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本先知书像耶利米书这样对神手的工作展示得如此系统。在耶利米书中,耶和华的工作可以总结为八个字:拔出、拆毁、建立、栽植。这个信息在全书中一共出现了七次(1:10; 12:14-17; 18:7-10; 24:4-7; 31:27-28,40; 42:10; 45:4),横跨了犹大历史的三个阶段——犹大被入侵之前(1:10; 18:7-10),犹大被入侵、犹大人三次被掳 (24:4-7; 45:4; 42:10),以及犹大被掳归回之后(31:27-28);信息的对象既有对犹大人(18:7-10),也有对外邦人(12:14-17);信息的内容既有对犹大和外邦国家顺命则建立和栽植、悖逆就拔出和拆毁的劝勉警告(12:14-17; 18:7-10; 42:10),也有对持续悖逆的犹大人定意拔出和拆毁的惩罚管教(45:4),还有向受尽审判的犹大人应许建立和栽植的安慰盼望(24:4-7; 31:27-28)。
这七次拔出、拆毁、建立、栽植的时代背景、信息对象和具体内容有差异,但要达成目的是一致的,就是人要听耶和华的话,人的心要归向耶和华。在这七次信息中,耶和华看重的不是民族的兴衰或圣殿的存亡:犹大人既然拒绝听耶和华的劝告(18:7-10),耶和华就定意施行拔出和拆毁的工作(45:4),让圣城沦陷(39:2),让圣殿成为废墟(52:13)。耶和华看重的也不是子民身份的归属:犹大人被掳之后,耶和华对犹大人的吩咐,是让被掳到巴比伦的人在当地好好安居、不要想着在短期内归回犹大(24:4-6; 29:4-9),而留在本地的人好好住在本地、不要想着逃往埃及(42:10-18)。耶和华的真正心意,是通过拔出和拆毁来建立和栽植(1:10),让人都能够认识神(24:7),既包括以色列家(31:34),也包括外邦国家(12:16)。
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拔出和拆毁,以色列终于迎来了拯救复兴的建立和栽植,就是耶和华应许与以色列家和犹大家订立的新约(31:31-40)。然而,当新约时代真正来到的时候,以色列人竟然拒绝和杀害了新约的中保耶稣基督(来9:15),他们也因着自己的悖逆和不信,再一次被神拔出和拆毁(可12:9; 罗11:20)。虽然如此,神的心意还是要建立和栽植他们,使他们最终能和外邦人一同得着怜悯和拯救(罗11:25-32)。
神在以色列历史上所施行的拔出、拆毁、建立、栽植的工作,对当今的我们至少有两方面的提醒。第一,我们要明白神的旨意。人类的历史本质上既不是文明史,也不是生态史,而是救赎史。神在历史上所作的一切工作都是以救赎为目的,是为了让人认识神、得着救恩。在这个视角下,世界文明的进程、国家的兴衰、科技的发展、生态的变化、以及个人的命运,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让神的旨意成就在地上(太6:10),将神的福音传遍天下(太24:14)。第二是要认识神的主权。神使用以色列作仆人向外族人见证神(出19:4-6),也使用外族君王作仆人来惩罚(25:9)和拯救(赛45:13)以色列;神对以色列施行了拔出和拆毁的审判(45:4),也为他们预备了建立和栽植的复兴(31:27-40);神先拣选了以色列人,却使外族人先得着了救恩(罗11:11):神的智慧实在是高深丰富,没有人能测透(罗11:33-36)。如今世上有许多事超乎人的想象,但是没有一件事的发生不是出于神的允许(太10:29),没有一件事的成就不是带着神的旨意(罗8:28)。愿我们都能更多地敬畏神的主权,并且顺服他的旨意。
神的智慧何等奇妙,他的作为何等伟大,我们虽不能明白神全部的智慧和作为,但祈求神赐给我们一颗智慧和谦卑的心,让我们留心并顺服神在这个世代,在我们的国家、社区、教会、家庭,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所作的一切拔出、拆毁、建立、栽植的工作。愿神的旨意成就在地上,如同在天上一样!(太6:10)
文 / 周元圣
没有一本先知书像耶利米书这样对新约的应许描述得如此生动。耶利米书1-28章主要是讲犹大人的悖逆和失败,29章宣告了耶和华赐平安的意念,预告犹大人将要从被掳之地归回(29:10-14),30-33章则详细启示了耶和华要带给以色列的复兴——耶和华不单单是要恢复以色列的国土,更是要恢复神与人的关系:”你们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你们的神。”(30:22; 31:1; 31:33; 32:38) 复兴盼望的高潮,就是耶利米书31:31-37中神与人所立的新约,这也是旧约圣经中唯一一处直接提到”新约”的经文。这里描述的新约,从三个方面预表了耶稣与人所立的新约: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神人关系的更新,第三是圣约的永存。
人心的改变可以说是新约与旧约的一个根本区别,也表明从旧约到新约不是量变、而是质变,不是延续、而是取代。这新约不像耶和华在领以色列祖先出埃及时与他们所立的约(出19:4-6),那时他们违背了神的约(31:32);在新约中,耶和华要将他的律法放在人的里面,写在人的心上(31:33a)。从前耶和华的律法是刻在石版上(出24:12),并且人要将耶和华的话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申6:8);可是律法始终没有能进入人的心(9:13),相反,人的心上铭刻的是深深的罪恶(17:1)。因此,犹大人犯罪的根本原因是人心的问题(17:9),而新约不是要重申律法,乃是要给人换心(24:7; 31:33; 结35:26)。
人心的改变也伴随着神人关系的更新,具体有三方面的体现:第一、人承认耶和华是 神,而耶和华接纳人作他的子民(31:33b);第二、所有的人都认识耶和华,不需要别人来教导;第三、耶和华赦免人的罪孽,不再纪念人的罪恶。这里展现出来的神人关系,是以色列人从未经历过的:以色列一直是健忘和悖逆的子民,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也需要先知反复地教导和提醒才能认识神,并且需要常常献祭才能得到赦罪;而在多数情况下,他们是不认识神的(4:22),即使先知警告也无济于事(7:25-26),哪怕献上供物也不蒙神悦纳(7:21)。因此,神在新约中的应许是对神人关系前所未有的更新和恢复。
新约的应许已是无比美好,更让人动容的是耶和华为坚定应许而立的盟约。古人有”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海誓山盟,耶和华则有”这些定律若能在我面前废掉,以色列的后裔也就在我面前断绝”的永恒誓约(31:35-36)。耶和华对以色列家的应许,就如同他曾经带领亚伯兰向东南西北观看迦南地、应许赐予亚伯兰地土和后裔一样(创13:14-17),是无条件的,也是永不废弃的。
新约的应许,最终是通过逾越节的羔羊耶稣基督所成就,正如耶稣在最后的晚餐对门徒所说的:”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是为你们流出来的。”(路22:20) 在新约之下,人的心被改变,我们服事主是用心灵的新样子,而不用仪文的旧方式(罗7:6);在新约之下,神人的关系被更新,我们因着信靠神而蒙怜恤,成为圣洁的国度和属神的子民(彼前2:9-10);在新约之下,神的应许决不会废去(太24:35)、也不会延迟(来10:32-39; 彼后3:9),我们可以满怀期待地等候主耶稣的再临和神国的完全降临(路22:16-18)!
神与以色列家所立的新约,如今竟然成就在我们这些外族人身上了。我们能认识神、罪得赦免、成为神的儿女,完全是出于神的恩典。求主保守我们的心,顺服神所赐、住在我们里面的圣灵,向世人见证神的恩典,吸引万人进入神的新约!
文 / 周元圣
没有一本先知书像耶利米书这样对平安的本质启示得如此深刻。耶利米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包含了关于犹大国家命运的长篇叙事,因此以色列民族的”平安”成为了本书的重要主题之一。根据先知所传的信息和犹大的遭遇,耶利米书所论到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犹大被入侵之前(约西亚-约雅敬),二是犹大被入侵、犹大人三次被掳期间(约雅敬-西底家),三是犹大被掳归回之后。这三个阶段中,平安的体现方式不断发生改变,而平安的本质也变得越发清晰:起初是百姓为自己求的虚假平安,最后是耶和华要赐给人的真正平安,这中间则是神的呼吁、人的抗拒和神的审判。
在犹大被入侵之前,百姓倚靠虚伪的宗教(7:1-15)和虚假的平安(6:14; 8:11),他们认为有耶和华的殿在就有平安(7:4),但耶和华偏要让他们遭遇灾祸、失去平安 (8:15; 12:12; 14:19; 16:5)。不过,在这个阶段他们还有回头的余地,耶和话赐给他们平安的信息,就是只要他们转离恶道,耶和华就必后悔,不将想要施行的灾祸降与他们(18:7-8);然而,他们拒绝悔改,继续随着自己顽梗的恶心行事(18:12),使得耶和华所要降的灾祸必定降临(19:15)。在犹大被入侵之后,耶和华给犹大人的平安信息,也从规劝回转变成了规劝投降(21:8-10; 38:2-3);然而,百姓却听信假先知的平安信息(28:10-14),拒绝听耶和华的话,他们相信有耶路撒冷在才有平安,因此认为耶利米的劝降不是在为百姓求平安,而是要使他们受灾祸(38:4);于是耶和华使耶路撒冷圣城沦陷、圣殿被毁,让犹大遭遇灭顶之灾(39:1-10)。在犹大人被掳期间,耶和华也给被掳到巴比伦的人传讲平安信息,就是让他们为被掳到的那城求平安,他们自己也随着得平安(29:7)。为敌人求平安看似不合常理,但耶和华的心意其实是让他们不要再被虚假的预言所欺骗(29:8-9; 29:28),不要再试图从圣殿、宗教和民族身份中获取虚假的平安,不要再悖逆地反抗耶和华的旨意了。耶和华要让他们安静地在异国他乡独居隔离七十年(29:10; 何3:4),思想自己的过犯,等候耶和华的作为;等七十年满了之后,耶和华就要再眷顾犹大,使他们归回原来的地方(29:10)。
从犹大人倚靠圣殿不肯回转、到留恋圣城不愿投降、到被掳巴比伦独居七十年、再到被掳归回重新蒙眷顾,在这整个过程中,耶和华向犹大人所怀的意念是赐平安的意念,而不是降灾祸的意念,为要叫他们末后有指望(29:11)。耶和华所赐的平安,不是让人心安理得地犯罪,也不是让圣城永远屹立不毁,而是要让人与神有和谐美好的关系,就是人呼求神、神就必应允人,人寻求神、神就必给人寻见(29:12-14)。为了使百姓得着真正的平安,耶和华必须先用灾祸破碎他们虚假的平安,这就是耶和华所怀的意念。那么耶和华所要赐给人的真平安,会如何临到人呢?
谁能想到,在约六百年后的伯利恒之野地里,忽然有天使和天兵一同赞美神:”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神,在地上平安归与他所喜悦的人”(路2:14)。这标志着神在耶利米书中所应许的平安,藉着他的爱子耶稣基督降临到了人间。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平安的临到,竟是以平安使者的受苦为代价:耶稣在地上要遭受迫害(路2:34-35),而跟随耶稣的门徒也要在世上遭遇苦难(约16:33)。不过神所赐的盼望更大:耶稣已经胜了这世界,他所带来的平安超越世界上的一切苦难(约14:27; 16:33)。
主耶稣带给世人的平安,不是环境的和平、而是关系的和谐(Security vs. Harmony),不是身体的健全、而是生命的完全(Healthiness vs. Wholeness),不是得人的喜欢、而是得神的喜悦(Man’s Desire vs. God’s Favor),不是有人的同伴、而是有神的同在(Men’s Companion vs. God’s Presence)。前者是人人都渴慕的,但只有后者才是真正的平安。我们常常会因为得不着前者而烦恼,但神的意念是要赐给我们后者;为此,神有时候让我们失去前者,为要帮助我们得着后者,并且得的更丰盛。
当我们在一些境遇中没有平安的时候,愿司百福(Horatio G. Spafford)的诗歌《我心灵得安宁》能够带给我们安宁:
” 有时享平安,如江河平又稳,有时忧伤来似浪滚,不论何环境,我已蒙主引领,我心灵,得安宁,得安宁。
撒但虽来侵,众试炼虽来临,但有主美证在我心,基督已看清,我乏助之困境,甘流血,救赎我,赐安宁。
回看我众罪,全钉在十架上,每念此衷心极欢畅,主担我重担,何奇妙大恩情, 赞美主,我心灵,得安宁。
求主快再来,使信心得亲见,云彩将卷起在主前,号筒声吹响,主再临掌权柄,愿主来,我心灵,必安宁。
我心灵得安宁,我心灵得安宁,得安宁,得安宁!”
文 / 周元圣
没有一本先知书像耶利米书这样对先知的内心刻画得如此丰富。旧约圣经中但凡对神忠心的君王或先知,都会经历许多的患难和痛苦。诗篇中的大卫是君王的代表,而耶利米书中的耶利米则是先知的典范。诗篇是通过诗人向耶和华的祷告,刻画了以色列君王在王国兴衰史上的心路历程;耶利米书则是通过先知与耶和华的对话,展现了以色列先知在民族存亡之际的沉重使命。耶利米被后人称为”流泪的先知”,他痛苦的缘由包含三方面:一是对同胞深切的关爱,二是被同胞深深地伤害,三是对耶和华无法抗拒的顺服。
耶利米对同胞有着深切的爱。当耶和华宣告犹大的灾祸时(14:1-6),耶利米两次为百姓向耶和华祈求怜悯和拯救(14:7-9; 14:19-22),但两次都被耶和华拒绝(14:10-16; 15:1-9)。耶和华不仅没有听他的祈求,反而让他不要再为人民祈求(14:10-16),甚至告诉他即使摩西和撒母耳来代求也无济于事(15:1-9),而耶利米只能为同胞哀伤(14:17-18)。如此为同胞殚精竭虑的耶利米,得到的回报却是被同胞无情地伤害:耶利米奉耶和华的命令劝以色列家转离恶道(18:6-10),却遭到百姓的言语攻击(18:18);耶利米警告犹大人灾祸必将临到(19:1-15),却遭到圣殿总管的殴打和捆锁(20:1);耶利米因耶和华的话整天受人辱骂和讥讽(20:7-8; 15:10),成为了所有人的敌人,甚至包括自己的亲人(12:6)和知己的朋友(20:10)。如果说这就是全部的痛苦,那么耶利米大可放弃使命,不再传讲耶和华的话。然而,他的痛苦不只是来自于百姓,更是来自于耶和华:他因顺服耶和华而受痛苦(15:18),但又不得不顺服(20:7);他因传讲耶和华的话而受羞辱(20:8),但又不得不传讲(20:9; 15:16-17) 。他说:“我若说:我不再提耶和华,也不再奉他的名讲论,我便心里觉得似乎有烧着的火闭塞在我骨中,我就含忍不住,不能自禁。”(20:9)
耶利米的处境与约伯有相似之处,他们都因所受的苦难埋怨耶和华(12:1; 15:18; 20:7-8),并且咒诅自己的出生(20:14-18; 15:10),却始终没有背弃耶和华;与约伯的不同之处在于,耶利米的诉苦得到了耶和华实时的回应——耶和华应许会拯救和坚固耶利米(15:19-21; 1:18-19),而耶利米也从耶和华那里得着了及时的安慰和力量(20:11-13; 14:22; 16:19; 17:12-13 )。耶利米的使命与摩西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是蒙召作为神与人之间的中保、向百姓传讲神的话,却都没能在有生之年得着耶和华所应许的;与摩西的不同之处在于,耶利米的使命主要是向自己所爱的同胞传讲审判的信息,他对同胞的劝诫和警告被拒绝,为他们的代求也不被耶和华垂听(15:1),甚至被耶和华禁止(7:16; 11:14; 14:11)。耶利米的受苦与基督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是被神差遣传讲神的话,都是为义受苦,都是因别人的罪而受苦;与基督的不同之处在于,耶利米对苦难的认识有时代局限性,他不能完全明白耶和华的作为和耶和华使他受苦的用意,因此他的内心有许多困惑和抱怨。虽然如此,耶利米作为蒙神呼召的仆人,所展现出来的那种甘于寂寞又忠于所托的赤诚,还有那份难以承受却不能自禁的执着,是新约时代所有跟从主的门徒都当效法的榜样。从耶利米对耶和华的话“不能自禁”(20:9), 到彼得和约翰对耶稣的福音“不能不说”(徒4:20),这些云彩般的见证人向我们完美地阐释了何为对神忠心,就是宁可得罪人、不可得罪神 (太10:28) !
与旧约时代一样,如今但凡对主忠心的门徒都会为主的缘故经历许多的患难和痛苦。主耶稣在马太福音10:16-39中论到,作主的门徒将要遭受许多逼迫,其中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或许是”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太10:36)。我们也许能够忍受会堂的鞭打(宗教上的敌对)和君王的审判(政治上的逼迫),但是难以承受被自己的家人出卖(太10:17-21)——如同耶利米所经历的(12:6),原因就在于我们对家人有着深切的爱;然而主耶稣说,爱父母或爱儿女过于爱主的,不配作他的门徒(太10:37)。我们以为跟从主之后就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然而主却告诉我们,不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从主的,就不配作他的门徒(太10:38)。
耶利米不能知道自己为神受苦的缘由,我们却能清楚地知道为主受苦的价值,就是”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太10:21)。愿燃烧在耶利米心中的火也灼烧我们的心,愿主耶稣所走过的十架路也成为我们的人生路。如果我们将来有一天遭受到难以承受的伤害和痛苦,愿我们都能够靠着主的力量,效法耶利米的忠心:如同耶利米不能禁止自己奉耶和华的名说话(20:9),我们也决不可停止在人前承认我们的主(太10:32-33)!
文 / 周元圣
没有一本先知书像耶利米书这样对人心的问题揭示得如此透彻。犹大人犯罪不是因为没有律法,而是因为他们不遵守律法(9:13);不是因为没有圣殿,而是因为他们用圣殿遮掩过犯(7:4);不是因为没有智慧,而是因为他们用智慧行恶(4:22)。犹大人犯罪的根本原因是人的心出了问题——他们的罪”是用金刚钻刻在他们的心版上”(17:1)。耶利米书用一句格言精辟地描述了人心的问题:”人心比万物都诡诈,无法医治;谁能识透呢?”(17:9) 短短一句话包含了三个重要的信息:一是人心的欺骗性,既是欺骗别人,也是欺骗自己;二是人心坏到极致,无法医治;三是人心如此糟糕,人却无法识透自己的心。这是多么令人绝望的处境,而这正是犹大人的光景。
人的心反应了全人的真实状况,决定了人在思想、情感和意志三方面的行为表现。犹大人在这三方面都是败坏的。他们在思想上愚蠢至极:他们有智慧行恶,却没有知识行善(4:22);他们用自我欺骗的方式获取虚假的平安(7:1-15);更可悲的是,他们对耶和华慈爱的呼唤无动于衷(3:12),而耶和华严厉的管教对他们也是徒劳无功(6:29)。他们在情感上毫无情理:他们对爱他们的神不知感恩、反而背叛(2:10-11),对造天地的神不存敬畏、反而悖逆(5:22-24),对自己所犯的罪毫不惭愧、反而自觉平安(8:11-12),对先知所作的警告毫不畏惧、反而心安理得(12:4);他们的口中有神,心里却没有神(12:2)。他们在意志上刚硬无比:他们坚持随顽梗的恶心行事(5:23; 7:24; 11:8),受责打管教也不肯回头(2:30; 5:3; 17:23);他们恒久背道(8:5),弃绝耶和华到底(15:6-7)。那么犹大人真的是无药可救了吗?不是的。人虽不能识透自己的心,耶和华却察透人心、试验人的肺腑(17:10a; 11:20; 12:3);人心虽然诡诈,耶和华却要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17:10b);人心虽然无法医治,耶和华却要祝福一切倚靠他的人(17:7),医治回转寻求他的人(17:14; 3:22)。心病还需心药治,这心药就是耶和华应许与以色列家立的新约(31:33-34)。
然而,新约之下的信徒也并非对人心的问题完全免疫。虽然信主的人都是在照着神的形象、在公义和真实的圣洁里创造的新人(弗4:24),但是那照着从前生活方式而活的旧人的影响却不会自动消失,而是需要专门来去除(弗4:22)。除去旧人、穿上新人不是一次性的替换,而是持续性地更新(西3:10);因此,我们从前那充满诡诈、坏到极致、无法识透的内心,也不会立刻就变得像耶稣那样圣洁无瑕、柔和谦卑(太11:29),而是需要在生活经历中不断地操练(彼后1:3-8)。
许多信徒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面临一个困境:虽然在灵命、知识、属灵经历、恩赐等各方面都很有追求,可还是避免不了在意念、言语、行为等方面犯罪,甚至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所说的话、所做的事连自己都感到吃惊。其实这并不奇怪,我们对自己”误犯”的罪行有多么惊讶,就表明我们对自己的内心有多么无知;因为我们外在的任何行为都不是偶然,相反只是冰山一角,反应了我们内心深处隐藏的与从前旧人生活经历息息相关的罪的冰川。基督徒面临的一个试探,就是用属灵的经历或敬虔的行为来隐藏自己的罪,用穿上新人的操练来取代除去旧人的操练,用对神的认识来取代对自己的认识——这正是很多信徒的成长遇到瓶颈的原因。很多人可能从未认真面对和处理自己内心的罪,以致外在的属灵大厦看似高耸入云,内心的隐秘之处却是荆棘丛生。
虽然人心诡诈、败坏且无法识透,但是神却愿意帮助我们解决内心的问题,前提是我们愿意向他敞开。我们可以向神的话语敞开,他那能剖开魂与灵、关节与骨髓、比一切两刃的剑更锋利的活泼有效的道,能帮助我们辨明心中的思想和意念(来4:12)。我们也需要留心神的工作,那鉴查人心的神会垂听圣灵亲自用不可言喻的叹息为我们所作的祷告,让万事互相效力,让爱神的人得益处(罗8:26-28)。我们也可以在祷告中主动邀请神来鉴查我们,试验我们,看看我们里面有什么恶行没有 (诗139:23)。我们可以效法大卫,向神祷告:” 谁能知道自己的错误呢?求你赦免我隐而未现的过失。 求你拦阻你仆人,不犯任意妄为的罪,不许它们辖制我;我才可以完全,不犯大过。 耶和华我的盘石、我的救赎主啊!愿我口中的言语、心里的意念,都在你面前蒙悦纳。” (诗19:12-14)
文 / 周元圣
没有一本先知书像耶利米书这样对虚假的宗教批判得如此彻底。犹大人的犯罪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他们错误的神学和虚假的宗教:他们知道圣殿是耶和华的所在(诗132:13–14) ,也知道耶和华曾应许大卫的国位存到永远(撒下7:12-13),于是认定耶路撒冷城和圣殿绝不可能被摧毁,只要有圣殿在就有平安(6:14; 7:10),只要按着耶和华的要求献上祭物就不用为罪羞愧(6:15);因此,耶和华的殿沦为了百姓犯罪的避难所(7:5-10),”这是耶和华的殿”也成为他们自我欺骗的口头禅(7:4)。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圣殿真正的威胁不是犹大四围的敌人,而是他们所欺哄的耶和华(7:14-15, 20, 34);他们既然使圣殿变成了贼窝(7:11),耶和华就要使贼窝变成废墟(52:13)。
虚假的宗教本质上是源于人的罪,类似的现象在六百年多年后重演:主耶稣在圣殿当着宗教领袖的面,推倒了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和卖鸽子之人的凳子,并教训人说:“经上不是写着‘我的殿要称为万国祷告的殿’吗?你们竟把它弄成贼窝了。”(可11:17) 耶利米时期的圣殿被巴比伦所毁,而主耶稣时期的圣殿被新的”巴比伦” ——罗马帝国所灭。地上的圣殿无论多么荣美,终究不能净化人的罪,因此耶稣献上他的身体为殿(约2:19; 弗2:21),让人藉着他得以成为圣洁(林前6:11)。主耶稣也深知人性的罪恶和虚伪,因此他对新约时代的虚假宗教专门作了警告——“不是每一个对我说:‘主啊,主啊!’的人,都能进入天国,唯有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太7:21)。从耶利米时代说”这是耶和华的殿”的虚假平安,到新约时代称”主啊,主啊!”的虚假门徒,虚假的宗教一直存在,而神对人的要求也从未改变,就是人要听神的话、遵守神的道(7:23; 太7:21; 约8:31)。
犹大人想要倚靠虚假的宗教获取平安,所遭遇的却比外族人更悲惨:他们藐视诫命(7:9),但比这更可耻的是倚靠宗教的行为来掩饰罪恶(7:21);他们在劫难逃(7:16),但比这更可怜的是创造虚假的平安来自我麻醉(7:10);他们拒绝听命(7:24),但比这更可恨的是随从顽梗的恶心而变本加厉(7:26);他们焚烧儿女(7:31),但比这更可悲的是付出生命的代价却反遭杀戮(7:32-33)。
犹大的教训也是对新约时代的警醒:虚假的敬虔比真实的迷失更不幸,耶稣向假冒伪善的法利赛人毫不留情地宣告祸患(太23:1-39),却切切地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路19:10);虚假的盼望比真实的无望更可怜,保罗在论证基督复活的时候说,如果我们在基督里只在今生有盼望,就比所有人更可怜了(林前15:19);虚假的忠心比真实的无知更悲惨,耶稣教导门徒要警醒预备的时候说,仆人知道主人的意思却不预备,也不照他的意思行,必多受责打(路12:48)。
曾经,”这是耶和华的殿”成为了犹大人用来亵渎圣殿的谎言(7:4);如今,”你们的身子就是圣灵的殿”,却成了保罗劝诫信徒不要玷污自己身体的箴言(林前6:19)。曾经,神的荣耀因犹大人的亵渎而离开了圣殿(结10:18);如今,神的灵因基督的买赎而住在我们里面(林前6:19)。愿我们珍惜神的这份恩典,不要重蹈犹大人的覆辙,务要用自己的身体荣耀神!(林前6:20)
文 / 周元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