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歌叫《最浪漫的事》,歌的结尾写到:”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直到我们老得哪儿也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 这里所描述的浪漫已经超越了绝大部分歌颂爱情的流行歌曲·,因为它抓住了浪漫爱情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盟约。虽然如此,它与圣经雅歌所描述的浪漫相比还差了一个层次,雅歌中的爱情才真正地揭示了盟约的本质,即爱的委身性、排他性和神圣性。
浪漫的爱情必定具有委身性。雅歌中的良人与佳偶对彼此具有强烈的吸引,尤其是身体上的吸引(4:1-15; 5:10-16);但是他们之间的爱情不单是享有对方的身体(2:3-6; 7:1-13),也是两颗心彼此自发地爱慕(2:7; 3:5; 4:9; 8:4)和主动地寻求(3:1; 5:2,6; 6:1,5),更是双方全然地相互归属(2:16; 6:3; 7:10),正如佳偶对良人的请求:”求你将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记,带在你臂上如戳记。”(8:6a) ”印记”在旧约文化中是指将字刻在珍贵的石头上,表明主人对这一物品的所有权和珍爱(见创 41:42; 耶 22:24; 该 2:23)。刻在石头上的印记尚且被主人珍惜和爱护,刻在心上的戳印更是象征着男女双方的全然委身和相爱。
浪漫的爱情必定具有排他性。佳偶对良人的爱具有排他性:她的心如同禁闭的井(4:15),只为良人开启(4:15);在众多良人中,她只思念自己的良人(5:9);她的新陈佳果和童贞爱情只为良人存留(7:12-13)。良人对佳偶的爱也是如此:在众多女子中,只有佳偶是他的完全人,是独一的(6:8-9)。这份排他性的情感如此强列,以致于佳偶用死亡、阴间和烈焰来比喻这段关系:”爱情如死亡一般的坚强;嫉妒如阴间一般的坚稳;它的烈焰是火的烈焰,是非常猛烈的火焰”(8:6b-d)。”嫉妒”一词在大部分情况下是指负面的情感,可唯独在排他性的盟约中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正面力量:男女爱情中的嫉妒就如耶和华对子民的嫉妒(出20:5; 34:14; 申4:24),是对亲密关系的强有力的维护,它的威力就如同吞噬一切的烈焰,正如耶和华是烈火(申4:24)。具有绝对排他性的爱情才是真正的浪漫。
浪漫的爱情必定具有神圣性。雅歌书1-2章中良人与佳偶相互追逐爱慕的场景,让人联想到被罪玷污之前的伊甸园,或许这就是神创造爱情的本来样子。神所赐的爱情是甜美的(1:2),是欢喜的(2:3),是自发的(2:7),是相互的(2:16)。虽然如此,爱情却未必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要经历寻求的痛苦(3:1-5)、思念的煎熬(5:2-8)和忠诚的考验(5:9)。因此,神所赐的爱情,绝不只是荷尔蒙所带来的短暂快感,而是如死亡一般的坚强(8:6b),是众水不能熄灭的(8:7a)。在旧约圣经中,死亡是可以吞噬一切、无可阻挡的存在(传9:3-6),而大水则是混沌和毁灭性力量的象征(诗69:1; 赛43:2),但是爱情却能胜过死亡和众水的力量。这是因为爱情是神所赐的,爱情的盟约是双方在神面前所立的誓约,而神的权柄胜过死亡(赛25:7-9),神的能力在大水之上(诗29:3)。爱情的神圣性,也意味着人不能用财产来换取爱情(8:7b)。
爱情中最浪漫的事,就是男女二人在神面前所立的委身的、排他的和神圣的盟约,这是恋爱双方彼此吸引的基础,也是爱情之火永不熄灭的保障。到了新约时代,耶稣基督用自己的身体和血与人立下了新约(可14:24),也为男女之间的盟约赋予了新的意义:丈夫要爱妻子,妻子要顺服丈夫(委身性, 弗5:24-25);丈夫要与妻子结合,二人成为一体(排他性, 弗5:31);夫妻都要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顺服(神圣性, 弗5:22)。基督之爱是主内夫妻之爱的模范和源泉(弗5:24-25),愿主内的夫妻之爱都能成为基督之爱的鲜活见证,而基督之爱也能使夫妻之爱永葆鲜活。
文 / 周元圣
作为被新约圣经引用最多的一卷书(共68次),诗篇在旧约圣经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是律法书,却藉着默想律法和回顾历史清楚地显明了神对以色列的心意;它不是历史书,却通过诗人在不同处境下的祈求祷告真实地反照了以色列历史的兴衰;它不是智慧书,却从头到尾都在讲义人与恶人的区别;它不是先知书,却准确地预言了弥撒亚的救赎;它不是在讲神学,却通过诗人对神的默想、倾诉、感恩和颂赞全面而深刻地展现了神的属性。诗篇主要不是启示神传达给人的信息,而是记录人来到神面前、被神感动而说出的心里话。诗篇的三大体裁——赞美、感恩和哀歌,代表着神的子民信仰生活中最核心最真实的部分,也是维系神人关系的重要管道。诗篇的五个部分(1-41, 42-72, 73-89, 90-106, 107-150),讲述了从以色列王国兴起到被掳、再到归回的发展历史,也启示了从地上的受膏者到天上的弥赛亚的救赎计划。诗篇的150篇祷告,从喜爱耶和华的律法开始,到赞美耶和华的伟大结束,是耶和华赐给所有愿意来亲近神的人的宝贵礼物。
诗篇的开篇1-2篇是一个整体,以”有福”开篇(1:1)、也以”有福”作结(2:12),分别从个人(1:1-6)和神国(2:1-12)两方面论述了什么样的人才是有福的。诗篇第一篇讲到有福的人是不与恶人为伍(1:1),喜爱耶和华的律法并且昼夜思想 (1:2),他们的生命与神相连,就像树栽在溪水旁一样(1:3);与之相对的是恶人,他们是罪人和好讥笑的人(1:1)。这两种人有截然不同的结局:耶和华看顾义人的道路,恶人的道路却必灭亡(1:4-6)。诗篇第二篇讲到有福的人是投靠耶和华的人(2:12),与之相对的就是敌对耶和华受膏者的世上列国,他们谋算虚妄的事(2:1)[注: 这里的”谋算”与1:2中的”思想”在原文中是同一个词,一正一负突显了义人与恶人的区别],这些人与恶人一样,道路就是灭亡(1:6; 2:12)。
诗篇1-2篇从个人和神国两方面讲到义人与恶人的区别,在主题上可以作为全部诗篇的总纲。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诗篇1中的义人喜爱耶和华的律法对应于与律法相关的诗篇(119),而义人与神在生命上的连接则充分体现于诗人在各种处境下向耶和华所发的感恩(18)、赞美(66)和哀歌(3);从神国的角度来看,耶和华膏立君王对应于与君王(72)、圣城(46)和圣约(89)相关的诗篇,而列国敌对受膏者和神的审判则表现于诗人对以色列历史的回顾(78)、以及对神的拯救的感恩(136)和赞美(149)。除此之外,诗篇1-2中一些其他的信息也在后面的诗篇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述,例如义人与恶人的结局(37),投靠耶和华的福分(11),等等。
诗篇1-2篇也为我们自己与神建立关系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导。我们想要成为有福的人,一方面要建立个人跟神的关系,应当亲近良善、远离邪恶(1:1; 弗5:1-5),要把圣经的话存在心里、常常思想(1:2; 提后3:14-17),要让自己的生命与主相连、多结果子(1:3; 约15:5)。另一方面,除了与神有良好的个人关系,我们还要能以神国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2:1-3; 约15:18-19),要坚定地相信神的主权(2:4-9; 约16:33),要以敬畏的态度事奉耶和华(2:11; 罗12:1),也要在患难中投靠神(2:12; 太5:3-5)。
祷告:亲爱的天父,你是我们生命的源泉,是我们的拯救和避难所。你坐在天上掌权,也看顾我们在地上的道路。求你保守我们的心时时渴想你,帮助我们常常住在你里面,并且靠着你多结果子。阿们!
文 / 周元圣
✣ 约伯记38-42 苦难之中的神人关系之亲眼见祢
最后耶和华终于发言了,不过开篇是一句责备的话:”这以无知无识的言语,使我的旨意暗晦不明的是谁呢?”(38:1-2) 这句话并不是要定约伯的罪,而是要引出下文的内容。令人惊讶的是,耶和华并没有对约伯与三友争论的问题作出任何回应,而是用两类关于自然界奥秘的问题反问约伯:第一是关于大自然中从非生物到生物的秩序和奇妙(38:4-39:30),第二是关于大自然中陆海两种猛兽的强壮和可怕(40:15-41:34)。对于第一类问题,约伯无法给出答案(40:3-5),而当第二类问题问完之后,约伯顿时就醒悟了,他认识到自己就是那以无知无识的言语使神的旨意模糊不清的人(42:3),因此他为自己之前所说的话感到懊悔(42:6);同时,他也得到了内心渴求的答案和满足,因为他亲眼看见了神(42:5; 见19:26-27)。
为什么这些貌似与主题不相关的问题反而能解决约伯的困惑?因为困扰约伯的终极难题不是人受苦的缘由,而是苦难之中的神人关系。约伯记38-41章的内容并不是在教导自然神论(即通过研究自然规律来了解神),而是耶和华亲自作教师来引导约伯从神的工作认识神的旨意(42:2),从自然律的奇妙认识道德律的深奥(42:3),从风闻有神到亲眼见神(42:4-5)。具体而言,第一类问题是为了帮助约伯通过万物的创造和维护,认识到神的同在和供应;第二类问题则是为了帮助约伯通过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认识到人没有能力去定义道德和判断公义(40:8-9),人需要凭着信心始终相信神的主权和美善!
约伯最后亲眼见神,不单是表明他对神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刻,更是证明神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过他。约伯不知道的是,耶和华从一开始就在天上关心着他(1:12; 2:6),并且垂听了他的话语和呼求;耶和华亲自显现来成全他想要见神的心愿(23:3),其实就是对约伯最大的肯定和安慰;而耶和华最后对约伯观点的认可(42:7)、垂听他为朋友的祷告(42:9)、恢复他的景况并且加倍赐福他(42:10-17),这些都表明耶和华与约伯的关系比从前更加亲密。撒旦起初所搅起的苦难风波,在神的主权和美善之下,最终成为了约伯信心的试金石和神人关系的催化剂,也为千千万万的后人书写了如何面对苦难的宝贵智慧。
曾经,神藉着约伯的受苦向约伯启示关于神的部分真理;后来,神藉着他自己的受苦向信徒启示关于神的全部真理。如今,在面对苦难时,我们拥有许多约伯所没有的恩赐,包括圣经的全备真理(提后3:15-16),圣灵的强大能力(弗3:16)和救恩的荣耀盼望(彼前1:3-9);我们不必再经历约伯因对神困惑而生的煎熬,也不会经历耶稣因替人担罪而受的痛苦,因为信基督的人是为主受苦(腓1:29),并且在苦难中有荣耀的盼望(罗8:18)。可是,我们是否拥有失去一切的约伯所仅剩的那份至死都不离弃神的绝对忠诚(2:10)?
曾经,约伯在被动承受的苦难中切切寻求神,最后领受了超越从前所有的祝福(42);后来,神在主动进入的苦难中亲自寻找人,为要带领人进入从未有过的荣耀(来2:10)。如今,在与神的关系中,我们拥有许多约伯所没有的特权,例如我们靠着主耶稣基督可以随时来到神的施恩宝座领受怜悯、得到恩惠(来4:16),可以随处举起圣洁的手向神祷告(提前2:8),可以常常喜乐、凡事藉着祷告祈求、将所要的告诉神(腓4:4-6),可以明白神的一切真理(约16:13),可以永远享受神的同在(太28:20)。可是,我们是否拥有失去一切的约伯所仅存的那种临死还要求见神的饥渴慕义(19:27)?
如今,我们是何等蒙福,能够领受神全备的启示和救恩,但我们对神却有太多的亏欠。我们明明可以靠着主胜过一切苦难,却常常因为缺乏信心而在心里对神犯罪;我们明明可以时时与主亲近,却常常因为贪恋世上的事而不愿见主的面。求神赦免我们的小信和悖逆,求神管教我们、试炼我们,保守我们对神的忠诚和渴慕,直到永远!
文 / 周元圣
约伯记的第二部分3-42章分为四个环节:约伯与三友的三轮对话(4-27),关于智慧的插曲(28),约伯、以利户和耶和华的三次发言(29-41),以及最后的结局(42)。
约伯与三友对话的焦点不在于神是否公义,而在于神的公义在约伯身上彰显的方式,即约伯是否是因为犯罪而受苦。在三轮对话中,三友一直在谈论神(talk about God),而约伯则总是在向神倾诉(talk to God)。 三友认为神是因为约伯犯了罪而使他受苦,而约伯的真正痛苦在于不明白为什么神使他受苦,却不是因为他的罪,他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去承认自己没有犯过的罪。三友认为约伯的辩护和申诉是显明他的自义和悖逆,而约伯的执着和激愤其实是出于他对神的忠心和爱心。
在第一轮的对话中,约伯的朋友以利法坚定地认为约伯受苦的原因是他犯了罪(4:7-9),因此他应当接受神的责备和管教(5:17)。但他的话在约伯看来毫无意义(6:25-27),不仅不能给带来他安慰,反而加深他的痛苦(6:14-21),因为约伯并没有犯罪(6:28-30)。在行将就木之际,约伯转而向他所爱的神倾诉:一直看顾人、愿意赦免人罪孽过犯的神,为何要如此对待祂所爱的人?(7:7-21) 这种痛苦比死亡更让人难受(7:11-16)。而更让人约伯痛心的是,他知道自己坚持不了多久,等他离去之后,神就再也寻不到他了(7:8,21)。
在第二轮对话中,约伯的情绪渐渐稳定,三友却变得更加激进。以利法的第二次的发言比前一次更严厉,之前他还劝约伯接受管教(5:17),第二次则直接指责约伯是抗拒神的愚昧人和恶人(15);另外两个好友同样也是通过对恶人的批判来攻击约伯(18,20)。约伯则认为不是自己在对抗神(15:7-16),而是神在对抗自己(16:6-17; 19:21; 27:2);他不认为自己是以利法所描述的恶人(15:17-26),而相信神会证明自己的清白(16:18-17:9);他相信即使自己死去(17:10-16; 14:13-17),也不会像恶人那样因自己的罪而死(15:27-35)。约伯不愿意相信神只是用冷冰冰的善恶有报的道德律来维护世界的公义,如同用万有引力的自然律维持星球的运转一样;他相信他的神——就是他的救赎主——活着(19:25);他相信无论他的肉体受到怎样的摧残、良心受到怎样的攻击,他必定会亲眼见神——这也是他内心最深层的渴求 (19:26-27; 23:3; 31:35)。
然而,三友完全不理解约伯的真实需求,在第三轮的对话中,他们不仅继续定约伯的罪(22),还嘲讽他想要寻求神的无知和狂妄(25) 。在这以后,约伯的第四个朋友以利户出场了,他自认为比三友更有智慧(32-33),然而他只是站在了道德的更高点(强调神的绝对公义),对约伯进行了更严厉的定罪(34),并且劝他接受神的管教(36-37)。不仅如此,以利户眼中的神比三友所描述的更加”冰冷”,冰冷到根本不在乎人是否犯罪(35:1-8),更不会去听像约伯这样的”恶人”的呼求(35:9-16)。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约伯所承受的痛苦不仅在于神允许撒旦给他施加苦难,更在于神的沉默和人的诛心,就连他勇敢寻求神的这份信心和盼望也遭到了嘲讽和定罪。此时,约伯已经无话可说、无路可走,他唯一的指望就是见神了!
文 / 周元圣
约伯信心的第三方面体现是约伯对耶和华的爱。约伯在撒但的攻击之下始终没有亵渎耶和华,撒但向耶和华提出的挑战宣告失败,然而约伯记的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虽然约伯没有因自己的苦难而怨恨耶和华,但是有一件事让他痛苦万分,以致于他狠狠地咒诅自己的出生(3),就是他不明白耶和华对待他的心意。约伯对耶和华极致的敬畏和忠诚,反应了他对耶和华极致的爱,但是这份至诚的爱非但没有减轻他因灾难而生的痛苦,反而增添了因神而来煎熬——最让他痛苦的就是,约伯是”无缘无故”地敬畏耶和华,可耶和华似乎”无缘无故”地离弃他!约伯可以接受耶和华因罪的缘故惩罚他,但无法接受耶和华不因罪的缘故离弃他。因此约伯没有听妻子的话用死亡使自己解脱,相反他要向耶和华寻求答案,他要知道耶和华的旨意究竟是什么,这就是约伯记3-42章要解答的问题。在进入第二部分之前,先对第一部分的内容作一些反思和应用。
在受苦方面,约伯与耶稣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他们真正的痛苦都不在于肉体或情感上的伤痛,而在于与神的分离;他们都是因为爱神之深,所以受苦之切;他们受苦的原因都不是因为自己的罪;他们最后都从神那里得到了称义和恢复。不过约伯与耶稣之间也有很大的区别:耶稣是为世人的罪而受苦,他知道自己受苦的缘由和目的,并且主动选择受苦;而约伯则不知道自己为何受苦,也不知道受苦的意义,他虽然甘心接受,但是仍想向神申辩。从他们的相似之处来看,约伯可以说是耶稣的预表。
约伯在苦难中对神的忠心是值得所有信徒效法的。撒旦最初所提的问题不仅是对约伯的试验,也是对所有自称为基督徒的人的试验:我们跟从基督,难道是无缘无故的吗?约伯两次通过了试验,我们是否能胜过患难的试验?愿我们在患难中不要忘记约伯的两句名言:(一)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回的也是耶和华;(二) 难道我们从神得福,也不应当受祸吗?如今,神已经把他的儿子耶稣基督连同万物都白白地赐给我们了 (罗8:32),那么,只要是出自神的手,我们还有什么不能失去的?又有什么不能承受的呢?
文 / 周元圣
约伯记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在讲苦难,其实苦难只是作为故事的背景,约伯记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苦难之中的神人关系。这个问题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人敬畏耶和华的动机,就是开篇撒但向耶和华提出的挑战:”约伯敬畏神,难道是无缘无故的吗?”(1:9) 第二是耶和华对待人的心意,就是在28章的插曲中提出的问题:”然而,智慧在何处可寻?”(28:12)。约伯记1-2章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在遭受身心灵的极大痛苦中,约伯依然敬畏耶和华。约伯记3-42章回答了第二个问题:在向耶和华申辩的极度挣扎中,约伯最终认识耶和华。约伯记中的苦难就如同熬炼金子的烈火,在千锤百炼中炼净一切渣滓,深刻地显露出人的真心和神的本象。约伯记最终没有告诉我们苦难的缘由,却给出了面对苦难的方式,就是以敬畏和顺服的心接受苦难,并且始终相信神的美善。
首先来看约伯记的第一部分,就是约伯敬畏耶和华的动机。有人说约伯是历史上除耶稣以外对神最有信心的一个人,这话并非没有道理。约伯在三方面的表现可以说是除耶稣以外无人能及。
第一是约伯对耶和华的敬畏。在圣经中被称为完全人的只有诺亚(创6:9)和约伯(1:1)。而约伯与诺亚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没有犯过罪,耶和华也亲口在撒但面前称约伯为完全人(1:8),甚至连撒但都找不出约伯的过错,只能通过击打他来诱使他犯罪(1:11)。约伯不仅自己不犯罪,他还每天清早献燔祭,为孩子可能在心里犯的罪而赎罪(1:5)。
第二是约伯对耶和华的忠诚。撒但第一次击打约伯之后,不仅没有使他犯罪,反而让他敬拜称颂神(1:20-22)。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虽然约伯不知道天上的耶和华与撒但的对话,但是他知道这一切灾难是出于耶和华的手。既是耶和华的作为,无论是赏赐还是收取,都应该称颂神,这样的信心丝毫不亚于亚伯拉罕献以撒的信心。接下来撒但第二次击打约伯,伤了他的身体,这一次约伯真的是除了一口气之外一无所有了,甚至连他的妻子也劝他放弃神死掉算了(2:9)。然而,约伯依然没有犯罪亵渎神,相反他表现了出比之前更大的信心,就是积极主动地接受从神而来的祸患(2:10) [注:这里的”接受”在希伯来原文动词中的意思是积极主动地配合,而不是被动地顺服]。约伯之所以能如此行,就是因为他对耶和华的敬畏是没有任何条件的;只要是出于耶和华的手,他都心甘乐意地接受,这也直接否定了撒但的观点。
文 / 周元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