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以色列人在摩西和约书亚两任领袖的带领下,亲身经历了出埃及、过红海、旷野漂流、过约旦河、占领应许之地等重大事件(24:5-13)。约书亚在临终之际,同摩西一样,挑战以色列人在信仰上作出自己的选择(24:14-15),而以色列人都一致地宣称要事奉耶和华(24:16,18,21,24)。那么,人应当如何事奉耶和华?
事奉耶和华需要同心合一。以色列十二支派第一次出现分裂的危机,是源于河东支派在自己的地方另外筑了一座祭坛,这违背了只可在指定的地方敬拜神的诫命(申12)。经过沟通之后就发现这是一场误会:河东支派筑坛不是用来献祭,而是作为证据向子孙后代证明河东支派也与耶和华有份(22:24-29,34)。这场危机很快化解了,也使得被约旦河分割的河东两个半支派和河西九个半支派,因着敬畏耶和华而能够同心合一地事奉神。
事奉耶和华需要诚心专一。约书亚年纪老迈的时候,耶和华藉着他再次对以色列人陈述历史,劝诫他们要诚心专一地事奉耶和华,并让他们自由地作选择:是选择列祖在大河那边事奉的神,还是选择现在所住亚摩利人之地的神,还是选择耶和华?(24:14-15) 以色列人都坚定地选择事奉耶和华。
事奉耶和华需要始终如一。耶和华照着他的应许为以色列作战,使得没有一人能在以色列人面前站立得住(23:9);但是在约书亚有生之年还有许多敌人尚待消灭(23:4-5)。应许之地的占领工作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需要子孙后代始终如一地倚靠神争战并且得胜(23:6-11)。因此,约书亚在离世前严严地警告以色列人:神应许赐福的话没有一句落空,但如果他们日后违背神的吩咐去事奉别神,神必如同他降福一样把灾祸降临在他们身上,使他们从所赐的美地上迅速灭亡(23:14-16)。约书亚自己也在他们面前作了美好的见证:至于我和我家,我们必事奉耶和华(24:15)。约书亚在神面前的宣誓和以色列会众有所不同:约书亚宣誓的是”我和我家”必事奉耶和华(24:15),而以色列人说的是”我们”定要事奉耶和华(24:21)。那个时候约书亚年纪已经老迈了,他说的“我家”必定是指他的儿孙一辈,而以色列人的宣誓里面却没有提到下一辈。从士师记的故事可以看到,当时那一代人的确是在事奉耶和华(士2:7);但是那一代过去,后面的一代人却不认识耶和华了(士2:10)。
事奉耶和华需要同心合一、诚心专一、始终如一。可悲的是,后来的以色列人在这三方面都彻底失败了:他们没有同心合一,以色列十二支派手足相残,并且将便雅悯支派剪除(士20);他们没有诚心专一,但支派全族敬拜为自己所设立的雕像 (士18);他们没有始终如一,下一代人并不认识耶和华(士2:10)。愿我们不要重蹈以色列的覆辙,让我们每个人诚心专一地事奉神,我们的家庭始终如一地事奉神,我们的教会同心合一地事奉神!
文 / 周元圣
耶和华为以色列人争战,帮助他们占领了迦南的许多地土,也为以色列所有人分好了产业,包括迦勒和约书亚、以色列十二支派、利未支派,还有亚伦的子孙(13-21);因此,耶和华向以色列家应许赐福的话,没有一句落空,都应验了(21:45)。虽然如此,以色列人所占领的地却只是应许之地的一小部分,仍有很多地方没有被占领、有许多民族没有被消灭(13:1-5; 15:63; 16:10; 17:12; 19:47);因此,耶和华的应许似乎还没有完全成就。那么,应当如何看待应许”已经成就”与”尚未完全”之间的张力?
耶和华的应许”已经成就、尚未完全”,其实是贯穿整个救赎历史的神学主题。耶和华已经把西顿人的地赐给以色列作产业,虽然以色列人还尚未赶出西顿人(13:6-7);耶和华已经把起誓给列祖的全地给了以色列,虽然以色列人还尚未完全占领全地(21:43);耶和华已经把所有仇敌都交在以色列人手中,虽然还有很多敌人没有被消灭(21:44)。耶和华所应许的“已经成就”是基于神的全能和信实,而人所得着的“尚未完全”是因为人需要持久信靠神。
神在新约中的应许也是一样的。神已经应许赐给信徒在天上的产业(彼前1:3-4),虽然信徒尚未完全得着;因此我们当以信心盼望神的应许,不可继续贪恋地上的事、与世俗为友(雅4:4),像以色列人继续与迦南人同住那样(15:63; 16:10; 17:12)。神已经应许信徒在世上靠着主得胜有余(罗8:37),虽然信徒尚未完全得胜;因此我们当以信心倚靠神的信实,不可被世上的恶所胜(罗12:21),像以色列被迦南人所胜那样(17:12; 19:47)。
以色列人最终没有完全顺服神,因此没能完全领受神所应许的祝福,以色列人擅自姑息的敌人反成了他们的网罗(士2:3)。如今主耶稣也赐给了我们丰盛的应许和祝福,若我们没有得着,不是因为神的应许落空了,或是因为我们没有以信靠和顺服的心去领受。
文 / 周元圣
基遍人是希未人的一支,是耶和华吩咐以色列人要完全毁灭的七个民族之一(申7:1-2)。当以色列相继灭掉河东的希实本王西宏、巴珊王噩、河西的耶利哥城和艾城之后,那些当灭之族的王都聚集起来同心协力地要与以色列交战(9:2);唯独基遍是个例外,基遍全国上下的长老和居民都同心协力地想要与以色列立约,作以色列的仆人(9:11)。基遍人用诡计假装自己是从远方而来,而以色列人也没有求问耶和华,凭着自己的意思与他们起誓立约,直到三天之后才发现自己被骗了(9:14-16)。在这整个过程中,双方都凭着己意而行,耶和华没有说话;但是从基遍人归顺以色列这件事的结果来看,耶和华有美好的意思在其中。
第一是人的降卑与神的怜悯。同样是听到以色列神大能的作为,基遍人与其他当灭之族的表现截然不同:他们知道耶和华的心意是让以色列灭尽应许之地的人,但对于远处的城可以接受求和(9:24; 申20:10-18),于是就伪装成远处的人;他们虽然实力强大,却没有像其他民族那样靠自己的力量奋起反抗,而是自甘卑微,把自己的命运交托在以色列人手中(9:25); 他们选择归附以色列是出于极大的信心,因为这样作是冒着被灭国的风险,与迦南所有国家为敌(10:1-5)。 同耶利哥城的妓女喇合一样,希未人基遍因着对以色列神的敬畏、信靠和顺服,就蒙了神的怜悯——他们不仅脱离了以色列的刀剑,更是得到了以色列神的帮助(10:6-8),从当毁灭的命运中保全了性命。
第二是人的刚硬与神的荣耀。与基遍的降卑相对的是亚摩利五王的刚硬,他们没有效法基遍的榜样,反而要消灭基遍,最终的结局就是自取灭亡(10:16-27)。其他所有王的情况也是一样,耶和华使他们心里刚硬、不蒙怜悯、以致被完全毁灭(11:20),这是为了在以色列人面前显出耶和华的荣耀(23:3)。
第三是人的失信与神的信实。基遍人欺骗了以色列人,受到了以色列人的咒诅(9:23a);但是相比于其他民族的命运,这个咒诅可以算是一种祝福——基遍人能够世世代代为耶和华的圣所服务(9:23b)!因着这个“咒诅”,基遍人一直被耶和华纪念:在大约500年之后,扫罗大发热心杀死了基遍人,耶和华特意为此降下了三年饥荒,直到扫罗家流人血的罪得到报应(撒下21:1-6)。基遍人的故事也应验了耶和华对亚伯拉罕的应许:”我必使你成为大国,赐福给你,使你的名为大,你也必使别人得福。”(创12:2)
基遍人与以色列人的故事,看似是人在谋划,却彰显了神的怜悯、荣耀和信实。对如今的我们来说,生活中没有一件事的发生不是出于神的允许:无论是不信神之人的处心积虑,还是信神之人的自作主张,神总会让万事互相效力(罗8:28),或显在当下、或显在将来,或暂时悲伤、或皆大欢喜,最终是让爱神的人得着益处、让神的爱得以彰显。
文 / 周元圣
约书亚记5:13-12:24讲述了以色列人攻占迦南地的故事。这个部分详细记载了四个战争故事,这四个故事可以分为相互对应的两组:耶利哥城的胜利与艾城的失败(5:13-8:35),基遍人的顺服与亚摩利五王的敌对(9:1-10:27)。这两组故事作为众多战争故事的范例(10:28-12:24),表明耶和华是为以色列人争战(10:14),但前提是以色列人要以耶和华为军队的元首(5:14),听从耶和华的话(8:8)。
耶和华在以色列人面前所行的神迹,让迦南全地的人心都“消化” (5:1);不只是人心消化,连耶利哥的坚固城墙也在以色列的角声和呼声中“消化”而倒塌(6:20);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以色列人随即惨败于弱小的艾城(7:4),人民的心也因此“消化”如水(7:5)。以色列战败的原因是亚干违背耶和华的命令取了当灭之物 [注: 当灭之物的原意是指当献给神的物,常常通过完全毁灭的方式献给神],从而导致耶和华向全体以色列发怒(7:1)。当罪魁祸首亚干被打死和焚烧之后(7:25),艾城也随即被打败和焚烧了(8:28)。耶利哥和艾城的双城故事表明,以色列与迦南人圣战的结局不取决于双方实力的强弱,而取决于耶和华的旨意是否被遵从,正可谓是成也耶和华、败也耶和华。
耶和华允许他的军队失败,是为了自己的圣洁。耶和华军队的元帅的出现,既不是为以色列人,也不是为以色列的敌人(5:13-14),而是要显明他圣洁的同在(5:15)。耶和华的同在可以确保战争的胜利(6:2,27),但是耶和华的圣洁优先于战争的成败(7:9,12)。在耶利哥和艾城的两场战争中,耶和华不仅要除灭耶利哥城的当灭之物(6:17-18; 申7:25),更是要除灭以色列中的当灭之物(7:12; 申7:26);不仅要除灭以色列的敌人,更是要除灭以色列的罪恶。经过这两场战争,以色列人对律法书上的祝福和咒诅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8:30-35)。
耶和华允许他的子民失败,是为了子民的救恩。耶和华可以分开红海和约旦河、让耶利哥城墙倒塌,也可以决定任何一场战争的胜负,可他定意要让以色列人拿起兵器去作战,允许他的子民失败、甚至允许他的圣名因以色列的缘故在列邦中被亵渎(结36:20,23; 罗2:24)。耶和华如此行是有着更深远的目的,就是让人深刻地认识罪、认识神的圣洁,以致于能够迎接神所预备的终极救恩(赛53:1)。
如今神允许他的儿女失败,是为了儿女的益处。主所爱的,他必管教,使人在他的圣洁上有份(来12:6,10)。我们常常求神祝福我们凡事顺利,其实全能的神可以轻而易举地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难题,让挡在我们前面的每一座耶利哥城墙自动倒塌;但是,这对我们并无益处,因为我们的心本是贪爱世俗的 (7:21, 弗4:22),我们必须经过艾城的失败才能深刻认识到,自己内心其实并没有那么敬畏神。因此,让我们不要以一时的成败得失来衡量神的同在,而要在每一件事上省察自己的罪、体察神的心意,并且以感恩的心,领受神那无止无休、不离不弃、至真至诚的爱。
文 / 周元圣
耶和华的仆人摩西去世之后,约书亚接替摩西作以色列人的领袖(1:1-2),带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成就了耶和华对列祖的应许(1:6; 21:45)。约书亚记记叙了以色列人得着应许之地的全过程,包括争战前的预备(1:1-5:12)、占地的过程(5:13-12:24)、产业的分配(13-21)以及百姓对耶和华的誓忠(22-24)。作为一本记载战争的旧约历史书,约书亚记的主角不是人、而是耶和华,它的写作目的不是凸显个人的勇能、而是启示上帝的大能,不是关注战争的成败、而是展现应许的成就。
第二代以色列人在旷野漂流了四十年之后,他们要开始走一条向来没有走过的路(3:4):走这条路不是为了逃离埃及地,而是为了征服迦南地;不再有云彩导航,而是由约柜引路(3:3);不再由摩西一人带领,而是由以色列全民参与——约书亚作领袖,抬约柜的祭司作先锋(3:3),十二支派的代表取石作纪念(4:5);不再是通过摩西向海伸杖使水被分开(出14:21-22),而是通过祭司用脚踏河使水被截断(3:13)。
以色列人要走的新路不单体现在过河的路径,更体现在争战的方式。从过红海到过约旦河、从出埃及到进迦南,耶和华的同在没有改变,他的作事方式却不再一样:耶和华单方面的作为逐渐减少,而以色列人的参与逐渐增多。出埃及的时候,耶和华亲自为以色列人争战(出14:14),他用可怕的神迹奇事审判埃及神祗(出12:12),消灭埃及的军队,把以色列人从埃及人的手里拯救出来(出14:28-30);进迦南的时候,耶和华不再包办一切,而是带领以色列人争战,作以色列军队的元帅(5:14,10:14),装备百姓与迦南人作战(4:13)。出埃及的时候,耶和华是如鹰将以色列背在翅膀之上(出19:4);进迦南的时候,耶和华则是如鹰引导以色列勇敢飞行 (1:7-9)。
耶和华让以色列人走一条新路,是因为当神完成了只有自己能作的工作之后,就定意与人一起同工来完成余下的部分。这其实是神的恩典,让人不单是得着神的恩赐,更是藉着与神同工而得着神丰盛的恩典(腓1:29)。主耶稣对门徒的托付也是如此:耶稣在地上完成了只有自己能完成的特殊使命之后,就将剩余的工作托付给门徒(约14:12);但不是让他们独自去做,而是应许常常与他们同在,直到这世代的终结(太28:20)。虽然神给人预备的新路常常充满了挑战,但是神同时也应许了美好的结局(1:2; 21:45),人只需要凭着信心来领取。我们信主之后都要踏上一条向来没有走过的新路,这条路是充满了试炼和争战的窄路(太7:14; 彼前2:11),同时也是一条有神同在的恩典之路(诗65:11)、荣耀之路(彼前4:14)、盼望之路(帖前5:8)和永生之路(提前6:12),是一条美得无比的天路(来11:16 )!
文 / 周元圣