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得记叙述了发生在士师时代伯利恒城的一个美好故事,是黑暗的士师时代中的一盏明灯。路得记的四幕故事展现了丰富的神学主题,包括神与人、人与人之间忠诚的爱(hesed) (1:8; 2:20; 3:10),人对神的敬畏(1:16-17; 3:13),以及神对人的供应(1:6; 2:2; 2:12; 4:10; 4:13)和祝福(2:4; 4:11-12,17)。神的爱在士师记中体现为神不离不弃的血淋淋的管教,在路得记中则体现为爱神之人的彼此舍己和祝福。路得记中爱的高潮就是波阿斯与路得的婚姻,这一段婚姻也引出了大卫的家谱(4:18-22)。
圣经中详细讲婚姻故事的经文不多,有亚当与夏娃“骨中骨、肉中肉”的二人成为一体(创2:23-24),有以撒与利百加”我愿意去”的千里联姻(创24:58),有雅歌书中良人与佳偶如”死亡一般坚强”的浪漫爱情(歌8:6)。不过,我个人觉得最美的当数波阿斯和路得”我必为你尽本分”的暖心誓言(3:13),因为最美婚姻是舍己。
对波阿斯和路得而言,婚姻之事固然重要,但是重不过因着对神的忠诚和对人的爱而舍己。路得的舍己体现在两方面:为耶和华神舍弃自己的神和国(1:16; 2:11-12),为婆婆的需求舍弃自己的需求(3:10)。波阿斯的舍己也体现在两方面:因着敬畏耶和华而尽自己买赎的本分(3:13),因着对人的爱而满足路得的需求(2:14-16; 3:18)。
读路得记的婚姻故事时,我们或许会感叹古人的婚姻为何可以如此简单。其实仔细思考就发现一点也不简单:路得对自己的婚姻是很慎重的,年轻人无论贫富她都没有跟从(3:10),却听从婆婆去承担可能被羞辱的风险而躺在波阿斯脚下(3:1-8);波阿斯是一个很有名望的大财主(2:1),有许多婢女(2:8),他虽然欣赏路得(2:11),却并没有要占有她的动机,而是把买赎的选择权优先让给更近的亲属(3:12),自己则作第一候补人(4:5)。所以无论是路得还是波阿斯,他们之所以如此作决定,不是因为不重视婚姻,而是因为敬畏耶和华;他们都选择为别人尽自己的本分,然后把结果交托给神(3:13)。
如今教会有许多大龄单身的弟兄姐妹,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除了时代的客观因素以外,或许是因为许多人在主观上有一些不恰当的期待或者顾虑,以致于把婚姻的选择变得过于复杂,而忽视了婚姻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舍己(弗5:25)。提摩太凯勒在《婚姻的意义》一书中特别强调了婚姻中的舍己:“如果神设立婚姻之初就想到了耶稣救赎的福音,那么婚姻必须符合神的模式才行得通,就是基督舍己的爱所彰显的模式。” 愿波阿斯和路得相互舍己而终成眷属的故事,可以激励仍在寻求婚姻的弟兄姐妹们返璞归真,重思婚姻的真谛,以谦卑舍己的态度来预备自己的心,同时调整对配偶的期待,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能遇见神所预备的灵魂伴侣。
文 / 周元圣
士师记的故事或许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记载,但故事的排列却让人看到一条主线:人渐行渐远,神不离不弃。在3-7章中,耶和华积极地兴起士师拯救以色列;在8-16章中,耶和华开始“厌烦”以色列人,不再直接为以色列争战,但仍然使用有缺陷的器皿帮助以色列战胜迦南人;在17-19章中,以色列出现信仰危机,耶和华没有施行作为;到了20-21章,以色列发生内战,耶和华重新开始工作,但这次却是帮助以色列人打败以色列人(20:35; 21:15)。从以色列战胜迦南人,到以色列打败以色列,这个转变表明以色列已经“迦南”化,成为了他们原本要消灭的敌人的模样。
以色列人敬拜神的方式迦南化。以法莲山地的米迦为自己制作雕像,并雇佣一个利未人作祭司(17:4,12);十二支派之一的但支派,在自己选定的地方敬拜米迦所做的雕像(18:31),并设立摩西的后代为祭司(18:30):这些行为公然违背了申命记中在指定的地方(当时是在示罗)敬拜神的诫命(申12:1-14),也违反了只有亚伦后代作祭司的规定(民18:1-7)。
以色列人求问神的方式迦南化。以色列人求问耶和华并不是要虚心寻求神的旨意,而是在为行自己眼中看为正的事找一个正当的理由:但支派没有攻占耶和华分给他们的地,却擅自攻打另外一座城,他们为此求问一个“非法”的祭司,还自以为是蒙耶和华悦纳(18:5-6,10);以色列十一支派联合攻打便雅悯时,他们作了决定之后才去求问耶和华 (20:8-11),目的是为了让耶和华帮助自己获胜(20:18);十一个支派想要帮助便雅悯人娶妻时,他们完全没有求问神,而是自己代替神作决定(21:10-11)、定善恶(21:22)。
以色列人对待人的方式迦南化。以色列人消灭迦南人的时候留有余地(1:21-36),迫害同族人的时候却毫不留情(19:25);以色列人抵御外敌的时候并不团结(8:1),屠杀兄弟的时候却如同一人(20:8)。基比亚的惨案(19:22-26)就是所多玛故事的再现(创19:1-22),便雅悯的覆灭(20:28-48)正是艾城命运的重演(书8:1-29)。以色列人之所以沦落至此,是因为以色列中没有王(17:6; 18:1; 19:1; 21:25),各人都行自己眼中看为对的事(17:6; 21:25),他们已然沦为迦南人。
虽然如此,神的爱始终不离不弃:耶和华激动以色列人重建被剪除的便雅悯支派(21:2-3, 23),并从该支派中拣选了以色列的第一位君王扫罗 (撒上9:1-2);耶和华也在士师时代的伯利恒预备了大卫的先祖(得4:18-22),给黑暗的士师时代带来了光明的希望。以色列人的根本问题不是没有王,而是没有认识到耶和华是王,没有以耶和华为王。士师时代的故事虽然悲惨,但是从反面让我们看到了堕落世界的真正盼望,就是大卫在诗篇中所说的:”洪水泛滥之时,耶和华坐着为王;耶和华坐着为王,直到永远。”(诗29:10)
文 / 周元圣
参孙与其他所有士师都不同:他的生命是耶和华特别赐予的,从母腹开始就归耶和华作拿细尔人,一生都要被耶和华使用(13:5,7);他被耶和华的灵感动而拥有神力(14:6,19),一生都在单打独斗,以一人之力对抗整个非利士民族;他情欲旺盛、却只对非利士的女子情有独钟(14:3-4; 16:1),他报复心强、却单对非利士的逼迫嫉恶如仇(15:3,7; 16:28)——这些都是出于耶和华的旨意(14:4; 15:18)。参孙虽然有许多缺陷,却被称许为有信心的(来11:32);他的信心在于他认清了自己的使命(15:18),并且知道赐予他力量的是谁(16:28)。在13-16章的故事中,参孙的信心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是循环而递进的。
第一个阶段是14-15章。这段故事主要包含四个部分:参孙恋慕非利士的女子(14:1-2),非利士人通过参孙所爱的女子探取参孙的秘密(14:15),非利士人报复参孙(14:20; 15:6; 15:9-13),参孙报复非利士人(14:19; 15:3-5; 15:7-8; 15:14-17)。在即将渴死的时候,参孙知道耶和华的旨意是要藉着他的手拯救以色列(15:18),而不只是为自己报私仇(15:7),于是他凭着信心呼求耶和华:”你既然藉着你仆人的手施行这么大的拯救,现在我怎可以渴死,落在未受割礼的人手中呢?”(15:18) 耶和华垂听了他的祷告,使泉水涌出,拯救了他的性命(15:19)。
第二个阶段是16章。这段故事也包含类似的四个部分:参孙恋慕非利士的女子(16:4),非利士人通过参孙所爱的女子探取参孙的秘密(16:5),非利士人报复参孙(16:21-27),参孙报复非利士人(16:28-30)。在临死之际,参孙知道自己的力量是出于耶和华(16:28),而不是来自于自己的头发(16:19-20),于是他凭着信心呼求耶和华最后一次赐给他力量:”主耶和华话啊,求你纪念我;神啊,求你加强我这一次的力量,只这一次罢了,使我尽一次在非利士人身上报那剜我双眼的仇!”(16:28) 这一次他不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而是为了与非利士人同归于尽(16:30)。最后耶和华垂听了他的祷告,赐给他力量,使他死时杀的人比活着的时候杀得还多(16:30)。
参孙的一生是悲剧的:他空有一身力量却无智慧,多次拯救同胞却被同胞出卖,就连心爱的女子也成为非利士人利用的工具。然而,参孙作为耶和华使用的器皿,他一生的价值却不同凡响:他以一人之力消灭了数千非利士人,并且摧毁了非利士人的神大衮的神庙(16:23-30),让人认识到耶和华才是真神;更重要的是,他在绝境中明白了耶和华给他的使命(15:18),在黑暗中看见了耶和华的能力(16:28),在死亡中成就了耶和华的旨意(16:30);他的见证也成为后人所效法的信心榜样(来11:32)。
参孙的经历是独特的,却藉着信对当今的人说话。如今作为神的儿女,我们每个人从神领受的恩赐不同,被神使用的方式也各异,但是我们服事主的人可以从参孙的经历中学到两个普适的原则。第一,要明白神赋予我们的使命,如今神呼召和赐恩给我们,是为了让我们参与他的拯救工作,就是向万民见证耶稣基督(徒1:8);第二,要认识神在我们身上的能力,我们为主作见证的能力是出于圣灵(徒1:8),因此我们无需担心使命艰巨或者自己能力不够,只需要勇敢坚定地倚靠神。愿每一位蒙召服事主的人,都能够凭着信心相信这两个原则,并且像参孙那样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主,作新约的”拿细尔人”,就是作圣洁而蒙神悦纳的活祭,为要成全神在我们身上那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12:1-2)!
文 / 周元圣
士师记中对以色列人属灵光景的描述有两个特点:一是循环,二是恶化。第二章概述了以色列人违命—耶和华惩罚—以色列人哀求—耶和华拯救的循环(2:10-19),而十二士师的故事则展现了循环中的恶化。到了第十章,耶和华受够了以色列人的悖逆,开始拒绝他们的哀求,让他们去呼求自己所选择的假神(10:11-14);但他们仍然不住地哀求,耶和华最后厌烦了他们所受的苦难(见10:16的英文翻译ESV,NIV),决定继续拯救他们,但方式不再像从前那么直接了(对比此前巴拉和基甸,与此后耶弗他和参孙的故事)。以色列人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竟让耶和华都觉得厌烦?以色列人根本的病症就是多神论!从10-12章中耶弗他的故事可以看到以色列多神论的三方面体现。
第一是真理方面,多神论对耶和华的认识有局限。耶弗他对以色列的历史很熟悉(11:15-22),对耶和华的认识却很缺乏:他不知道耶和华是全地的神(出19:5),认为耶和华只是以色列民族的神,正如基抹是亚扪人的神(11:24);他不知道耶和华与迦南假神不同、恨恶人用儿女献祭(申12:31),却许愿把第一个出门迎接他的人献作燔祭(11:31)。
第二是权能方面,多神论通过贿赂的方式操控神。以色列人向耶和华的哀求被拒绝后,仍不住地哀求,并且假意地认罪、除掉外族人的神,是为了取悦耶和华、以使他回心转意(10:15-16)。耶弗他许愿把第一个从家门出来迎接他的人献作燔祭,也是为了取悦耶和华,为要让耶和华帮助他战胜亚扪人(11:30-31)。这些操作都是外邦人对待假神的方式,以色列人都学会了;但耶和华不是外邦假神,不受人的操控,他拯救以色列人不是因为他们的“贿赂”,而是出于他自己的主权和怜悯(2:18; 10:16)。
第三是忠诚方面,多神论服事神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士师记第十章第一次记载了以色列人认罪(10:10),但是他们的认罪并不真诚,而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色列人被耶和华拒绝之后,才决定除去外族人的神、事奉耶和华,目的是为了换取耶和华的拯救(10:15-16);以色列人对耶和华并不忠诚,谁能让自己得好处就事奉谁,而并不在乎事奉哪个神。耶弗他同样也表现出了极度的自我中心:他攻打亚扪人的动机不是为了拯救以色列,而是为了作基列人的首领(11:4-11);他为了战争的胜利,不在乎自己家人的死活(11:30-31);为了自己的威望,不爱惜同族弟兄的性命(12:4-6)。
当时的多神论认为众神掌管着世界的不同领域,而以色列的多神论认为耶和华只是众神之一、是民族的神,他们对耶和华缺乏忠诚、将假神真拜。如今的无神论认为自己掌管着自己的全部领域,而基督徒的无神论认为耶稣只是帮助者之一、是别人的主,他们对耶稣缺乏敬畏、将真神假拜。曾经的以色列人在多神论的土地上变成了多神论者,如今的基督徒却不可在无神论的世界中活成无神论者!不管是多神论还是无神论,亦或是其他一神论的异端邪说,对抗它们的方式就是要在真理、权能和忠诚三方面不断操练自己——在真理上全备深刻地认识神(提后3:15-16),在权能上丰丰富富地经历神(腓3:10),在忠诚上全人全心地事奉神(罗12:1)!
文 / 周元圣
士师记的主体部分描述了十二士师的循环恶化(3:7-16:31),其中详细地记载了六个士师的故事:俄陀聂、以笏、巴拉、基甸、耶弗他和参孙。俄陀聂、以笏和巴拉的表现无可厚非,基甸和耶弗他开始暴露出明显的瑕疵,而到了参孙则展现出严重的品格缺陷。虽然人的堕落越来越深重,但是信实的耶和华却使用这些有缺陷的领袖一次又一次地拯救以色列。
基甸的一生是一个领袖成长与失败的典型例子。基甸顺服神是在他最卑微的时候,而悖逆神则是在他最风光的时候。基甸起初极其软弱和不自信:当耶和华要差遣他救以色列脱离米甸人的时候,他对耶和华的拯救没有信心(6:13),对自己的家庭背景也不自信(6:15);他虽三次向耶和华求印证(6:17; 6:36-38, 39-40),但是到了要打仗时还是害怕(7:10),直到耶和华再次给了他得胜的印证(7:14-15)。基甸虽然很软弱,却愿意顺服耶和华:他把祭物献给耶和华的使者(6:19),给耶和华筑祭坛(6:24),拆毁巴力的祭坛(6:27),按着耶和华的吩咐只留下三百人与米甸争战(7:1-8),等等。
基甸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是与米甸人的战争,这场战争使他从软弱和顺服转变为刚强而骄傲。耶和华之所以只留下三百人来拯救以色列,是为了防止以色列人得救之后自夸(7:2);但是基甸却不明白耶和华的心意,想要与耶和华争夺荣耀(7:18,20),最后导致以色列人把战胜米甸人的功劳都归给了基甸(8:22)。耶和华的刀使米甸全营的人用刀互相击杀(7:22),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而基甸的刀却成为他施行报复和为自己立威的手段(8:7,9,18-20),让自己成为以色列人心中敬畏的王(8:22; 8:31) )[注:8:31中”亚比米勒”的原文意思是“我的父亲是王”]。基甸虽然拒绝作王统治以色列,却索取金子在自己的城里设立以弗得,用不合神心意的方式为自己立名[注:以弗得常用来给祭司穿戴,用来寻求神的旨意(出28:15-30;撒上30:7)];这直接导致后来的以色列人把以弗得当做偶像来敬拜,这也成为基甸和他全家的网罗(8:27)。
基甸的一生与摩西和亚伦有一些可类比之处。摩西的一生有三个阶段,我能—我不能—神能;基甸的一生也有三个阶段,我不能—神能—我能。耶和华拯救以色列人脱离埃及人之后,亚伦制造了金牛犊(出32),金牛犊即刻被消灭,成为后代人的警戒;耶和华拯救以色列人脱离米甸人之后,基甸制造了金以弗得,金以弗得一直存留,成为后代人的网罗(8:27-35)。
基甸本人虽然有严重的缺陷,但仍然被希伯来书的作者称许为有信心的(来11:32)。这不是因为神不在乎人的过犯,而是因为神对他所呼召的人显出了丰盛的恩慈和忍耐,乐意将信心赐给不配蒙恩的罪人,并因此称他们为义(罗8:29-30)。愿我们这些同蒙主恩的罪人,能够效法基甸起初的谦卑和顺服,但不要陷入他后来的骄傲和愚昧;让我们在任何时候——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卑微还是高升——都将荣耀单单归给神,永远都不要违背那位召我们的主!
文 / 周元圣
士师记接续约书亚记,记载了从约书亚到撒母耳时代之间的以色列人的属灵光景。这个时期称为士师时代,是以色列建立联合王国之前的属灵黑暗期。士师记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约书亚之后的沉沦概况(1:1-3:6),表现为人不听从耶和华的话(2:2,20);二是十二士师的循环恶化(3:7-16:31),表现为人行耶和华看为恶的事(2:11; 3:7,12; 4:1; 6:1; 10:6; 13:1);三是两个支派的悲惨结局(17:1-21:25),表现为人行自己看为对的事(17:6; 21:25)。士师记的主题并非是全然消极,黑暗的故事中也蕴含着希望:人虽渐行渐远,神却不离不弃;神要藉着外面的黑暗来清除人内心的黑暗,预备人心来迎接更美的光明。
战士只有在争战中才能显明其忠心,以色列民族也只有在争战中才能试验其忠诚。第一代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时候,耶和华用神迹奇事为他们解决了全部的战斗,他们几乎没有经历过争战,结果却是百姓悖逆耶和华制造金牛犊(出32),并且拒绝进入应许之地(民14)。第二代以色列人一生都在经历争战,包括旷野四十年的试验(申8:2),与河东二王的战争(民21:21-35),还有与河西迦南人的战争(书5-12)。经历过这些争战之后,他们展示出了对耶和华的绝对忠诚(书22-24)。然而,第三代以色列人却不认识耶和华(2:10),也没有经历过战争(3:1),他们就像婴孩一样凭着感觉行事,痛了就哀求,好了就悖逆,一直跳不出循环,永远也长不大(2:16-20)。因此,耶和华不再为以色列人赶出周围的列国,为要让他们知道学习争战(3:2),也藉此试验他们是否肯遵行耶和华的诫命(2:22; 3:4)。
争战对神的子民是必须的。当第三代以色列人出生在应许之地的时候,就有了神子民的身份,就注定不能像迦南人那样享受安逸、放纵情欲,注定一生要与迦南人争战;同样地,当我们重生得救的时候,就有了神子民的身份,就注定不能像世人那样享受安逸、放纵情欲(约一2:15-16),注定一生要与魔鬼争战(弗6:12)。
争战对神的子民是有益的。人的罪和恶能够遗传,可是信心和忠心却无法继承。我们每个人生来就跟第三代以色列人一样:不管父辈与神的关系如何,我们起初都不认识神,都是顽梗悖逆、凭着私欲行事(弗2:1-3)。父辈倚靠神争战而得着的属灵财富,可以成为我们的指引和榜样,但并不能直接继承给我们,我们必须要自己学习争战,方能长大成人。我们与以色列人的争战方式不同,但争战的敌人和得胜的秘诀是一样的。以色列真正的敌人不是周围强盛的民,而是自己悖逆的心;他们呼求神,神就怜悯他们(2:18),他们悖逆神,神就亲自与他们为敌(2:15)。我们也是如此,我们真正的敌人不是周围敌对的人,而是自己淫乱的心(雅4:4);我们亲近神,神就亲近我们(雅4:8),我们与世俗为友,就成了神的仇敌(雅4:4)。
争战对神的子民是真实的。著名的神学家约翰派博在《愿万国都欢乐》一书中说:我们只有认识到生活是争战,才能知道什么是祷告。确实如此,基督徒信仰生活的本质就是与仇敌魔鬼的属灵争战(弗6:12; 彼前5:8; 启12:17),只是很多人浑然不觉。
争战对神的子民是必须的,是有益的,也是真实的。愿我们在每天的生活中,都能够穿戴好神所赐的全副军装(弗6:11),将每一件大大小小的事——无论是家庭生活、学习工作,还是门徒培训、宣教事工——都当做是一场属灵争战,并且靠着主不断得胜!
文 / 周元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