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可福音14:1-16:8 这人真是神的儿子!
在1-13章中,耶稣通过许多神迹与教导向门徒启示了关于自己的真理,但是还差最后一环,就是用自己的生命见证所传的道,藉着受难和复活证明他真是神的儿子(1:1; 15:39)。马可福音14-16章通过六个故事,讲述了耶稣从受难之前的预备到受难与复活的整个过程。
第一是打破香膏的奉献(14:1-11)。在耶稣被捕之前,共有三处为耶稣受难所作的预备,第一处预备是女人用香膏膏耶稣的故事(14:1-11),这个故事呈首位呼应的结构:开头是宗教领袖的背叛(14:1-2),结尾是门徒犹大的背叛(14:10-11),中间是女人打破香膏的奉献(14:3-9),与首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女人的奉献是全然的奉献(14:3),是全力的奉献(14:8a),也是全信的奉献(14:8b-9)。女人表现出了比门徒更大的信心,因为她知道耶稣即将受难(14:8),更知道爱耶稣比任何事都重要(14:6-7)。对于耶稣来说,如果人对神的奉献是出于信心和爱心,那么穷寡妇投入的两个小钱绝不会没有价值(12:44),而女人浇灌的整瓶纯哪哒香膏也不会是浪费(14:4-9);并且女人那带着信心的哪哒芬芳,将会伴随着福音传遍全世界(14:9)。
第二是流血舍身的立约(14:17-31)。耶稣被捕之前的第二处预备,是耶稣在逾越节的晚餐上与人立新约(14:17-31),这个故事也呈首位呼应的结构:开头是门徒的背叛(14:17-21),结尾是门徒的分散(14:27-31),中间是耶稣与门徒的立约(14:22-26),与首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耶稣所立的约是流血舍身之约(14:22-24),为要作新约的中保,成就一次而永远有效的赎罪祭(来9:14-15; 10:5, 12);耶稣所立的约也是多人赎价之约(14:24; 10:45),为要担当全人类的罪(赛53:12; 约一2:2);耶稣所立的约更是天国筵席之约(14:25),预告着神国的完全降临(赛25:6-8; 启19:9)。
第三是不随己意的顺服(14:32-42)。耶稣被捕之前的第三处预备,是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14:32-42),这个故事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耶稣难以忍受的痛苦(14:32-34),然后是耶稣不随己意的顺服(14:35-36),最后是门徒未能警醒的软弱(14:37-42)。耶稣胜过试炼的顺服,与门徒陷入试探的软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耶稣既不像神的敌人那样因作恶而受苦(彼前3:17),也不像神的儿女那样为行义而受苦(彼前3:13),前者是罪有应得、后者是神的祝福(彼前3:14);耶稣作为神的儿子,是为了人的罪而被神当作罪犯来对待(彼前3:18; 林后5:21),这才是他痛苦的根源。耶稣与父的关系越亲密,被父神离弃的痛苦就越深刻;但他必须在享受父的同在和顺服父的旨意之间二选其一(14:35-36a)。他向父神痛苦而恳切的祷告最终蒙了应允,但神的应允不是救他脱离死亡,而是让他因着所受的苦难学会顺从(14:36b; 来5:7-8)。
第四是舍生取义的见证(14:53-72)。耶稣靠着警醒祷告预备好了自己的心迎接祸患(14:42),门徒却没能警醒祷告而在耶稣被抓捕之后即刻跌倒(14:50-52)。耶稣在公议会受审的故事呈首尾呼应的结构:开头是众人作假见证控告耶稣(14:53-61a),结尾是彼得作假见证否认耶稣(14:66-72),中间是耶稣诚实勇敢地见证自己神子的身份(14:61b-65),与首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公议会受审的过程中,耶稣并不为自己辩护(14:60-61),就像即将被屠宰的羔羊一样不开口(赛53:7);但是,当大祭司询问他是否是那受称颂者的儿子基督时,耶稣不仅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还预告他将要高升作王、并要再次降临(14:62; 诗110:1; 但7:13)。耶稣的行为是真正的舍生取义:他的见证成为他被处死的罪证(14:64),但他的舍命成全了神的旨意,让许多人因认识他而得称为义(赛53:11)。
第五是黑天裂幔的受难(15:1-39)。耶稣照着他自己所预言的被定罪、凌辱、鞭打和杀害(10:33-34)。耶稣的受难有三重意义,第一是众叛亲离的受难:耶稣是被所有人背叛,包括自己的门徒(14:66-72)、犹太群众(14:56-59)、犹太领袖(14:63-64)、彼拉多(15:15)、罗马士兵(15:16-20)、过路人(15:29)、甚至包括和他同钉十字架的人(15:32)。因此,耶稣是为担负全世界的罪而死,却被全世界的人所杀;然而,他竟为全世界的人求赦免(路23:34),愿全世界的人得拯救(彼后3:9) ——这就是神对人的爱!(罗5:6-8)。第二是成就预言的受难:15:21-36中对耶稣受难的描述应验了旧约的多处经文(诗69:21; 22:18; 赛53:12; 诗22:7-8; 22:1; 69:21),证明耶稣的受难的确是神的旨意。第三是黑天裂幔的受难:受难的过程是遍地的黑暗(15:33-34),象征着耶稣承受了神的审判(出10:21; 摩8:9)和离弃(15:34);受难的意义是幔子的裂断(15:38),象征着耶稣的死开辟了通往至圣所的道路,使人可以坦然无惧地见神(来10:19-20);受难的结局是福音的开端,耶稣断气之后,竟然第一次从一个外邦人的口中说出了耶稣是神的儿子(15:39),神的儿子的真正意义竟然在十字架上得以完全彰显。至此,我们才完全理解马可福音开篇所说的”福音的开始”(1:1),就是神的儿子耶稣基督为世人的罪被钉十字架!
第六是消失不见的复活(16:1-8)。马可福音的结尾如同其开头一样,简短而略显突兀。16:1-8的结尾是一个”消失不见”的复活故事。首先是消失不见的墓门(16:1-4):在耶稣复活的第一批见证人到来之前,主的使者已将沉重的墓门滚开了(太28:2)。其次是消失不见的耶稣(16:5-8):妇女们看见了使者就惊慌,但使者告诉她们说耶稣已经复活了,还给她们看空坟墓的证据(16:6),让她们向门徒传达复活的消息,告诉门徒和彼得在约定的地方重聚(16:7)。最后是消失不见的结尾:现代学者普遍认为,16:8是马可福音正式的结尾,而16:9-20是后人增补的。但16:8的内容却是妇女们非常害怕,什么也没有告诉人,这种”未完待续”式的结尾或许有着作者独特的用意。作者以门徒的失败和妇女的害怕作结,或许是在表明,跟从耶稣的门徒和妇女们,曾经也是何等的软弱,而正是耶稣十字架的大能使软弱的人变得刚强(林后12:10)。所以,马可福音的结尾是对开头的完美呼应:神的儿子耶稣基督是福音的开始(1:1),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罗1:16),要改变软弱之人的生命,并要藉着他们来改变世界(16:9-20)。
坟墓容不下复活的耶稣,福音书也容不下复活的耶稣。马可福音结束了,耶稣基督的福音却没有结束;对耶稣的记载结束了,关于耶稣的故事却没有结束。耶稣的故事不再通过笔墨来承载,而是通过信徒的生命来书写。那么,你愿意让神在你的生命中执笔,书写耶稣与你的独特篇章吗?
文 / 周元圣
耶稣在生命的最后一周进入了使命的最后一站,就是圣城耶路撒冷。他的到来本有着君临圣城的荣耀(11:1-10),最后却被自己的子民羞辱定罪(14:64-65),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四福音书的作者都用大量的笔墨记述了耶稣受难复活前最后一周的故事(太21:1-27:66; 可11:1-15:47; 路19:28-23:56; 约12:12-19:42),其中马可福音10:46-13:37记载了从礼拜天到礼拜二,耶稣与犹太人宗教领袖之间的冲突,以及耶稣对门徒的教导,从四个方面进一步启示了耶稣的身份和末世的奥秘。
第一是耶稣的身份。马可福音1:1-10:45通过耶稣的言行初步启示了他的身份:他既有神的权柄和能力(2:10),又以奴仆的形象服事人、为人舍命(10:45; 腓2:7)。10:46-12:37则通过四个故事,从新的角度进一步揭示了耶稣的身份。第一个故事是从瞎子巴底买的口中宣称耶稣是大卫的子孙(10:46-52),这表明耶稣是大卫之约中的君王(撒下7:16),又是带来公义、医治和拯救的弥赛亚(赛11:4; 35:5; 诗72:12)。第二个故事是耶稣骑驴进圣城受到人民的称颂(11:1-11),耶稣的形象正是撒加利亚书9:9-10所预言的君王形象:他是温柔的、得胜的、带来和平的君王(亚9:9-10)。但是人们不知道的是,耶稣的温柔是为世人舍命(可10:45),他的得胜是战胜罪和死(林前15:55-57),他带来的和平是让神与人和好(林后6:18)。第三个故事是宗教领袖因着耶稣对他们的审判(11:12-25),仗着自己在”地上”的权柄,质疑耶稣从”天上”而来的权柄(11:27-28),结果被反被耶稣质问(11:29-30)和审判(11:31-33)。第四个故事是耶稣通过提问来启示自己的神人两性(12:35-37):诗篇110:1证明了基督的神性,而犹太人的传统认为基督是大卫的子孙(12:35),表明了基督的人性。基督的神人两性是犹太人未曾想过的问题(12:37),耶稣提出这个问题是为了启发犹太人思考他的真实身份:耶稣就是基督(8:29),既是神的儿子(1:1),也是大卫的子孙(12:35)、人的儿子(6:3)。
第二是耶稣的审判。在与宗教领袖的冲突中,耶稣通过象征和比喻的方式,两次表达了对宗教领袖的审判(11:11-21; 12:1-9),但同时也给人带来了盼望(11:22-26; 12:10-11)。第一次审判,是通过首位呼应的结构,用无花果树的枯萎作审判的象征(11:11-21):开头是耶稣咒诅有叶无实的无花果树(11:13-14),结尾是被咒诅的无花果树连根枯萎(11:20-21),象征着耶稣对宗教领袖属灵贫瘠的审判(弥7:1; 何9:16);中间的故事是耶稣在被人弄成贼窝的圣殿里”搞破坏”(11:15-18),表明耶稣对污秽圣殿之人的审判(耶7:11-15),也预示着圣殿将要被毁灭(13:2)和取代(14:58)。审判之后是耶稣给门徒的盼望:信心的祈求能移山,信心的祷告必成就 (11:22-26)。在这里耶稣对信心作了三方面的说明:信心不是对圣殿,而是对神(11:22);祷告不是靠圣殿,而是凭信心(11:23-24);信心体现在饶恕人,是从天父而来的(11:25)。耶稣的第二次审判,是用葡萄园的佃户被除灭作比喻(12:1-9),表明神要将他的国从以色列人中间夺去,赐给那能结果子的百姓(太21:43)。审判之后是神给人的盼望:以色列人所弃的石头,要成为房角的头块石头(12:10-11),信靠他的必不致羞愧(彼前2:6)。两次的审判和盼望传达了关于救恩的新信息:圣殿被污秽,耶稣成新殿(弗2:20-21);选民弃绝神,神国换新人(弗2:19)。
第三是耶稣的智慧。法利赛人、希律党人(12:13-17)、撒督该人(12:18-27)和经学家(12:28-34)轮番上阵,以极难的问题挑战耶稣,但耶稣皆以惊人的智慧回应,使得再也没有人敢问他了(12:14)。第一个难题是政权与神权的关系(12:13-17)。亲宗教的法利赛人与亲政治的希律党人合谋试探耶稣,问耶稣说纳税给凯撒可以不可以(12:14),这是一个引诱耶稣将宗教与政治对立的陷阱。然而,耶稣的回答不是制造”对立”, 而是让二者”分立” :凯撒的物归给凯撒,神的物归给神(12:17)。但耶稣更深层的意思其实让二者”归一”:凯撒的物是刻着凯撒之”像”的银币(12:16),神的物却是照着神的”形象”创造的人(创1:26),因此人的全人全心都当归给神(申6:5);不仅如此,君王的权柄也是神设立的(但2:21),神所创造的一切都当归给神(诗24:1)。第二个难题是复活与婚姻的争议(12:18-27)。撒督该人与法利赛人不同,他们只读摩西五经、不相信有复活(12:18),于是就设计出复活之后婚姻关系的困境来挑战耶稣(12:19-23)。这或许是他们用来驳倒法利赛人的经典例子,但耶稣却指责他们是大错特错:一方面,他们不明白圣经,摩西五经中的神不是死人的神,而是活人的神(12:26-27; 创3:6),因为神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在圣约中的关系没有因死亡而断绝;另一方面,他们不晓得神的能力,神有能力使死去的人复活,像天使一样不娶也不嫁(12:25)。第三个难题是爱神与爱人的总律(12:28-34)。据统计,旧约圣经包含十诫在内一共有613条诫命,但经学家却问耶稣,诫命中哪一条是第一重要的。这显然是一个无人敢回答的重大神学问题,耶稣却从摩西五经中选出了两条最大的诫命——爱神和爱人(12:29-31; 申6:4-5; 利19:18),这正是十诫的精髓(出20:3-17),也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太22:40)。
第四是耶稣的再来。在预备进入受难之前,耶稣向门徒启示了关于将来的事,就是从耶稣离开到耶稣再来这段时间内要发生的事(13:1-37)。耶稣告诉门徒,眼前荣美的圣殿将要被彻底拆毁,门徒就询问这些事发生的时间和预兆(13:1-4)。然而,耶稣回答的重点不是关于圣殿的毁灭,而是关于人子的再来;耶稣没有启示自己再来的时间和预兆,却郑重地提醒门徒三件事。一是必有”灾惑”到来(13:5-23):耶稣再来之前必有灾难出现,包括战争和天灾(13:7-8)、信徒受迫害(13:9-13)、末后的大灾难(可能是指主后70年圣殿被毁)(13:14-20),并且有假基督和假先知出来迷惑人(13:5-6, 21-23)。二是人子驾云再来(13:24-27):人子来前无征兆、来时都知道(13:24-25; 珥2:10),那时选民从四方被招聚(13:27; 帖前4:15-18),坚忍到底的必得救(13:13)。三是警醒家主忽来(13:28-37):人子再来的时间只有父知道(13:32),但是主人外出托责(13:34),仆人必须警醒(13:35-37)。
马可福音10:46-13:37进一步启示了耶稣的身份、耶稣的审判、耶稣的智慧和耶稣的再来。在这之后,耶稣便开始为受难作最后的预备。
文 / 周元圣
马可福音的开篇讲到在旷野有呼喊者的声音:”预备主的道,修直他的路!”(1:3) 在福音书的前半部分,耶稣公开传道的路线常常往来不定(1:14-8:26);从8:31开始,耶稣便带着门徒目标明确地朝着耶路撒冷行进(8:31-10:45)。在前后两部分的中间,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耶稣问门徒:”你们说我是谁?” 彼得回答:”你就是基督。”(8:29) 彼得对耶稣身份的回应,不单是耶稣传道路线和策略的转折,更是耶稣向门徒启示、并正式踏上”主的路”的开始。那么,主耶稣的路究竟是怎样的?
主的路是光明之路(8:14-20)。耶稣在生命的最后一段路程中,有太多的真理需要启示给门徒,然而这必须基于门徒对耶稣有基本的认识。因此,主耶稣的路首先是一条光明之路:他医治瞎子的眼睛,让他看得清楚(8:22-26);他更是开启门徒属灵的眼睛,让他们对耶稣有正确的认识(8:27-30)。8:14-20包含了首尾呼应的三个故事:开头是门徒在船上的瞎眼(8:14-21),结尾是门徒在路上被开眼(8:27-30),中间是耶稣二次医治瞎子的眼睛(8:22-26)。门徒的瞎眼体现在他们不仅听不懂耶稣用比喻所作的教导,并且还在议论没有饼的事(8:14-16);门徒担忧他们没有饼,耶稣却担忧他们没有信!(8:17-21) 在继续讲论门徒之前,作者插入了8:22-26耶稣二次医治瞎子的故事,这是为数不多的马可福音中独有的经文,并且这个故事本身也很特别:四福音书中记载耶稣治病的神迹并不少,但通过两次医治才治愈的只有这一处。这并不是说耶稣的能力不够,而是有着特别的用意:瞎子从什么也看不见,到第一次治疗之后看得模模糊糊(8:23-24),再到第二次治疗之后看得样样清楚(8:25),寓示着门徒对耶稣的认识也是从起初的迟钝瞎眼(8:17-21),到称呼耶稣”是基督”的部分认识(8:29),再到耶稣受难、复活、升天、赐圣灵之后对耶稣的完全认识(8:31-16:20; 徒1:1-11)。8:27-30中彼得对耶稣身份的回应,与其他人对耶稣的看法不同(8:27-28),他称耶稣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这是天上的父指示他的(太16:16)。虽然有神的开启和指示,但彼得对基督的认识仍然不够准确(8:31-33),还需要被”二次”开眼。
主的路是十架之路(8:31-9:13)。当时的犹太人,包括门徒,对基督都有一种错误的期待,就是认为基督要来复兴地上的以色列国(徒1:6),而耶稣在1:1-8:26所行的神迹更是加深了这一期待;因此,耶稣郑重地嘱咐彼得不要把耶稣是基督的事告诉人(8:30),并且随即开始向门徒启示他的十架之路。十架之路包含三方面,第一是基督的十架路(8:31-33):耶稣没有用比喻,而是直白地三次向门徒预告自己的受难和复活(8:31-33; 9:31; 10:32-34)。第二是门徒的十架路(8:34-38):如果有人要跟从主,就应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主(8:34);因为门徒要得着生命——即因认识耶稣而得的永生(约17:3),就必须将自己生命的主权交托给主,并与为世人舍命的主联合(罗6:5; 腓3:10),表现方式就是在这淫乱罪恶的世界,为主和福音的缘故牺牲生命(8:35-38)。第三是荣耀的十架路(9:1-13):耶稣登山变象的故事,既启示了荣耀的真象——门徒预尝神国的荣耀(9:1),耶稣彰显神国的荣光(9:2-3; 出34:29),先知见证神国的到来(9:4; 玛4:4-5);又显示了荣耀的降临—— 彼得欲搭帐棚在人间(9:5),神的荣耀降临在人间(9:7; 出24:15-16),耶稣成为帐幕住在人间(9:8; 约1:14);更指示了荣耀的道路——父神命定耶稣的路(9:7),荣耀照亮当下的路(9:8),复兴必经受苦的路(9:9-13)。
主的路是神国之路(9:14-10:31)。耶稣到世上来的目的就是带来神的国,并且使人进入神的国(1:15)。耶稣曾经用比喻描述了神国的一些特性(4:26-34),但接下来他要清楚直白地启示神国的奥秘(9:14-10:31),主要是从三个角度。第一是神国的特质——小与大(9:14-42):想要为首的必要作最末(9:14-35),接待卑微的就是接待主(9:36-42)。第二是神国的代价——残与生(9:43-50):人要断绝罪恶逃地狱(9:43-48),也当忍受试炼保纯全(9:49-50)。第三是神国的条件——前与后(10:13-31):一方面,进神国的条件很难,善行不能换永生(10:17-21)、财富反使得救难(10:22-25)、得救在人不可能(10:26-27),正所谓在前的要在后(10:31a);但另一方面,进神国的条件又很容易,人所不能神都能(10:27)、人所禁止神祝福(10:13-15)、人为主舍神丰偿(10:28-30),正所谓在后的要在前(10:31b)。
主的路是荣耀之路(10:32-34)。耶稣曾经一度想要隐藏自己的身份(1:25, 44; 3:12; 5:43; 7:36; 8:30),不是因为他不愿让人看到自己的荣耀,而是因为他得荣耀的方式是通过世人无法接受的十字架(腓2:5-11)。门徒大胆地向耶稣求荣耀(10:35-37),于是耶稣就耐心地教导他们真正的荣耀之道(10:38-45)。耶稣所启示的荣耀之路包含三方面:一是来到圣城的路,耶稣在前,门徒在后(10:32-34) ;二是降卑舍己的路,世人在前,人子在后(10:41-45);三是得着荣耀的路,苦杯在前,荣耀在后(10:35-40)。耶稣的荣耀之路也是所有跟从主的人要走的路:一是去到地极的路,耶稣在前,门徒在后(太28:19-20; 徒1:8) ;二是降卑舍己的路,别人在前,自己在后(腓2:3-8);三是得着荣耀的路,苦杯在前,荣耀在后(罗8:16)。
马可福音8:11-10:45启示了耶稣的光明之路、十架之路、神国之路和荣耀之路,路的终点是圣城耶路撒冷。耶稣本是这座城的君王,然而,受托管理这城的人并不欢迎他的到来。
文 / 周元圣
耶稣不只是一位忠心的传道者,也是一位有智慧的教师:他特别注重门徒培训,抓住各样的机会、在各样的场合、以各样的方式训练门徒。从马可福音6:6b开始,耶稣就把大部分时间精力投入在门徒身上,因为他们这一群人将来要接替耶稣承担起传扬福音、拓展神国、改变世界的大使命。在耶稣结束公开传道的事工之前,他还有四堂重要的课要教导给门徒(6:6b-8:10)。
第一堂是关于”交托”的实习课(6:6b-30)。耶稣起初选召十二使徒的目的,是让他们跟自己常在一起,好差遣他们去传道,又有权柄赶鬼 (3:13-19)。门徒之前一直是跟在耶稣身边观察和聆听,如今时机成熟了,耶稣便为他们安排了一堂外出传道的实习课。这堂课要教导的内容是”交托”,包含三个部分:交托需求(6:8-9),交托结果(6:10-11)和交托生命(6:14-29)。首先,门徒需要交托他们的需求。实习课一般是实习生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但耶稣的却反其道而行:他让门徒除了手杖以外什么也不要带,并且只穿一双鞋和一件衣服(6:8-9);他要让门徒在第一次传道过程中就深刻认识到,为主作工不可倚靠身外之物,只能倚靠差遣之主。其次,门徒需要交托事工的结果。耶稣将两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告诉了门徒:若被人接待就住在那人家,若不被人接待就离开那地方,并且跺下脚上的灰尘作为反对他们的证据(6:10-11)。其实交托结果也是交托需求的一种表现:拒绝接待门徒的人,其实是在拒绝耶稣(路6:22),而耶稣已经预备那些愿意接待门徒的人来供应他们的需求(太10:10)。最后,门徒需要交托自己的生命。马可福音的作者在门徒出去传道(6:12-13)与回来汇报(6:30)的中间,插入了施洗约翰被希律王斩首的故事(6:14-29),这不是无心的插入,而是在传达一个清晰的信号:施洗约翰为义而死,预告着耶稣将要为义受死(可6:16; 路23:11-12),也预示着门徒将来会为义殉道(太24:9)。
第二堂是关于”信靠”的实验课(6:31-44)。五饼二鱼的神迹虽说是喂饱了五千人,但更重要的目的是帮助门徒认识和信靠耶稣。实验课的场地是旷野(6:32),实验的”设备”是一大群饥饿的群众(6:34)和五饼二鱼(6:38),实验的内容是一个”超纲”的任务——“你们给他们吃吧!”(6:37)。当门徒认识到自己不可能完成任务时,耶稣便让他们配合自己来完成(6:38-43)。这次实验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让门徒认识耶稣:曾经神从天上赐下吗哪给以色列人,作填饱肚子的食物,人不知道它是什么(出16:4-15);如今神从天上赐下耶稣给世人,作赐人生命的真食物(约6:31-33),人却需要知道他是谁。实验的第二个目的是让门徒信靠耶稣:门徒虽然不能买两百银币的饼,但是他们只需要听从耶稣的吩咐,献上自己的五饼二鱼,并配合神的工作,耶稣便能用它们来喂饱五千人!
第三堂是关于”敬虔”的辩论课(7:1-23)。这堂课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法利赛人和经学家对古人传统的拘守(7:1-5),然后是耶稣对真假敬虔的批判(7:6-13),最后是耶稣对真假洁净的启蒙(7:14-23)。法利赛人和经学家质问耶稣,说他的门徒为什么不遵守古人的传统、用不洁的手吃饭(7:5);耶稣则反过来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人的虚伪——”你们拘守着人的传统,却离弃了神的诫命”(7:8),并举各耳板的例子作证据(7:9-13)。耶稣也借着这个机会,教导门徒关于真假洁净和真假敬虔的道理:”从外面进去的不能使人污秽,从里面出来的,才能使人污秽(7:14-15)。” 意思就是污秽与洁净不在于人吃进去的食物,而在于人心里的意念(7:17-23);人敬虔与否也不在于外在的仪式如何,而在于人心是否亲近神(7:6-8)。
第四堂是关于”救恩”的公开课(7:24-8:10)。耶稣的传道不只是在加利利(1:14),也包括外邦人居住的地区。7:24-8:10记叙了耶稣在北部的推罗西顿和东部的低加波利发生的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呈首位呼应的结构:开头是耶稣给外邦人的零碎(7:24-30),结尾是耶稣给外邦人的盛宴(8:1-10),中间则是耶稣给外邦人的救恩(7:31-37)。耶稣通过这些故事给门徒上了一堂公开课:救恩不单是给犹太人,也临到外邦人。在开头的故事中,叙利亚的腓尼基族妇人表现了出极大的信心:她请求耶稣为女儿赶鬼却被婉拒(7:25-27),但她明白耶稣关于儿女和小狗的比喻的意思,就是救恩优先给犹太人(太15:24);不过她也相信耶稣的恩典足够给外邦人用,因此再次乞求耶稣让自己”在桌子底下吃孩子们掉下来的碎渣”(7:28),耶稣因着她这么大的信心就成全了她的请求(7:29-30)。在结尾的故事中,耶稣用七个饼和几条小鱼喂饱了四千人,余剩的装满了七个大篮子。这个神迹与之前的五饼二鱼神迹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不同之处在于,这次的对象以外邦人为主,这表明耶稣不仅能充足供应以色列十二支派(6:42-43),更是能让包含外邦人在内的所有人都得饱足、并且有余(8:8; 赛25:6)。在中间的故事中,耶稣通过医治一个外族的聋哑人(7:37),表明以赛亚书所预言的救恩已经来到(赛35:5-6; 路4:18),并且临到了外族人(赛49:6; 路4:30-32)。
马可福音6:6b-8:10 通过耶稣的四堂课,更深更广地启示了神国的奥秘,但此时耶稣还没有向门徒启示他到世界上来的真正目的;因为在此之前,耶稣必须先向门徒确认一件事。
文 / 周元圣
耶稣之前为群众需求的缘故行了许多神迹,让众人感到惊奇(1:21-2:12);但耶稣接下来为门徒信心的缘故所行的神迹,让见过不少”世面”的门徒都感到惊讶、甚至是惧怕(4:35-6:6a)。如果说之前的神迹初步显示了耶稣医病、赶鬼和赦罪的权柄,那么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则全方位地证明了耶稣胜过自然(4:35-41)、胜过邪灵(5:1-20)、胜过疾病(5:25-34)、胜过死亡(5:21-24, 35-43)的至高权柄,以致于门徒恐惧地问到:”这到底是谁?”(4:41) 耶稣所行的这些神迹,也返照出三类人对耶稣不同的信心和态度:第一类人是因不信而惧怕(4:35-5:20),第二类人是因相信而寻求(5:21-43),第三类人是因骄傲而厌弃(6:1-6a)。
第一类人是因不信而惧怕。在令人绝望的处境下,耶稣行了两个让人惧怕的神迹。第一是自然力量的混乱与平息(4:35-41)。门徒夜晚在海上遇到了狂风大浪,他们表现得极其慌乱,而耶稣却在船尾安歇。风浪之中展现真平安,绝境之中考验真信心,但门徒既没有因有耶稣的同在而感到平安,也没有因见耶稣的平安而生出信心,而是带着责备的语气将耶稣叫醒。耶稣没有斥责门徒,而是斥责了风,风就平息了(4:35-39)。风浪来是让人恐惧,但耶稣来是要叫人相信(约3:16-18)。然而,连风和海都听从了他(4:41),门徒却没能认识他(约1:10-11);门徒因不信耶稣而害怕风浪(4:40),更因不认识耶稣而惧怕耶稣(4:41);耶稣平息了风浪,却难以平静人心。第二个神迹是灵界力量的混乱与平息(5:1-20)。在格拉森人的地区有一个被大群污灵附身的人,无人能制服他,但在耶稣的权柄之下,污灵只能恳求和顺命;最后污灵从那人身上出来,进到猪群掉到海里去了(5:1-13),那人的神志也清醒了。看到这些事的人,不仅没有因那人的得救而感谢耶稣,反而因为害怕耶稣而请他离开他们的地区(5:15-17);被鬼附之人请求跟耶稣在一起,耶稣却让他回到亲属那里,向他们传讲耶稣为他所作的事(5:18-20)。
第二类人是因相信而寻求。因为不信,耶稣在绝境中施行的拯救,反而使门徒惧怕、使格拉森人害怕(4:35-5:20);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因着相信,在绝境中的会堂主管和血漏女人勇敢地向耶稣寻求拯救(5:21-43)。会堂主管和血漏女人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先是会堂主管的紧急请求(5:21-24),中间穿插了十二年血漏女人的绝望求助(5:25-34),最后是十二岁女孩的死里复活(5:35-43)。当耶稣跟着会堂主管去救他的女儿时,没想到在路上被患血漏病的女人摸了衣服;耶稣感觉到有能力从他里面出去,便停止赶路,问谁摸了他的衣服,还向周围观看寻找作这事的女人。患血漏病的女人偷偷摸耶稣的衣服本是一件羞耻的事,但她知道是耶稣使自己痊愈了,于是恐惧战兢前来向耶稣俯伏,说出了实情;耶稣却安慰她说:”你的信使你痊愈了,平安地回去吧,你的病已经好了。”(5:33) 人寻找耶稣是因为得病,而耶稣寻找人是为要得人:耶稣要让女人知道,她得医治的原因不在于摸耶稣的衣服,而在于她对耶稣单纯无惧的信心;耶稣也要让她不单是因触摸耶稣而使身体得医治,更是因认识耶稣而使心灵得平安。然而,因着在路上的耽搁,会堂主管的女儿死了,但耶稣对会堂主管说:”不要怕,只要信!”(5:36) 耶稣随即将死去的女孩复活,让众人都非常惊奇(5:42)。这两则医治的故事表明,耶稣能够医治疾病、带来平安、赐人生命,但是人需要凭着信心来寻求。
第三类人是因骄傲而厌弃。寻求耶稣的人是卑微自己、且相信耶稣(5:21-43),惧怕耶稣的人是卑微自己、却不信耶稣(4:35-5:20),而与耶稣同乡的人既不卑微自己,又不相信耶稣,而是厌弃耶稣(6:1-6a)。他们先是向耶稣发出了惊奇的三问:他从哪里得来这一切?赐给他的是怎样的智慧?他行的是怎样的神迹?(6:2) 这些问题本来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耶稣,没想到他们接下来发出了厌弃的三问:这不是那木匠吗? 不是马利亚的儿子,雅各、约西、犹大、西门的哥哥吗?他的妹妹们不也在我们这里吗?(6:3) 连父神和魔鬼都称耶稣为神的儿子(1:11; 5:7),这些人却坚信他们从小熟识的耶稣只不过是人的儿子(6:3)。先知除了在本乡、本族、本家之外,没有不受人尊敬的(6:4),古有摩西被哥哥姐姐挑战(民12),后有耶稣被同乡人厌弃:这表明当人心骄傲和刚硬的时候,人对神的事越亲近、人的心就越远离,而这也是耶稣用比喻讲神国奥秘的原因之一(4:11-12)。因此,耶稣不能在家乡行什么神迹(6:5),因为神迹对不信的人没有意义。人们对耶稣的作为感到惊奇(6:2),耶稣却对人的不信感到诧异(6:6a)!
马可福音4:35-6:6a对耶稣的权柄进行了进一步的启示,也展示了三类人的不同回应。在接下来的故事中,耶稣一方面会重点培养跟随他们的门徒,为揭示自己的真正身份和使命作预备;另一方面也将更加全面地启示神国的奥秘,就是神国从犹太人向外邦人的拓展。
文 / 周元圣
在进一步启示自己之前(4:35-6:6a),耶稣先对听道的人作了一个区分,将属神和不属神的人分别开来(3:13-4:34)。属神的人是那些被耶稣选召的人(3:13-19)、遵神旨意的人(3:31-35)和谦卑寻求的人(4:1-34),这些人将取代以色列成为属神的新的民、新的家和新的国。
属神的人是耶稣选立的人,构成了新的民。耶稣选召了十二个人作使徒(3:13-19),代表着以色列十二支派(太19:28),组成了新的神国子民(出19:4-6)。他们与主常在一起,奉差遣传道,又有对抗邪恶的权柄(3:14-15),这正对应着基督徒见证中的三方面:忠诚、真理和权能。这十二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他们既无名又多元,既有税吏马太、又有激进派的西门,既有单纯的巴多罗迈(拿但业)、又有后来出卖耶稣的犹大,既有自以为有信心的彼得、又有生性多疑的多马,这些人被选召完全是出于呼召者的旨意。
属神的人是遵神旨意的人,构成了新的家。当耶稣的母亲和弟弟托人寻找耶稣的时候,耶稣却对周围的人说:谁是我的母亲,我的弟兄呢?凡遵行神旨意的,就是我们的弟兄姊妹和母亲了(3:31-35)。耶稣并非在否认自己的母亲和兄弟,而是在启示神国的家人关系,一种超越血缘、从神而生的关系(约1:12-13)。
属神的人是谦卑寻求的人,构成了新的国。人进入神的国至少有两方面的前提条件,第一是要以谦卑的心分辨神的国(3:22-30)。不信耶稣的人无法分辨神的国与撒但的国。从耶路撒冷来的经学家无法否认耶稣所行的神迹,便说耶稣是靠鬼王赶鬼;耶稣先用”撒但不能赶逐撒但”的简单逻辑驳倒了他们,然后对他们这种善恶不分、正邪不辨的行为发出了严厉的警告:”世人的一切罪和一切亵渎的话,都可以得到赦免;但亵渎圣灵的,就永世不得赦免,他还要担当罪恶到永远(3:28-29)。” 亵渎圣灵的人永不得赦免,不是因为神不愿赦免他们,而是因为他们不可能悔改了(来6:6),因为以善为恶的人不会有悔改的意愿(赛5:21),而抗拒圣灵的人也不具备悔改的能力(林前12:2-3)。
人进入神国的第二个前提条件,是要以寻求的心领受神国的奥秘(4:1-34)。耶稣用比喻的方式对神国的奥秘进行了三方面的启示。第一是”内与外”(4:1-20)。耶稣首先讲了撒种的比喻(4:1-8),然后对门徒说神国的奥秘只给他们这些跟从耶稣的人(Insiders)知道,对外人(Outsiders)则用比喻,让他们看见了却不领悟、听见了却不明白(4:9-12; 4:33-34)。接着耶稣向门徒解释了这个使人明白一切比喻的比喻:四种土比喻四种听道的人,人单单听道是不够的,听了道还要接受、并且结出果实(4:13-20)。撒种的比喻中四种土的寓意,以及耶稣对外人用比喻的原因,都在表达同一个意思:神国的奥秘只给寻求耶稣的人知道,就是那些留心听道(4:9)、心如好土的人(4:8,20);而对于外人,就是那些三心两意、心如前三种土的人,他们要受到神的审判,被神拒绝、与神国无份(4:12; 赛6:9-10),直到他们不再作外人为止。神国奥秘的第二方面是”显与隐”(4:21-25):耶稣来到世上的最终目的,是要显明神的道、而不是要隐藏(3:21-22; 约1:18),暂时的隐藏其实是为了更好地显明,为了激发人留心听道(3:9, 23);因为神的道向人显明多少,取决于人用多大的”量器”来领受(4:24),那有的、还要给他,那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4:25, 4:14-20)。神国奥秘的第三方面是”大与小”(4:26-32)。耶稣用两个比喻描述了神国增长的两个特点:一是神国增长的过程是悄无声息、自发生长(4:26-29),二是神国增长的结果是从小到大、势不可挡(4:30-32)。这两个特点表明神国的增长是由神主导、人无法阻挡,但是人需要用信心的眼光才能看见。
马可福音3:13-4:34对属神的新民、新家和新国的启示,让听众对神国的福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是,只有那些愿意舍弃一切跟从耶稣的门徒才是真正有福的,因为只有他们才是属耶稣的。耶稣将要藉着接下来一系列的神迹,让门徒更深刻地认识他的权柄。
文 / 周元圣
旧约先知书多次预言耶和华要兴起一位拯救者来复兴以色列,最后一次是耶和华藉着玛拉基先知预言要差派使者为主预备道路(玛3:1)。在玛拉基书之后有四百多年的沉默期,直到以施洗约翰为开路先锋的耶稣基督降世为人,这一预言才成就。四本福音书从不同的视角记述了耶稣的生平:马太福音强调耶稣是犹太人的弥赛亚,开篇是从亚伯拉罕到耶稣的族谱(太1:1-17);路加福音强调耶稣的人性和耶稣对失丧之人的拯救,开篇是耶稣的出生(路1:1-2:52)和从亚当到耶稣的族谱(路3:23-37);约翰福音强调耶稣的神性,开篇是耶稣的起源(约1:1);而马可福音则直接以耶稣基督的福音作开头(1:1),目的是快速而简明地将神的儿子耶稣基督降世为人、舍命拯救罪人的好消息宣告给世人。
耶稣的出现虽然来得迅速,却并不突兀(1:2-11)。他的身份有着三重见证。第一是旧约先知的见证:耶稣是旧约先知预言要来的主(1:2; 玛3:1),要走神为他预备的路(1:3; 赛40:3-5),要带来神的国度(1:15)、成全人的救赎。第二是施洗约翰的见证:施洗约翰传讲的是悔改的洗礼,预备人心归向耶稣(1:4-5);施洗约翰降卑自己、高举耶稣,传讲说用圣灵施洗的耶稣比自己要大得多(1:6-8)。第三是圣灵和圣父的见证:圣灵仿佛鸽子降在耶稣身上(1:10),表明耶稣基督就是旧约先知所预言的弥赛亚(赛11:1-2);父神的声音从天上来说”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1:11),表明耶稣既是神的儿子,又是神所喜悦的仆人(赛42:1)。作为神的仆人,在正式开始事工之前,耶稣先被圣灵催促到旷野去,在那里四十天,受撒但的试探(1:12-13)。与以色列人在旷野四十年的失败不同,耶稣胜过了试探,这也预示着耶稣作为神新的仆人不会再失败。约翰被捕之后,耶稣也开始了他的传道事工,向世人宣讲神国的福音(1:14-15)。
耶稣的传道既带着权柄,又满怀怜悯(1:16-45)。耶稣的权柄有两方面的体现。第一是带着权柄的呼召(1:16-20):当时的犹太拉比一般不会呼召学生跟从自己、而是跟从神的律法(申5:32-33),但耶稣却直接呼召西门和安得烈跟从自己,这表明耶稣拥有神的权柄。第二是带着权柄的话语(1:21-28):耶稣的教导超越经学家的权柄(1:21-22),而耶稣的命令也胜过污灵的权柄(1:23-28),这让众人都非常惊讶(1:22,27)。耶稣的怜悯有三处体现:一是医治患病的人(1:29-34),二是心系迷失的人(1:35-39),三是亲近不洁的人(1:40-45)。耶稣所展现出来的能力权柄和慈爱怜悯,让他的名声迅速远扬;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他。
耶稣的事迹虽广受欢迎,却也饱受质疑(2:1-3:6)。耶稣在地上的所言所行让人们感到十分惊奇,并且对犹太人的宗教习俗造成了巨大冲击;但耶稣不是要来拆毁犹太人的信仰,而是要来更新和成全。耶稣的到来可谓是”惊世代俗”,他给犹太人带来了三方面的变革。第一,耶稣带来了赦免(Forgiveness):他用能力医治了瘫子的病,更是用权柄赦免了瘫子的罪(2:1-12);他呼召税吏作门徒,并且亲近众多罪人和税吏(2:13-16);面对法利赛人的质疑,他说出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我来不是要召(自以为义的)义人,而是要召(认罪悔改的)罪人(2:17)。第二,耶稣带来了更新(Fulfillment)。一方面,耶稣的降世,标志着神的救恩到来(路4:18-21),就如同婚宴上新郎与宾客同在(赛62:4-5; 约3:28-30);因耶稣的缘故,禁食的哀哭要变为婚宴的欢喜(2:18-19; 亚8:19)。另一方面,耶稣的救恩不是要修补旧的、而是用新的取代旧的,不是要完善旧的传统习俗、而是要用新的国度取代旧的宗教(2:21-22)。犹太人坚持保留”旧衣服”和”旧皮袋”,用传统的眼光看待耶稣,最终将耶稣钉上了十字架;但耶稣一次被”取去”(2:20),成就了永久的”取代”(来10:14)——耶稣的献祭成全了人的救赎、开启了新约时代。第三,耶稣带来了自由(Freedom),具体体现在两次安息日的冲突(2:23-3:6)。第一次是耶稣对习俗规条的重释,耶稣向法利赛人解释了神设立安息日的真正用意: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并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并且人子是安息的主(2:23-28)。第二次是耶稣对律法主义的批判,耶稣向想要控告他的众人提出质问:”在安息日哪一样是可以作的呢:做好事还是坏事?救命还是害命?” 他们却一言不发,耶稣因他们的心刚硬而感到愤怒和难过(3:1-6)。
马可福音1:1-3:6用简短的篇幅对耶稣的身份、耶稣的事工和众人的回应做了初步的描述。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始,耶稣从起初所宣告的”神的国”(1:15),将会越来越清晰地启示给世人;而耶稣之后所要作的教导和施行的神迹,更是远超门徒的理解和想象。不过,愿意跟从耶稣的人会越来越多地认识他,而不信耶稣的人不仅无法认识他,反而会离他越来越远。
文 / 周元圣
从玛拉基书的六次辩论可以看到,不敬畏耶和华的人,在与神与人的关系上都会出现许多问题(1:1-3:15)。玛拉基书的结尾专门讲到了敬畏耶和华的人,这些人与耶和华有着特别的关系:他们在彼此谈论的时候,耶和华也留意细听(3:16a);他们被记录在耶和华的纪念册上(3:16b);在耶和华施行作为的日子,他们要蒙耶和华的怜恤、属神作特别的产业(3:17)。虽然敬畏耶和华与不敬畏耶和华的人,在当下似乎没有什么不同(2:17; 3:14-15),但是在末后的日子,人们就能够看出义人与恶人、事奉神的人和不事奉他的人之间有什么分别(3:18)。不仅如此,对于敬畏耶和华的人,将有公义的太阳兴起来,给他们带来医治和活力(4:2),而恶人则要如碎秸被焚烧殆尽(4:1)、如尘土被义人践踏(4:3)。
事奉神的人未必都存着敬畏神的心(1:6-2:9; 太7:21-23),但敬畏神的人必定都有着事奉神的心(1:18; 罗12:1; 来12:28; 启7:15)。玛拉基书3:14-15描述了事奉神的人面临的一个困境,就是服事神、遵守神的吩咐似乎是徒劳的,因为骄傲和作恶的人反而兴旺。义人不被珍惜、恶人反被高举,这也是如今忠心服事主的人常常面临的挣扎;对此我们要凭着信心相信,耶和华必定留意、纪念和怜恤那些敬畏他的人(3:16-17),正如主耶稣曾经激励门徒”如果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约12:26)。事奉神的人按着神的心意服事的时候,未必会有很好的果效,有时候还会受到人的质疑和嘲讽,甚至会萌生想要放弃的念头;对此我们要凭着信心相信,事奉神与不事奉神之人的区别终会显明(3:18),正如保罗劝勉信徒”我们行善,不要觉得厌烦;如果不松懈,到了适当的时候,就有收成”(加6-9),又如保罗劝诫教会”如果有人用金、银、宝石、草、木、禾秸,在这根基上建造,各人的工程将来必要显露”(林前3:12-13)。 在如今邪恶的世代,事奉神的人会遭受许多的患难和逼迫,甚至会为主牺牲生命(约21:18-19);对此我们要带着盼望相信,神将来必会复兴和荣耀那些敬畏他名的人,并且要藉着他们审判那些作恶的人(4:1-3),正如神在启示录中预言的:所有敬畏神之名的人都要得赏赐,神也要毁灭那些败坏全地的人(启11:18; 20:4);那些替耶稣作见证、为主殉道的人要得着审判的权柄,与基督一同作王(启20:4)。
那么,谁是敬畏耶和华的人?在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来临的时候,谁能站立得住?恐怕没有一人。因此,在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来临以先,耶和华赐给了人一个旧的命令和一个新的预告:旧的命令就是耶和华从申命记就开始反复强调的,要谨记神的仆人摩西的律法、律例和典章(4:4);新的预告就是耶和华要差派以利亚先知到他们那里去,使人心回转,免得他来击打这地,以至完全毁灭 (4:5-6)。摩西和以利亚的工作分别代表着耶和华所赐的不变的成文律法和实时的先知信息,这些都是领人归向神的重要途径。然而,作为旧约圣经的结语,玛拉基书不只是呼吁人回归律法、回转向神,而是在此基础上铺设了更美的道路(3:1):它预告了末后的审判(3:5; 4:1-3),但更重要的是宣告了在审判之先的拯救(3:1-4; 4:4-6);它不是在书写历史的终章,也不是代表着启示的完结,而是在预告一个新的时代、开启一个新的篇章——耶和华不是要来击打和毁灭这地(4:6),而是要通过击打和毁灭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来拯救全地!(约3:16)
在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来到以先,必有使者在前面预备主的道路(3:1; 4:5),这一预言的应验就是施洗约翰为耶稣预备道路(可1:2; 路1:17)。神藉着摩西颁布的律法和以利亚所代表的先知(4:4-5),一直到施洗约翰为止(路16:16),都是在为耶稣作预备(约1:45; 路24:44);但耶稣来不是要废掉律法和先知,而是要成全(太5:17)。在旧约时代,神藉着律法和先知向以色列人传讲了无数信息,但是在新约时代,神直接的命令只有一句话,就是在耶稣登山变象、以利亚和摩西与耶稣一同显现的时候,有声音从云彩里出来,说:”这是我的爱子,你们要听他。”(可9:8) 因此,在新约时代,敬畏耶和华不再是遵守摩西律法,而是听耶稣的话!(太28:20; 路11:28; 约14:23; 林前7:19; 启22:7) 接下来,让我们藉着新约圣经一起来领受耶稣的话!
文 / 周元圣
玛拉基书作为旧约圣经的最后一本书,讲述了以色列被掳归回之后的信仰状况(1:1-3:15),也展望了以色列的未来(3:16-4:6)。玛拉基书的主体结构是以色列与耶和华的六次辩论,每一轮辩论都是以耶和华的控诉开始,然后是以色列的质疑,最后是耶和华的回应。这六次辩论的主题分别是:以色列人质疑神的爱(1:2-5)、藐视献祭(1:6-2:9)、不忠不贞(2:10-16)、不公不义(2:17-3:5)、轻乎奉献(3:6-12)、不事奉神(3:13-15)。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以色列人对耶和华缺乏敬畏(1:6; 3:16),而对耶和华没有敬畏,就会导致在神的事工和奉献上的懈怠和轻忽(1:13; 3:8),也会导致在人际关系上的不忠诚和不公义(2:14; 3:5)。从这六次辩论中可以看到,以色列人不敬畏耶和华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不认识耶和华,二是不畏惧耶和华,三是不相信耶和华。
第一,以色列人不认识耶和华,体现在他们不认识耶和华的慈爱和公义。一方面,他们不认识耶和华拣选的爱——神爱雅各、恶以扫,拯救受惩罚的雅各、却让以扫永远荒凉(1:3-4);他们也不认识耶和华普世的爱——耶和华的名要在以色列之外被尊为大(1:5)。另一方面,他们不认识耶和华的公义,认为耶和华喜悦人作恶(2:17),却不知道耶和华必速速到来,审判那些作恶之人(3:1-5)。第二,以色列人不畏惧耶和华,体现在他们不尊重耶和华,并且以诡诈待人:耶和华的名在列国中尚且被尊为大,却在以色列中被轻视和嫌弃(1:11-13);祭司藐视耶和华的祭物,将瞎眼的、瘸腿的、有病的祭物献给耶和华(1:8),因此耶和华要咒诅这些犯罪的祭司,使他们在众人面前被藐视(1:14-2:9);以色列人不只藐视耶和华,也对弟兄不忠 (2:10),以诡诈对待年轻时所娶的立约的妻子(2:14),并且娶事奉外族神的女子为妻(2:11)。第三,以色列人不相信耶和华,体现在他们不相信耶和华的信实和良善:他们不相信耶和华会以信实来祝福那些遵守他律例的人(3:10-12),而没有把当纳的十分之一献给神,抢夺了属神之物 (3:8);他们不相信耶和华在施行作为的日子,会怜恤那些敬畏事奉他的人(3:16-18),而认为事奉耶和华是徒然的 (3:14-15)。
玛拉基书1:6-13描述了一种反常的现象:儿子尊敬父亲,仆人敬畏主人,耶和华的祭司却藐视耶和华(1:6-8);远离神的外邦人都知道敬畏神的名,亲近神的祭司却亵渎和轻视耶和华(1:11-14)。祭司的行为其实是一种属灵的骄傲,比无知之人的骄傲更可恶,是当受咒诅的(1:14)。主耶稣在世的时候,就对属灵骄傲的典型代表——那些自称是事奉神、却假冒伪善的经学家和法利赛人,发出了严厉的谴责和咒诅(太23:13-36);在使徒时代,变卖田产事奉神的亚拿尼亚和撒非拉,因着自己的私心而欺哄神,最后双双毙命 (徒5:1-11);如今我们作为主的门徒,如果要事奉神,就当以虔诚敬畏的心事奉神(来12:28),因为神是烈火(来12:29),是轻慢不得的(加6:7)。
人事奉神,不是人在给神恩惠和帮助,而是神在给人尊荣和赏赐,因此人以敬畏之心事奉神的表现,就是将自己最好的献给神。在旧约时代,只有受膏的祭司才能进入圣所服事神(民18:7),并且神已将最好的产业——就是他自己,赐给了以色列人 (民18:20);然而,以色列人却把自己都嫌弃的物——就是污秽的祭物,献给耶和华(1:8,14),这种行为不仅不蒙神悦纳,反而受神咒诅(1:8, 14)。在新约时代,只有被耶稣的血洁净的人才能事奉神(来9:14),并且神已将最好的产业——就是主耶稣,赐给了我们(罗8:32);因而,我们也当把自己最珍爱的物——就是我们的身体,献给主耶稣,这是蒙神悦纳的活祭,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奉(罗12:1-2)。
我们在日常的信仰生活中,应当常常反思有没有把自己最好的献给神:我们是否像奉献了许多银钱的财主那样,把自己富余的拿出来奉献 (可12:44) ?是否像求永生之道的青年那样,从小就遵守了神的一切诫命,却唯独缺少一样,就是舍弃自己所爱的跟从主 (可10:17-22)?是否像奉主的名讲道、赶鬼、行神迹、却不能进天国的人那样,作了很多事奉,却没有遵行天父的旨意(太7:21-23)?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太6:24),而选择舍弃一切来事奉主的代价是极大的,因此我们当事先计算好花费(路14:25-33)。但我们如果决意事奉神,就应该当全人全身(罗12:1)、全心全意(申10:12)地事奉神,没有顾虑、永不回头(路9:59-62)。这样,到了主显现的日子,就必有公义的太阳升起来医治我们(4:2),也有公义的冠冕为我们存留(提后4:8)。
文 / 周元圣
撒加利亚书9-14章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9-10章侧重于从正面角度讲耶和华对犹大和以法莲的祝福(9:9-13; 10:4-12),以及对列国的审判(9:1-8);11章通过对好坏两个牧人的描述,表明人对神的拒绝(11:8)和神对人的审判(11:9-16);12-14章侧重于从负面角度讲耶和华日子的到来(14:6-21),以及犹大与列国所要遭受的祸患(12:1-6; 14:1-5)。9-10章与12-14章在内容背景和行文风格上都有很大区别,以中间的11:4-16作为过渡和转折。9-14章内容风格的转变,体现在五处对耶和华与牧人关系的描述上:从起初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耶和华对坏牧人的愤怒(10:1-3; 11:1-3),到11:4-16中的好牧人被厌弃(11:8)、坏牧人被兴起(11:15-16),再到耶和华要用刀剑击杀坏牧人(11:17; 13:7-9),这种转变一方面表明了耶和华对牧人的审判逐渐加重,另一方面也越发清晰地寓示了神成全救恩所要付的代价无比沉重。
11:4-16中耶和华对待羊群的方式,是以西结书34和37章中耶和华对羊群应许的反转。耶和华原本是以”恩宠”和”联合”两根杖来牧养羊群,但当好牧人被厌弃之后(11:8),耶和华便不再牧养羊群(11:9)。耶和华要折断那称为”恩宠”的杖,废除与万民所立的约(11:10),这正是以西结书37:26耶和华与人立平安之约的反转;耶和华也要折断那称为”联合”的杖,废除犹大和以色列的手足之情(11:14),这正是以西结书37:19以色列与犹大两国合一的反转;耶和华还要兴起愚昧的牧人,这些牧人不仅不牧养羊群,反而残害它们(11:15-16),这正是以西结书34:23神立仆人大卫作牧人的反转。
耶和华为何要如此对待他的羊群?难道以西结书中的应许作废了吗?其实不然,11:4-16对好牧人的描述,正是对以西结书34和37章中好牧人的进一步启示。以西结书中应许的好牧人一定会到来,只不过不是以人们期待的方式:他来的时候会被其他牧人厌弃(11:8),被自己的羊群出卖(11:12-13),被坏牧人所取代(11:15-16),正如11:4-16中好牧人所经历的。因此,以西结书中对兴起大卫牧养羊群的应许(结34:23),以及撒加利亚书中对好牧人被拒绝的描述(11:8),都是在预表同一位牧人耶稣基督(约10:11):主耶稣被父神所差派,按着神的心意牧养羊群、甚至为羊舍命(约10:11),并且要使所有的羊合成一群、归于一个牧人(约10:16);然而,他却被其他的牧人、就是犹太人的宗教领袖所厌弃(可12:7),被自己的羊群、就是自己的门徒所出卖(太26:14-16);在他受难、复活、升天之后,他的门徒也被那些坏牧人、就是宗教领袖所迫害(徒5:33)。
在撒加利亚书9-14章中,除了11:4-16外,还有许多其他经文预表了耶稣基督在地上的经历,例如:他是公义而温柔的王(9:9; 太21:5),他用血与人立约(9:11; 可14:24),他被仰望他的人所赐(12:10; 约19:37),他要遭受击打、羊群就分散(13:7; 太26:31),等等。好牧人的遭遇虽然悲惨,却是神拯救犹大、统治列国的必经之路:这位好牧人第一次来到世上的时候,被拒绝、被羞辱、被杀害(可10:34),并且直到如今依然有许多人不相信他;但是,当他第二次到来的时候,他要带着所有的圣者降临(14:5, 太25:31),要在全地作王掌权、审判万民、受到万族的敬拜(14:6-21; 腓2:9-11)。
撒加利亚书11:4-16关于好坏牧人的信息,对当今教会的牧养至少有两方面的提醒:第一,教会的牧者要因着对主耶稣的爱,谦卑舍己、甘心乐意地牧养、看顾和带领主的羊群(约21:15-19; 彼前5:2-3),而不要像无用的牧人那样使神厌烦(11:8),以致被神击打(11:17);第二,教会的会众也要敬重和顺服牧者的权柄(帖前5:12-13; 来13:17),体贴牧者的需求(提前5:17-18),而不要像愚蠢悖逆的以色列人那样厌烦他们的牧人(11:8),以致失去牧养(11:9)。一个健康的教会,应该是牧师甘愿为会众舍己,而会众也甘心顺服和爱戴牧师。2022年5月15日在美国南加州的一个教堂内发生了枪击案,枪声响起的时候,牧师没有丢下会众逃跑,而是抓住机会和会众一同制服了凶手,将伤亡率降至最低。最后有一位弟兄因为阻止枪手而当场丧命,并且许多人受到了惊吓。这次枪击案或许从人的眼光来看是一个悲剧,但是牧师和会众表现出来的为羊舍命、为弟兄舍己的爱心和勇气,为基督舍己的爱作了美好的见证,相信也激励着许多人更加坚定和忠心地跟从主、服事主、为主舍命。
文 / 周元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