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者一方面认识到神在万事上有绝对的主权,另一方面又知道人无法了解神的计划,也很难理解神的作为。在神的主权和人的有限这两方面的张力下,传道者在8:1-11:10中给出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建议。首先,智慧会给人带来益处(8:1-6),但是也有局限性;智慧不能帮助人知晓未来、控制死期(8:7-8),也无法让人理解恶人为何得尊荣、享长寿(8:9-11),但是敬畏神的人能够凭着信心相信义人和恶人有不同的结局(8:12-13)。面对义人和恶人未按所行的得报(8:14)、所有人的命运都一样(9:1-2)、所有人都要归向死亡(9:3-6)等现实,传道者认为人最好的做法就是吃喝快乐,在神所赐的一生的年日里享受自己劳碌所得的(8:14-15; 9:7-8),因为这是神所悦纳的(9:7),并且人也无法查明神的作为(8:16-17)。虽然如此,传道者并不是要传递一种消极躺平、及时行乐的宿命论,相反,他劝勉人在有限的一生中尽力作好手上可作的工作(9:10);但是,他也提醒到,人是有限的,工作的成败和时机并不由自己掌控(9:11-12);不过,即使人不能知晓神的计划,却要在所作的一切事上倚靠智慧(9:13-10:20),在未知的事上怀有期待(11:1-6),在各样的事上带着喜乐(11:7-10)。
最后,传道者劝人在年轻的时候就要纪念创造主(12:1),因为只有神才能赐给人一生的意义和喜乐。当万物衰残、生命终结之时,肉体归回尘土,灵归回赐灵的神(12:2-7)——这对不认识神的人来说是让人绝望的虚空(12:8),但认识神的人却知道当怎样度过一生,就是敬畏神,谨守他的诫命,尽自己的本分(12:13)。
传道书中所寻索的生命的意义的问题,其实是历时历代的智慧人一直在努力寻求的,而传道者早就得出了答案,就是脱离了神一切都是虚空。传道者通过对神的主权的深刻认识,给虚空的生活指明了一条出路,就是相信神的主权和供应,接受自己的无知和有限,怀着敬畏和顺服的心,在神所赐的年日中快乐享受劳碌所得的。
从新约的视角来看,传道书同其他许多旧约书卷一样,所得的启示是有限的,例如没有提到神与人所立的约。但是传道书有限的智慧却预示着新约中全备的启示,以第3:11-14为例:神使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3:11a),预示着神使万事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罗8:28);神把永恒的意识放在人心里(3:11b),预示着人认识神而得永生(约17:3);人不能察觉神自始至终的作为(3:11c),预示着耶稣基督启示出来的自古以来所隐藏的奥秘(罗16:25-26);人在神的恩赐中平安享乐(3:12-13),预示着人在基督的恩典中安息喜乐(太11:28-30);神所作的一切都必永存,无可增添,无可减少(3:14a),预示着神的话语不会废去(可13:31),无可增添,无可减少(启22:18-19);人因敬畏神而脱离虚空、得着满足的快乐(3:12-14),预示着人因相信基督而脱离虚空、得着救恩的盼望(罗8:18-25)。
因此,传道书的智慧极其宝贵,既像桥梁指明虚空的出路,将世人引向神,通过不完全的启示预示完全的启示;又像镜子返照虚空的本象,使信徒认清世界的真象,从而深刻认识神启示和救恩的宝贵;既像刺棒(12:11a)刺穿虚空的面纱,让世人清醒认识到没有神存在的世界之绝望,从而愿意来谦卑寻求神,在虚空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又像钉牢的钉子(12:11b)不可动摇,让信徒坚定持守神的启示和救恩,与赐人生命的”牧者”(12:11b)耶稣基督紧密相连,永不分离(约15:5)。
感谢神藉着传道书赐给我们如此宝贵的智慧,我们的生命是神所赐,生命的意义也全在乎神。求神帮助我们怀着敬畏和感恩的心,按着神所启示的心意而行。愿我们在地上一生的年日能够被神所用、蒙神悦纳,并且能够因神而喜乐!
文 / 周元圣
✣ 传道书3:16-7:29 虚空之上的神的主权之现实迷思
传道者在3:16-7:29中所讨论的现象都是世人无法参透的大问题,但是认识神的主权之后,就能够知道如何智慧地回应这些问题。世上为何有不公义(3:16)?回应是神必定审判义人和恶人(3:17)。人与牲畜无异吗(3:18-21)?回应是人最好是享受自己的分,因为无人能看见自己死后的事(3:22)。如何看待世上的欺压(4:1-3),嫉妒(4:4-6),孤单(4:7-12)和更替(4:13-16)的现象?回应是人应当在神面前承认自己的有限,少言多听,谨言慎行地敬畏神(5:1-7)。人在世上能够因财富和劳碌得到满足吗?回应是不能,财富不能让人满足(5:10-12),劳碌所得的也未必使人受益(5:13-17),所以既善又美的事就是在神所赐予的一生有限年日中享受劳碌所得的一切(5:18-20)。如何看待恶人得财富和荣誉(6:1-2)?回应是不能以财富和荣誉来衡量神的祝福,因为得到这些的未必能享用(6:2),如果心里不因美物满足还不如流产的胎(6:3-6);所以人心应当满足神所赐的一切,并且顺服神的主权(6:7-11)。
那么,在短暂的一生中,有什么是对人有益处的呢(6:12)?回应是对人有益处的事有些是世人所认为好的,例如美名(7:1a)、公义(7:7)和智慧(7:11-12),但有些却未必是人所喜悦的,例如死亡(7:1b-2)、忧愁(7:3-4)、责备(7:5-6)和忍耐(7:8-9);因此人应当观察神的作为,接受神所允许发生的一切事,在亨通的时候应当享福,在遭遇患难的时候应当省察(7:13-14)。为什么坏事会发生在义人身上(7:15)?回应是人不要过分作恶,也不要过分公义[注:不要过分公义的一种合理解释是,不要在自己眼中看为公义。这个解释有两方面的支持,一是希伯来原文用的词是反身动词(reflective verb),就是主语和宾语是同一对象;二是后文讲到没有一个义人(7:20)]。所以,这里并不是在提倡中庸之道,而是在讲要敬畏神,避免作恶多端和自以为义这两个极端(7:16-18),因为世上本就没有一个义人(7:20, 27-29),并且罪人是被邪恶所捆绑的(7:26)。以上这些困难的问题,都在神的主权之下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接下来传道者要给出一些实际的建议,帮助人过智慧的生活。
文 / 周元圣
✣ 传道书1:1-3:15 虚空之上的神的主权之寻求意义
作为旧约圣经三本智慧书之一的传道书,一直以来饱受争议和批判。传道书中充满了虚空、怀疑、享乐和宿命论的话语,似乎与旧约其他书卷所启示的信息格格不入。有的人认为它过于消极,充斥着死亡的气息(H. W. Robinson);有的人则认为传道书是旧约圣经中最喜乐的一本书,因为没有什么比在虚空的绝望中因认识神而得的喜乐更大了(J. D. Currid)。那么传道书的智慧究竟是什么呢?参考了许多不同观点的解读,我自己对传道书的领受是:传道书是在有限启示之下,在虚空的生活中,因着认识到神的主权而寻得智慧,在神所施的恩赐中快乐享受,在结尾补充了神的临在性;因此,传道书的主题不是虚空,而是超脱虚空命运的神的主权。下面参照 J. D. Currid的著作进行一些整理和分享。
在J. D. Currid 的书中,传道书的整体结构可以分为两个脉络。第一是六次重复的反思总结(2:24; 3:12–13; 3:22; 5:18–19; 8:15; 9:7–9),这六个部分都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就是在神的恩赐中享受劳碌所得的。第二个脉络是传道者对智慧的寻求过程:提出问题(1:1-11) -> 寻求答案和找到答案(1:12-3:13) -> 现实的挑战和回应(3:14-7:29) -> 实际的建议(8:1-11:10) -> 总结(12:1-14)。下面按照第二个脉络进行分析。
开篇传道者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既然一切都是虚空,那么人的劳碌有何益处?(1:2-11) 接下来是传道者个人的寻求:他首先用智慧查究天下事,发现日光之下的一切事都是虚空(1:13-15),甚至连用智慧寻求知识这件事本身也是虚空 (1:16-18);然后他改变策略用亲身体验的方式寻求,却发现享乐 (2:1-2)、舒适(2:3)、成就(2:4-8)、放纵(2:9-10)也是虚空;接着他转过来全方位地思考智慧、狂妄和愚昧,发现智慧虽然胜过愚昧,可这两者都是虚空(2:12-16);因此,他陷入了迷茫和绝望,开始恨恶自己的生命和劳碌的工作(2:17-23);不过,他最终从神那里找到了答案——”人最好是吃喝,在自己的劳碌中自得其乐,我看这也是出于神的手。”(2:24) 传道者认识到只有神才能赐人智慧、知识、喜乐(2:25-26)和一切事物的意义。传道者的寻求与奥古斯汀的寻求有相似之处:我们的心不得安息,直至安息在你里面 (《忏悔录》)。找到终极答案之后,传道者进一步思考神的作为:神是万事万物的掌权者和供应者(3:1-8, 14-15),他使万事各按其时,成为美好(3:11);他又把永恒的意识放在人心中,使人虽不能察觉神的作为,却能够享受他的恩赐(3:12-13),并且敬畏他的主权 (3:14)。至此,虚空的问题似乎已经解决了,可实际情况没那么简单,生活中还有许多现象使人困惑,让人质疑神的主权;于是,接下来传道者针对生活中许多具体的迷思进行了回应。
文 / 周元圣
箴言以智慧的妇人开篇(1-9),以才德的妻子结束(31)。开篇的妇人是智慧的拟人,用智慧的话语呼吁人寻求智慧;而结尾的妻子是智慧的化身,用智慧的实践吸引人效法智慧。
才德的妻子见证了箴言中的智慧:她的价值远胜过红宝石(31:10; 3:15; 16:16),吸引人来寻求她(31:10; 1:28; 3:13; 4:22; 8:17);她值得倚靠(31:11; 3:5-6; 4:6),给丈夫带来益处(31:12; 3:13),勤奋做工(31:13; 12:27 ),大有能力(31:17; 24:5),赚得财富(31:18; 3:16);她对外恩待贫穷困苦人(31:20; 14:21),对内善于打理生活(31:21; 30:25);她有智慧(31:26; 8:14),敬畏耶和华(31:30; 1:7),得到了众人的称赞(31:28,31; 3:4; 10:7)。总而言之,才德的妇人是智慧的彰显,是所有人效法的榜样,也是妻子的完美典范。
才德的妻子见证了神创造女人的心意,就是成为丈夫的帮手(创2:18)。她给丈夫带来益处(31:11),使丈夫心里倚靠信任她(31:11),并且称赞她(31:29);她使家人没有缺乏,她的言语和教导充满智慧,使得儿女也都称她为有福(31:28);她的丈夫与本地的长老在城门口同坐,被众人所认识(31:23),因此她的工作使她在城门口受称赞(31:31),也使丈夫得尊荣。妇人所作的一切完美地体现了”帮手”的角色。在圣经中,”帮手”常常不是指弱小的一方,而是强大的一方,例如耶和华常常被称作是人的”帮助”(出18:4; 诗121:2)。因此,妻子作为帮助者在很多方面是胜过丈夫的,男人”独居不好”需要一个帮手的原因也就在此(创2:18)。如今,随着女性的能力和地位越来越高,女权主义开始盛行,她们要求男女平等,实现独立女性的价值,这其实是南辕北辙,违反了神创造女人的心意。神造男造女的区别,从一开始就不在于地位和能力的高低,而在于角色的区分:女人是男人的帮助者。女人的能力或许比男人强,但是却无法管辖男人(创3:16),因为女人真正的价值是在于成为一个合神心意的帮助者;到了新约,帮助者的角色有了更清晰的启示,就是要敬重丈夫(弗5:33)。
才德的妻子也教导所有的男性当如何选择自己的配偶。男人天然就会被艳丽和美容吸引,可是箴言告诉我们:艳丽是虚假的,美容是虚浮的,唯有敬畏耶和华的妇女,必得称赞(31:20)。艳丽是有欺骗性的,看似如蜜甘甜,至终却如苦堇(5:3-4);而美容则是转瞬即逝,不会长久。这里并不是说艳丽和美容一定是邪恶的,而是要强调敬畏耶和华才是应该看重的品质。箴言也多处警告了淫妇对少年人的危害(5:3-4; 7:21-23)和愚昧妇人对家庭的破坏(12:4; 14:1; 19:13; 21:9)。虽然贤惠的妻子是耶和华所赐(19:14),但是弟兄们也要预备自己能够有发现和欣赏才德女子的眼光。
感谢神藉着箴言赐给我们生活中行事为人的智慧,求神帮助我们活出有智慧的生命,愿神保守每一位弟兄姐妹现在或未来的婚姻家庭,让我们都能活出神创造我们的心意,领受神设立婚姻的祝福,并且成为众人的祝福!
文 / 周元圣
箴言告诉我们,承载智慧的地方不是人的头脑,而是人的心灵(2:10; 24:14)。心代表着人最核心、最真实的部分,联系着意志、情感和思想,反应了全人的状况(27:19)。人的情绪受心灵影响(15:13; 17:22; 18:14),人的言语由心发出(16:23; 23:33),人的恶念由心而生(6:18; 19:3; 21:10),人的心在孩童时候就被愚昧所束缚(22:15);因此,人的心需要被教训(3:1; 4:4)、被引导(23:19)、被控制(25:28);然而,人却无法知道自己的心(16:2; 24:12),无法掌控自己的心(14:13; 21:1),无法洁净自己的心(20:9),也无法隐藏自己的心(15:11)。正因为人心是如此重要且复杂,箴言劝诫我们”要谨守自己的心,胜过谨守一切,因为生命的源泉由此而出”(4:23)[和合本:因为一生的果效由心发出]。箴言里有许多关于如何保守己心的教导,其中16:19-21讲到了三个重要的方面。
第一是存谦卑的心。存谦卑的心与穷乏人在一起,胜过与骄傲人同分战利品(16:19)。谦卑的直意就是使自己低微。谦卑不只是在人面前看别人比自己强,更重要的是在耶和华面前存敬畏的心(15:33; 22:4)。在神面前谦卑的人会得到神的恩待(3:34)和赏赐(22:4)。
第二是怀信靠的心。留心听训言的必定得益;倚靠耶和华的是有福的人(16:20)。在神面前谦卑的一个表现就是承认自己的无知和无能,留心听智慧的教导,不倚靠自己的聪明而全心信靠神。人虽然无法知道自己的内心,耶和华却衡量人心(16:2);人心虽然能计划自己的道路,人的脚步却由耶和华指引(16:9)。因此,当人把所作的交托给耶和华,计划就必成功(16:3)。
第三是求智慧的心。心中有智慧的必成为聪明人;动听的话能增加说服力(16:21)。有智慧的人被称为聪明人,这里聪明人原文的意思是有辨别能力的人(discerning),就是从神而来的分辨善恶的能力。求智慧的心就是寻求认识至圣者(9:10),寻求知识(15:14),并且行事正直(15:21),性情温良(17:27),接受责备(19:25),谨守训诲(28:7),等等。
关于保守己心,还有一个至关重要却常被忽视的方面就是要敞开自己的心。人与生俱来的罪性就是隐藏自己的心,这是继承了始祖亚当夏娃的发明,他们犯罪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隐藏自己(创3:7)。成为基督徒之后,我们也习惯继续用行为表现来隐藏自己的心,时而因表现良好而自鸣得意,时而又因软弱犯罪而自责羞愧。我们的灵命状况似乎很不稳定,这其实是因为我们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心;我们虽已成为新造的人,但是旧人残留的罪还没有被除净(弗4:21-22);我们的外在看起来郁郁葱葱,内心却可能是荆棘丛生。人心极其复杂,比万物都诡诈(耶17:9),唯有神能鉴查我们的心(15:3; 来4:12-13)。愿我们不要作掩耳盗铃的愚昧人,向神隐藏自己的心,而是向神赤露敞开(诗19:12-14),让神来鉴查、医治、保守、掌管我们的心。
文 / 周元圣
智慧是从神而来的,因此是否有智慧就成了区分义人与恶人的标准。箴言中义人和恶人的根本区别,不是像世人所定义的道德好坏的区别,而是生命与死亡的区别:义人的工价就是生命,恶人所得的却是刑罚[“刑罚”的原文是罪](10:16),而罪的工价就是死(罗6:23),所以恶人的结局就是死亡。箴言虽然没有清楚地启示永生和永死的概念,却有反复地提到永恒与短暂的观念,例如义人的根基永不动摇(10:25, 30),恶人的一切都毫无价值(10:2, 20, 28)。箴言中义人与恶人的区别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第10章为例。
义人被耶和华保护,恶人被耶和华抵挡。耶和华赐福给义人(10:22),不允许义人忍受饥饿(10:2),使敬畏他的人延年益寿(10:27),成为完全人的保障(10:28);耶和华却使恶人的欲念被阻挡(10:3),使他们的年岁减少(10:27)、因罪孽而灭亡(10:29),等等。
义人给自己带来益处,恶人使自己灭亡。义人因勤奋而富足(10:4),因行为完全而步步安稳(10:9),因遵守教训而走在生命的路上(10:17);反之,恶人因懒惰而贫穷(10:4),因离弃责备而走上错路(10:17),因无知而死亡(10:21),等等。
义人给别人带来益处,恶人使别人受害(10:1,10,12,21,26,32)。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使母亲忧愁(10:1);义人的口能造就许多人(10:21),恶人的口却充满强暴(10:11);义人的名被人称赞(10:7),懒惰人则使差他的人难受(10:26);爱能遮掩一切过失,恨能挑起纷争(10:12),等等。
当我们明白了义人与恶人的区别之后,要小心不要让这样的知识成为我们的绊脚石。基督徒作久了之后,我们会不知不觉地认定周围不信主的人都是愚昧人,并且想要与他们保持距离。神的恩赐使我们有分辨善恶的属灵眼光,但是我们要警惕自己是否滥用这样的恩赐让自己成为审判者,是否在给别人定罪时忘记了自己也是一个罪人,是否在对罪人的冷漠和厌恶中不知不觉也成为了自以为义的愚昧人。愿我们不要成为那位藐视税吏的法利赛人(路18:9-14),而是要效法主耶稣,带着谦卑的爱心去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路19:10)。
文 / 周元圣
旧约圣经中耶和华启示人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律法的教导(摩西五经),历史的经验(历史书),先知的信息(先知书),还有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智慧(智慧书)。旧约中的三本智慧书——箴言、约伯记、传道书分别启示了在正常、反常和无常(虚空)的生活情境下的智慧,其中被使用最多的就是箴言。箴言中的智慧话语表面上看与世界上的格言警句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实际上有本质的区别。箴言开篇的引言就讲到了”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1:7; 见9:10),所以箴言中智慧的源头是耶和华,而一个有真智慧的人必定是敬畏耶和华的人。得着智慧与敬畏耶和华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是认识耶和华而寻求智慧。智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需要去寻找。人若像搜寻宝藏一样寻找智慧,就能够明白怎样敬畏耶和华,并且获得对耶和华的认识(2:1-5)。认识耶和华一方面能使人明白一切善道,使智慧进入人心(2:9-10),另一方面能让人知道耶和华所恨恶的事,因此而恨恶邪恶(6:16-19; 8:13)。
第二是仰赖耶和华而持守智慧。人若领受了智慧,就不可忘记或者偏离,而是要在心里谨守诫命,专心仰赖耶和华,不倚靠自己的聪明(3:1-5)。紧握智慧的就得着生命(3:18; 4:13),谨守智慧的必得到护卫(3:21-26; 4:6)。人一生的道路都在耶和华的眼前(5:21; 16:9),专心倚靠耶和华的便为有福(16:20)。
第三是认定耶和华而行出智慧。人若在一切所行的事上认定耶和华,耶和华必指引他的路(3:6)。”认定”一词原文的意思是”认识”,包括头脑上对神的认知和意志上对神的顺服。所以真正的智慧不只是知道当走的道路,还要切实地实行出来,例如:把财务和初熟的农作物献给耶和华(3:9),如果有行善的力量就不可推脱(3:27),不可走进恶人的路径(4:14),要谨守自己的心、胜过谨守一切(4:23),等等。
箴言中的智慧可以帮助人更成功、更幸福,但是其终极目的并不在此,而是要使人敬畏耶和华,从而得着生命(4:22)。箴言中的智慧是对亚当夏娃犯罪的逆转:亚当夏娃为了像神一样有智慧,违背耶和华的命令吃了知善恶树上的果子(创3:6),结果不仅没有得着智慧,反而失去了生命(创2:17; 3:22);箴言则告诉人,敬畏耶和华就能得到智慧(9:10),并且得着生命(4:22)。箴言中的智慧是耶稣基督的预表,而亚当夏娃犯罪的终极逆转,正是藉着神所差来的耶稣基督:在基督里面有一切的智慧(西2:3),在基督里面有永远的生命(约17:3)。
文 / 周元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