很好的提醒。一方面,我们要警惕”法利赛人式”的自恃为义:祷告是敬拜和赞美神的荣耀,而不是寻求自己的荣耀;祷告是在神面前谦卑认罪、感谢神的怜悯和赎罪,而不是宣告自己的义、感谢自己没有罪;祷告是在神面前恳切地为罪人代求,而不是自己作审判官来定人的罪。另一方面,当我们认识到税吏比法利赛人更算为义时,会倾向于把自己带入到税吏的角色,因此我们也当警惕”税吏式”的自恃为”卑”,不可自以为比别人更谦卑而向神祷告说:”神啊,我感谢你,我不像那个骄傲的法利赛人……” 神所悦纳的祷告,既不是恶意贬低别人来高抬自己,也不是刻意降卑自己来使自己升高,而是要少看自己,单单定睛于神的圣洁、公义和怜悯。
文 / 周元圣
四福音书中常常讲到耶稣怜悯和拯救卑微的罪人,路加福音体现得最为明显,包括给贫穷人传福音、呼召税吏、亲近罪人,等等(4:18-19; 5:27; 7:36-50; 15:1; 18:9-14; 19:1-10)。耶稣并非是对某些人有偏爱,而是在没有一个义人的世界里,寻找拯救失丧的人(19:10),从罪人中得着那些认罪悔改的人。路加福音15:1-32通过三个比喻表明,神欢喜接纳悔改的罪人,并且属神的人应当一同为罪人的悔改而欢喜,而不是心怀不平。
这三个比喻分别是失羊的比喻(15:3-7)、失银币的比喻(15:8-10)和失儿子的比喻(15:11-32)。三个比喻的听众和背景相同,就是耶稣接待税吏和罪人的行为引起了法利赛人和经学家的议论(15:1-2)。三个比喻的参考点和对应的受众也类似:羊的主人、银币的主人和两个儿子的父亲都代指神,一百只羊中失去的一只、十个银币中丢失的一个和两个儿子中离家出走的小儿子都代指税吏和罪人,没有丢失的羊、银币以及家里的大儿子都代指法利赛人和经学家。这三个比喻的相同之处,构成了这组比喻的第一个要点,就是神欢喜接纳悔改的罪人。
第三个比喻与前两个比喻虽然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显著的区别。在前两个比喻中,主人找到失去的羊或银币后,不仅自己欢喜,也邀请朋友和邻舍来一同欢乐(15:6, 9);在第三个比喻中,父亲为小儿子的失而复得而欢喜(15:24),可是家里的大儿子不仅不与父亲一同欢乐,反而因为父亲对小儿子的接纳而生气(15:28)。这三个比喻之间的强烈反差显明了这组比喻的第二个要点,就是属神的人应当与神一起为罪人的悔改而欢喜,这也是对法利赛人和经学家议论耶稣接待罪人的回应(15:1-2)。
父亲失儿子这个比喻的内容本身十分丰富,有着深刻的属灵内涵,比喻里面讲到的小儿子的悔改、父亲的恩典和大儿子的抱怨,对我们的信仰生活有三方面的启示。第一是认识罪和悔改。小儿子深刻地经历了罪的代价和失丧的痛苦,到了几乎要死的地步(15:13-16),他认识到自己得罪了天、也得罪了父亲(15:18),最后降卑自己(15:19)、回转投靠父亲(15:20-21)。小儿子的认罪回转得到了父亲的盛情接待,这应验了神藉着以赛亚先知对失丧子民的应许(赛30:15),也应验了耶稣对贫穷、饥饿、哀哭之人的祝福(6:20-21)。小儿子的失而复得不是简单的出走归回,而是认罪悔改之后的死而复活(15:24),这也提醒每一位悔改归主的人思考,自己的悔改是否像小儿子”不回转就要死亡”那般深刻(15:17; 结33:11)?自己在对待罪的问题上,是否有真正地死而复活——在基督里向罪死、向神活(罗6:11)?
第二是认识神。如果仔细研读耶稣的这三个比喻,就会发现比喻中的主人寻找丢失的羊或银币、以及父亲对待小儿子的行为都违反了常理,其实这正反映了神超越常理的爱。在父亲失儿子的比喻中,父亲对两个儿子的爱都是无条件的,但是两个儿子都没能明白。小儿子因为挥霍了父亲的钱财而觉得自己不配作儿子、只配作雇工(15:19, 21),但是他不知道的是,父亲对他”挥霍”式地爱,只因为他是儿子,不取决于他过去的坏行为(15:24)。大儿子则相反,他毫无保留地顺服父亲,只是为了用自己的行为换取父亲的偏爱,并且认为小儿子不配得到父亲的恩待(15:29-30);但是他不知道的是,父亲毫无保留地赐予他产业,只因为他是儿子,不取决于他过去的好行为(15:31)。父亲对两个儿子的爱,正是父神对我们的爱:我们从失丧之中归回是出于神的恩典(弗2:1-9),我们在神的家中服事神也是出于神的恩典(弗2:10),我们将来承受神的产业更是出于神的恩典(弗1:11);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我们作了什么,而在于神照着自己的怜悯(罗9:23)、藉着耶稣基督的救赎、接纳我们成为他的儿女(约1:12)。
第三是认识救恩。一个罪人悔改,天父和天上的使者都会为他欢乐(15:7,10)。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属神的人都会为罪人的得救而欢喜,例如:有的信徒对身边未信主的人是否得救毫不关心;有的人虽然对传福音有负担,但是只对自己参与的福音事工有热心,对别人领人归主的事没有兴趣甚至颇有微词。这些不健康的心态有两个可能的原因:一是没有认识到救恩是出于神的恩典,不仅没有因为神的爱而生出爱神爱人之心,反而像大儿子那样自以为义、怨神妒人;二是没有认识到救恩是为了神的荣耀,认为耶稣既然是为自己而死,那么自己得救就好了,无需去管别人的事。其实神喜悦人的得救,不是因为人的可爱,而是因为神的慈爱(约一3:1);神对人的救赎,不是为了人的荣耀,而是为了神的荣耀(2:14; 约17:4; 罗9:23);神的拯救不是唯我性的以人为中心,而是排他性的以神为中心(徒4:12);神的救恩不是局限性地针对一人一族,而是普世性地临到万民万族(24:47)。因此,每一个领受了神的救恩、被称为神儿女的人,都应该以神的心为心、以神的爱为爱,以传扬救恩和荣耀神为生命中的最高使命和最大喜乐。
文 / 周元圣
四福音书中常常讲到钱财的危害,路加福音体现得最为明显,包括富足之人的祸患、财富对人的试探、富有的人难进神国、如何使用钱财,等等(6:24; 8:14; 12:13–21; 16:19–31; 18:24-25)。钱财本身并无好坏,但如果钱财夺去了人的心、诱使人倚靠钱财而活,便成了致命的危害。在路加福音12:13-34,耶稣通过无知富翁的比喻(12:13-21)和对门徒的教导(12:22-34),提醒我们思考:人当靠什么而活?
无知富翁的比喻的背景,是一个人找耶稣帮助他和自己的兄弟分家业,耶稣看出了他的贪心,便给讲了这个比喻,目的是让他远离贪心,因为人的生命不在于家道丰富(12:13-15)。比喻中的富翁为自己积攒扩充粮食和货物,认为这些东西可以使他的灵魂安逸快乐;但是神却告诉他,今夜就要取去他的灵魂,他所预备的也并不归他(12:16-20)。这个富翁在世人看来是精明和成功,在神看来却是无知和贫穷;他掌管着自己的财宝,却不知神掌管着他的生命;他靠积攒财宝使自己安逸,却在一夜之间被夺去性命。那么,财富本质上是邪恶的吗?家道丰富与生命富足相冲突吗?其实关键问题不在于人是贫穷还是富有,而在于人是倚靠财富而活还是倚靠神而活。
耶稣对群众讲完这个比喻之后,就教导门徒当如何倚靠神而活。人若不为自己积攒财宝就容易忧虑,所以耶稣首先教导门徒不要忧虑,要凭信心倚靠神的供应(12:22-30)。耶稣给出了不要忧虑的三个理由:一是在神眼中人的生命比饮食重要、身体比衣服重要(12:23),二是人的忧虑对自己的生命毫无益处(12:25-26),三是忧虑的东西都是不信神的外邦人所求的(12:29-30)。为了说明神的供应,耶稣举了飞鸟和百合花的例子(12:24, 27-28)。这两个例子不是在讲神创造的美妙,而是在强调神供应的奇妙:没有自由意志、完全仰赖神供应的飞鸟,尚且得到了神的供养,何况比飞鸟贵重得多的人呢(12:24)?任凭神装饰、不会抗拒神旨意的一朵野百合的荣美,竟胜过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所穿的,那么凭信心认识神、倚靠神、顺服神的门徒,又会得到怎样的恩赐和荣耀呢(12:27-28)?
不为世上的需求忧虑并不是信仰的终极目标,耶稣接下来进一步教导门徒不要惧怕,要专心寻求神的国(12:31-34)。对于放下忧虑、一心寻求神国的人,神不只要供应他们所需的一切,更是要把国赐给他们(12:31-32)。这是一种远超百合花的尊荣,但是也有相应的责任:作为神国的子民,门徒应当变卖自己所拥有的施舍给穷人,为自己积蓄永不朽坏的财宝在天上,这才是使灵魂安逸、使生命富足的真财宝(12:19, 33)。
路加福音12:13-34的信息,让我们对财富和信仰的关系有了一个整全的认识:从为自己积财(12:21),到不为生命的需求忧虑(12:22),再到变卖自己的财产、积蓄财宝在天上(12:33),这是每一个信徒从重生到成圣的信仰之旅,也是每一个信徒从属世到属神的”心”路历程,因正如耶稣最后总结所说的:你们的财宝在哪里,你们的心也在哪里(12:34)。
基督徒在不同的属灵成长阶段,会表现出对待钱财的不同态度。基督徒在信主之前,就如同请耶稣帮忙分家业的人一样,对钱财的态度是贪心(12:15),一心服事玛门(16:13)。基督徒在信主的初期,就如耶稣所教导的门徒一样,对钱财的是态度是忧虑(12:22):虽然有一定数目的金钱奉献,但是会有上限和顾虑;虽有一定程度的委身服事,但是会有条件和保留;虽然明白许多道理,但是信心时常会软弱,不能完全照着所领受的去行。基督徒在灵命成熟之后,对钱财的态度是乐意,就如同父”乐意”把国赐给门徒一样(12:32),会心甘乐意地为神的国奉献自己所拥有的,不是十分之一、而是十分之十,就是他们全部的财产、全部的时间和全部的生命(腓1:21; 罗12:1; 14:8; 加2:20)。愿每一位信神的人都能够倚靠神的恩典和力量,胜过今世的忧虑和财富的试探(8:14),一生靠神而活、也为神而活。
文 / 周元圣
四福音书中常常讲到耶稣的比喻,路加福音体现得最为明显,包括关于邻舍的比喻、钱财的比喻、祷告的比喻,等等(10:25-37; 12:13-21; 15:1-32; 16:1-15, 19-31; 18:1-8; 19:11-27)。用比喻的好处是生动形象,但挑战是难以理解,特别是对于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现代读者。因此,我们要领受比喻的教导,就必须先下功夫正确地解读比喻。解读比喻一般有五个步骤:研读比喻的内容、找准参考点、了解背景信息、将听众对号入座、解开比喻的要点。
以10:25-37的比喻为例,这个比喻通常被称为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但是其重点不是关于撒玛利亚人行为的好坏,而是耶稣在回应律法师的一个问题:谁是我的邻舍?(10:29)。按照解读比喻的五个步骤,第一是认真研读比喻的内容,这个比喻的主要情节是一个落在强盗手中的犹太人被冷落和救治的经历[注:虽然10:30没有直接说他是犹太人,但是根据他从耶路撒冷下到耶利哥的信息、以及整个比喻的背景和用意,可以推断出他的犹太人身份]。第二是找准比喻的参考点,就是比喻中重要的人和物,这个比喻的参考点就是落难的犹太人、祭司和利未人,以及撒玛利亚人。第三是了解比喻的背景信息,包括显明的信息、例如比喻的受众和上下文,也包括隐藏的信息、例如受众的宗教文化背景。这个比喻的受众是那位想”证明自己有理的”的律法师,隐藏的背景信息是犹太人厌弃撒玛利亚人 [注:撒玛利亚人与外族混居,信仰不纯正,其历史原因见列王纪下17:24-41],不与他们来往(约4:9),不认为应该把他们当作邻舍去爱。第四个步骤是根据比喻的内容和背景信息,将比喻的受众按照参考点对号入座,这一步很关键,因为受众对应于哪个角色就决定了他会领受怎样的信息。根据10:29和10:36的对应关系,可以知道律法师对应的就是落在强盗手中的犹太人。第五个步骤是解开比喻的要点,就是现场听众从比喻中领受到的信息。根据前面的分析,这个比喻的主要要点是:耶稣通过讲述撒玛利亚人怜悯救治落难的犹太人的故事,让律法师打破自以为义的宗教传统,认识到撒玛利亚人,就是犹太人所厌弃的、不看为自己邻舍的人,也可以是自己的邻舍;认识到”爱邻舍如同自己”的诫命(10:27),重点不在于区分谁是自己的邻舍,而在于自己是否有无条件的爱心(10:37)。这个比喻还有一个次要要点,就是人知道了当怎样作之后就要照着去行(10:28, 37),如同撒玛利亚人用行动救治落难的犹太人一样。
耶稣关于邻舍的比喻也是对我们当今信仰生活的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偏见将人划分为”邻舍”和”非邻舍”?我们的爱心和怜悯是否只局限于与自己同民族、同信仰、同宗派、同教会、同团契的一小群人?我们是否会排斥身边的”撒玛利亚人”,就是那些在宗教信仰、道德品质、身份地位、文化水平、甚至外貌健康方面与我们不同或者有缺陷的人?如果是的话,我们就如那个律法师一样,没有理解主耶稣的第二条诫命”爱邻舍如同的自己”的真正含义:神指定人爱自己的”邻舍”,不是为爱设立界限,而是为爱创造环境;神要求人对邻舍的”爱”,是无关远近(提前2:1)、不分亲疏(太5:43-47)、不论贵贱(约一3:17; 雅2:1-13)、不求回报(太10:8)的舍己奉献(可10:43-45),是”全心、全性、全力、全意爱主你的神”(10:27)的外在体现(约一4:20)。
对于律法上的教导,律法师给出了标准答案(10:26-27),对于”谁是我的邻舍”,律法师听完耶稣的比喻也给出了正确回答(10:36-37);但是答得对不等于行得出(11:46),耶稣听完律法师的回答之后,两次吩咐他照着所回答的去行(10:28,37)。然而,虽然律法师与神国的距离近在咫尺(10:28; 可12:34),但是听道而不行道、却使得他们与神国的距离远在天涯(7:30; 11:52; 太7:21-23)。故事的结尾没有记载律法师是否有听耶稣的话照着去行,这或许是作者在邀请每一位读到这个故事的人作出回应,因为每个人进神国的标准都与那位律法师一样,就是听了主的道之后要去遵行(6:46-49; 8:21; 10:28; 11:28)。
文 / 周元圣
四福音书中常常讲到罪人对耶稣的正面回应,路加福音体现得最为明显,包括税吏罪人的感恩、麻风病人的颂赞、与耶稣同钉十字架的犯人的悔改,等等(7:36-50; 17:15: 19:1-8; 23:39-43)。耶稣来到世上是为了给贫穷困苦的罪人带来福音(4:18-21),不相信耶稣的人得不着他的恩典和洁净(4:23-27),并且以恶意对待他(4:28-30);相信耶稣的人则得蒙他的医治和赦免(7:1-10, 36-50),并且以爱心回应他(7:36-50)。路加福音7:36-50讲述了一个罪人以爱心回报耶稣赦罪之恩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接待耶稣的法利赛人和一个有罪的女人对耶稣的不同态度,他们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法利赛人接待耶稣是因为自己所犯的罪少,而女人服事耶稣是因为自己被赦免的罪多(7:40-43);法利赛人把耶稣接到家里作宾客、以食物来招待 (7:36),而女人则是把耶稣接到心里作恩主、用泪水来感恩 (7:37-38);法利赛人只知道女人平日的罪多(7:39),却看不到女人今日的爱多(7:47),他不觉得自己有赦罪的需要,也不知道自己爱心的匮乏。耶稣比先知要大得多,他当然知道女人是个罪人(7:39),但耶稣来不是要定罪,而是要使世人藉着他得救(约3:17)。旁人因不信耶稣而质疑耶稣赦罪的权柄(7:48-49),女人却因相信耶稣而得着了耶稣的赦罪和平安(7:50)。
女人的爱心不是得到赦免的条件,而是得蒙赦免的回应(7:41-43)。她的爱多正是她多蒙赦免的体现,而法利赛人的爱少也是他少蒙赦免的印证;这并不表明神的赦免有限制,而是源于人的认罪有深浅,正如”健康的人不需要医生,有病的人才需要”(5:31)。耶稣宣告女人的罪被赦免(7:48),这不是在说明女人的爱行是赦罪之原因,而是在肯定女人对耶稣的信心之果效,让她的心里有平安(7:50),正如耶稣对血漏病得医治的女人所说的话(8:48)。
一个人对神的爱有多深,取决于他被赦免的罪有多少,而被赦免的罪有多少,又取决于他对自己的罪认识有多深。那位接待过耶稣的法利赛人对耶稣并没有爱,因为他不认为自己有罪。历史上有另外一位法利赛人,他从前是亵渎神的、迫害人的、凌辱人的(提前1:13),但是认罪悔改之后,就以认识耶稣基督为至宝,将万事看作粪土 (腓3:8),一生为基督而活(腓1:21)、为基督而死(腓3:10),为基督的缘故受迫害、受凌辱(林后12:10);他奠定了初代教会的根基,培养了许多重要领袖,书写了新约十三卷书信:这个人就是自称为罪人中的”罪魁”的使徒保罗(提前1:15)。还有另外一位初代教会的领袖使徒彼得也是如此:他曾经三次否认主 (22:54-62),但是在耶稣复活之后,他三次宣告对主的爱(约21:15-17),并且最终为主的缘故牺牲生命(约21:18-19)。
故事中的女人和基督使徒们的见证告诉我们:主耶稣不在乎我们所犯的罪有多么重,无论是欠五两还是五十两银子(7:41),主都愿意豁免;主耶稣在乎的是我们是否知道自己是负债累累、无力偿还,是否愿意凭信心领受主白白的恩免,是否以爱心来回报主的厚恩(7:42-43)。作为蒙恩得救的罪人,我们应当常常反思,自己的信仰生活是否与所蒙的恩相称:我们是否有照着神对我们的爱,来彼此相爱(约13:34)?是否有照着主为我们所作的服事,来彼此服事(可10:43-45)?是否有因着神对我们的饶恕,而饶恕得罪我们的弟兄(太18:21-35)?是否有因着耶稣为我们的降卑,而以谦卑对待我们的肢体(腓2:3-11)?是否有靠着圣灵摆脱”肉体的债”,而不从肉体而活(罗8:12)?是否有因着基督偿还”福音的债”,而不以福音为耻(罗1:14)?如果我们对主耶稣还没有真正地爱过,就说明我们在自己眼中还不够”坏”,还没有真正领受神的赦免和爱。愿女人接待耶稣的故事,能够再次提醒我们思考自己究竟是谁:是赦免多而爱多的女人,还是赦免少而爱少的法利赛人?
文 / 周元圣
四福音书中常常讲到圣灵的工作,路加福音体现得最为明显,包括施洗约翰和耶稣的出生、耶稣的受洗和传道事工,等等(1:15,17,35,41,67; 2:25-27; 3:16,22; 4:1,14; 5:17; 10:21; 24:49)。路加福音4:1-13讲述了耶稣在开始传道事工之前,被圣灵充满、由圣灵引导到旷野四十天,承受并胜过了魔鬼的一切试探。
魔鬼对耶稣的试探分为三类:一是引诱饥饿的耶稣听魔鬼的话,吩咐石头变成食物 (4:3);二是把天下万国指给耶稣看,应许只要他向魔鬼下拜,就将万国的权柄和荣华赐给他(4:5-7);三是引诱耶稣从殿顶跳下去,以此来证明神在经上的应许是真的 (4:9-11)。这三类试探就是魔鬼所能用的全部试探,也是人类始祖亚当夏娃所陷入的试探(创3:6),新约作者将其总结为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和今生的骄傲(约一2:16)。肉体的情欲是指顺从肉体的私欲胜过顺服神的话语,体现在听从魔鬼的话将石头变为食物充饥(4:3),或是吃下好作食物的果子(创3:6a);眼目的情欲是指渴慕眼见的好处胜过渴慕真实的益处,体现在听从魔鬼的话得着万国的权柄荣华(4:6),或是吃下悦人眼目的果子(创3:6b);今生的骄傲是指追求自己的虚荣胜过尊崇神的威荣,体现在听从魔鬼的话试探神(4:9),或是想要变得像神一样有智慧(创3:6c)。
这三类试探也是魔鬼对所有属神之人的试探,它未必是直接唆使人犯罪,甚至会以经上的话作遮掩(4:8),但它却直击人灵魂深处的软弱、激发人内在的私欲,人若顺从私欲便生成了罪(雅1:15)。属神的人身在世上的时候,每天都会面临这些试探:肉体的情欲包括过度追求舒适和享乐,懒惰不自律,沉迷于色情、毒品、酒精、娱乐等等,有强烈的放纵欲;眼目的情欲包括贪恋金钱、权利、美色、商品等等,有强烈的占有欲;今生的骄傲包括虚荣、怀疑、嫉妒、易怒、自私、自夸、论断、苦毒等等,有强烈的控制欲。那么,人如何才能胜过这些试探?先要看耶稣是怎么作的。
耶稣面对魔鬼的试探时,皆用神的话语来拒绝:他拒绝听魔鬼的话吩咐石头变成食物,因为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4:4),更要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申8:3);他拒绝听魔鬼的话向魔鬼下拜,因为他只可敬拜和服事自己的神(4:8);他拒绝听魔鬼的话从殿顶跳下,因为人不可试探神(4:12)。耶稣能够胜过试探,不单是因为他明白神的话,更是因为他爱神超过爱自己的生命和世界的荣华。他对神的全然敬畏、信靠和顺服,使得他不需要、也决不会去试探神。因此对我们来说,要胜过魔鬼的试探,除了清楚地知道神的话以外,也要对神有深深的爱慕和敬畏:只有我们每天渴慕神的话语,才不会整天思想如何填饱自己的肚腹(腓3:19);只有我们以敬拜和服事神为生命的最高目标,才不会一心追逐虚幻的偶像(西3:5);只有我们在每一件事上尊神为大,才不会总是高抬自己、轻视他人(太23:8-12)。然而,我们如何能作到这些呢?先要看耶稣为我们作了什么。
自从神的儿子亚当犯罪以来,神的儿子耶稣是唯一一个在魔鬼的各样试探之下都不犯罪的人;他的胜利不只是关乎个人的事工,更是关乎全人类的命运。曾经,神拣选他的仆人以色列来祝福世界(出19:4-6),但是以色列在旷野四十年的试验中失败了(诗95:10);如今,神赐下他的儿子耶稣来拯救世界,而耶稣在旷野四十天的试验中成功了(4:13)。耶稣在旷野胜过试探是向魔鬼夸胜的前奏(4:13; 10:18)、是得胜的曙光,而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受难和复活则标志着胜利的完全,即罪和死的权势被彻底废除(林前15:55-56)。因着亚当一次的过犯,所有人都被定罪而死亡;照样,因为耶稣一次的义行,所有人都要被称义而得生(罗5:15-21)。耶稣胜过试探是靠着圣灵(4:1),他离世之后也将圣灵赐给所有信他的人(约16:7),不仅使信徒靠着圣灵重生(约3:5)、成为神的儿女(约1:12),而且使信徒靠着圣灵明白一切的真理(约16:13)、因着真理成圣(约17:19),更是使信徒靠着圣灵抵挡魔鬼的诡计(弗6:10-18)、战胜肉体的情欲(加5:16-18)。
魔鬼虽然已经被打败,但如今还在作最后的挣扎(启12:12),像吼叫的狮子遍地寻找可吞吃的人(彼前5:8);所以我们还不可放松警惕,要牢牢地握住克制魔鬼的制胜法宝,就是羔羊的血和自己所见证的道(启12:11),直等到主再来完全除灭魔鬼的日子(启20:10)。
文 / 周元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